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科普读物探究式科普丛书-分分合合的陆地和水
48714400000011

第11章 流动的科学——水循环(1)

第一节周而复始的水循环

1.水循环概述

水循环是指在太阳能和地球表面热能的作用下,地球上的水不断被蒸发成为水蒸气,进入大气。水蒸气遇冷又凝聚成水,在重力的作用下,以雨、雪、冰雹的形式降落到地面,这是个周而复始的过程。例如,地面的水分被太阳蒸发成为空气中的水蒸气。

水在地球上的存在形式包括有固态、液态和气态三种。而地球上的水分布在海洋、湖泊、沼泽、河流、冰川、雪山以及大气、生物体、土壤和地层中。水会通过一些物理作用,如蒸发、降水、渗透、表面的流动和表底下流动等,由一个地方移动至另一个地方,如水由河川流动至海洋。

2.水循环的主要作用

水是一切生命机体的组成物质,也是生命代谢活动所必需的物质,又是人类进行生产活动的重要资源。地球上水的总量约为1.4×1013立方米,其中97%存在于海洋中,约覆盖地球总面积的70%。陆地上、大气和生物体中的水只占其中很少一部分。

水循环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①水是所有营养物质的介质,营养物质的循环和水循环不可分割地联系在一起;

②水是物质很好的溶剂,在生态系统中起着能量传递和利用的作用;

③水是地质变化的原因之一,一个地方矿质元素的流失,而另一个地方矿质元素的沉积往往要通过水循环来完成。

水的循环运动相互联系,这就构成了水圈。水圈通常指的是地球表面和接近地球表面的各种形态的水的总称。

它的上限可视为对流层顶,下限为深层地下水所及的深度。地球上的水存在于空中、地表和地下,包括大气水、海水、陆地水(河、湖、沼泽、冰雪、土壤水和地下水),以及生物体内的生物水。

在水圈中,水的大部分是以液态和固态的形式在地面上聚集在一起的,构成各种水体,如冰川、海洋、河流、湖泊、水库等。这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水环境。

地球上的水圈是一个永不停息的动态系统。在太阳辐射和地球引力的推动下,水在水圈内各组成部分之间不停地运动着,构成全球范围的大循环,并把各种水体连接起来,使得各种水体能够长期存在。海洋和陆地之间的水交换是这个循环的主线,意义也最重大。

在太阳能的作用下,海洋表面的水蒸发到大气中形成水汽,水汽随大气环流运动,一部分进入陆地上空,在一定条件下形成雨、雪等降水;降水到达地面后转化为地下水、土壤水和地表径流,地下径流和地表径流最终又回到海洋,由此形成淡水的动态循环。这部分水比较容易被人类社会所利用,具有很大的经济价值,而这就是我们需要的水资源。

通过水循环,海洋不断向陆地输送淡水,补充和更新陆地上的淡水资源,从而使水成为可再生的资源。

第二节水循环是地球圈层和水体的调节器

1.水循环对地表的塑造

水循环是联系地球各圈和各种水体的“纽带”,它调节了地球各圈层之间的能量,对气候变化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水循环是“雕塑家”,它通过侵蚀、搬运和堆积,塑造了丰富多彩的地表形象;水循环是“传输带”,它是地表物质迁移的强大动力和主要载体。

2.水循环的环节细分

水循环是多环节的自然过程,全球性的水循环涉及蒸发、大气水分输送、地表水和地下水循环以及多种形式的水量贮蓄。

降水、蒸发和径流是水循环过程中三个最主要环节。这三者构成的水循环途径决定着全球的水量平衡,也决定着一个地区的水资源总量。

(1)降水

降水是指地面从大气中获得的水汽凝结物。海洋上空的水汽可以被输送到陆地上空凝结降水,称为外来水汽降水;大陆上空的水汽直接凝结降水,称内部水汽降水。

形成降水的条件有三个:一是要有充足的水汽,二是要使气块能够抬升并冷却凝结,三是要有较多的凝结核。

(2)蒸发

蒸发是指水由液态或固态转变成汽态,进入大气中的过程,它是水循环中最重要的环节之一。

由蒸发产生的水汽进入大气中并随大气的活动而运动。

(3)径流

径流是一个地区(流域)的降水量与蒸发量的差值。多年平均的海洋水量平衡方程为:蒸发量=降水量+径流量;多年平均的陆地水量平衡方程是:降水量=径流量+蒸发量。但是,无论是海洋还是陆地,降水量和蒸发量的地理分布都是不均匀的。

大气中的水汽主要来自海洋,一部分还来自大陆表面的蒸发。

大气层中水汽的循环是蒸发→凝结→降水→蒸发的周而复始的过程。

全球的大气水分交换的周期为10天。在水循环中,水汽输送是最活跃的环节之一。

我国的大气水分基本上是通过太平洋、印度洋、南海、鄂霍次克海和内陆进行水分循环,它们是我国大部分地区的水汽来源。

西北内陆地区还有少量的大西洋水汽。

地表水通过土壤和植被的蒸发、蒸腾向上运动成为大气水分;

通过入渗向下运动可补给地下水;通过水平方向运动又可成为河湖水的一部分。地下水的储量很大,水量交换周期很长,循环极其缓慢。

地下水和地表水的相互转换是研究水量关系的主要内容之一。

第三节水循环的类型及水交换周期

1.水循环的类型

水循环系统是多环节的庞大动态系统,自然界中的水是通过多种路线实现其循环和相变的,它的范围可由地表向上廷伸至大气对流层顶以上,地表向下可到达上千米的深度。

全球性的水循环称为大循环,是由海洋、陆地和一系列大小区域的水循环所组成的。水循环按其发生的空间又可以分为海洋水循环、陆地水循环(包括内陆水循环)和海陆间循环。

(1)海洋水循环是指海洋上的水蒸发成水汽,进入大气后在海洋上空凝结,形成降水又回到海洋的局部水分交换过程。这个循环过程所交换的水量是最大的。

(2)陆地水循环是指储存在河流、湖泊(水库)、冰川、土壤及地下含水层中的水,在陆地蒸发为水汽,它们在大气中传输、凝结成降水再次落到地表,渗入土壤,补给地下水,形成径流,再蒸发返回大气的循环过程。

陆地上的大气降水、地表径流及地下径流之间可以相互转化。

(3)海陆间循环是指从海洋蒸发出来的水汽,被气流带到陆地上空,凝结为雨、雪、冰雹等落到地面,一部分被蒸发返回大气,其余部分成为地面径流或地下径流等,最终又回到海洋的过程。海陆间循环相对于海洋水循环、陆地水循环来说,地理意义更为重要。

水循环将储存在大气、海洋、陆地上不同形态的水周而复始地转化运动起来。

水在这个无止境的相互转变过程中,使局部和全球范围内产生了水量和热量的重新分配,从而出现了洪水、干旱等灾害,也出现了供人利用的淡水资源。

只是在局部地区(陆地或海洋)进行的水循环称为水的小循环,如海洋水循环和陆地水循环。水的循环是大、小循环交织在一起的,并在全球范围内和在地球上各个地区间不停地进行。

2.水交换周期

水循环使地球上各种形式的水以不同的周期或速度得到更新。

如深海盆的水需要依靠大洋深层环流才能缓慢地发生更替,其周期要超过2650年;而海洋表层的海水直接受到蒸发和降水的影响,其更替周期显然无须需2000多年。尤其是边缘海受入海径流影响,周期更短。以我国渤海为例,总储水量约19×1011立方米,而黄河、辽河、海河多年平均注入水量达14.55×1010立方米,仅此一项就可使渤海水13年内更新一次。

又如世界湖泊平均循环周期需要17年,而我国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湖泊,出入水量大,交换速度快,一年就可更换若干次。

水体的更替周期是反映水循环强度的重要指标,也是反映水体水资源可利用率的基本参数。因为从水资源永久利用的角度来衡量,水体的储水量并非全部都能利用,只有其中积极参与水循环的那部分水量,由于利用后能得到恢复,才能算作可利用的水资源量。而这部分水量的多少,主要决定于水体的循环更新速度和周期的长短,循环速度愈快,周期愈短,可开发利用的水量就愈大。以我国高山冰川为例,其总贮水量约为5×1013立方米,而实际参与循环的水量年平均为5.46×1011立方米,仅为总贮水量的1/100左右。如果我们想用人工融冰化雪的方法,增加其开发利用量,就会减少其贮水量,影响到后续的利用。

由于不同形式水的贮蓄形式不一致,各种水的交换周期也就不一致。有的更新时间较长,有的更新时间极短。下表是各类水体的循环更替时间。

从表中可以看出,各种淡水更新周期存在较大的差异。大气中的水只需8天时间就能更新一次,是可更新资源;而极地冰川需要9700年;深层地下水更新一次得需要1400年,时间也较长。它告诉我们对于这种近似于不可更新的水资源而言,在开发利用时必须慎之又慎。

第四节水循环的形成和影响因素

1.水循环形成的原因

形成水循环的内因是水在通常环境条件下气态、液态、固态易于转化的特性;外因是太阳辐射和重力作用,为水循环提供了水的物理状态变化和运动的能量。地球上的水分布广泛,贮量巨大,是水循环的物质基础。由于地球上太阳辐射的强度不均匀,不同地区的水循环的情况也就不尽相同。如赤道地区太阳辐射强度大,降水量一般比中高纬度地区多。

2.影响水循环的因素

影响水循环的因素很多,归纳起来有两大类,即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