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水量吨位。排水量吨位是指船只在水中排开水的吨数,也是船只自身重量的吨数。排水量吨位又可分为轻排水量、重排水量和实际排水量三种。
轻排水量,又称空船排水量,是船只本身加上船员和必要的给养物品的重量的总和,是船只最小限度的重量;重排水量,又称满载排水量,是船只载客、载货后吃水达到最高载重线时的重量,即船只最大限度的重量;实际排水量,指船只每个航次载货后的实际的排水量。
排水量吨位可以用来计算船只的载重吨。在造船时,依据排水量吨位可以获知该船的重量。在统计军舰的大小和舰队时,一般以轻排水量为准。
军舰通过巴拿马运河时,以实际排水量作为征税的依据。
载重吨位:载重吨位表示船只在营运中能够承载的实际的载重能力。载重吨位可分为总载重吨和净载重吨。
总载重吨是指船只根据载重线标记规定,所能装载的最大限度的重量,它包括船只所载运的货物、船上所需的燃料、淡水和其他储备物料重量的总和。用公式来表示就是:
总载重吨=满载排水量-空船排水量
净载重吨是指船只所能装运货物的量大限度重量,又称载货重吨,即从船只的总载重量中减去船只航行期间需要储备的燃料、淡水及其他储备物品的重量所得的差数。
船只载重吨位可用于对货物的统计,也可作为期租船月租金计算的依据。船只载重吨位表示船只的载运能力,也表示新船造价及旧船售价的计算单位。
(2)船只的容积吨位
船只的容积吨位是表示船只容积的单位,又称注册吨。它是各海运国家为船只注册而规定的、一种以吨为计算和丈量的单位,以2.83立方米为一注册吨。容积吨又可分为容积总吨和容积净吨两种。
容积总吨又称注册总吨,是指船舱内及甲板上所有关闭的场所内部空间(或体积)的总和,是以2.83立方米为一吨折合所得的数。
容积总吨的用途很广,它可以用于国家对商船队的统计,表明船只的大小,用于船只登记,用于政府确定对航运业的补贴或造舰津贴,用于计算保险费用、造船费用以及船只的赔偿等。
容积净吨又称注册净吨,是指从容积总吨中扣除那些不供营业用的空间剩余的吨位,也就是船只可以用来装载货物的容积折合成的吨数。
容积净吨主要用于船只的报关、结关,作为船只向港口交纳的各种税收和费用的依据,同时也作为船只通过运河时交纳运河费的依据。
第八节轮船与航海
轮船是伴海而生的,因此讲到轮船,我们不能不提起航海。轮船与航海有什么关系呢?航海有时怎样发起的呢?下面就让我了解轮船与航海方面的知识。
1.海上的悠悠岁月——航海时代
在海上航行,对于远古人类来说,是一件新奇且危险的事情。
但是到了今天,航海对于我们来说,已不再陌生。那么,在它一路发展的过程中,又经历了哪些呢?
(1)早期航海活动
人类最迟在新石器时代晚期就已经有了航海活动。中国的航海活动出现得很早。中国在新石器时代创造的彩陶文化和黑陶文化的器物,已经在中国澎湖岛的良文港和台湾岛的高雄被发现。这说明,我们的祖先在那时候已经有从一块陆地通过水上到达另一块陆地的本领了。
世界的航海活动也很早就出现了。
据说,在公元前4世纪下半叶,希腊航海家皮忒阿斯就驾舟从现在的法国马赛出发,沿伊比利亚半岛和今法兰西海岸,再沿大不列颠岛东岸向北探索,航行到达粤克尼群岛,并由此折向东到达易北河口。
这也是西方最早的海上远程航行。在此之前,地中海内的航行活动也相当频繁,并且还经常发生海战。公元前490年发生的历史上有名的希波战争中,希腊就曾以数百艘长约39米、3层桨座的战舰抵抗波斯舰队。
那个时代的航海人员,无论东方的还是西方的,都只掌握了初级的引航技术,即凭借对地形和水势的辨认来计算远近,通过观测日月星辰来判别方向。
(2)指南针和灯塔
指南针在航海上的应用,可以说是世界航海史上的一大重大突破。宋代在远洋航行方面没有什么扩展,但在航海技术方面却有划时代的创新。指南针在船上的应用,成为航海技术上的重大创新与突破。指南针由中国发明创造的,把指南针应用到船上也从中国开始。
这是值得每个中国人骄傲和自豪的。指南针在航海事业中的使用,不仅解决了恶劣天气下海上方向的辨别,而且为仪器导航开辟了道路,人类从此真正摆脱了海岸的羁绊,驰骋在更加广阔的海域中。
而航海技术的提高,反过来又促进了指南针的改善和发展,人们创造出更适用于航海的罗盘。罗盘在12世纪通过阿拉伯传入欧洲,于是,欧洲海员也开始使用罗盘。现在船上通用的罗盘,则是经过19世纪末英国科学家开尔文改进之后的罗盘。
1732年,英国开始在泰晤士河口设置一艘小船,在横桁上悬挂一盏灯,用来指引行船,这便是第一艘灯船。独立战争前的1767年,美国在特拉华河布设浮标,之后在1820年换用圆柱形浮标;同年,在东部切萨皮克湾设置第一艘灯船。1850年,美国国会规定水路标志的颜色和编号制度。到了19世纪末,铃声、汽笛、灯光浮标相继问世。1910年,在纽约安布路斯水道设置了用高压电石气的发光浮标,取得了非常不错的效果。因而,灯船发展成灯塔,并一直沿用至今,为过往的行船提供了很多的便利。
然而,东西方航海事业大发展的时代则是公元15世纪之后。
(3)郑和七下西洋
中国的航海技术,经过汉、唐、宋、元几代人的积累和创新,到明代已经达到了很高的水平,海上交通已经非常繁荣。1405~1433年,即明朝永乐至宣德年间,中国航海史上出现了一个高峰,那就是郑和率领船队七下西洋。
郑和第一次下西洋:永乐三年六月十五日(1405年7月11日),郑和率领船队从南京龙江港起航,经太仓出海,开始第一次下西洋。永乐五年九月初二(1407年10月2日)回国。
据资料记载,第一次下西洋人数有27800人。
郑和第二次下西洋:永乐五年九月十三日(1407年10月13日),郑和率领船队出发,到达文莱、泰国、柬埔寨、印度等地,在锡兰山迎请佛牙,随船带回。永乐七年夏(1409年)回国。据资料记载,第二次下西洋人数有27000人。
郑和第三次下西洋:永乐七年九月(1409年10月),从太仓刘家港起航,姚广孝、费信、马欢等人会同前往,到达越南、印度、马来西亚等地,回国途中访锡兰山。永乐九年六月十六(1411年7月6日)回国。
郑和第四次下西洋:永乐十一年十一月(1413年11月)郑和率船队出发,随行有通译马欢,绕过阿拉伯半岛,首次航行东非麻林迪。永乐十三年七月初八(1415年8月12日)回国。同年11月,麻林迪特使来中国进献“麒麟”(即长颈鹿)。第四次下西洋人数,根据资料记载有27670人。
郑和第五次下西洋:永乐十五年五月(1417年6月)郑和第四次出发,随行有蒲寿庚的后代蒲日和,途经泉州,到占城、爪哇,最远到达东非木骨都束、卜喇哇、麻林等国家。永乐十七年七月十七(1419年8月8日)回国。
郑和第六次下西洋:永乐十九年正月三十日(1421年3月3日),船队第五次出发,往榜葛刺(孟加拉),中道返回。永乐二十年八月十八(1422年9月2日)回国。永乐二十二年,明成祖去世,仁宗朱高炽即位,由于经济空虚,仁宗下令停止下西洋的行动。
郑和第七次下西洋:宣德五年闰十二月(1431年1月),郑和宝船从龙江关(今南京下关)起航。返航后,郑和因劳累过度于宣德八年(1433年)四月初在印度西海岸古里去世。船队由太监王景弘率领返航,宣德八年七月初六(1433年7月22日)返回南京。第七次下西洋人数,据资料记载有27550人。
郑和先后七次下西洋,历时近30个寒暑,经过30多个国家,最远航程到达非洲东岸(现今的索马里和肯尼亚一带)。郑和下西洋,促进海外贸易扩大,带动了中外经济交流与发展。郑和下西洋,传播中华文明,促进了中外文化的双向交流和共同进步。郑和下西洋,推行亲仁善邻,巩固和发展了中国与亚非国家的友好关系。28年间,郑和船队始终奉行“共享太平之福”的对外政策,发展与各国的友好关系,在中国与亚非国家之间架起了友谊的桥梁,进一步树立了中国和平友好形象。
郑和船队的远航,标志着明代中国的航海技术已达到相当完善的程度。郑和下西洋,是世界古代航海史上时间早、规模大、技术先进、活动范围广的洲际航海活动,比哥伦布到达美洲大陆的航行早了87年,比达·伽马绕过好望角到达印度的航行早了92年,比麦哲伦的环球航行早了114年。郑和下西洋时的船舶建造、天文航海、地文航海、季风运用和航海气象预测等方面的技术和航海知识,在当时都处于世界领先地位。郑和下西洋不仅是中国古代航海事业的顶峰,也是世界航海业发展的里程碑。
(4)迪亚士、达·伽马的航海活动
在马可·波罗的游记里,东方被描绘成遍地黄金、富庶繁荣的乐土,这引起了西方到东方寻找黄金的热潮。
然而,奥斯曼土耳其帝国的崛起,控制了东西方交通要道。他们对往来过境的商人肆意征税勒索,加上战争和海盗的掠夺,东西方的贸易受到严重阻碍。到了15世纪,葡萄牙和西班牙完成了政治统一和中央集权化的过程,他们把开辟到东方的新航路作为重要的收入来源。这样,两国的商人和封建主就成为世界上第一批殖民航海者。
差不多与郑和下西洋同一时期,葡萄牙亲王亨利于1420年在他任阿尔加维总督时办了一所航海学校,专门传授航海、天文和地图绘制等科学知识,并向海上派遣远征队。1487年,远征军在船长迪亚士的带领下,到达了非洲最南端一个当时被称为“暴风角”的地方。葡萄牙国王认为,既然远征军能到达这里,那就有到达东方印度的希望,于是把这个地方更名为“好望角”。果然,在9年后,葡萄牙又一个船队在船长达·伽马的率领下,于1497年秋从葡萄牙首都里斯本出发,再沿非洲西海岸南下,绕过好望角,于1498年抵达印度的卡利卡特。1499年,船队按照原路安全返回里斯本。从此,葡萄牙的船舶就经常取道好望角,驶向东方进行贸易。
(5)哥伦布、亚美利哥发现新大陆
当葡萄牙人热衷于一条绕过非洲南端到印度去的全程水路时,意大利航海家哥伦布在地圆学说的影响下,设想向西直驶,渡过海洋,或许可以更迅速地和更容易地到达东方的印度、中国和日本。在这一理论设想下,哥伦布得到了西班牙国王斐迪南和王后伊萨伯拉的援助,并于1492年8月率领三艘圆首方尾的小帆船从帕洛斯出发,向西航驶,以期望到达印度。1492年10月,哥伦布终于发现了开辟新航路陆地圣萨尔瓦多。他以为这就是印度附近的一个海岛,然而这只是巴哈马群岛的一个岛。当时,哥伦布并没有意识到他所登岸的是一个新大陆。
哥伦布虽然是第一个登上这个大陆的欧洲人,但他却不是第一个认识这是一个新大陆的人。认识它是新大陆的是另一个意大利航海家亚美利哥。亚美利哥于1499~1500年与人合作,横渡大西洋,到达南美洲的亚马逊河口。当他于1501~1502年第二次到达这块大陆的时候,证实了这里并不是亚洲,而是一个新的世界。后人以他的名字命名这个洲为亚美利加州。
(6)麦哲伦的环球航行
①横渡大西洋
1519年9月20日,注定是个被历史载入史册的日子,麦哲伦率领着拥有五条船和270名水手的船队出发了。船队在大西洋中航行了70天,11月29日到达巴西海岸,并于第二年的1月10日来到一个无边无际的大海湾。船员们以为到了美洲的尽头,并可以顺利进入新的大洋,但是经过实地调查,那只不过是一个河口,即现在乌拉圭的拉普拉塔河。
1520年3月底,此时的南美已经是隆冬季节,麦哲伦率领的船队驶入圣胡安港准备过冬。由于天气寒冷,粮食短缺,船员情绪十分颓丧。船员内部发生叛乱,三个船长联合反对麦哲伦,不服从麦哲伦的指挥,并责令麦哲伦去谈判。麦哲伦派人假意去送一封同意谈判的信,并趁机刺杀了叛乱的船长官员。
不久,麦哲伦在圣胡安港发现了大量的海鸟、鱼类和淡水,船员的补给也很快得到了解决。同时,麦哲伦发现附近还有当地的原住居民。这些人体格高大,身披兽皮。他们的鞋子也很特别,把湿润的兽皮套在脚上,且长至膝盖,雨雪天就在外面再套一双大皮靴。
因此,麦哲伦把他们称为“大脚人”,并以欺骗的方式逮捕了两个“大脚人”。麦哲伦把他们戴上脚镣手铐关在船舱里,作为献给西班牙国王的礼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