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死后,秦二世除了以未生育女子出宫不宜为由命令无数女子殉葬,还下令修建秦始皇陵的全部工匠殉葬,“葬既已下,或言工匠为机,减皆知之,减重即泄。大事毕,已减,闭中羡,下外羡门,尽闭工匠减者,无复出者”。秦二世下令所有工匠殉葬的原因是担心熟知秦始皇陵内部结构的工匠将有关秦始皇陵的机密外泄,所以索性将之全部杀害,不留活口。
文献中记载的秦始皇陵内地宫规模宏大,机关重重,“穿三泉,深极不可入”,更有可以自动躲避灾难的“游棺”,考古发现地宫面积约18万平方米,在这广阔的范围内,何处才是秦始皇的藏身之处?这样费尽心机的设计,即便是火烧咸阳数日的项羽也未能开启秦始皇陵的地宫之门。可是,一旦熟悉陵园内部布局,甚至是地宫布局的工匠将有关陵园的秘密泄露,那么,秦始皇陵还能历经2000多年保持完好么?秦二世正是感受到修陵工匠的威胁,才下令将所有工匠殉葬。
传说秦始皇死后,秦二世派人秘密把秦始皇灵柩运入墓中,然后令修建的工匠到墓中领赏。那些工匠、征夫、刑徒刚一进入墓葬,秦二世便下令关闭羡门和外羡门,将所有工匠困在墓中,无一幸免。
元朝皇帝元宪宗死后,为了防止墓葬秘密外泄,不但进行了秘密下葬,而且还进行了一场血腥大屠杀。公元1259年,元宪宗在合州(现在的四川合川县)死亡,大臣们用毛驴驮着宪宗的尸体,运送到成吉思汗墓地旁边。为了保守秘密,护卫的士兵见人就杀,沿途被杀者竟多达两方人,其暴行令人发指。这和屠杀役夫的目的相同,都是为了防止盗墓。
传说当年慈禧入葬时,负责大臣从工匠中挑选出81人负责封闭墓道,并告诉石匠们,完事后从另一预先挖好的隧洞出去。工匠心里明白这是要将他们殉杀。其中有一个石匠,老婆刚为他生了儿子不久,不想死。他干活时有意走神,脚下一滑,石头砸在身上,当场就昏过去了。监工以为石匠真的死了,便令人将尸体扔到荒山坡上的乱尸堆里。就这样,这名石匠捡回了一条命。
然而,是不是所有的殉葬都能确保墓葬平安呢?实则不然,《资治通鉴》中记载的关于南朝时期齐国齐献武王死后将修墓和参与下葬的工匠尽皆杀死的故事。“甲申,虚葬齐献武王于漳水之西;潜凿成安鼓山石窟佛顶之旁为穴,纳其柩而塞之,杀其群匠。及齐之亡也,一匠之子知之,发石取金而逃。”齐献武王下葬后杀死了全部工匠,却不想工匠的儿子也知道墓葬所在。齐献武王虚葬、殉杀工匠一系列防盗措施付诸东流,最终墓葬还是被盗一空。
防盗无毒不丈夫
古人反盗墓的手段多种多样,虚冢、崖墓、流沙墓、火坑墓这类墓反盗的成功几率相对较高,但其中问题也有,就是设计过于复杂,一般人家也难以做到。但有一种方法却比较简单——在墓内置放有毒物质,形成毒墓;或在尸体涂上特殊物质,制造尸毒。盗墓贸然进入这种毒墓,便会中毒死亡,轻者也会成了废人,遭到所谓的报应。
古籍中,“毒墓”的记载很多。汉广川王刘去盗掘战国古墓魏襄王冢时,除了发现墓是铁汁浇灌之外,在打开后还有惊人发现,里面竟然喷出一种有毒气体:“黄气如雾,触人鼻目皆辛苦,不可入。以兵守之,七日乃歇。”墓中冒出的气体是黄色,气味辛苦,刺人眼鼻,令人无法进入,刘去派人在外面等了整整七天,这些气体才散尽。可以肯定,这些气体不是简单的墓中长年积淀的二氧化碳等气体,而是毒气。
《酉阳杂俎·尸穸》记述:“贝丘县东北有齐景公墓,近世有人开之,下入三丈,石函中得一鹅,鹅回转翅以拨石。复下入一丈,便有青气上腾,望之如陶烟,飞鸟过之辄堕死,遂不敢入。”墓内冒出的气体,竟然把天上飞过的鸟儿都毒死了,可见墓毒之厉害。盗墓者大骇,再也不敢进入这座古墓。
王充《论衡·死伪篇》(卷二十一)“亡新改葬元帝傅后,发其棺,取玉柙印玺送定陶,以民礼葬之。发棺时,臭憧于天,洛阳丞临棺,闻臭而死。”到棺前查看的官员,竟然让棺中散出来的臭气给熏死了,可见其气不是臭,而是毒。王充在书中推测了“毒气”来源:“臭闻于天,多藏食物,腐朽猥发,人不能堪毒愤,而未为怪也。”
古代人常使用的特殊“毒物”是水银。水银是一种液态金属,在中国古代有多种别名:铅精、姹女、汞、流珠、赤汞、砂汞、灵液、活宝,从这些丰富的叫法中,就可知道水银在古人心目中的地位。
水银用途广泛,还是古人常用的尸体防腐剂。在秦、汉及之前的陵寝中,使用水银的记录较多,齐桓公墓内便置有“水银池”。水银蒸发形成的毒气,给盗墓者制造了很大的麻烦。
《史记正义》中引的《括地志》中有这样一条记载:“齐桓公墓在临淄县南二十一里牛山上,亦名鼎足山,一名牛首岗,一所二坟。晋水嘉末,人发之,初得版,次得水银池,有气不得入。经数日,乃牵犬入中,得金蚕数十箔,珠襦、玉匣、增彩、军器不可胜数。又以人殉葬,骸骨狼藉也。”春秋五霸之首齐桓公的墓葬被盗于西晋末年,此时距齐桓公去世已经有近900年,墓内仍有很重的毒气,以致人不能进入,盗墓者们只能在墓外等了几天,然后牵着狗在前面带路,才进入齐桓公墓。齐桓公墓中的墓毒,就是那座水银池。
为什么墓葬中的墓毒多选用水银呢?由于毒是封墓之前安放好的,所以必须保证修建工匠的安全,也就是说修墓者不中毒,而盗墓者中毒。那么,如何才能使墓中之毒准确“识别”同样处在墓室中的修墓者和盗墓者呢?途径只有一个,那就是墓毒在放置之时并没有毒,或这种毒在当时对人体的危害微乎其微,而在日后常年封闭的状态中,毒素逐渐挥发,形成足以致命的毒,以毒杀后来进入的盗墓者。什么样的物质毒性大又具有较强的挥发性呢?当然首推水银。建水银池就是利用水银的挥发气体毒杀妄图盗取墓中随葬品的盗墓者。
水银,化学名称为汞,密度很大,易蒸发,是一种有毒的银白色一价和二价重金属元素,它是常温下唯一的液体金属,游离存在于自然界并存在于辰砂、甘汞及其他几种矿中。常常用焙烧辰砂和冷凝汞蒸气的方法制取汞。水银很容易被皮肤以及呼吸道和消化道吸收,是一种可以在生物体内积累的毒物,口服、吸入或接触后可以导致脑和肝损伤。纯水银的毒性要低于其化合物的毒性,毒性最高的汞有机化合物是二甲基汞,人的皮肤只要接触数微升的这种物质,就会导致人的死亡。因此,水银成为古代墓葬防盗措施中最具杀伤力的武器。
置水银反盗墓设计的陵墓中,最著名的当是秦始皇陵。《史记·秦始皇本纪》(卷六)记载,“以水银为百川江河大海,机相灌输,上具天文,下具地理。”其陵使用的水银量惊人,注满了陵内的整个地层,成了一个可怕的“地下毒河”。试想,在密封空间内,如果有盗墓者侵入,谁还能活着走出来?
秦始皇陵园面积218万平方米,墓地面积22万平方米。封土底部近方形,现存高87米,底部周长2000米。2003年,考古工作者对秦始皇陵进行了无损勘查。
通过科学勘探,考古工作者们在秦始皇陵地宫上方发现一个面积达1.2万平方米的强汞区,这个强汞区位于秦始皇陵园内城的中央地区。很显然,这就是秦始皇陵地宫中水银铸就的百川江河大海。地宫内水银之多,在80多米高的封土上仍能探测出。经过周密分析,专家推论得出,地宫中的水银正如司马迁描绘的那样,以百川、江河、大海为蓝本。
有学者推测,地宫中的水银可能多达几吨甚至上百吨。那么,这上百吨水银从何而来?这将是秦始皇陵的又一个谜团。
与墓毒相比,还有一种更加匪夷所思的可以致盗墓贼于死地的毒,那就是尸毒。尸毒,顾名思义,就是墓主人尸体中的毒。为何已经死去的墓主人尸体中会含有毒素,这些隐藏在尸体中的毒又是怎样发挥其神奇作用毒死盗墓者的呢?其实这些所谓的尸毒就是朱砂。
朱砂,朱砂又称辰砂、丹砂、赤丹、汞沙,是硫化汞的天然矿石,大红色,有金刚光泽至金属光泽,属三方晶系。朱砂主要成份为硫化汞,但常夹杂雄黄、磷灰石、沥青质等。朱砂有无镇静催眠作用,认识不甚一致;有解毒防腐作用;外用能抑制或杀灭皮肤细菌和寄生虫。朱砂中汞的含量高达86.2%,是炼汞最主要的矿物原料,毒性自然很高。朱砂为汞的化合物,汞与蛋白质中的疏基有特别的亲合力,高浓度时,可抑制多种酶和活动。进入体内的汞,主要分布在肝肾,而引起肝肾损害,并可透过血脑屏障,直接损害中枢神经系统。汉代以来,尤其在魏晋时期,很多人痴迷于炼丹和服食丹药,认为服食这种以朱砂为主要原料炼出的丹药可以长生不老。尤其在弥留之际,会大量服食,一方面可以治病,另一方面可以在死后起到尸体防腐作用。人死之后,生前服食的朱砂沉积在骨骼中,经过一段时间,沉积的毒素散出,于是就形成尸毒,成为墓葬防盗的有力武器。
尸毒不仅会在墓内挥发出致命的毒气,甚至还会给墓葬外的周边环境带来危害。《太平广记》中记载,一次,曹操出兵征讨匈奴,路过一片寸草不生的高岗,当时著名的建安七子中的王粲指出这里应该是一座大墓,墓主人死前服了生礜(yù)石,这是一种有毒物质,墓主人死后,这种物质从尸体内蒸发出来,形成毒素,导致墓葬外草木不生。曹操下令将这片土岗凿开,下边果然是一座古墓。
如果说人们生前服食朱砂是为了死后尸体不腐,只是无心插柳地起到防盗作用,那么,也有一些墓葬中的墓主人在死后口含一些毒液,专门对付那些胆敢盗取随葬品、亵渎墓主人尸体的盗墓贼。元代著名盗墓贼朱漆脸就遭遇了这样的尸毒。
为了防盗,古人在下葬前会给逝者服剧毒物质。若干年后,当盗墓者进入墓中搬动墓主人尸体时,尸体腹腔内的液体受挤压喷射出来。幸运者如朱漆脸,因为年代久远,毒液的毒性大大降低甚至不具有毒性,原来足以致命的毒液仅灼伤了朱漆脸的皮肤。不幸者则会中毒身死墓中。
尸毒往往与遗体防腐相结合,一般防腐的药材在体内沉积日久,便会形成毒素,盗墓者一旦靠近尸体,便会被尸体中散发出的毒素毒伤甚至毒死。无论墓毒还是尸毒,都是杀伤力极强的防盗方式,这种防盗方式不仅仅要保护墓葬免遭盗劫,更要严惩盗墓者,令后人不敢觊觎。
不管古墓中的“毒”是哪来的,但“毒墓”确实是存在的。所以,后世盗掘者或考古专家都会小心谨慎,防止“中毒”。一般情况下,考古人员在设计考古发掘方案时,针对高规格的古墓都会考虑是否有毒气或机关,提前备好有特殊功能的手套、口罩等防护用品。在确证没有威胁生命的安全隐患后,才会打开墓室和棺椁。2007年年初,考古专家在开启安徽六安双墩一号汉墓时,即考虑到墓内有毒气或机关的可能,但由于此墓早在唐代即遭到严重破坏,最后并没有意外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