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唐诗宋词元曲300首鉴赏
4867800000101

第101章 寻南溪常道士

刘长卿

一路经行处,莓苔见屐痕。[2]白云依静渚,芳草闭闲门。[3]过雨看松色,随山到水源。[4]溪花与禅意,相对亦忘言。[5]

【注释】[1]常道士:生平不详。[2]经行:走过。屐痕:古人游山多穿屐,此处指足迹。[3]渚:水中小洲。[4]过雨:即雨过之后。随山:沿着山势的自然径路。[5]禅意:佛教指思想上静虑澄心的境界。忘言:《庄子·外物》:“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

【鉴赏】这首诗写作者到南溪山寻访常道士。通过一路上所见的幽静景色的描述,表现出常道士闲淡的生活情调和作者对这种情调的喜爱。

诗一开头:“一路经行处,莓苔见屐痕。”写诗人寻道士,一路走去,看见莓苔中有足迹。既然路上莓苔遍布,可见这里是人迹罕至之处。三四句:“白云依静渚,芳草闭闲门。”写白云浮进水中的小洲,芳草遮住了紧闭的屋门。这里,既写了远景,又写了近景:悠悠白云缭绕着静谧的小洲,是远景;道士居住地方的门静静地闭着,门外芳草萋萋,是近景。远景近景,都突出了一个“静”字。五六句:“过雨看松色,随山到水源。”写诗人观看了雨后的苍松翠柏,又沿着山路来到了水的源头。作者在寻找道士的过程中,兴致勃勃地观看松林的雨后颜色。而雨后的森林到底是什么颜色呢?作者并没有说出,让读者自己去领悟。雨后,溪水潺潺,顺着山势,作者自能找到溪水的源头。七八句:“溪花与禅意,相对亦忘言。”写溪边的花草似乎也通禅意,面对人们,不再需要任何语言。诗人最后写找到了道士,按常理,二人晤面有很多话说。但诗人与道士,相对无言,这是此诗意趣。

从此诗来看,寻道士只是一个导火线,作者鉴赏道士的隐居环境才是目的。所以说,本诗清新如画,意境清幽,语调自然,显示出作者在写景方面的独特本领。

杜甫(712-770),字子美,原籍襄阳(今湖北襄樊市),生于河南巩县。出身于世代“奉儒守官”的家庭,祖父杜审言是著名诗人,武则天时代做过膳部员外郎;父亲杜闲,做过兖州司马、奉天(陕西乾县)县令。青少年时期度过“读书破万卷”的生活,并南游吴越,北游齐赵,结识了诗人李白、高适等。唐玄宗开元二十三年(735)在洛阳应进士不第。天宝五年(746),他至长安,时值李林甫斥天下士,第二次应“制举”又失败。天宝十年(751),他给唐玄宗献《三大礼赋》,直到天宝十四年(755)才获得右卫率府胄曹参军(掌管兵甲器杖及门禁锁钥)之小官职。这年冬天,安史之乱爆发,经过流亡、被俘、出逃,只身奔赴唐肃宗(李亨)驻地凤翔,任左拾遗。不久,因上书营救被罢相的房琯,触怒肃宗,被贬为华州(今陕西华县)司功参军。乾元二年(759)秋,弃官往秦州(今甘肃天水市),再经同谷(今甘肃成县)入蜀,卜居成都草堂。代宗宝应元年(762),蜀中军阀混战,又流亡到梓州和阆州。广德二年(764),重回草堂,被严武表荐为节度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不久辞去。永泰元年(765)离成都顺江东下,在夔州(今重庆市奉节县)住了一段时间。大历三年(768),携家出蜀,漂泊于岳州、潭州、衡州一带。大历五年(770),病死于湖南湘江中的那条与他相依数年的破船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