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地位
地位指的是他人对于群体或群体成员的位置或层次进行的一种社会界定。它渗透在社会的各个角落,完全可以这样说:“在有地位等级构成的生活中,没有哪些方面与它无关。”
尽管我们在追求平等方面付出了艰辛的努力,但我们离无阶层的社会依然相距甚远。即使在最小的群体中也会发展出用于区分成员的角色、权力和仪式。在理解人类行为方面,地位是一项重要因素。因为它是一个重要的激励因素,如果个体意识到,自己对地位的认知与别人的认知不一致,就会促使个体做出重大的行为反应。
5.群体规模
群体规模是否会影响到整个群体的行为?回答是肯定的。研究表明,小群体完成任务的速度要比大群体更快,但就解决复杂和困难的任务而言,大群体总是比小群体做得更好。
运用具体数字来表明这些发现比较困难,但可以给予一些指导原则。大群体(一般成员超过12人的群体)有利于获取各种渠道的信息。因此,如果群体的目的是搜寻和发现事实,则规模较大的群体应该更有效率;另一方面,较小的群体利用这些信息从事生产方面效果更好。一般说来,7人左右的群体在采取行动时效率最高。
6.群体构成
大多数群体活动需要具备多种技术和知识才能顺利进行。从这一点来看,可以得出结论:异质性群体(由个人特点差异很大的个体组成的群体)更可能拥有多种能力和信息,工作效率也会更高。不少实证研究总体上证实了这个结论,尤其是那些需要认知能力、创造能力才能完成的工作任务。
7.群体内聚力
内聚力指的是成员之间的相互吸引力及他们愿意留在组织中的程度。群体在内聚力上存在差异,研究发现,群体内聚力与群体生产率有关。
内聚力与生产率的关系依赖于群体中所建立的绩效规范。如果这些绩效规范要求很高(如高产出、高工作质量、与群体外人士保持良好的协作关系),高内聚力群体的生产率就会高于低内聚力群体;如果群体内聚力低,但绩效规范要求很高,则群体生产率也会较高,但不如高内聚力且高绩效规范的情境;如果群体内聚力低,而且绩效规范也低,则生产率更可能处于中低水平。
为了促进群体内聚力,有以下几点建议:缩小群体规模;鼓励对群体目标的认同;增加群体成员一起工作的时间;提高群体地位,并让人们感到成为群体成员并不容易;激励与其他群体的竞争;对群体而不是成员个体进行奖励;群体拥有与外部环境分离的独立空间。
7.4.4群体任务
假设在一家大型石油公司中有两个群体:第一个群体的任务是选择炼油厂的新厂址,他们的决定会影响到公司许多领域——生产、工程、校舍、配送人事、采购和房地产开发等,因此这些领域的负责人需要向该决策提供有关信息;第二个群体的任务是,在选定厂址、做出设计和完成预算分配之后,负责协调各方面的力量,把炼油厂建设起来。群体效果方面的研究告诉我们,管理层应该使完成第一项任务的群体规模大于完成第二项任务的规模。原因在于,大型群体有利于信息的收集。如果群体的目标是解决问题,那么补充各种不同的观点通常会增加群体互动过程的收获;如果群体的任务是对决策进行协调和执行,那么,每多增加一个人,它所带来的过程损失很可能超出过程受益。从这个角度来说,群体规模与绩效的关系受到群体任务的影响。
上述结论可以进一步扩展为:群体互动过程与群体绩效和群体成员满意度的关系,受到群体从事的具体任务这一调节变量的影响。有证据表明,群体任务的复杂性和相互依赖性会影响到群体的有效性。
可以把群体任务概括为两类:简单任务和复杂任务。简单任务是指常规性的、标准化的任务;复杂任务是指那些新颖而又非常规性的任务。可以假设:任务越复杂,群体从成员对各种方法的讨论中得到的收益就越多;如果工作任务简单,则群体成员无需讨论其他工作方法,按照标准化的操作程序执行任务就足够了。同样,如果群体成员的任务相互之间依赖性很强,他们就需要更多的互动。因此,当工作任务是相互依赖时,有效的沟通和最低水平的冲突就有利于提高群体的绩效。
这些结论与我们知道的有关信息加工能力和不确定性的信息是一致的。不确定性较高的工作任务——即相互依赖性强的复杂任务,需要进行更多的信息加工,这反过来又会使群体互动过程更为重要。因此,当群体的特点是沟通不良、领导不力、冲突水平较高时,并不必然意味着该群体的绩效水平一定很差。如果这个群体的工作任务很简单,群体成员之间相互依赖的要求也很低,那么这个群体仍然可能是有效的。
7.5群体决策
7.5.1群体决策的利与弊
决策就是为了解决问题。群体决策的质量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群体的绩效。群体决策就是群体成员面对问题,共同参与和组织决策的过程。群体决策强调信息的对称性、决策的民主性及群体的利益等。
1.群体决策的优点
①提供更完全的信息和知识。通过集思广益,能够提供更加丰富的信息和知识,群体在决策中得到的投入也更多。
②增加观点的多样性。事实证明,群体能够给决策过程带来异质性。群体决策几乎总是能够让卓越的个体决策者表现得更为卓越不凡,这就为多种方法和多种方案的讨论提供了机会,群体也因此更可能制定出较高水准的决策。
③提高了决策的可接受性。许多决策在制定以后,由于人们不接受而夭折,那些参与群体决策的成员更愿意热情地支持决策,并且鼓励别人也接受它。
2.群体决策的缺点
相对于个体决策,群体决策也有不足。首先,群体决策所用的时间与个体决策所用的时间相比,就要多一些,这在某种程度上限制了管理人员做出快速反应的能力;而个体决策不需要召集会议并花费大量时间来讨论各种方案。其次,个体决策职责清晰,知道是谁制定了决策,知道谁应对后果负责;而在群体决策中,群体成员对于决策结果共同承担责任,职责比较模糊。第三,个体决策的一个优点是个体持有始终如一的价值观念,而群体决策往往会由于群体内部的斗争而使其效果大打折扣。
个体决策与群体决策哪一个更好呢?这要视情形而定。关键是看效率与效果孰轻孰重。
就效果而言,群体决策能提供更多的选择、更富有创造性、更准确并且更有质量的最终方案。但是,个体决策比群体决策更有效率。由于群体决策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资源才能作出最终决策,其效率自然也就降低了。相比之下,当决策不是那么重要或者并不需要下属对决策成功不遗余力时,决策最好由个人制定。同样,当上级掌握了足够的信息,或者即使不咨询下属,下属也将对最终结果尽心尽力时,决策由个人作出,可能会有更好的效果。群体决策与个体决策的比较。
7.5.2群体决策技术
由于群体决策存在着缺点,为了发挥群体决策的积极作用,很多管理学家和心理学家提出了各种有效的群体决策技术,以帮助群体消除障碍,进行更加有效的决策。
1.头脑风暴法
头脑风暴法(Brainstorming)也叫脑力激荡法,为了克服互动群体中产生的妨碍创造性方案形成的从众压力,让群体成员畅所欲言,在提出所有的观点之前,不作任何评价,以产生尽可能多的观点或想法。
在典型的头脑风暴法讨论中,612个人围坐在一张桌子周围,群体领导用清楚明了的方式把问题说明白,鼓励群体成员尽可能多地提出解决问题的各种新颖方案。在此过程中,任何人都不得对发言者的言论加以评论或质疑。所有的观点都记录在案,直到最后才允许群体成员来分析、评价这些观点和意见,综合集体智慧形成最终的决策意见。
采用头脑风暴法时,由于群体的每一位成员都可能受到其他成员的启发,激发他的发散性思维;而且,由于群体成员在相互交流想法的气氛中得到启发,会使个人对原本不太关注的问题产生兴趣,迫使自己去思考,从而引起了创造性思维的启发工作。但也要注意一个问题,就是个人会因为对别人发表意见的关注,而使自己的思维受到干扰或中断,影响了新思想的产生。
2.德尔菲法
德尔菲法(Delphi Technique)又被称为专家意见法,是一种更为复杂、更费时间的方法。德尔菲法最早是在1953年由美国兰德公司的研究人员开发出来的,是一种通过反复通信的方式来解决问题的一种方法。具体做法是:通过信函,将要解决的问题寄给有关领域的专家、学者,征询他们的意见或建议,待专家回信后,对各位专家的反馈意见进行归纳整理,形成若干供选择的方案,然后再将方案反馈给各位专家,征询他们对方案的意见,这样反复几次,使方案趋于完善或意见趋于统一。
使用这种方法成功的关键是使用了匿名的方法。德尔菲群体成员的反馈是匿名的,这样他就不需要考虑面子的问题,可以使这些专家更加灵活地考虑问题,从别人的观点中受益。
许多企业的成功都可以证明德尔菲法的有效性。这种方法除了在商业上的运用之外,也可以用来解决政府、教育、医疗和军队中的许多问题。换句话说,德尔菲法可以运用到任何一个组织中,解决大量有关计划和决策的问题。
德尔菲法的一个优点是从不让专家面对面地聚在一起,因而能够独立地思考有关问题,克服了头脑风暴法的一些缺点。但德尔菲法的最大缺点是周期太长,虽然能够最终形成比较完善的决策方案,但可能已经失去了解决问题的最好时机。
3.名义群体技术
名义群体技术(Nominal Group Technique,NGT),是指在决策过程中对群体成员的讨论或人际沟通加以限制,这就是“名义”一词的含义。与召开传统会议一样,群体成员都要出席会议,但成员首先进行个体决策。具体来说,群体领导提出问题之后,采取以下几个步骤进行活动。
①把成员组合成群体,但在进行群体讨论之前,每个成员写下自己对于解决问题的想法或观点。
②这个阶段结束后,每个群体成员都要为群体贡献自己的想法或观点。成员们一个接一个地表达自己的观点,直到所表达的观点都被记录下来。在所有的观点都记录下来之后,才允许人们进行讨论。
③接下来,群体成员开始讨论每种想法,并对这些想法进行分类和评估。
④然后,群体成员独自对这些观点、想法进行排序,最终的决策是排序最靠前、选择最集中的那个观点。
名义群体技术的主要优点是,它让群体成员正式参加会议,但同时又不像互动群体那样限制个人的独立思维。
4.电子会议技术
电子会议技术(Electronic Meeting)是一种比较新的群体决策方法,它是名义群体技术与计算机网络技术的结合,因此称它为电子会议技术。它的具体做法是:与会人员坐在联网的计算机终端前,通过计算机屏幕参看有关问题,然后将自己的意见通过计算机进行传输,每个人的意见都会在其他人的计算机屏幕上显示。
电子会议技术的最大优点是:匿名、可靠、迅速。参加者可以通过匿名的方式,将自己的真实态度和真实想法坦诚地表达出来,而不会受到惩罚。与传统会议相比,它少了闲聊,讨论不会离开主题,因而效率极高。
专家们认为,电子会议技术比传统的面对面的会议快55%。
电子会议技术也有缺点,例如,那些打字速度快的人,与口才好但打字速度慢的人相比,能够更好地表达自己的观点,但电子会议技术在未来的群体决策中可能会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
7.6创建高凝聚力的工作群体
7.6.1群体凝聚力与群体士气
1.群体凝聚力
(1)群体凝聚力的概念
群体凝聚力又称群体内聚力。它是对群体成员施加各种影响,使之在群体内积极活动和拒绝离开群体的全部力量的总和,是群体对个体的吸引力。群体凝聚力是研究促进群体行为合理化及提高工作绩效所必须涉及的问题。
群体凝聚力表明群体对于成员的一种内聚作用,它含有“向心力”和“内部团结”的意思。群体凝聚力越大,其成员的归属感越强,成员越不愿离开自己的群体,群体内部人际关系会更加和谐,群体更能显示出旺盛的活力与战斗力。
(2)群体凝聚力的作用
群体凝聚力是维系群体的力量,是群体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当然会对群体行为有直接和重要的影响。
①群体凝聚力与工作绩效的关系。一般来说,群体凝聚力肯定能够强化群体行为,即所谓的“团结就是力量”,但未必能够提高群体绩效。因为得到群体凝聚力强化的群体行为与整个的组织目标究竟是什么关系是不确定的。如果得到群体凝聚力强化的群体行为与整个组织的目标是一致的,那么群体凝聚力当然可以提高群体的工作绩效;如果得到群体凝聚力强化的群体行为与整个组织目标是不一致的,甚至是相反的,那么群体凝聚力不仅不能提高群体的工作绩效,反而会降低群体的工作绩效。可见,高群体凝聚力究竟能否带来高工作绩效并不取决于群体凝聚力自身,而取决于对群体凝聚力的导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