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常来说,蝴蝶鱼体形侧扁而高,菱形或近于卵圆形,最大的体长可超过30厘米,如细纹蝴蝶鱼;口小,前位,略能向前伸出;两颌齿细长,尖锐,刚毛状或刷毛状;腭骨无齿;鳃盖膜多少与鳃峡相连。此外,蝴蝶鱼嘴的形状非常适宜伸进珊瑚洞穴去捕捉无脊椎动物。通常,它们常用尖尖的嘴啄食附在珊瑚或岩石上的小动物。
蝴蝶鱼胸鳍发达阔展,从水面上看像一只蝴蝶。蝴蝶鱼捕食动作奇特,可跃出水面犹如海洋中的飞鱼。平时,蝴蝶鱼顺水漂流,一旦有昆虫飞临,即使离水面数十厘米,也可跃出水面捕食。蝴蝶鱼雌雄辨别容易,从尾部看,雄鱼鳍膜较短,鳍条突出呈长须状,体色较深,而雌鱼有明显的不规则花纹。
蝴蝶鱼生活在五光十色的珊瑚礁礁盘中,具有一系列适应环境的本领,其艳丽的体色可随周围环境的改变而改变。这种鱼的体表有大量色素细胞,在神经系统的控制下,可以展开或收缩,从而使体表呈现不同的色彩。通常一尾蝴蝶鱼改变一次体色要几分钟,而有的仅需几秒种而已。
一般来说,蝴蝶鱼既爱打扮,又爱迷惑人,许多蝴蝶鱼有极巧妙的伪装,它们将自己华丽的衣裳隐藏在珊瑚群中。当其在隐藏时,蝴蝶鱼真正的眼睛藏在穿过头部的黑色条纹之中,而在尾柄处或背鳍后留有一个非常醒目的“伪眼”,常使捕食者误认为是其头部而受到迷惑。当敌害向其“伪眼”袭击时,蝴蝶鱼剑鳍疾摆,逃之夭夭。
实际上,蝴蝶鱼在长期的演变、进化和繁衍过程中,不但利用皮肤颜色来传递信息,布置监视岗哨,还综合它们自身的体型及行为,组成了蝴蝶鱼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会话语言。由于它们的体色艳丽,深受中国观赏鱼爱好者的青睐。它们在沿海各地的水族馆中被大量饲养观赏。
2.最不像鱼的鱼和长着四只眼睛的鱼
(1)最不像鱼的鱼
海马因其头部酷似马头而得名,但有趣的是它却是一种奇特而珍贵的近陆浅海小型鱼类。海马的形状非常有趣,它的头部弯曲,与躯干部成一大钝角或直角,鱼体粗侧扁,完全包在骨环中;躯干部由10~12节骨环组成;尾部细长呈四棱形,尾端细尖,能卷曲握;吻呈管状;口小,鳃孔小;背鳍位于躯干及尾部之间,臀鳍短小,胸鳍发达,无尾鳍;雄鱼尾部腹侧具有育儿囊。
一般来说,海马的嘴是尖尖的管形,口不能张合,因此只能吸食水中的小动物。它的一双眼睛,也是特别之处,可以分别地各自向上下、左右或前后转动。然而,它本身的身体却不用转动,只能用伶俐的眼睛向各方观看。有时候,一只眼向前看,另一只眼向后看。
通常,除了蜻蜒和变色龙之外,这是其他动物所不能做到的。
一般来说,鱼类或陆地上的大多数动物都是由雌性生育的,而海马却是个例外,海马家族的新生命都是由海马爸爸来生育的。一般,雄海马的腹部有一个可以装2000只小海马的“育儿袋”。雌海马就将卵产在这里,当卵塞满“育儿袋”后,雄性海马便会沉入水底,找块安静的水域照顾它的后代。通常,受精卵经过约3周的发育后,孵化出小海马,当小海马出生时,它们的爸爸用弯起的尾部缠住水草,身体前后摆动,从而使“育儿袋”慢慢张开,依靠肌肉的收缩,把小海马一只只地挤出来,一般,每批1~20只。等一生下来,小海马就要远离父母的保护,在海洋中独立生存了。
可以说,海马是最不像鱼的鱼类,它集合马、虾、象三种动物的特征于一身。海马尾部的构造和功能与其他鱼类迥异。因为不善于游水,休息时的海马利用具有卷曲能力的尾部,缠附在海藻的茎枝上,以保证不被激流冲走。海马游泳的姿态也很特别,头部向上,体稍斜直立在水中,完全依靠背鳍和胸鳍来进行运动,扇形的背鳍起着波动推进的作用。
据统计,海马在全世界都有分布,但尤以热带种类的数量较多。通常,海马生活在沿海海藻丛生或岸礁多的海区,或附着在漂浮物上随波逐流,可用背鳍摆动直立游泳,以小型甲壳类为食。此外,值得一提的是,我国海南岛四周沿海和西南沙群岛近海等水域,都十分适宜海马的繁衍生长,共有十余个品种。其中,药用价值较高的有斑海马、刺海马、日本海马、大海马等品种。
(2)长着四只眼睛的鱼
在中、南美洲的淡水和咸水水域里,生活着一种长着“四只眼睛”的鱼类,这种鱼眼睛的构造非常特别。但实际上,四眼鱼并不是真正具有4只眼,而是因为眼球结构十分特殊。四眼鱼的眼球内有一道由上皮细胞构成的结膜通过角膜,同时虹膜又生出两个凸起从中间横亘瞳孔,将眼睛分为上下两个部分,看上去就像是4只独立的眼睛,一对朝上看,一对朝下看。通常,值得一提的是,四眼鱼眼内上宽下窄的椭圆形晶体具有特殊的折光作用:从眼球上半区射入的光线通过晶状体聚焦后将成像于视网膜的下半区;反之,从眼球下半区看到的物体又被感知于视网膜的上半区。一般,四眼鱼游泳时,角膜的上半部会露在水外,这有助于看到和捕到飞近水面的昆虫和防止鸟类的袭击;此外,角膜的下半部同时可以看到水面下的东西和防止肉食鱼类的侵袭。
一般来说,海水平潮时,四眼鱼齐聚到河口,微昂着头,眼露出水面。退潮时,它们就在沿岸浅水中游来游去,时而跃入空中,吞食飞行中的昆虫,时而潜入水下,摄食藻类和甲壳动物。在浅滩上,常常有成群的四眼鱼憩息着,有时多达成百上千条。它们竖起眼睛,仿佛一片黑珍珠。事实上,它们往往是在静候小潮的到来,好把它们推向沙滩,因为那里有许多小生物可以充饥。一般而言,这种四眼鱼既能生活在水中,又能在陆地上栖息。在水中它用鳃呼吸,它的头部有一个液囊,当它跃入陆地后液囊充满水,会不断向鳃传输水分,让鳃继续可以呼吸,然后水分流遍全身,保持身体湿润。目前,世界上许多国家的科学家正致力于研究四眼鱼眼睛独特的生理构造,如果研制成功“四眼鱼镜头”并装备在潜水艇的潜望镜上的话,那么未来的潜水艇只需升起一根镜管,便可以同时观察到水下、海面、空中的情况,便可使视野大大开阔,做到“既知己又知彼”,可使作战能力大幅度提高。
3.帮鱼看病的鱼和气象预报鱼
(1)帮鱼看病的鱼
同人类一样,鱼儿也会生病、负伤。在海洋里,有些小鱼专门在海底珊瑚礁、岩石旁、海草茂盛水流不急的水域或沉船残骸附近开设“医院”,“免费”为这些需要治疗的鱼儿“治病”。通常,“鱼医生”的治病方式很特别:它们用自己的尖嘴清除病鱼伤口里的细菌、寄生虫或坏死的细胞,其医术非常高明。经过它们的治疗,病鱼几天内就会痊愈,真可谓“妙手回春,嘴到病除”。
通常,“鱼疗法”中有两种类型的鱼参与,它们都属于鲤科家族,适合在炎热的环境中生存。第一种鱼被称为“侵袭者”,有着尖尖的嘴,大约有15~20厘米长,但其身上覆盖的鱼鳞却比较大,而且不规则地排列着大小不同的6~8个侧斑。第二种鱼被称为“舔食者”,有着新月形的嘴,最大能够长到19厘米,它们的身上也覆盖着大鳞片。此外,还有一种鱼被称为“刺戳者”,不过它们不是第三种鱼,仅是未成熟的“侵袭者”,在成熟的过程中会自动脱掉侧斑。
一般来说,这两种鱼都属于杂食类鱼,这是鲤科鱼的一个着名的特性,它们以吃浮游植物和浮游动物为主。通常,温泉里生活的浮游生物很少。据说,正是因此限制了它们的生长和发育,使得它们更富有攻击性,从而成为食肉类的鱼。通常,在冬天当水池不再那么拥挤时,这些鱼就像是一群饥饿的绵羊那样到处找食。在夏天,它们就会攻击人的身体。较为有趣的是,它们更喜欢袭击患病的皮肤而不是健康的皮肤,因为患病的皮肤更容易啃食。
据研究观测发现,它们之所以啃食人的皮肤是因为饥饿。若一条鱼饿了多天后,它会到处寻找食物,不仅会攻击人的手,而且见到什么就吃什么,如铅笔或者昆虫;而在鱼缸里吃饱了的鱼就不会找食物。研究人员也观察了同类相食的鱼,饥饿的鱼会攻击并吃掉弱小的或者受了伤的鱼,直到只剩下鱼的骨架子。
(2)气象预报鱼
生活在地中海沿岸的一种热带鱼,能够预报天气情况。当地居民根据这种可饲养在鱼缸中的鱼来观测天气:鱼若沿缸壁漫游,便是阴天;鱼若浮在水上躁动不安,就肯定要下雨;鱼若静躺缸底不动,那么一定是个大晴天。此外,无独有偶,在智利西部地区也有一种观赏鱼,也具有预报天气的本能,而且比气象台站预报还准,因此不少家庭养有此鱼。
当地居民每逢外出耕作或出海捕鱼时,观察一下鱼缸里的鱼便一目了然。它卧在缸底纹丝不动一定是一个大晴天;若是在鱼缸四壁慢条斯理地游来游去,天气不是多云就是阴天;倘若浮在水面不断地“叭哒,叭哒”地鸣叫,则预报天气即将下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