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群体构成
群体构成即是群体组成成分的构成,它是指在一个群体中各个成员所具有的各项个体特征的分布和组成情况。根据群体组成成分的不同,群体的构成可以分成异质结构和同质结构两种类型。
异质结构群体也称为异类群体,是指群体成员在性别、年龄、个性、专业、观点、能力、技能、视野、经历等个体特征方面存在显着不同的群体,这种群体更可能拥有多种能力和信息,在需要具备多种技术和知识的群体活动中,运行效率会更高。但是这种群体可能冲突较多,沟通相对困难,可能不太容易随机应变。一般认为,异质结构群体在完成复杂任务、集体任务、创造性的任务时效果较好,更为适宜。例如,企业中的新产品开发小组,大学中一些综合课题组,一些组织的领导班子、委员会和政府等组织中的决策机构、咨询委员会等一般多采用异质结构。
同质结构群体是指群体成员在性别、年龄、个性、专业、观点、能力、技能、视野、经历等个体方面都比较接近的群体。这种群体的特点同异质结构群体的特点基本相反。一般认为,同质结构群体在完成简单任务、连续任务、合作性任务及要求速度快、工作时效性较高的任务时效果较好,更为适宜。例如,机械制造工厂的车床组、钳工组、铣床组即是以同质结构来组建的群体。学校中的物理教研室、数学教研室、化学教研室还有许多组织的工作班子执行小组等采用的也是同质结构。
群体的构成成分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用作预测群体成员离职率的一个变量。虽然群体成员差异本身并不能直接预测群体成员离职率的高低,但如果一个群体内部存在巨大差异时,就可能导致群体成员离职率的升高。比如,一些实例研究发现,在那些由经历不同的人组成的群体中,成员之间沟通比较困难,一旦发生冲突就很难控制,这种群体的离职率相对较高。此外,人们还发现群体成员进入群体的时间,同类成员之间的隔阂及不平衡会促使某些员工离职。
在实践中,到底是采用同质结构还是异质结构来组建群体,还需要考虑组织和管理者的管理能力。一般而言,同质结构群体成员容易沟通,冲突较少;异质结构群体成员在很多方面存在差别,沟通比较困难,容易发生冲突。处理这些潜在的沟通和冲突问题就需要领导者具有相应的管理能力。否则,异质群体是很难取得良好绩效的。
总之,群体构成对群体的心理气氛、和谐程度、凝聚力和工作成效都会有较大的影响。
组建工作群体时,应根据工作的性质、类型特点、员工个体特征及正式领导的组织管理能力等实际情况进行合理的人员搭配,从而优化结构,建设高效群体。
四、群体规范
(一)什么是群体规范
你是否有这样的经历,打扑克时不得同对方交谈手中的“牌情”;在公共场合,明知道上级讲错了,一般也不能公开批评或反驳。为什么会这样做呢?原因是有规范。那么,到底什么是群体规范呢?
群体规范又称群体行为规范,它是群体所形成或确定的、群体成员应当共同遵守的一些行为准则。群体规范是群体对其成员在一定情境下、一定行为方式的期待和潜在约束。群体规范规定了群体成员在一定环境条件下的行为范围和行动准则,它使成员知道什么可以做、什么不可以做、应该怎么做、不应该怎么做等行为准则和是非标准。群体规范一旦被群体成员认可并接受之后,就会成为一种可以用最少的外部控制来影响群体成员行为的手段。
管理行为学派的创始人梅奥认为,有效的管理应使本组织能直接从所属工作群体的行为规范和实践中获益,如果忽视人们在工作群体中长期所形成的行为规范和价值观念,就会与管理目标发生冲突,降低管理的实效性。任何群体都会有自己的群体规范,不同群体会具有不同的群体规范,会以不同的形式、不同程度、不同内涵去影响和塑造群体的成员。
在实际组织中,群体规范有正式和非正式之分。正式规范是写入组织手册、有正式文件明文规定的员工应当遵循的规章制度、行为规范和程序等。群体的正式规范主要会受到组织正式规范的影响和限制。非正式规范则是群体自发形成的、不成文的、以习惯和言传身教的方式传承的、人们共同接受的行为标准。
(二)群体规范的作用
为什么群体规范对群体成员的行为有重要影响,它对群体能够产生哪些作用呢?概括来看,群体规范对群体主要有以下四种作用。
①有利于增进凝聚力,促使群体生存的作用。群体规范通过保护群体的特性,拒绝其成员的越轨行为,强化那些能够增加成功机会的规范,以便把群体成员的意见和行为协同起来实现相同的目标。从而尽力减少其他群体和个人的干扰,防止“一盘散沙”,增强群体的整体性和内聚力,对群体起到维持作用。
②有利于增加群体成员的可预测性。群体规范通过建立共同准则和行为基础来促进群体的平稳运行,降低人们预期行为中的不确定性,从而使群体和群体成员能够相互预测彼此的行为,简化工作方式,并做出适当的反应而提高群体的效率。
③有利于减少人际摩擦,改善人际关系。群体规范通过界定和引导群体成员间的适当行为,减少成员中令人尴尬或难堪的人际关系问题,从而尽可能地减少人际摩擦,防止对抗,提高成员的安全感和满意感,保持与群体的安定团结。
④有利于澄清群体身份,表现群体的核心价值观,群体规范通过明确地界定“我们的群体是什么”、“我们的群体应该是什么”、“我们群体接受什么行为,反对什么行为”等关键问题来表达群体的核心价值观,并使群体成员能够以此指导自己的行为,正确处理与群体外部人群的相互关系,强化和维持群体的存在。
(三)群体压力和从众行为
个人总是工作或生活在一定的群体之中,任何一个群体都是一个合作系统。一方面,作为群众的成员,个体总是渴望被所有群体接受和尊重,因此会倾向于按照群众规范行事;另一方面群体能够给其成员施加巨大压力,使其按照群体标准来改变自己的态度和言行。大量的这类事实表明,群体成员的行为常常具有跟从群体的倾向。
在群体中,当一个人与多数人的意见发生分歧、行为相左时,一般会在心理上产生一种紧张感、压迫感,感觉到群体压力。群体中的个体在遭受到群体压力作用时,会迫使群体成员违背自己的意愿而产生完全相反的行为,以便与群体中大多数的行为趋向一致,这种行为叫做从众行为。从众行为是个体按照群体规范行事的一种顺从行为,从众行为也称社会从众行为或群体从众性,它的产生主要源于群体成员的安全需要及他人或群体的力量。个人在群体中的目标、工作方式和活动大部分需要依靠他人的帮助,依赖由大多数人掌握的群体信息、资源和力量才能成功,离开群体个人会困难重重,甚至寸步难行,当个人与群体保持一致时就会感到一种归属感和安全感,当个体与群体的主流意见和做法相左时,就会感到孤立、不安与不和谐,因而丧失安全感。所以群体成员往往会在某些时间和场合做出某种程度的让步或妥协,以从众行为委曲求全,避免触犯众怒而给自己带来较大的损害。而这种从众行为自然是符合群体规范或群体准则的行为。
需要澄清的是,群体压力与权威命令对个人行为改变的作用不同。权威命令是以自上而下的明文规定和权力作用强制改变个体的行为反应;群体压力则没有强制执行性质,但群体压力主要通过个体的心理负荷影响其认知、判断等,这样就可使个体“自主地”改变行为。
所以,在许多情况下,群体压力对个体行为的影响效果反而超过正式的权威命令。
(四)凝聚力
群体凝聚力是指群体成员之间相互吸引并愿意留在群体之中,为群体承担义务的愿望的强烈程度。凝聚力是把成员维持在群体中的一种合力,它通常表现为成员对群体的向心力,凝聚力是组织活动的主要构成因素之一,是一种深层次的心理因素。当一个群体的成员强烈希望留在群体之中,并且都接受群体的目标时,就可以认为这个群体凝聚力强,而凝聚力弱的群体则恰好相反。但是,是不是凝聚力高的群体就一定有绩效呢?到底是什么因素影响着群体凝聚力的高低呢?这就是下面要讨论的两个问题。
五、群体任务
群体任务因素主要是指确定群体任务的目标(或群体目标)、群体任务的类型、群体任务的结构和难度及完成任务的方式等内容。
群体任务目标是指群体作为一个系统及整个系统从事行为活动所希望达到的状态,而不只是个别成员活动希望达到的状态。群体任务的目标不能直接根据各个成员的个体工作目标来确定。群体的任务目标是作为整体活动所愿意达到的目的或状态,而并非每个成员单独活动所希望实现的那些目的。
群体任务的类型多种多样。一般地说,按任务的难易程度,可将群体任务划分为大两类:简单任务和复杂任务。简单任务是指常规性的、标准化的、比较容易的任务。复杂任务是指那些新颖而又非常规性的、比较困难的任务。如果任务越复杂,群体从成员对各种方法的讨论中得到的收益就越多。如果工作任务很简单,群体成员则不需要进行工作方法方面的讨论,他们可以按照标准化的操作程序来执行任务。
按任务对群体互相依赖性要求,把群体任务可以分为相互依赖的和独立的任务。相互依赖的任务是指两个任务主体之间,其中一方任务的完成依赖于另一方任务的成功进行。
独立的任务是指一方能够独立完成的任务,不需要依赖另外一方任务的成功。一般情况下,当任务的相互依赖性加强时,必然会增加相互之间的协作、信息沟通和保证行动的动态协同。因此,如果群体成员完成的任务相互之间的依赖性较强,群体成员就需要更多的相互作用。那么,有效的沟通和最低水平的冲突就有助于提高群体绩效。但如果一个群体信息沟通不善,领导不力,冲突水平较高,这也不能说明这个群体的绩效就一定很糟糕。当这个群体的任务很简单,对群体成员相互依赖的要求也很低,这个群体仍然会是有效的,并不影响群体绩效。而有时候,群体任务越复杂,依赖性越强,群体互动过程反而越容易导致群体绩效的降低。
完成任务的方式可以是个人独立完成、工作小组合作完成;可以是口头完成、书面完成、电子完成、人工操作完成、自动化机器完成;组织内完成、组织外完成;国内完成、国际完成及综合完成等形式。这些完成任务的方式各不相同,因此都不同程度地影响群体行为与管理工作的绩效。
因此,群体任务的目标、群体任务的类型及完成任务的方式等群体任务因素都在不同的条件下,以各自不同的方式影响着群体行为与管理工作的绩效。
六、群体成员
大量的研究表明,群体成员的个性特征也是影响群体行为和群体工作绩效的重要因素之一,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传记特点
通过对群体成员的年龄、性别、婚姻状况、抚养人数、任职时间等个人传记特点进行具体的分析和考察,可以界定和测量影响群体成员生产率、缺勤率、流动率和工作满意度变更情况,进而选择和影响个体,从而促进群体绩效。
2.人格特质
组织成员的人格特质会通过影响个体在群体内部的相互作用的方式而影响群体行为和绩效。例如,在美国文化中,善于社交、自我依赖、独立性强等具有积极意义的人格特质对群体的士气、生产率和凝聚力有积极影响。而独断、统治欲强、反传统性等消极人格特质,则对群体士气、生产率和凝聚力具有消极影响。
3.个人能力
人们完成工作、解决问题的能力各有高低,群体成员拥有的与工作有关的能力和知识、智力水平是影响群体绩效的重要因素之一,可以用来部分地预测群体行为的有效性。事实证明,一个人如果拥有完成群体任务的重要能力时,他通常更愿意参加群体活动,对群体的贡献会更多,在群体中地位上升的空间更大,对工作的满意度会更高。但是,个人能力与群体绩效之间的关系还要受到诸如群体规模、工作任务类型、群体领导的行为方式、群体内部的冲突水平等因素的影响。
4.需求与期望
不同群体可以为其成员提供不同的利益,满足个人的不同需要。个体对群体满足自己需求的期望程度,将影响其完成群体任务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影响群体的绩效水平。
七、群体互动
群体互动对个人行为起影响作用。群体不是简单的个体集合,个体在群体中会产生不同于个体在单独情境中的行为效果,群体规范、群体规模、成员构成、凝聚力、目标和任务、群体领导等变量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结果对个人行为产生巨大的影响。
(一)社会协同效应
协同效应是指由两种以上的物质相互作用所产生的效果不同于单一物质作用的总和。
如前文在群体规模中谈到的“社会情化”现象就是协同效应,即群体互动的结果小于个人努力累加之和。如果某个群体完成工作任务,可以利用小组成员的多种技能,从事个人无法单独完成的工作,群体互动的结果则大于个人努力累加之和,他们的协同效应就是正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