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料记载,魏文帝曹丕曾从水路前往祭奠其父亲,水路就是指沿漳河溯流而上,而西高穴村的位置正好在漳河南岸,距离漳河很近。河南考古研究所的潘伟斌研究员通过实地查勘与考古论证,认为曹操墓葬的区域就在河南安阳县西高穴村往北方圆不到一千平方米的范围。潘伟斌把这片遍布着庄稼的平地称作曹操陵园区。这片区域距离邺城遗址三十里左右,同时在河南安阳县丰罗镇西门豹祠以西一个地势较高的岗岭上,遍布着沟壑与山脊,同曹操《终令》的描述相吻合。潘伟斌描述,1700多年前,这片土地应当是一片高岗,只是到了现代,才通过土地平整改造成农田。这样的地形今天还可以通过一些残留的地形原貌看出来。因为这片高岗比漳河要高出十多米,因此不可能以漳河水去灌溉,应当是一块贫瘠之地。潘伟斌介绍说:这个地方北有漳河,难免有山梁,往西北也是一个山区,所以这个地方应该是非常好,北高南低,往东过来一点也非常低。据说曹操遗令中说,在他墓前留空房的地方作为陪葬墓的位置,现在根据位置表明前面地方比较平坦,应该是比较适合做他的陪葬墓位置。
2006年,河南省考古工作者就在专家认定的曹操陵园区域的西高穴村,惊人发现了一处墓葬,已经被盗墓贼盗掘一空,考古人员同同一时期的东汉王陵作比较,认为这是一座东汉时期的大墓,级别至少是王侯级。这座大墓的方位就在鲁潜墓志出土的东南方约一公里处,考古专家大胆推测,这极有可能是曹操墓或其陪葬墓中的一座。2006年,在西高穴的被盗墓处曾被盗掘出数件文物,上面有“武帝家用”铭文。曹操死后,被尊为魏武帝,而“武帝家用”铭文牌说明这是曹操生前用过的器物。那么,这个大墓是不是鲁潜墓志所描述的曹操墓可能所在的范围里呢?
综合曹操墓葬的各种考古依据与信息,潘伟斌绘出了曹操墓的具体方位图。在这幅图中,邺城铜雀台、鲁潜墓志出土地、东汉大墓、西门豹祠以及武城和漳河同曹操墓可能的地点,同史料记载最为吻合。
曹操墓在邺城西原已经是绝大多数考古学者的共识。曹操统一北方后,邺城成为他进行统一战争的战略大后方,邺城随之成为黄河流域重要的政治、军事和文化中心,因此曹操去世时将墓地选择于此。曹操在世时他本人并没有代汉自立,而且一生中树敌太多,不可能把墓地选在当时的首都许昌或者洛阳附近,而老家亳州远离中原,接近孙权的吴国,极易为孙吴所偷袭。从安全考虑,曹操也最可能把墓地选在自己的封地邺城。这个结果有两种,一种就是曹操墓能够被揭开,另外一种也可能成为永远成为历史之谜,如果曹操墓没有被漳河的洪水冲掉,那么曹操墓仍然存在中华大地上,仍有被揭开谜底的那一天。
虚冢设疑是烟雾
千百年来,建造墓葬的人和盗墓者斗智斗法,盗墓和反盗墓技术层出不穷,不断改变也不断革新。虚葬,是一度流行的防盗之法,在盗墓日益猖獗的时代,虚葬的具体形式也一变再变,继疑冢、障眼法之后,另一种虚葬形式应运而生,这就是虚冢。
虚冢,只是秘葬方式之一种,又称假坟、虚墓、虚葬、潜葬、潜埋。说白了,就是造若干假的墓穴,而将真尸葬地隐匿。
虚冢与疑冢、障眼法有很大的相似之处。疑冢是遍立假冢,迷惑盗墓者,在设置疑冢时,造墓者已经向盗墓者发出一个明确的信号——墓主人的遗体并不在这些疑冢之中。障眼法的本质与疑冢相同,多具棺材同时出殡,真正的墓主人遗体可能在其中,也可能不在其中,令人们不知真正的棺材所在,只是障眼法使用在出殡过程中,疑冢用在下葬过程中。虚冢与前两者不同的是,虚冢不是迷惑,而是骗。
设置一座墓葬和双层墓葬是虚冢的两种表现形式。设置墓葬令盗墓者以为这就是墓主人和珍贵随葬品的埋葬之所,但当盗墓者费尽心机打开墓葬时,却发现这是一座空墓。设置双层墓葬,即一座墓葬有真假两座墓室,盗墓者进入的往往是设在明处的假墓室,结果一样一无所获。
与疑冢和障眼法一样,虚冢也流行于魏晋南北朝时期。最有名的虚冢,当属十六国中赵国第三任统治者石虎的墓。
东晋之后的十六国时期后赵(公元319~公元351年)始主石勒,字世龙,羯族,上党武乡人。初归效刘渊,据有襄国。石勒后杀前赵(公元304~公元329年)末主刘曜称帝,拥有冀并幽司豫兖青徐雍秦十州之地。
在当时的十六国中,后赵最为强盛。石勒当了15年皇帝,于咸和七年(公元333年)病死。死后,石勒采取“虚葬”手段,处理自己的后事,夜里偷偷下葬,“夜瘗(yì埋葬)山谷,莫知其所,备文物虚葬,号高平陵。”
史上记载石勒的葬事相当低调。《晋书·石勒》(卷一百零五)记载,石勒病危时,曾下遗诏:“三日而葬,内外百僚既葬除服,无禁婚娶、祭祀、饮酒、食肉,征镇牧守不得辄离所司以奔丧,敛以时服,载以常车,无藏金宝,无内器玩。大雅冲幼,恐非能构荷朕志。中山已下其各司所典,无违朕命。大雅与斌宜善相维持,司马氏汝等之殷鉴,其务于敦穆也。中山王深可三思周霍,勿为将来口实。”
石勒的葬事与曹操所为如出一辙,秘葬的同时施行薄葬。据说石勒的墓内没有金银宝珠宝随葬,丧事也极为简单,官员参加丧礼都不被允许,以绝世人掘陵取财之歹念。
石勒的反盗墓手段,其实在其死之前已经过“实验”,石勒葬母时便是“虚葬”。《晋书·石勒》(卷105)记载,“勒母王氏死,潜窆(biǎn)山谷,莫详其所。既而备九命之礼,虚葬于襄国城南。”
另据时人所记,石勒秘葬在渠山,当夜从城里同时抬出了十多具棺材,以迷惑老百姓。后明开国皇帝朱元璋“十三城门出棺”,是否是受到石勒秘葬方式的影响,现在不能肯定,但其反盗墓的灵感,应该是一致的。
石勒死后由其第二子石弘继位,可能儿子太年轻了吧,让其侄儿石虎夺了皇位。石虎废石弘为海阳王,自立“大赵天王”,并迁都于“邺”城。
石虎死后葬在显原陵。从史料记载来推测,显原陵亦为虚冢,石虎并未葬在陵中。《资治通鉴·晋纪》(卷一百)记载,东穆武帝升平三年(公元359年),前燕皇帝慕容儁做了一个梦,梦见当时已经去世的石虎咬其膀子,慕容儁醒后大怒,一怒之下竟然命人去挖掘显原陵,欲鞭尸泄忿,没想到气势汹汹的慕容儁兴师动众地挖开显原陵后,墓中却空空荡荡,根本就没有石虎的遗体。慕容儁知道上当后更加恼怒,于是“购以百金,邺女子李菟知而告之,得尸于东明观下,僵而不腐。”
最后,石虎的一名嬖(bì)妾对慕容儁说,石虎葬在东明观下,慕容儁下令挖掘,“下度三泉”,终于挖到石虎的棺椁,于是下令开棺、鞭尸。慕容儁指着石虎的尸体大骂;“该死的胡人,死了还敢吓我。”最后将石虎的尸体投入漳河之中。慕容儁第一次发掘的显原陵就是虚冢,第二次在东明观下发掘到的坟墓才是埋葬石虎的真墓葬。石虎的虚冢虽救得他一次,却也没保护他永享安宁。
虚冢与疑冢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墓内没有尸体。为了让盗墓贼相信虚冢内的尸体是墓主人,有些虚冢甚至会找一些真正的人骨来代替墓主人遗体。当盗墓贼挖到虚冢时,虽然里边微薄的随葬品令盗墓者大失所望,但看到棺椁内盛放的尸体,盗墓者也就不会怀疑这座墓的真假了。
虚埋潜葬在魏晋南北朝时期一度流行,一些墓葬的主室中没有发现人骨,而耳室中却常能发现棺材和人骨。对此,学者们有不同的意见。有些人认为这是魏晋时期流行的一种丧葬习俗——衬葬,即身份高的人的墓葬中陪葬其他人。而另一种观点则认为,这种情况就是造墓者设置的虚冢,用来迷惑盗墓者。
有些墓葬在建造时将结构设置为双层,上层为虚冢假墓,下层才是放置墓主人尸体和珍贵随葬品的真正墓室(这一点在前面我们也有所提及)。盗墓者挖掘盗洞,一般是从地表向下挖,从墓葬上方打盗洞,这样,盗墓者首先进入的便是上层墓室,也就是造墓者修造的假墓室。这样,隐藏在上层虚冢之下的真正墓室就得以保存,墓主人真正的尸体也会免遭劫难。
衣冠冢也是虚冢的一种特殊形式。衣冠冢,即葬有死者的衣冠等物品,而并未葬有死者遗体的墓葬。这是因为死者的遗体无法找到,或已葬在另一处,再于此地设衣冠冢以示纪念。但另一方面,衣冠冢也可以起到虚冢的作用,当盗墓者满怀希望地打开一座墓葬时,却发现这仅仅是一座衣冠冢,而真正的墓冢却不知所踪。
孔明秘葬无踪影
千百年来,盗墓与反盗墓之间进行着一场没有硝烟的较量,这样的较量从未间断地持续着。无论人们设计怎样巧妙的防盗措施,最终也难逃被利益驱使的盗墓者盗掘的厄运。但有这样一种防盗方式,却有效阻止了盗墓者染指墓葬,甚至运用现代高科技的勘测技术,都难以定位墓葬的精确位置,这就是秘葬。
秘葬,又称潜葬,指人死后秘密埋葬,不让任何人知道墓葬所在,墓葬上方不封不树,外表看来,丝毫不像墓葬。秘葬是一种特殊的安葬习俗,即便是显赫人物安葬,也不会留下任何关于墓葬具体位置的文字记录,令盗墓者无从下手。
秘葬的防盗效果很显着,但秘葬的墓葬并不多见,其深层原因在于,中国自古以来厚葬的风气和事死如事生的习俗不允许人们如此草草安葬死者。按照汉族传统礼教的习俗,丧葬是一个复杂的礼仪过程,一般大型墓葬上方都建有专门用来祭祀的享堂等地面建筑,高高矗立在封土旁边,昭示着这里埋葬着显贵人物,也传达着这样的信息——此处地下有财宝。这不仅仅是权贵的炫耀,更是对死者的尊敬。
中国古代很多文献都记载了蒙古族的秘葬习俗。蒙古人的墓葬之上不仅没有建礼制建筑,连作为坟冢最基本的封土也没有,而且还要在死者下葬后纵马踏平墓葬的地表。不仅如此,有时为了保证墓葬所在的秘密不泄露,甚至还会将前来送葬的人杀掉。
采用秘葬下葬的不仅仅只有蒙古人,也并非始于蒙古族兴盛的宋元时代。早在三国时期,中原地区便已有秘葬,而采用秘葬的竟然是诸葛亮的坟墓。
诸葛亮一生恪守礼法,他为何要采用这种与汉族传统礼法背离的下葬方式呢?难道仅仅是为了提防觊觎墓中珍宝的盗墓贼吗?
事实上,诸葛亮墓的秘葬并不同于蒙古族的秘葬。首先,诸葛亮墓中应该没有可以吸引盗墓贼的丰厚随葬品。诸葛亮品格高尚,为中国古代士大夫之表率,一生忠于蜀汉,清高廉洁,一心治理蜀汉,自己却不置其他营生。他在给后主的上表中说道:“若臣死之日,不使内有余帛,外有赢财,以负陛下。”及至去世,果如生前所言。因此,并没有贵重之物可以随葬。而且诸葛亮去世于公元234年,当时正在行军作战之中,诸葛亮意外病逝,迫使蜀军不得不提前撤兵。如此状况,诸葛亮自然不能以繁琐礼节风光下葬。所以,诸葛亮墓葬应该是简单的薄葬。
相传诸葛亮因为魏延夜闯,延寿之法被破坏后,一病不起。弥留之际,他遗书后主刘禅,嘱其在他死后,将尸体入棺,由四名士兵抬着向南走,杠断绳烂之处便是他的葬身之所。
对于这位为蜀汉立下汗马功劳的丞相的最后遗言,刘禅岂能不遵?于是他命四个关西壮汉,抬着他的棺一直往南走。这四个汉子抬了一天一夜后,终于体力不支,但是此时杠未断,绳也未烂。四个人商议后,将诸葛亮的棺就地掩埋。回去后,他们报告刘禅,说将丞相棺掩埋于杠断绳烂之处。刘禅听了报告后觉得不对劲,怎么这么快就会杠断绳烂呢?于是将四个人抓起来严加审问。四壮汉经不起皮肉之苦,只好招认。刘禅大怒,以欺君之罪将四人杀死。由于诸葛亮下葬时只有四个人知道,而这四个人被杀后,再也没有人知道墓葬的具体位置了,可谓是绝对的秘葬。
这个故事至此就该结束了。但是后人为了渲染诸葛亮之机智,认为这一切都在诸葛亮预料之中,因为孔明早已料到,自己死后蜀国必为司马氏所灭,而蜀国灭亡后司马氏必来挖他的坟墓,所以他在死后“导演”了这出戏剧,以保自己死后的安宁。
如今,全国有多处诸葛亮墓和诸葛亮祠,学术界普遍认为位于今天陕西省勉县西郊20里处的诸葛亮墓是真墓。墓葬上有历朝历代修筑的祠庙,尤以明清两代为多。陵园内苍松翠柏,一如锦官城内的武侯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