书城经济走向南亚:南亚国家经贸指南
48640700000008

第8章 印度(8)

独立后,印度经济结构特别是产业结构也发生十分重要的变化。独立前,印度仅有工业大部分集中在孟买、加尔各答等少数几个沿海城市。现在,除孟买和加尔各答的工业继续发展外,德里、海德拉巴、班加罗尔、马德拉斯等也成为印度重要工业城市,兰契、瓦纳腊西等地也是印度重要工业中心。重要的是,印度产业结构发生的变化更大。第一产业在印度国内生产总值中所占的比例从1950~1951年度的55.4%下降到1999~2000年度的27.5%,同期,第二产业在印度国内生产总值中所占的比例从16.1%上升到24.6%,第三产业在印度国内生产总值中所占的比例从28.5%提高到47.9%。可见,印度产业结构变化也是符合世界各国产业结构变化规律的。

二、农业发展

(一)基本解决粮食问题

1.粮食危机依然不断

独立后很长一段时期里,尽管印度政府努力增加粮食生产,粮食产量也逐渐有所增加,但是由于粮食产量的增长还没有大幅度地超过人口数量的增加,导致印度社会依然粮荒不断。除独立初期印度和巴基斯坦的分治而造成的严重粮荒之外,独立后,印度曾经发生的全国性粮荒就有4次之多。

从1956年起印度实行优先发展重工业和基础工业的“二五”计划,印度粮食问题逐渐突出起来。实际上,在1955年印度就发生粮食短缺。到1958~1959年度,印度粮食问题变得尖锐起来,陷入独立后又一次粮食危机之中。1963年,印度粮食产量比上年减少220万吨,造成严重缺粮。到1964年印度缺粮问题发展到极为严重程度,缺粮达1100万吨,粮荒席卷全印四分之三的地区。到1963年底,西孟加拉邦的粮食价格上涨到独立以来最高水平,大米已成为“罕见商品”,其他食品也在“市场上绝迹”。1963~1964年度粮荒还没有彻底结束,1965~1966年度印度又发生极为严重的粮荒,且其从深度和广度上都超过上一次粮荒。一是地区广,全印度大部分地区都成严重饥荒区;二是受灾人口多,据估计,因粮荒全印有3亿人口吃不饱饭;三是饥荒危害大,有的地区,人民因无粮被迫以草根、树叶等充饥。英迪拉·甘地承认,这是一代人记忆中最严重、最尖锐的粮荒。1972年,印度许多地方发生严重旱灾,使粮食产量比上一年减少290万吨,造成大多数邦都出现缺粮问题,盛产粮食的安得拉邦竟有75%人挨饿,许多人靠吃草度日。1973年连续旱灾,使印度粮食产量又比上年减少870万吨,使印度粮食危机更加严重。全印20个邦中有14个邦受灾。受灾最严重的马哈拉施特拉邦有2000万人口因无法生活而被迫背井离乡;比哈尔邦一半以上人口面临饥荒;安得拉邦有3000万人挨饿。

2.农业生产发展

为解决数亿人口吃饭问题,独立后印度政府采取各种政策措施,开展土地改革,发起“绿色革命”等,还不断扩大粮食作物种植面积,使印度粮食播种面积从1950~1951年度的9730万公顷增加到1990~1991年度的12780万公顷,增加28%。但20世纪90年代后,印度粮食作物播种面积有所下降,到2000~2001年度减少为11980万公顷,减少8%。独立后,印度粮食作物中,小麦播种面积增加最多,在1950~1951年度至2000~2001年度期间,约增加了1.5倍多;同期,稻谷种植面积也约增加了27%;而豆类和杂粮播种面积有所下降,在1960~1961年度至2000~2001年度期间,前者约下降15%,后者约下降46%。

水稻是印度主要粮食作物,主要产于雨量充沛,阳光充足的印度南部客拉拉邦、泰米尔纳杜邦和东部奥里萨邦、西孟加拉邦和东北部阿萨姆邦等地区。绿色革命以来,许多原来盛产水稻地区扩大种植面积,许多原来没有种植水稻地区也开始种植水稻。小麦也是印度主要粮食作物,主要产于旁遮普邦、哈里亚纳邦、北方邦和中央邦等地区,印度中部山区也有小麦种植。绿色革命以来,印度的小麦种植面积大幅度增加。印度粗粮主要包括玉米和杂粮等。印度玉米主要产于北方邦北部和比哈尔邦东部。

在粮食作物播种面积增加同时,印度粮食作物单位面积产量也逐渐有所增加。每公顷粮食作物产量从1950~1951年度的522公斤增加到2000~2001年度的1636公斤;每公顷谷物产量从542公斤增加到2622公斤;每公顷稻谷产量从668公斤增加到1913公斤;每公顷小麦产量更从663公斤增加到2743公斤;每公顷玉米产量也从547公斤增加到1841公斤;从1960~1961年度至2000~2001年度期间,每公顷杂粮产量仅从533公斤增加到772公斤;每公顷豆类的产量仅从539公斤增加到573公斤。

独立后印度主要经济作物油菜、花生、棉花和黄麻等的单位面积产量也有不同程度的增加。从1950~1951年度至2000~2001年度每公顷油菜、棉花和黄麻产量分别从481公斤、88公斤和1043公斤增加到826公斤、191公斤和1852公斤,分别增加72%、117%和78%;从1960~1961年度至2000~2001年度每公顷花生产量也从745公斤增加到924公斤,增加24%。

3.粮食产量不断增加

随着主要粮食作物播种面积扩大和单位面积产量增加,印度主要粮食作物总产量都有大幅度上升。在1950~1951年度至2000~2001年度期间,印度粮食总产量从5080万吨增加到19590万吨,增加286%;同期,谷物总产量从4240万吨增加到18520万吨,增加337%;稻谷总产量从2060万吨增加到8490万吨,增加312%;小麦总产量更从650万吨增加到6870万吨,增加957%。但豆类和杂粮等其他主要粮食作物产量有所下降。在1960~1961年度至2000~2001年度期间,豆类和杂粮产量分别从1270万吨和980万吨下降到1070万吨和770万吨,分别下降16%和21%。

独立后印度主要经济作物油菜、花生、甘蔗、黄麻和茶叶等产量都有不同程度增加。从1950~1951年度至2000~2001年度,花生、甘蔗和黄麻等产量分别从570万吨、3300万吨和300万包增加到620万吨、29920万吨和1050万包,分别增加9%、807%和250%,使印度成为世界上主要花生生产国、甘蔗生产国和黄麻生产国。从1960~1961年度至2000~2001年度,油菜和茶叶产量也分别从700万吨和30万吨增加到1840万吨和80万吨,分别增加163%和167%,使印度在20世纪90年代初期达到食用油基本自给。同时印度还是世界上主要茶叶出口国。

4.粮食问题基本解决

为解决严重的粮食问题,印度政府不得不大量进口粮食。1951年印度的粮食进口量达到410万吨。之后印度粮食进口量逐年有所下降,1955年为60万吨。但是从1956年后,粮食进口量又逐年有所上升,1958年为320万吨,但1959年却增加到390万吨,1960年更增加到510万吨,1964年和1965年更增加到630万吨和740万吨,1966年超过1000万吨,达到创记录的1030万吨。之后印度粮食进口一直稳定下降,1967年降为870万吨,1968年为570万吨,1971年降到200万吨,1972年印度粮食出口还比进口多50万吨,此后由于自然灾害造成农业减产,印度也进口部分粮食,1973年为360万吨,1974年增加到520万吨,1975年更增加到750万吨。1976年下降到70万吨,1977年更降为10万吨。1978年印度不仅停止进口粮食而且还有粮食出口。印度已由一个吃粮靠进口的国家变成粮食基本自给并有大量储备且略有出口的国家。

5.粮食储备与粮食出口

为解决粮食问题,在粮食产量增加基础上,印度政府利用印度粮食公司的仓库设施,不断增加粮食储备。还要求各邦政府积极建立仓库设施,逐渐扩大地方政府的粮食储备,使印度政府粮食储备不断增加。在粮食丰收年份,还出现无仓可储粮情况。印度各级政府粮食储备从1971年的810万吨增加到1981年的1150万吨和1991年的1220万吨。20世纪90年代以后特别是1998年以后,印度粮食储备迅速增加,1995年增加到2080万吨,1998年增为2180万吨,1999年达到2890万吨,2000年猛增为4500万吨,2001年更增为6200万吨。到2002年9月,印度政府粮食储备达到6520万吨,其中小麦4190万吨、大米2330万吨。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印度政府逐渐调整国家粮食储备政策,决定把国家粮食储备总量保持在一个相对合理水平,并适当扩大粮食出口,特别是扩大在国际市场上畅销的优质大米出口,争取获得尽可能多的外汇,以便在必要时进口一定数量的粮食,满足人们基本需要。近年来,印度粮食出口不断增加,并使印度逐渐成为重要的粮食出口国。2001年印度仅出口小麦就达到300万吨。2002年印度粮食出口已达到1250万吨,其中大米300万吨,小麦950万吨。2001年印度在孟加拉国小麦进口总额中占40%,而同年美国对孟加拉国小麦出口却比2000年减少了一半。在韩国饲料市场上,印度小麦也在与美国玉米展开激烈竞争;印度尼西亚、斯里兰卡和马来西亚等国家也从印度大量进口小麦。有估计认为,印度有可能替代美国成为对东南亚和西亚的最大小麦出口国。美国农业部已经注意到美国低质小麦出口份额已经流失到印度的情况。随着印度粮食产量的增加,印度粮食出口还将进一步增加。

6.低水平的粮食自给

尽管印度粮食总产量不断增加,然而由于人口增长较快,印度每人每天平均可以获得的粮食并没有太大的增加,仅从1951年394.9克增加到1961年的468.7克和1971年的468.8克,1981年还下降为454.8克,1991年又增加到510.1克,2001年又下降到417.0克。从理论上讲,印度每人每天平均可以获得粮食还不到500克;实际上,有的人消费的粮食较多,有的人消费的粮食较少。从世界各国的人均粮食拥有量来看,印度粮食自给水平还是十分低的。

印度能够在每人每天平均仅能获得500克粮食的情况下,就达到粮食基本自给并有大量粮食储备和不少粮食出口,其原因有:首先是贫困人口众多。即使到目前,生活在官方公布的贫困线以下的人口占印度人口总数的比例仍然超过20%。这些人的购买力很低,严重影响他们对粮食等食品的消费。其次是素食人口众多。在印度绝大多数人都信仰宗教,特别是信仰印度教。按照印度教教义要求,许多人从小就养成了吃素食的生活习惯,大大降低了人们对肉类食品的需求。在印度社会生活中,许多场合也都禁止饮酒;大多数印度人都不饮酒,也不需要把大量的粮食转换成酒类食品。再次是牛奶产量高。为满足人体对营养的需要,大力发展奶业,增加牛奶产量,使印度成为世界上奶产量最多的国家。但印度培育出一种不需要喂养更多精饲料而只需要喂养青草就可产奶的奶牛,大大节约了发展奶牛对粮食等精饲料的需要。最后是水果产量高。印度大部分地区地处热带和亚热带,气候炎热,雨量充沛,因此印度的热带水果种类繁多,产量很高,大量水果特别是香蕉等水果也较好地满足人们生活对营养食品的需要,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对粮食的需求。

(二)经济作物有所增长

印度经济作物主要包括棉花和黄麻等纤维作物,花生、油菜籽、芝麻等油料作物,茶叶和咖啡等种植园作物,烟草、甘蔗和香料等其他经济作物和水果、蔬菜等庭院作物。长期以来,经济作物在印度农业生产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在英国殖民统治时期,英国主要从印度进口棉花和黄麻等经济作物,使经济作物成为印度主要出口商品。独立后,印度政府在积极发展粮食作物生产同时,注意大力发展经济作物,使经济作物不仅成为印度重要出口商品,而且为印度工业发展提供了重要原材料,并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不断增长的印度人口的基本生活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