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水先生可能是想多说些吉利话,多讨些赏钱,但这样的话可不是闹着玩的。如果说羊家要出宰相,要出大将军,要出皇后,都没有人来找你的麻烦。但是要说出皇帝,那就等于谋反,等于要把现在的皇帝赶下台,这样的话传了出去,羊家不但要绝后,很可能还要被诛灭九族。
羊祜闻听此言,脸都给吓白了,事已至此,就算羊家真的要绝后也不管了。也不管了。羊祜二话不说,当即吩咐家里的仆役拿着锄头、铁锹等工具将父亲的坟墓凿开,三下两下就把龙脉给挖断了。算命先生一看赏钱泡汤了,还是不死心,又在墓地里端详了一阵,然后对羊祜说:“就算你把龙脉给挖了,将来还是会出一个断臂的三公。”
三公在晋朝时是位居极品的高级官位,更是一种荣誉的象征,相当于皇帝的心腹重巨。做官做到最后,封你为太傅、或者是太保、太宰,那就说明你的官运到头了,不能再升了,再往上就是皇帝。用一句成语概括,就是位极人臣。
经过这么一折腾,羊祜躲过了掉脑袋的风险。不久,他骑马摔了下来,折断了胳膊。到了后来,正如风水先生所说,羊祜生前没有留下子嗣,由于功勋卓著,死后被朝廷封为了太傅。
僵尸药用极另类
古代人盗掘墓葬有许多千奇百怪、匪夷所思的原因,有的甚至用干尸入药。由于埋藏条件的特殊,有些墓中的尸体会形成干尸。而相传,干尸入药可以治疗骨折等疾病,这种入药的干尸被称作“闷香”。这种特殊的药材引来了很多盗墓者。
对随葬品的特殊追求,是我们在分析盗墓者盗墓动机时不得不考虑的一个因素。清人俞樾在《茶香室三钞》中的《陶隐居墓》条说到南朝名士陶弘景墓被盗掘一事:
明李日华《六砚斋笔记》云:宋元佑中,有中贵罗淳一,学道华阳,意(陶)隐居之藏有丹砂异书,一日穴墓,唯铁绳悬一空棺,相次成文,日:“华阳隐居幽馆,胜力菩萨舍身。释迦佛陀弟子,太上道君之臣。修上乘之六道,……游太空以模神。”书迹神妙,是(陶)隐居手书。墓既开,遂摹此文以传。这段话的意思是说:宋元佑初年,有一位名叫罗淳一的人入山修道。他经常听茅山道士私下议论说:“陶隐居幽馆之中宝藏甚多,有丹砂和奇书!”所谓“幽馆”就是道人藏遗蜕的墓穴。罗淳一听得有这样的消息,忍耐不住,就学那盗墓贼的伎俩。一日他竟然打开了隐居幽馆的墓道,钻到里面用火种照着细细观察:只见铁索悬一空棺,内存盂和镜各一件,这些都是道士靖室中必备之物,再看墓圹环绕,相次成文。隐起壁上之文曰:“华阳隐居幽馆,胜力菩萨,舍身菩萨,舍身释迦佛陀弟子,太上道君之臣,修上乘之六度,……之三真,息灵岳以委迹,游太空以栖神!”书迹颇为神妙,于是就临摹下来,用来流传后世。罗淳一盗掘陶弘景墓的目的原本是索求“丹砂异书”,而得到神妙书迹,也堪称盗墓史上的奇闻。
盗墓所求甚为奇特的一例,又有南朝宋刘敬叔《异苑》卷七中所说到的:
元嘉中,豫章胡家奴开昌邑王冢,青州人开齐襄公冢,并得金钩,而尸骸露在岩中俨然。兹亦未必有凭而然也。京房尸至义熙中犹完具,僵尸人肉堪为药,军士分割之。盗墓者竟然把“僵尸人肉”分割然后当作药来吃,真是骇人听闻。类似的记载还有元代“木乃伊”可治愈“损折肢体”的传说,与“僵尸人肉堪为药”的迷信如出一辙。
盗掘墓葬的动机各有不同,原因也是千奇百怪,正是由于人们或贪婪、或憎恶、或愚昧的心理,才导致了“古今未有不发之墓”的现象。
打旱骨桩以祈雨
至于发墓祈雨,则是一种纯粹的迷信活动。据文献记载,明清时,山东、河南一带曾盛行过这样一种奇异的风俗,每逢大旱之年,乡民们就将刚刚下葬的尸体挖出来,加以残害侮辱。当地的老百姓认为,之所以出现这样的大旱天气,是由于这个尸体变成了旱魃(bá)而造成的。暴打、肢解和焚烧这样的死尸,能够祈天求雨,缓解旱情,这种利用墓中尸体祈雨的巫术叫做“打旱骨桩”。可见,这种以祈天求雨为目的的盗墓方式,充满了神秘色彩。
所谓的旱魃,是传说中能引起旱灾的怪物,可以轻而易举地使一州一县赤地千里、滴水无存。《神异经》中描述旱魃时说:“南方有人,长二三尺,袒身,而目在顶上,走行如风,名曰魃,所见之国大旱,赤地千里,一名旱母。”民间则认为旱魃是死去一百天之内的尸体所变。变为旱魃的死人尸体不会腐烂,坟上不长草,坟头渗水,旱魃鬼会在夜间往家里挑水。只有烧了旱魃,天才会下雨。
过去,如果遇到久旱不雨,谁家的新坟坟头有湿润泥土,就说这座坟里出了旱魃。据说旱魃能喝尽天下的水,并且以活鸡为食。所以,出现旱魃的新坟不仅坟头湿润,而且在墓地周围还能发现许多鸡毛。一旦出现这种情况,就要打旱魃:先掘开坟墓的封土,露出棺材后立即用一张大鱼网扣住,以免旱魃逃跑。蒙好网,将棺材钻一圆孔,把装好药和沙子的土枪伸进去,“轰”的一声,将棺材轰得四分五裂,人们一拥而上,用钩、锨、头等铁器将尸体拖出刨碎,拖着这些零碎四处奔走,把旱魃尸体的碎块拖到哪儿哪儿就会下雨。
捉旱魃时人们的嘴里还要唱念着以下的词谣:“烧死你旱魃!烧死你旱魃!我田地的禾苗要成长,我山上的树木要成行!我要五谷丰登仓廪满!我要六畜兴旺无虫蝗!我要云要雨要风调雨顺!我要吃要喝要清水满缸!我村子里的子孙祈雨求龙王,我献上猪、牛、羊……
这种“打旱骨桩”的风俗,从明朝开始一直延续到清末。袁枚在《子不语》里面曾记录了一个为了求雨而盗墓的完整故事:
乾隆二十六年(公元1761年),京师遭遇了数十年不遇的大旱灾,一时间赤地千里,哀鸿遍野。有一个叫张贵的驿卒,骑着快马给某都统传递公文。这天来到良乡地界,张贵只顾奔行赶路,竟错过了投宿,不知不觉来到了一片荒山野岭之中。正在行走间,忽然刮起了一阵黑风,吹灭了张贵手中的火把。紧接着,瓢泼大雨倾盆而下,张贵只得下马,来到路边的邮亭寻了一个所在,准备在此过夜。这时候,一个年约十八九岁的美丽女子提着灯笼翩翩而至,少女生得花容月貌,柔媚入骨,张贵一见,顿觉身体酥了半边。陌生女子轻启丹唇,邀请张贵到她的家里一叙。张贵牵着马跟在女子的身后,不一会儿就来到了一处府第。女子奉上清茶,将张贵的马栓到柱子上,表示愿意和张贵同床共眠。张贵喜出望外,和女子缠绵了一夜。
鸡叫时分,女子披衣起身要走,张贵怎么也挽留不住。送走了女子,张贵感觉身体疲倦,又躺在床上睡着了。睡梦中觉得寒露清凉,感觉有杂草刺口鼻。醒来一看,天光大亮,自己却在荒郊野外的坟头之间躺着,不由得大惊失色。张贵站起身来,急忙上马行路,这时已经错过了投递文书的时间。当张贵一脸狼狈来到衙门时,都统早就等得不耐烦了,他吩咐手下的人将张贵重责四十大板,张贵无法,只得将实情一五一十讲述了一遍。都统听后半信半疑,派人到那座坟墓去查看,并走访了附近的人家,得知那里埋葬着一个姓张的女子。这个女子在出嫁之前曾和人通奸,事情败露后羞愧得上吊自尽,变成女鬼之后经常引诱过往路人。有人说道:“这是旱魃。形状像猴子,披头散发,用一只脚行走的,叫做兽魃;自缢身亡的僵尸,出来迷惑人的,叫做鬼魃。将旱魃擒住,用火烧死,可以消除旱情,引发降雨。”在征得上司的同意后,将棺材开启,果然看到了一个女僵尸,浑身生长着白色的绒毛。于是众人将它焚烧,第二天果然降下了大雨。
在不同的民族的求雨习俗中都遗留着与此类似的原始巫术形式。英国人类学家、民族学家、宗教史学家詹姆斯·G·弗雷泽在《金枝:对法术与宗教的研究》中写道,“有时,求雨巫术是用死尸来进行的。比如,在新喀里多尼亚,求雨者把自己全身涂黑,挖出一具尸体,把它的骨头带到一个洞穴里,再按人体形状连接起来,然后把骨架悬挂在一些芋叶上,用水浇洒骨架,让水流到叶子上。”“俄罗斯有些地区的农民一旦陷入旱灾的痛苦之中,便常去挖出喝酒醉死的人的尸体,把它沉入最近的沼泽或湖水之中。”甚至也有类似“残其肢体”的行为,“1868年,因长期干旱,出现了歉收预兆,塔拉申斯克乡的一个村子的居民挖出一具死尸,一些人一面鞭打那具尸体或尸体残剩部分,一面在它的头部附近高喊‘给我们雨水!’”中国求雨民俗中的“打旱骨桩”,很可能与弗雷泽所记述的做法在原始动机方面有某些共通之处。
“打旱骨桩”残害墓主的尸体,伤害墓主家人的感情,这明显有违人伦,有伤风化。这种风俗之“恶”还不止于此,更令人发指的是,有些人竟然利用“打旱骨桩之名”,行报私仇之实。他们打着攘除旱灾的旗号,煽动迷信愚昧的群众,将冤家对头的坟茔刨开,毁尸泄愤。明朝弘治四年(公元1491年),河南、山东等地官员对此进行了大力整治,并且对带头的人进行了处罚,其他参与者全部流放到偏远地区,这股歪风邪气才消减下来。尽管如此,“打旱骨桩”祈天求雨,在民间还是屡禁不绝,时常会死灰复燃。
打旱骨桩可以致雨之类的神秘主义观念,能够沿袭如此久远,是非常值得研究的一种民俗,或许这种民俗隐含着某种有助于我们理解历史的神秘文化信息。当然,从科学的角度来看,这种民俗是不可能有呼风唤雨的神奇能力的。
病态盗墓成嗜好
以盗墓为嗜好的现象,较早的实例,当然是《西京杂记》卷六所谓“广川王(刘)去,好聚无赖少年,游猎毕弋无度,国内冢藏,一皆发掘”,以及“王所发冢墓不可胜数,其奇异者百数焉”的记载。
在广川王刘去的封地内有很多春秋战国时期的古墓群,刘去平时喜好聚集一些无聊少年一起游玩打猎。封国内的古墓,全都被他挖掘过。刘去盗墓并不总能满载而归,有时候也是收获甚小。但他只在乎盗墓游戏的过程,结果怎样他并不怎么放在心上。
《王玄谟传》中记载南朝宋时下邳太守王玄象“好发冢,地无完椁。”《陈宗室诸王列传·始兴王叔陵》所记载“(陈)叔陵又好开发冢墓,……日月相接。昼伏夜游,”的情形,盗墓就更不是为财物了,不然也不会把人的骨头盗回来日夜在手上把玩了。因此说,这类盗墓者,旨不在财,不过是为了满足他们那病态的嗜好罢了。(关于刘去盗墓的内容,本书将在第十章作详细的介绍,在此只做一个提示。)
鞭尸挫骨以泄愤
墓葬是人们死后灵魂与肉体的永恒归宿,中国人自古以来就很看重丧葬,对一个人最大的不敬,莫过于发其坟墓,对一个人最大的侮辱,也莫过于鞭尸挫骨。因此,在古代,发掘仇人坟墓,对其尸体进行侮辱,是一种极端而又常见的复仇泄愤手段。
东汉末年,军阀董卓生性残暴,汉献帝初平元年(公元196年),董卓进入长安,自封丞相,大权独揽,对以往故人睚眦必报。大将军何进的弟弟何苗曾与董卓有仇,此时何苗已经被人杀死,董卓仍没放过他,史书记载董卓“发何苗棺,出其尸,枝解节弃于消边”,以泄当年之仇怨。
十六国时期,北方的前燕与赵国临近,常年征战不休。一次,前燕国主慕容儁(jùn)梦到赵国国主石季龙咬啮他的尸骨,一怒之下下令将早已死去的石季龙坟墓挖开,将之鞭尸并弃尸于漳水。
挖墓只为认血亲
这是一种比较特别的盗墓动机。渗血认亲,和古代的“滴血认亲”,属于同一种原理,是古人进行“亲子鉴定”的一种手段。《洗冤集录》中记载的“滴骨认亲法”,就是对渗血认亲的最好说明:“某甲是父或母,有骸骨在,某乙来认亲生男或女何以验之?试令某乙就身刺一两点血,滴骸骨上,是亲生,则血沁入骨内,否则不入。俗云‘滴骨亲’,盖谓此也。”
“亲子鉴定”古已有之,南北朝时期,梁豫章王萧综就曾经掘开自己老子的坟墓,来认祖归宗。
萧综的母亲吴淑媛,原本是齐东昏侯萧宝卷的宠妃。梁武帝萧衍称帝后,将吴淑媛纳入后宫。此时吴淑媛已经怀上了萧宝卷的孩子,她将此事隐瞒了下来。七个月后,吴淑媛生下了萧综,当时大家都认为萧综是萧宝卷儿子。萧综长大后被封为豫章王,很想弄清楚自己的身世。他曾到齐的宗庙和齐明帝陵私服考察,可是依旧没有搞清楚自己的身世。他听说有一种“渗血认亲”的方法,就是将生者的血液滴入到死者的骨头上,如果渗下去,就是一家人,具有血缘关系。
于是,萧综就私自盗挖了萧宝卷的墓穴,取出萧宝卷的尸骨,进行渗血认亲,果然是萧宝卷的儿子。
后来发生的事情,则超出了正常人的想象。萧综为了验证渗血认亲的准确性,竟然将自己刚刚出生一个多月的次男杀死埋葬,接着让手下人连夜将儿子的尸骨挖掘出来,和自己进行“渗血认亲”的试验,最终的结果是“皆有验”。当萧综得知自己不是萧衍的亲生儿子之后,便常怀异志,不久就投靠了北魏,改名萧绩,并表示要为东昏侯服丧三年。萧综在北魏历任司空、司徒、太尉和骠骑大将军,31岁时生病死去,死后北魏政府按照王侯的礼节将萧综下葬。公元538年,萧衍令人将萧综的墓葬盗挖,取走尸骨。萧衍到此时还蒙在鼓里,坚定不移地认为萧综是自己的儿子,于是将他的尸骨归葬在家族的陵园里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