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机遇的把握
48711300000014

第14章 怎样把握机会

正确选择机会无疑是人生中一大难题,而这一问题却经常出现在我们的生活中。懂得如何选择机会,才能成为捕捉机会的高手。

在谈论如何正确抓住机会之前,还是让我们先来看一个颇有意思的故事:两个贫苦的樵夫靠着上山捡柴为生,有一天在山里发现两大包棉花,两人喜出望外,棉花的价格高于柴薪数倍,将这两包棉花卖掉,是可供家人几个月衣食无虑。当下两人各自背了一包棉花,便欲赶路回家。

走着走着,其中一个樵夫眼尖,看到山麓有着一大捆布,走进一看,竟然是上等的细麻布,足足有十多匹之多。他欣喜之余,和同伴商量,一同放下所背棉花,改背麻布回家。

他的同伴却有不同的想法,认为自己背着棉花已经走了一大段路,到了这里才丢下棉花,岂不枉费自己先前的辛苦,坚持不愿换麻布。另一位樵夫屡劝同伴不听只能自己背起麻布,继续前进。

又走了一段路之后,背麻布的樵夫看见林中闪闪发光,待走进一看,竟然是数坛黄金,心想这下真的发财了,赶忙邀同伴放下肩头的麻布和棉花,改用挑柴的扁担来挑黄金。

他的同伴仍是那套不愿丢下棉花,以免枉费辛苦的论调,并且怀疑那些黄金不是真的,反倒劝同伴不要白费力气,免得到头来一场空欢喜。

发现黄金的樵夫只能自己挑着两坛黄金,和背棉花的樵夫赶路回家。走到山下时,无缘无故下起了一场大雨,两人在空旷处被淋了个透湿。更不幸的是,背棉花的樵夫肩上的一大包棉花,吸饱了雨水,重得完全无法再背得动,那樵夫不得已,只能丢下一路辛苦舍不得放弃的棉花,空着手和挑金子的同伴一起回家去了。

面对机会的来临,人们常有不同的选择方式。有人会单纯地接受;有人保持怀疑的态度,站在一旁观望;有人则顽强得如同骡子一样,固执地不肯接受任何新的改变。而不同的选择,当然导致截然迥异有趣的结果。许多成功的契机,在起初未必能让每一个人都能看到它的雄厚潜力,在起初之际抉择的正确与否,往往便决定了成功和失败的分野。

在人生的每一次关键时刻,审慎地动用你的智慧,做出最正确的判断,选择属于你的正确方向。同时别忘了随时审视自己选择的角度是否产生偏差,适时给予调整,千万不能象背棉花的樵夫一般,只凭一套哲学,便欲强渡人生所有的关卡。

时刻留意自己所执著的意念,是否与成功的法则相违背。追求成功,并不意味着你必须全盘放弃自己的执著而来迁就成功法则。只需要你在意念上做合理的修改,使之切合成功者的经验和建议,即可走出成功的轻松之道。

再次提醒你,放弃无谓的固执,冷静地用开放的心胸去做正确的选择,每一次正确无误的选择都将指引你永远走在通往成功新境的坦途上。

没有机会的时候,人们期望机会,可是当机会来临的时候,或几个机会同时出现在自己面前时,该怎么办呢?这时,如何做出正确选择就成为能否抓住最佳机会的关键所在。因此,懂得选择和放弃机会也是抓住机会的一种。

有些人认为,机会到来了,马上行动,抓在自己手中就万事大吉了,其实,这是不明智的。因为机会有真假之分,有优劣之别。我们的任务是对机会做出鉴别,并准确的抓住最佳机会。因此,充分权衡和认真选择是不能忽视的环节。

一次正确的选择涉及方方面面,这不仅是一个方法问题,而且还包含了思想道德、社会责任感、个人能力等多方面因素的考虑,我们只有经过综合运筹,分析利弊,全面衡量,才能做出正确的选择。

退也是一种机会

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在走向机会的道路上,有时需要迈开步伐前进,但有时也需要我们退守。

机会意味着进取、扩充、膨胀,机会的方向似乎总是向上、向前和向外。总之,机会容易给人错觉,以为不断扩展,勇往直前才是机会。其实,在适当时候退一下、停一下,暂时变方向为向后、向下或向内,也未尝不是一种机会。

退,要成为机会,是“以退为进”的退。退是为了进,因为前面无路,没有了机会,只能退一下,另找路途,或绕个圈子继续前进。

在军事上,退是一种战术,通常是诈败退却,令敌人骄纵轻敌,陷入预设的陷阱之中。退也是一种战略,己方的军事力不足以和对方抗衡,就避开对方的锋芒,采取忍让的政策,争取机会去壮大实力,等待时机再和对方周旋。

刘邦接受项羽的封赠,退居汉中,秘密练兵,便是善用退的战略。等到实力壮大之后,从陈仓出兵,几经战阵,最后历经五年之久的楚汉相争,终于逼得项羽在乌江自刎身亡,刘邦一统大下,得以建立汉朝。

退,对于刘邦来说,无疑就是一次机会,一次改写他一生历史,乃至中国历史的机会。

在官场上,“退”无疑更是人生的智谋。古来今来,有不少真正的权谋家都懂得“功成身退”的道理,在开创伟业,大展宏图,实现夙愿之后,简单地“一退”,避开了不必要的灾祸到来。

春秋时期,吴越争雄,越国大将军范蠡在越王勾践身为人奴之时,鼎力效忠,在忍耐了漫长的屈辱之后,越王勾践终于得以东山再起。一举灭掉了吴国,重建越国。

而立下赫赫功劳的范蠡在庆功宴上,却悄悄带着西施。乘一叶扁舟消失了。临走前,他曾托人送过一封信给他的好友文种。信上说“你还记得吴王夫差说过的话吧,狡兔死,走狗烹;敌国灭。谋臣亡。越王这人能容忍敌人的欺负,可不能容有功的大臣。我们只能够同他共患难,却不能同他共安乐。你现在不走,恐怕将来想走也走不了。”

可惜,文种没有听其劝告,最后被勾践逼死。临死对天长叹,痛悔自己没有听范蠡的话,而落得“烹狗”的结局。

与文种相反,范蠡带着西施和一些财宝珠玉,弃官经商,改名换姓,跑到齐国去了一几年后,即成为百万富翁,后人称其为商圣陶朱公。

范蠡和文种的一退一进,正好说明了“退”的机会含义。范蠡的“退”,为自己创造了更好的机会,而文种的“进”其结果却是死路一条。

在商业竞争中,适时的退加,也是企业营运的重要手段。退是企业家、实业家为了调整产业结构,保留实力,在形势不明朗时忍耐一会,不急进;在经济不景气,业务作必要的收缩,保证能渡过难关,到经济复苏时,再扩大投资。

所以,退也可以看作是为了抓住更为巨大的机会所作出的必要的准备。

怎样在逆境中保留实力,是企业家的一项挑战。在顺境时,拥有巨额资金,收购这个,买断那个,何等意气风发。顺境中能攻,固然要讲究眼光和魄力,同样地,在逆境中能守,也需讲究眼光和魄力。能攻能守,才称得上是商界的全才。

要攻而获利,需要准确的形势分析,掌握有利时机;要退而保留实力,也要依靠准确的形势分析。

李嘉诚投资房地产,能攻能守,对攻守时机判断准确,已为业内人士所公认。且看他在1982年股市地产陷入低潮之前,怎样评估形势,作出暂退的部署。1982年到1984年,全球经济的景气,对香港造成了严重的冲击,工业衰退,股市暴跌,房地产一落千丈。结果,令投资房地产者蒙受了巨额的损失。

与此相反,李嘉诚的长江实业公司则采取稳健政策,暂时退却,结果安然渡过了这次经济危机,这完全依赖李嘉诚对形势的判断独具慧眼。他预见到房地产业面临民办经济衰退和长期利息高涨的压力,1982年将会大幅向下调整,并据此作出了暂时退却的部署。

《李嘉诚成功之道》一书这样写道:“他一旦发觉形势不妙,就从1980年开始,一方面尽量减少、甚至停止直接购入地皮;另一方面加速物业发展,尽快出售。”目的是令“各个公司的负债日益减少,现金充足,以应付任何意外的风波”。

李嘉诚在房地产上的这一退,令他在商界“更上一层楼”,这样的退,又怎能不说是一种机会呢?

当我们在成功的道路上突然陷入了死胡同,百般努力都找不到出路在何处时,最好的方式无疑就是“退”。所谓“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退”在某些时候,往往能为我们开创出一片新的天空,当然,更为重要的是,“退”能够为我们创造出更多的机会。

逆境也是一种机会

人生不可能一帆风顺,机会也不总是顺风而来,蕴藏在逆境中的机会永远都是非常巨大的,是足以改变人的一生的,所以,任何时候,对于逆境都应该抱着一种乐观和欢迎的心态。

人生的际遇有两种,一种是顺境,一种是逆境,在顺境中顺流而上,抓牢机会,或许每个人都能够做到。但面对逆境,许多人却纷纷败在阵下,在逆流中舟沉人亡。

事实上,任何逆境里边都孕育着机会,而且这种机会的潜能和力量都是十分巨大的,那些善于抓住机会的老手,十分乐于在逆境中生存,因为他们知道,逆境将把他们推向又一个更高的起点。

艾柯卡,美国汽车业无与伦比的经营巨子。曾任职世界汽车行业的领头羊——福特公司。由于其卓越的经营才能,使得自己的地位节节高升,直至坐到了福特公司的总裁。

然而,就在他的事业如日中天的时候,福特公司的老板——福特二世却出人意料地解除了艾柯卡的职务,原因很简单,因为艾柯卡在福特公司的声望和地位已经超越了福特二世,所以他担心自己的公司有一大改姓为“艾柯卡”。

此时的艾柯卡可谓是步入了人生的低谷,他坐在不足10平米的小办公室里思绪良久,终于毅然而果断地下了决心,离开福特公司。

在离开福特公司之后,有很多家世界著名企业的头目都曾拜访过艾柯卡,希望他能重新出山,但被艾柯卡婉言谢绝了。因为他心中有了一个目标,那就是“从那里跌倒的,就要从那里爬起来!”

他最终选择了美国第三大汽车公司,克莱斯勒公司,这不仅因为克莱斯勒公司的老板曾经“三顾茅庐”,更重要的原因是此时的克莱斯勒已是千疮百孔,濒临倒闭。他要向福特二世和所有人证明:我艾柯卡的确是一代经营奇才!

接管克莱斯勒公司后,艾柯卡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辞退了32个副总裁,关闭了16个工厂,裁员和解雇了人员上千,从而节省了公司最大的一笔开支。整顿后的企业规模虽然小了,但却更精干了。另一方面,艾柯卡仍然是用自己那双与生俱来的慧眼,充分洞察人们的消费心理,把有限的资金都花在刀刃上,根据市场需要,以最快的速度推出新型车,从而逐渐与福特、通用三分天下,创造了一个与“哥伦布发现新大陆”同样震惊美国的神话。1983年,在美国的民意测验中,艾柯卡被推选为“左右美国工业部门的第一号人物。”1984年,由《华尔街日报》委托盖洛普进行的“最令人尊敬的经理”的调查中,艾柯卡居于首位。

同年,克莱斯勒公事赢利24亿美儿,美国经济界普遍将该公司的经营好转看成是美国经济复苏的标志。

有人曾经在这一时候呼唤艾柯卡竞选美国总统。如果说在福特公司的艾柯卡是福特的“国王”,那么在克莱斯勒的艾柯克无疑就是美国汽车业的“国王”。

艾柯卡之所以能创造这么一个神话,完全是受惠于当年福特解职的逆境。正是因为这一逆境,才使艾柯卡的事业步入第二个春天。从艾柯卡的经验中,证明了一点:逆境也是一种机会。

法国著名作家罗曼·罗兰也是因为逆境而改写了自己的一生。

1892年,罗曼·罗兰与巴黎上流社会的资产阶级小姐克洛蒂尔特·勃来亚结婚,由于社会地位不同,思想基础不一样,到1901年初,两人终于离异,结束了同床异梦的痛苦生活。

告别了上流社会之后,罗曼·罗兰在经历了一段刻骨铭心的痛苦经历后,终于沉下心来开始了他梦寐以求的文艺创作。他一个人住在简陋的公寓里,埋头写作,历经三年,发表了《约翰·克里斯朵夫》的第一卷,又过了九年,终于完成了这部宏伟巨著。试想,如果没有这段痛苦破碎的婚姻,罗曼·罗兰怎能有日后辉煌的成就呢?

为什么逆境也能够产生机会呢?因为顺境和逆境在一定的条件下是可以转化的。环境本身是无情的,但也是公正的,它对所有人都一视同仁。环境虽然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但是人对于环境却有主观能动性。每个人都可以努力去改变环境,到一定时候,逆境也可能转化为顺境,也就是说人在逆境的情况下,也可能获得成功的机会。

事实上,在机会出现的全过程中,顺境和逆境往往是交错出现的。今天碰到的顺境,明天有可能就成逆境,所以,要想抓住机会,必须能够在顺境中扬帆鼓浪,能够在逆境中扬长避短。

人在逆境,生不逢时,意志坚强者发愤努力,不时改变着环境,机会不断出现;意志薄弱者却只能抱怨环境,无为而终。逆和顺是矛盾的两个方面,逆境可以使机会夭折,也可以使机会出现;顺境理应为机会出现提供良好条件,但搞得不好,同样也可以使机会夭折。

每个有志成为抓住机会的人们,不应为生不逢时而让成功的机会走而远之,也不应为命运的磨难而让成功的机会埋没掉,在我们面前出现的逆境只是在人生道路上所必然遭到的困境,它是完全可以摆脱和克服的。

激光技术攻关能手,青年工人王江民是“四人帮”横行时期的初中毕业生,论技术,他没有经过名师的传授;论环境,他所在的是厂房狭小、设备简陋的集体企业,再加上本身残疾,他可谓是非常“不幸”了。然而,善于发掘环境,善于创造机会。他不仅看到了环境不利的一面,也看到在这里可以大有作为的一面,坚信通过自学可以摆脱知识贫穷的困境。

正是在这种逆境下,他通过刻苦自学,奋发钻研,从1977年以来先后研制成功了激光水准仪等一系列激光仪器,便自己终于成为这一领域的带头人。

一个有志之人不应因逆境而丧失志向,而应该认识逆境、研究逆境、突破逆境,一步步改善自己的条件,认清发展自己的途径,那么成功的机会是可以实现的。

人们在生活面前有种种美好的向往,总是希望前面有着广阔的大地。然而,人生的道路不可能象长安街那样平坦笔直;成就功名不会象月下漫步那样轻松取得。在每个人的成才机会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遇到来自先天、来自自然、来自社会的各种挫折,诸如家境贫寒、身躯残疾、环境艰苦、蒙受冤屈、横遭压制等等,由此看来,一时处于某种逆境当中也是不足为怪的。

明代地理学家徐霞客,为了求得真知,常常舍生忘死,即使在断粮被困,落入深潭差点淹没的绝境中,仍百折不挠,终于完成了八十万字的巨著《徐霞客游记》。

蒋筑英的父亲错判入狱,使其长期背着沉重的包袱,成为他搞科研。向前进的道路上难以逾越的鸿沟,但他从未动摇,一直没有停止过自己的脚步,终于“一朝成名天下知”。

真正有志的人,总能在逆境中发挥自己的才能,锤炼自己的意志品质,在逆境中抓牢机会,从而改写自己的命运。

人生中的逆境,不过是漫长人生中的几道曲折、几个漩涡,要善于在逆境中逆流而上,开创新的天地。

在一个人的成才道路上,不可能走得都是广阔平坦的路,既有顺境,又有逆境。一帆风顺的成功者在历史上是很少的,更多的成功者反倒是在逆境中探索前进的。

高尔基曾在老板的皮鞭下,在敌人的明枪暗箭中,饥饿和残废的威胁下坚持读书、写作,终于成为世界文豪。

富兰克林在贫困中奋发自学,刻苦钻研,进取不息,成为近代电学史上的奠基人。

可见,成功人士们或是煎熬于生活苦海,或是挣扎于传统偏见,或是奋发于先天落后,或是发奋于失败之中,他们最终得以成功的秘诀在于朝着预定的目标,砥砺于各种难以想象的逆境之中,奋战逆境,知难而上,终于成为淬火之钢,经霜之梅。反之,这些人,如果无法在逆境中生存,又怎么获取成功的机会呢?

董必武先生写过一首诗:

生活从来是斗争,认真体验便分明。

庸夫总欲平平过,实境偏偏曲曲程。

身处逆境中的人,应以此互勉,只要你有一颗执著之心,逆境在你的眼里,也会成为一种机会。

失败也是一种机会

如果能够把错误都变成一种“机会”,你无疑就是创造机会的天才了,不要以为这种天才离你太远,事实上,这些大才的素质或许连你都不如。

在生活中,我们是不允许错误出现的,在抓住和创造机会上更是如此,所谓“一着走错、满盘皆输”。有时,一个错误可能就导致你这辈子永远都抬不起头来。

然而,犯错误仿佛又是人的一种天性,这个世界上绝对没有不犯错误的人,但人们对待错误的态度不一样,就导致了在抓住和创造机会结果的不一样。

“王致和”臭豆腐今天已是许多人的美味,但或许很少有人知道,这臭豆腐竟然是一次错误而生产出来的:相传康熙年间,安徽青年王致和赴京应试落第后,决定留在京城,一边继续攻读,一边学做豆腐谋生。

可是,他毕竟是个年轻的读书人,没有经营生意的经验。夏季的一天,他所做的豆腐剩下不少,只好用小缸把豆腐切块腌好。但日子一长,他竟把这缸豆腐忘了,等到秋凉时想起来了,腌豆腐已经变成了“臭豆腐”。

王致和十分恼火,正欲把这“臭气熏天”的豆腐扔掉时,转而一想,虽然臭了,但自己总还可以留着吃吧。于是,就忍着臭味吃了起来,然而,奇怪的是,臭豆腐闻起来虽有股臭味,吃起来却非常香。于是,王致和便拿着自己的臭豆腐去给自己的朋友吃。好说歹说,别人才同意尝一日,没想到,所有人在捂着鼻于尝了以后,都纷纷赞不绝口,一致公认此豆腐美味可口。

王致和借助这一错误,改行专门做臭豆腐,生意越做越大,而影响也越来越广,最后,连慈禧太后也闻风前来尝一尝这难得一见的臭豆腐,对其大为赞赏。

从此,王致和与他的臭豆腐身价倍增,不仅上了书,还被列为御膳菜谱。直到今天,许多外国友人到了北京,都还点名要品尝这所谓“中国一绝”的王致和臭豆腐。

因为一个小小的错误,王致和改变了自己的一生。事实上,与王致和相同经历的人比比皆是,为什么独有王致和能够看到并抓住了这样一个因为错误而产生的机会呢?

原因至少有两点:

一是王致和的细心。

在他发现臭豆腐坏了以后,并没有一气之下将其扔掉,而是留下来并品尝了一口,结果发现臭豆腐居然如此“香”。

二是王致和独具慧眼。

事实上,虽然王致和的臭豆腐十分可口,但它仍就十分“臭”,而有许多人是完全接受不了这股臭味的,哪怕今天仍是如此。但王致和认为,自己能接受,就一定会有人接受,所以一定会有市场,这也体现出工致和敢于冒险的精神。

所以,错误本身虽然能够产生机会,但这种机会是隐藏着的,只有细心和独具慧眼的人才能从错误中发现机会,从而抓住机会。

事实上,利用错误创造机会的例子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比比皆是,并不乏鲜见。

“雪花呢”在今天已经是流行时尚的宠儿,它的出现,同样是一次错误导致的。

某厂的工人在生产呢布的时候,由于工作中的不小心,生产出来的几匹呢布上染上了白点,这一下问题就大了,按规定,这样的呢布只能作废,不能出厂。

这时候,厂里有一位青年发现这种呢布非常漂亮,就与厂领导商量,打折买了下来。然后,他拿到市场上,以比正常呢布更贵的价格叫卖,并取了一个十分动听的名字——“雪花呢”。结果,这种新款的呢布引起了人们的注意,几分钟之内即被抢购一空。

后来的故事不说大家也知道,那个工厂从此专门生产这种“错误”呢布,结果足足赚了一大笔。

在美国,还有这么一件有趣的事:

一位年轻的女顾客在美国的一家商店里闲逛。逛着逛着,她的眼睛突然迸出兴奋的火花,于是本来不想买东西的她,立即喊来售货小姐,要买一架德国制造的正宗名牌三角钢琴。

售货小姐看了看售价牌,竟然不敢卖。她请来了股长,股长了解缘由和真相后也婉谢不卖。顾客毫不让步,连部门经理出面调解都不为所动。最后,总经理出场了,当他了解了事情的原委后当场定夺:卖!按标价卖!而且送货上门,免费调音,直到满意为止!

原来那架价值数千美元的钢琴,标价牌上偏偏少了一个零!这显然是制作标价牌的工作人员粗心大意所致。

那位顾客当然是聪明的,但是那位经理无疑更显聪明!

那些在同类中脱颖而出独领风骚的企业,不惜一掷千金地大做特做广告,而那位总经理,却能将错就错,极其巧妙地达到了这一目的,其效果也许更好。果然,这家商场因为这么一件事而造成了“信誉好”的形象,生意越来越红火,利润逐年上翻,那个错误的“零”造成了一场好的结局。

看来,在真正聪明人的眼里,错误也是机会,错误也能变废为宝。

这就很好地解释了这样一些问题。即:为什么有的人总能得到比别人更多的机会?为什么面对同样的机会,有的人成功了,有的人却失败了?为什么有些天资本来不好的人却能得到命运的垂青,而某些天资甚佳者却最终庸碌无为呢?为什么成功者总显得比别人更走运……

这些问题的回答可归纳为一句话,那就是:机遇只偏爱那些为了事业的成功作了最充分准备的人。换句话说,只有在“万事俱备”的情况下,东风才显得珍贵和富有价值。

许多成功者就是善于抓住和创造机会的高手,他们总是在努力,总是在奋斗,绝对不放弃生命中的任何一次机会,即使形势仿佛已经对自己不利,即使在这一过程中产生了这样或那样的错误,他们总能从“不利”中发现“有利”。从“错误”中找出“正确”,从没有机会的地方挖掘出机会!这就是他们高人一筹的真正原因所在。

开始时他们是在追寻机会,而一旦当他们自身的实力积累到一定程度时,机会便会自动登门来访,而且,随着他们自身才能的不断提高,知名度的不断增加,其所面临的发展机会也会相应地有质和量的提高。可以说,没有他们的这些主观努力,就不会有这么多的良好机遇。从这个角度上说机会是那些有准备的人创造出来的,是对其努力的一种肯定和回报。

如果机会可被每个人轻而易举地得到,那么这种机会便显得没有多少价值了。事实上,机会往往是一种稀缺的、条件苛刻的社会资源,要得到它,必须要付出相当的代价和成本,必须具备相应的足够胜任的资格,而“将错就错”,能够在错误中找寻机会,无疑就是至关重要的一个关卡。

其实,一个人不犯错误是不可能的,特别是探索未知领域和发明创造、乃至生活的每一个细节中。关键在于要变坏事为好事。犯错误后能反省,能变错误为正确,这不仅是一个人的品质表现,也是一个人发掘创造才能的保证,因为抓住机会正是这种综合效应。

错误往往是正确的先导,那些怕犯错误的谨小慎微者,很少能有前所未有的创见与成就。

美国加州门罗公园“创造性思考”公司创办人兼总经理罗杰·冯·伊区在《如何激发创造力》中认为把犯错误列为坏事是“心智枷锁之一”,他说:“如果你不经常犯错误,你就无法发挥潜力。”

事实上,错误本身并不可怕,怕的是人们自以为错误的心理,碰到错误就认定是错误,不再去做过多的努力。其实,在犯错误的时候,机会或许已经悄然来到你的身边,你一定要分辨清楚,主动改变错误,才能抓住这来之不易的万分之一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