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心理学人本心理学研究方案之研究
48641100000008

第8章 人本心理学研究方案的(6)

从20世纪70年代初期,就开始出现一些人本心理学的质化研究方案,到80年代中期已经形成了10多种。安斯托斯在1987年总结了12种人本心理学研究方案,并把它们区分为五种主要的方案(现象学方案、体验方案、现象描述方案、解释学的和意象研究方案)和七个辅助方案(知觉的、系谱的、辨证的、克尔凯郭尔的、批判的、描述-1、描述-2)。最近的20年间,人本心理学家在不断完善已有的方案基础上,一些新的质化研究方法也运用到人本心理学的研究实践中。沃兹列举了人本心理学近20年所应用和发展的新方法如扎根理论研究、话语分析(discouse analysis)、参与式行动研究(participatory action research)、民族志学(ethnographic)、访谈研究(interview)、女性主义研究(feminist research)、辩证研究(dialectal research)、叙事研究(narrative method)等,人本心理学质化研究方法得到了进一步发展。本研究选取其中最具代表性的6种方案(现象学方案、体验方案、现象描述方案、解释学研究方案、对话研究方案、启发式研究方案)作为考察对象,剖析其形成的背景、具体的研究过程以及研究理念。

现象学研究方案是由人本心理学家吉尔吉倡导、发展、形成的,是人本心理学探索适合人的独特研究方式的最早尝试。20世纪60年代,吉尔吉来到了具有浓厚的人本心理学取向的杜奎森大学心理学系,致力于发展与人本心理学哲学基础——现象学哲学一致的研究方法。吉尔吉认为,人本心理学对实证主义的批判只是迈出了实现其目标和理想的第一步,人本心理学要获得长足的发展,必须有适合自己主张的研究方法。因此,寻求适合于人的研究方法成为其作为一个人本心理学家的主要目标。为此,20世纪60年代末期,吉尔吉利用休假的机会转展于现象学的发源地——欧洲大陆,联系他所能联系到的每一位现象学家,希望能在发展适合于人的心理学研究方法上得到启示和帮助。但是,他遗憾地发现在心理学领域中,现象学取向的心理学家们只是持现象学的立场和态度,只对主流心理学提出了批判,最多只进行一些哲学的思辨,并没有形成清晰明确的科学研究方法。“从欧洲空手而归”的吉尔吉回到杜奎森大学以后,着力将胡塞尔的现象学哲学方法加以改进,运用于心理学的研究中,逐渐形成了现象学研究方案。1970年出版了《作为人文科学的心理学》,系统地阐述了自己的主张。在1970年春季,他开设了一门研究生课程——质化研究:现象学研究方法,并于同年创办了《现象学心理学杂志》,担任杂志主编长达25年之久。发表以现象学方法研究人们日常生活经验的研究报告。经过几十年的发展,现象学研究方案不断发展、完善。

启发式研究方案在20世纪70年代初也已初步成形。启发式研究方案的提出者穆斯塔卡斯是与马斯洛同时代的人本心理学家和人本主义运动的倡导者和活动家,为人本心理学的创立以及《人本心理学杂志》的刊出作出过重大的贡献。从20世纪60年代后期开始,穆斯塔卡斯就开始关注人类体验的研究,他从自身的体验开始,着手对孤独进行研究。先后出版了《孤独》《孤独与爱》和《触摸孤独》。在对孤独的研究过程中,逐渐形成了启发式研究方案。1990出版了《启发式研究:设计、方法论与应用》,系统阐述了启发式研究的相关问题,标志着启发式研究方案逐渐走向成熟。

体验研究方案开始于20世纪70年代中期,其主要倡导者为美国西乔治亚大学(West Georgia College)的詹姆斯·柏瑞尔(Barrell,James J.)以及皮赖斯(Don Price)和吉米·柏瑞尔(Jim Barrell)。他们对当时心理学的研究现状提出了批判,认为心理学研究既没有关注到人们的心理生活实际,又没有得出有规律性的法则出来。而体验研究方案的提出就是为了对人们的日常生活进行规律性的研究。

解释学研究方案的主要代表人物有杜奎森大学的埃卡茨博格(Rolf von Eckartsberg),加拿大约克大学的芮妮以及派克(Martin J.Packer)和爱迪生(Richard B.Addison)等人。它是从现象学研究方案派生出来的研究方案。解释学研究者批判科学主义心理学在研究过程中所坚持的研究者和研究对象要尽量保持分离,这样才能使得研究的结果更具“科学性”的观点,相反,他们从解释学视野出发,认为人类的心理和行为就是一个有待解读的文本,它与其形成背景和环境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解释学研究的任务就是要揭示出文本的意义,以实现对人类心理和行为更深入的认识。

对话研究方案形成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其主要倡导者是美国西雅图大学(Seattle University)的哈林(Halling Steen)以及库恩慈(Georg Kunz)、简·罗(Jan O.Rowe)等人。他们在现象学研究的基础上,主张通过研究者之间以及研究者与研究对象之间的对话获得现象的真理。

现象描述研究方案形成于20世纪70年代瑞典的高等教育研究领域,其倡导者是哥德堡大学(Gothenburg)的马顿等人。随着它被广泛运用,它已经不再是单纯的教育研究方法,同时成为一种不同于传统实证主义研究的、应用广泛的、质的研究方法论。人本心理学家正是从这个意义上把它视为一种新的研究方案。我们也是从这一角度对它进行考察。

人本心理学各种研究方案虽各有侧重,但是都坚持人文科学的基本立场,主张对人类存在的研究必须根据自身的特征来进行,不能借用自然科学的概念、原则与方法;研究的目的不是为了对人类行为的预测、测量和控制,而是为了获得对人类经验的全面、充分的理解;在研究方法和研究过程上,放弃先验的假设,以全面描述和直觉体验来理解人类真实生活的意义,同时对整个研究过程持开放的态度,强调可以根据研究过程的进展对研究方法和进程进行适当的改变;研究问题不是以公式、数字形式来表达,而是以问题的形式更真实地表达出人类的经验;研究结果的表达也可采用描述、故事、艺术品等多种形式,研究者既是科学家也是艺术家;资料收集不仅包括研究者和参与者的访谈,同时也包括对他们所处的情境的描述,主张情境是理解人类经验的有效源泉;通过资料分析过程,使隐含在人类经验中的意义得以显现。人本心理学研究方案中所彰显出来的人文精神,使得它富有了不同于科学主义心理学的研究特征。

2.人本心理学研究方案的基本特征

2.1.人文科学研究取向

自从现代心理学在德国莱比锡大学的心理实验室中诞生后,心理学完全以成熟的自然科学为榜样来建立自己的方法论体系。在心理学100多年的发展历程中,心理学追随自然科学的足迹,试图以自然科学为基准研究人的心理与行为,使心理学得以跻身成熟的自然科学之列,逐渐形成科学主义心理学方法论,并成为心理学的主流。在这种以“物”为中心的方法论中,人完全成了自然科学认识对象一样的存在。然而,人虽与物有着不可切断的连续性,但是更主要的具有超越了物的独特性;虽然人的心理与行为有它自然性的一面,但人的心理和意识作为一种精神现象又超越了产生它的物质,是高于自然现象的精神现象。因此,心理学的发展历史表明,科学主义方法论虽然一直伴随着主流心理学的演变和发展,却始终没有把握人的完整形象。人本心理学方法论就是对这一方法论的反动。人本心理学研究方案的倡导者指出,心理学要真正实现自己的使命,必须倡导其人文科学性质,发展真正不需将人加以还原的人文科学方法论以及相应的研究方法。

在人本心理学家看来,近现代科学是发端于十六七世纪的西方然后拓展到全球的事业。它也是人们在实践过程中逐渐形成的一种文化制度。只不过在与自然对话的过程中,科学取得了巨大的成就,进而被视为“正确”“真理”“唯一”“高雅”等的代名词,成为凌驾于其他知识之上的权威。它所形成的一套研究程序和模式不仅在自然科学领域内成了约定俗成的标准,而且也成为社会科学、人文科学所效仿的模式和标准。人本心理学家认为,科学确实带来了人类世界翻天覆地的变化,确实给人们带来了诸多便利,然而它并不具有凌驾于其他知识形式之上的权威与力量。这只能说也许它是最适合对自然现象进行研究的模式,不能把它上升到唯一真理或者知识标准的地位上。“科学领域是多样的,各领域的研究对象有很大的不同……从对科学或学科的认识观点来说,没有任何领域居于其他之先,自然科学既不比历史科学优越,反之亦然。也没有任何一种对待研究对象的方式比其他的更占优势。数学知识绝不比哲学历史知识更精确”。因此,并不是符合了自然模式的研究才是科学,这是对科学狭隘的理解。人本心理学家认为,科学是一个知识形成的事业,目的是为了获得对人类及其关系的最精确的理解。科学主义心理学一直坚持自然科学的框架与标准,以此来限定人类现象或者只研究人类现象中那些适合这一范式的部分,这种研究并没有包含人性的基本方面。为此,心理学需要科学概念的扩展,以便能有效地研究心理现象。大写的科学必须包括两个方面: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这种思想的预设是自然现象与人相关的现象有着不同的地方,必然需要发展不同的研究范式。所以,吉尔吉认为:心理学不仅仅需要零碎的修补,而是要进行彻底的变革。它需要一个更好的哲学基础,以更好地指导对现象本质探索的方法,提供一个对心理学整个学科的更适当的框架。也就是说,“心理学学科在研究领域是失败的,本质上,它是在错误的范式内的操作……为了使心理学能从心理学的视野对人类的认识更真实和能获得更持久的认识,心理学必须遵循一个不同的知识标准、不同的方法和不同的研究策略——人文心理学”。波金霍恩在《人文科学方法论》中也明确指出,随着实证主义哲学基础的坍塌,它所倡导的统一的科学观也随之瓦解,传统的“知识是绝对真理”的观点也受到了挑战。科学是人的活动,是人们运用不同的逻辑和研究系统以形成有用知识的活动,其中认识者是主体、是中心。知识是在历史和文化背景下发展的,它也易于受到其所处情境概念和技术上的限制。人类不能存在于其语言系统和文化之外,不能获得一个绝对的世界观,所有的知识都是有条件的,都是在人们的概念系统内建构的,是与时间和地点相关的。所以,心理学研究应该更像人文科学的模式,而不是自然科学模式。

在这种科学观的关照下,人本心理学家否定了科学能形成绝对知识的观念,允许一定程度的模糊性、一定范围内的不确定性知识存在的合理性。人文科学研究的对象和逻辑常常不能提供一个能完全达成一致认同的结果,但是缺乏确定性的结果并不意味着这些主张不比物理科学观点“科学”,或者意味着不承认它们是知识宝库中的一部分。对科学观和知识观的变革也引发了方法论认识上的变化,知识不再自命不凡,不再宣称是真理,而新科学不再与任何能确保形成真理的“正确”的方法联系在一起。相反,方法被视为回答所提出问题的工具。对于方法的判定是按照其有用性以及是否能形成对所研究对象有意义理解来进行,而不是按照反复的陈述和演绎逻辑判定的,明确了以问题为中心的观念。

人本心理学家认为,人文科学心理学必须坚持两个根本点:首先是心理学的研究要面向人,把人置于心理学研究的核心地位。把人视为心理学研究的核心——这一理论对心理学来说是毋庸置疑的观点,却没有在科学主义心理学中得到彻底实现。它们或者以动物的行为推知人类的行为,或者把精神病患者的心理等同于正常人的心理,或者以机器模式来作为考察的主要对象。作为心理学研究对象的人本身却没有得到应有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