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不但要加强和扩大那些具有原始性状,即受人类影响较少的生态系统,通过人为的保护和再建,使其维持原始的自然面貌,保持生态系统内部各要素的平衡,而且要重视人类在认识化学物质毒性问题上所取得的宝贵经验。对于各种化学物质,从生产到废弃的整个过程,都要考虑防止污染环境的安全措施,更应当寻求无污染的生产方法,制取无毒性的化学产品。显然,这是给化学工作者提出的一个更高、更难的任务。
我国宪法第二十六条已经明确指出:“国家保护和改善生活环境,防治污染和其他公害。国家组织和鼓励植树造林,保护林木。”
在党和国家的重视和领导下,我们要大力宣传和普及环保知识,为创造一个无污染、无公害、生态平衡的优美环境而共同努力。
2.自然资源的保护与可持续利用
自然资源,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随着世界人口的增长和工农业生产的日益现代化,人类对资源的需求量在不断增加。特别是20世纪50年代以来,随着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人类对资源的开发利用,也达到了一个新的阶段。但对自然资源的无节制开发,也导致了某些资源的短缺和环境的恶化。这种状况已经引起了世界各国的普遍重视。1992年,联合国“环发大会”把可持续发展战略列为全球发展战略。我国据此编制了《中国21世纪议程》,并成为制定《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的指导方针。
(1)自然资源保护与利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环境问题自古就有,已经有上千年的历史。无论国外还是在古老的中国,自古以来都有环境问题的记载。但是,生态环境问题成为全球性的问题还是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才提出来的。由于生产的飞速发展,人口急剧增加,科学技术突飞猛进,人类对环境作用的能力和规模不断扩大,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也不断扩大,生态环境问题开始成为一个普遍的社会问题。由于工农业生产中,产品结构不合理、经营管理不善、技术工艺比较落后、对自然资源利用不高,对大多数能源和资源没有环境保护措施,只注重产值的增长,忽视环境保护和资源保护,以牺牲环境和资源为代价来获得经济的繁荣,因而加剧了生态环境的恶化。
尽管通过建设和保护,我们的环境得到了明显改善,但是我们的环境条件仍然存在许多问题,环境现状非常严峻,石化、沙漠化、荒漠化等在加重扩大,水土流失状况仍十分严重,环境污染仍触目惊心。
(2)自然资源保护与可持续利用的对策可以说,我国自然资源可持续战略的形成和发展,经历了一个相对漫长的历程。1992年,我国政府向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提交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与发展报告》,并制定了“中国环境与发展十大对策”,提出走可持续发展道路是中国当代以及未来的选择。
1994年,中国政府制定完成并批准通过了《中国21世纪议程——中国21世纪人口、环境与发展白皮书》,确立了中国21世纪可持续发展的总体战略框架和各个领域的主要目标,把可持续发展作为一条重要的指导方针和战略目标,明确提出了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大决策。与此同时,我国加强了可持续发展有关法律法规体系的建设及管理体系的建设工作,制定了人口、资源、环境、灾害方面的行政规章一百余部。全国人大常委会专门成立了环境与资源保护委员会,在法律起草、监督实施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具体来说,我国自然资源保护与可持续利用的对策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首先,节约资源。
我国“十一五”规划明确提出,把节约资源作为基本国策,发展循环经济,保护生态环境,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促进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
我国的基本国策是节约资源,主要是由于以下三个原因。
①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迫切需要,是把节约资源作为基本国策。总体上看,我国经济的增长方式依然是粗放型的,经济增长在很大程度上仍然是依靠资源的高投入来实现的,资源消耗高、浪费大,污染严重。目前我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源、原材料和水资源消耗,大大高于世界先进水平。我国生态环境目前虽然局部有所改善,但总体恶化的趋势尚未根本扭转,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大大超过环境容量,生态系统功能退化,给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健康带来严重危害。
②从我国人多资源少的基本国情出发。目前我国重要资源短缺,已对经济发展构成严重制约,人均占有的淡水资源、耕地面积、森林面积分别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4、2/5和1/5,石油、天然气、铁矿石、铜和铝土矿等重要矿产资源人均储量,分别为世界人均水平的11%、4.5%、42%、18%和7.3%。
③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本质要求,是把节约资源作为基本国策。
加快推进现代化进程,其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就是要坚持以人为本,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不仅要满足当代人的需要,而且要满足子孙后代发展的需要。
其次,节能减排。
节能减排,指的是减少能源浪费和降低废气排放。“十一五”规划纲要提出,“十一五”期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降低20%左右,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减少10%。
这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举措;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必然选择;是推进经济结构调整,转变增长方式的必由之路;是维护中华民族长远利益的必然要求。
我国经济快速增长,各项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但也付出了巨大的资源和环境代价。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的矛盾日趋尖锐,群众对环境污染问题反应强烈。这种状况,与经济结构不合理、增长方式粗放直接相关。只有坚持节约发展、清洁发展、安全发展,才能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地发展。同时,温室气体排放引起全球气候变暖,备受国际社会广泛关注。进一步加强节能减排工作,也是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迫切需要,是我们应该承担的责任。
当前,实现节能减排目标,面临的形势十分严峻。从前几年起,全国上下加强了节能减排工作,国务院发布了加强节能工作的决定,制定了促进节能减排的一系列政策措施,各地区、各部门相继作出了工作部署,节能减排工作取得了积极进展。
保护是为了利用稳定的资源和环境,这是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目标的重要基础。因此,我们要开展对现行政策和法规的全面评价,制定和完善自然资源保护与可持续利用的政策和法律体系。通过法律约束、政策引导和调控,促进对自然资源的保护与合理利用;改革体制,建立健全自然资源保护与可持续利用的综合决策机制和协调一致的运行管理机制;调整现有政策部门的职能,加强部门间的广泛协商与合作,以保证资源可持续发展战略目标的实现。此外,还要加快科技进步,提高自然资源保护与可持续利用的能力。积极开展自然资源合理开发、综合利用等方面的研究,提高资源和能源利用率;推广清洁技术和清洁生产,发展环保产业;开发利用信息资源,建立全国社会经济与资源环境信息系统;建立技术、资源、劳动优化组合的节约型、集约化经营方式和生产体系。
最后,发展循环经济。
众所周知,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与发展循环经济是密不可分的。
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要求我们用循环经济理念和模式,优化经济增长方式,而发展循环经济则是建立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重要内容。
第六节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与保护
1.海洋资源的可持续开发与保护
海洋资源是指赋存于海洋环境中,可以被人类利用的物质和能量以及与海洋开发有关的海洋空间。海洋资源按其属性,可分为海洋生物资源、海底矿产资源、海水资源、海洋能资源与海洋空间资源。
根据《联合国海洋公约》规定,中国享有主权和管辖权的内海、领海、大陆架和专属经济区的面积广阔,海底资源极其丰富,海洋生物资源种类繁多,在两万种以上。此外,还有丰富的海水资源和海洋能资源。
据初步估计,中国海洋能资源的总蕴藏量,约为4.31亿千瓦。大洋生物资源和矿产资源,是人类共同的财富,中国也有养护和利用的权利与义务。
中国海洋资源开发利用行业,主要有海洋渔业、海洋交通运输业、海盐和盐化工业、海洋油气业、滨海旅游业、滨海砂矿以及海水直接利用等。在海洋资源管理与保护方面,我国已初步建立了海洋资源管理与保护机制以及相应的法规,对一些污染较为严重的局部海域实施了污染控制和治理措施。迄今为止,国务院已经陆续批准了13处国家级海洋自然保护区。总体上说,海洋资源的开发利用与保护,现在已有了一定的工作基础。
中国海域生态环境趋于恶化,海洋生物资源丰度锐减。当前,海洋渔业面临的主要问题是:渔猎过度,传统渔业资源衰退。造成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是缺乏规划管理、捕捞力失控以及海洋环境污染加剧。由于中国海洋渔业资源的开发有着非常复杂的社会、经济原因,要实现渔业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渔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是一个长期的、渐进的过程,但必须从现在开始行动。
陆源污染物和海上污染物的直接排放,已使中国沿岸海域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污染,尤其是海域的有机污染加剧。三氮和活性磷酸盐等营养盐,已成为我国近海的第一污染物。近海海域的富营养化比较突出,赤潮发生频率上升。近海局部海域的污染,不合理的滩涂开发和围海造田,已影响到海洋生物的栖息和繁衍,严重地区已出现渔业资源锐减、优质品种减少和滩涂养殖场荒废等现象,直接危害海岸带自然生态系统和居民的生活环境。
强化海洋生物资源管理,在海洋渔业资源可持续利用方面,通过合理捕捞,重点开发海水养殖,推动海洋渔业发展。实现渔业资源开发与保护的良性循环,使海洋渔业产量继续稳步增长,向优质、高效、低消耗型渔业发展,最终实现海洋渔业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保护。
建立大海洋生态系统监测与保护体系和环境预报服务体系。严格控制陆源污染物和海上污染物的排放,防止、减少和控制海洋生态环境的退化和长期的不利影响,维持海洋生态平衡和海洋资源永续利用。建立布局合理的自然保护区网,并加入国际海洋自然保护区网络。
在维持海洋生物多样性的同时,提高沿海居民生活水平。海岸带与岛屿的开发,应使其具备应付各种恶劣海洋环境的持续能力,同时又能使其对海洋和沿海资源的不利影响减至最小,从而实现海岸带与岛屿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开展大洋、极地资源调查研究,开发利用和保护大洋资源。
2.矿产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与保护
众所周知,矿产资源是不可再生的自然资源,必须倍加珍惜,合理配置,高效益地开发利用。我国矿产资源总量丰富,但人均占有量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一半。当前,经济建设中95%的能源和80%的工业原料,依赖矿产资源供给。我国矿产资源已探明的储量明显不足,进入21世纪后,保证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矿产资源将更加严重不足。与此同时,中国矿产开发存在不少问题,资源综合开发、综合利用水平不高,从而加剧了矿产资源的供需矛盾。这反映了开源和节流两方面的工作,均需要加强。因此必须在加强矿产地质勘查工作、增加矿产资源探明储量的同时,把“保护矿产资源,节约、合理利用资源”的基本国策真正落实,并长期坚持下去。要使公众了解合理开发利用矿产资源对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重要性。
不合理开采矿产资源,不仅会造成矿产资源的损失和浪费,而且极易导致生态环境的破坏。因此,有效地抑制矿产资源的不合理开发,减少矿产资源开采中的环境代价,已成为我国矿产资源开发利用中的紧迫任务。
矿产资源的保护和可持续利用的总体目标是:在继续合理开发利用国内矿产资源的同时,适当利用国外资源,提高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合理开发利用资源水平,最大限度保证国民经济建设对矿产资源的需要,努力减少矿产资源开发所造成的环境代价,全面提高资源效益、环境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3.草地资源的开发利用与保护
我们知道,中国可利用的草地面积3.10亿公顷,其中人工草地10.53万公顷。草地资源是中国陆地上面积最大的生态系统,对发展畜牧业、保护生物多样性、保持水土和维护生态平衡,都有着重大的作用和价值。中国的草地,按照地区大致可分为东北草原区,内蒙古、宁、甘草原地区,新疆草原地区,青藏草原地区和南方草山五个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