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科普读物探究式科普丛书-神奇的人体结构
48721900000013

第13章 红色河流——人体的血液(5)

1946年,有医学家称应用氮芥治疗慢性白血病获得较好的疗效。后来,医学家们又研制出甲氨蝶呤等一批抗代谢药物。后来随着移植治疗、免疫治疗等一系列新技术的诞生,人类在白血病的治疗方面已取得了重大进步,白血病病人治疗后的生存时间也在不断延长。骨髓移植最理想的供者是同卵双生子,因为他们之间的遗传物质完全相同。

他们之间的骨髓移植,效果好,排异反应少,但双胞胎毕竟少见,想要找比较匹配的骨髓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子女的“人类白细胞抗原”分别来自父母,如父亲为A和B,母亲为C和D,那么子女有AC、AD、BC、BD四种分型可能,所以同胞间的“人类白细胞抗原”相配率为25%,因此患者从同胞中寻找供髓者较容易。人类要完全征服白血病还需要进一步的探索,目前的干细胞研究为白血病患者带来了新的希望。现代医学对白血病的研究和治疗近年来有很大进展,其中骨髓移植能够使部分病人得到根治。但是必须具备三个条件,①要有合适骨髓提供者;②要在合适的病情下;③要能支付昂贵的治疗费用(一般在20万~60万元)。

3.肥胖症

目前,被人们吵得最热的就是“肥胖”。现在无论男女都希望自己能有一个苗条的身材,但是很多时候事实总是与我们想要的结果相矛盾。因此,越来越多的人为“肥胖”而伤透脑筋。

现在的人在谈论健康时,往往要提到血脂。在买一些食物的时候往往也要看一下是不是高脂的。因为,在他们的眼里,高脂的食物能引起一些血脂上的疾病,例如我们所提到的肥胖症。

血脂是血浆中所含脂类物质的统称,组成血脂的脂类是甘油三酯、磷脂、胆固醇及胆固醇酯、游离脂肪酸等。血浆中的这些脂类,有的是从消化道吸收来的,有的是在身体内合成的,还有的是从身体其他组织转运到血液里来的。血脂的成分受膳食和各种生理条件影响而不断变动,而且含量也不是一直稳定的,但是血脂各成分的变动有一定范围。血浆的脂质深度超过正常值的高限时,称高脂血症。

肥胖症又名肥胖病,肥胖症是一种社会性慢性疾病。它是由于肌体内热量的摄入量高于消耗,造成体内脂肪堆积过多,从而导致体重超标、体态臃肿,实际测量体重超过标准体重20%以上,并且脂肪百分比超过30%者就称为肥胖症。通俗来讲,肥胖就是体内脂肪堆积过多。此外,根据肥胖的原因可将肥胖症分为以下几种。

首先是单纯性肥胖,它是各种肥胖最常见的一种,约占肥胖人群的95%左右,简而言之就是非疾病引起的肥胖。这类病人全身脂肪分布比较均匀,没有内分泌混乱现象,也无代谢障碍性疾病,其家族往往有肥胖病史。单纯性肥胖又分为体质性肥胖和过食性肥胖两种。体质性肥胖即双亲肥胖,是由于遗传和肌体脂肪细胞数目增多而造成的,还与25岁以前的营养过度有关系。这类人的物质代谢过程比较慢,比较低,合成代谢超过分解代谢。过食性肥胖也称为获得性肥胖,是由于人成年后有意识或无意识地过度饮食,使摄入的热量大大超过身体生长和活动的需要,多余的热量转化为脂肪,促进脂肪细胞肥大与细胞数目增加,脂肪大量堆积而导致肥胖。

其次是继发性肥胖,它和单纯性肥胖不同。继发性肥胖是由疾病引起的肥胖,是由内分泌混乱或代谢障碍引起的一类疾病,占肥胖人群的2%~5%,虽然同样具有体内脂肪沉积过多的特征,但仍然以原发性疾病的临床症状为主要表现,肥胖只是这类患者的重要症状之一。这类患者同时还会出现其他各种各样的临床表现,多表现为皮质酵增多、甲状腺功能减退、性腺功能减退等多种疾病。

最后是药物性肥胖,这类肥胖患者占肥胖病人群2%左右。

有些药物在有效治疗某些疾病的同时,还有导致身体肥胖的副作用。如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类药物(如地塞米松等)治疗过敏性疾病、风湿病、类风湿病、哮喘病等,同时可以使患者形成继发性肥胖,雌性激素以及含雌性激素的避孕药有时会使妇女发胖,或者说容易使妇女发胖等。

4.血液与传染病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要时刻警惕传染病。因为传染病不仅能使某个人染上疾病,而且还能在人群中传播,从而使更多的人患上这样的疾病。这也是传染病与其他疾病的不同之处。传染病具有病原体感染过程,引起传染病的病原体主要是病毒和细菌。与人类疾病有关的病毒有数百种,可使感染者发生诸如感冒、肺炎、麻疹、水痘、天花、病毒性肝炎、艾滋病等疾病,致病的细菌也有相当多的种类,例如白喉杆菌、结核杆菌、伤寒杆菌、脑膜炎球菌等,这些细菌可使感染者发生相应的疾病。不管哪种病原体对肌体的感染、致病及传播,都与血液有着密切关系。

传染病的病原体虽然很多,但就大多数病毒和细菌对肌体的感染及由此导致肌体发病的机理来说,却有很多相同之处。病毒和细菌统称为病菌,它们可经皮肤、呼吸道、生殖道、泌尿道等临接外部环境的各种门户入侵人体,入侵后遇有易感染细胞便造成感染。

至于病菌经过哪种门户入侵身体,入侵后定居在身体的什么地方生长繁殖,往往有各自特定的部位和特定的易感染细胞。例如,流感病毒是随空气被吸入呼吸系统后,在呼吸道上皮细胞内进行繁殖而不感染其他器官;伤寒杆菌经口腔进入肠道后在肠道的淋巴组织内生长繁殖;白喉杆菌主要在上呼吸道繁殖;肝炎病毒主要侵犯肝脏细胞;乙脑病毒常侵犯脑组织;免疫缺陷病毒则侵犯血液中的淋巴细胞等。

病菌入侵体内后,在某个局部生长繁殖后就形成了病原,能够向临近组织直接扩散,但发病较晚。

重要的是,病菌几乎毫无例外地先侵入结缔组织,并且钻进淋巴管到达局部淋巴结,然后再循淋巴导管进入血液循环。如果是以昆虫为媒介的病菌,还可通过昆虫的叮咬,穿破皮肤直接将病菌送入血液中。

病菌进入人体后,首先遇到的是非特异性免疫系统对它们的抵御,这一系统主要由血液中逸出的中性粒细胞和单核细胞构成。继而是淋巴细胞和巨噬细胞共同发挥的特异性免疫功能对病菌做进一步清除。如果肌体具有高度免疫力,或侵入的病菌致病力弱,或病菌数量不足,或侵入部位不适合病菌繁殖,则病菌迅速被肌体的免疫系统消灭而不发生感染。当肌体免疫力较弱,或侵入的病菌数量较多、毒力较强时,肌体便会受到感染,同时使组织细胞受到不同程度的损害,并出现明显临床症状。由此可见,病菌能否对肌体感染和致病,首先由肌体的免疫力与病菌毒力的较量所决定,其中血液的免疫功能,特别是白细胞的免疫功能强弱占有重要地位。

就某些病毒来说,病毒进入肌体后,先在靶细胞外的组织细胞内繁殖增生,待繁殖到一定数量时,病毒脱离该处细胞进入血液,并随着血流扩散到特定部位的组织细胞内,在那里大量繁殖增生后再次进入血液。最后,庞大数量的病毒随着血流扩散至靶细胞,致使靶细胞感染而致病。病毒在细胞内增殖过程中,病毒的核酸可嵌入靶细胞的染色体中,使宿主数代靶细胞功能损害和坏死。现已发现,宿主组织细胞中的巨噬细胞能阻止病毒的感染,同时又发现肌体受病素感染后,能刺激白细胞产生一种叫干扰素的糖蛋白,这种糖蛋白可以限制病毒的扩展。血液细胞免疫在控制病毒传播、致病方面,有很重要的作用。

肌体受病毒感染后,体液免疫的抗体分子因不能进入细胞内而使它的作用受到限制,这时主要依赖细胞免疫发挥作用,涉及的免疫细胞有T细胞中的细胞毒T细胞和迟发型变态反应T细胞、巨噬细胞和自然杀伤细胞等。

现有资料表明,人类传染病的75%是曲病毒引起的。例如,乙型肝炎病毒(HBC)在全世界范围内传播,估计乙型肝炎患者及无症状乙型肝炎病毒携带者达12亿人,其中1亿人在我国,主要的传染源是乙型肝炎患者或无症状乙肝表面抗原携带者。它的主要传播途径有二:一是通过输血或应用血液制品传播;二是母亲通过子宫胎盘对胎儿传播。因为乙型肝炎病毒在血液中大量存在,而人又极易感染,因此只需极少量被乙型肝炎病毒污染过的血进入人体即可传染。此外,乙型肝炎也可通过被污染的注射器、医疗器械以及日用品等传染。

若就细菌来说,细菌及其毒性产物可经血液向全身传播,从而引起全身性感染症状。如白喉杆菌和破伤风菌产生的外毒素进入血液而细菌不进入血液所引起的毒血症;有的细菌由局部组织侵入血液但不在血液中生长繁殖,只是短暂地通过血循环到达体内适宜部位后再进行繁殖而造成菌血症,如伤寒的早期有菌血症期;还有的细菌如鼠疫杆菌侵入血液后在其中大量繁殖,并通过血液传播到其他组织和器官,从而引起全身中毒症状的败血症;更严重的是化脓性细菌进入血液后在其中大量繁殖,并通过血液传播到肌体其他组织或器官,产生新的化脓性病变转而引起的脓毒血症。金黄色葡萄球菌的脓毒血症可导致肝脓肿,皮下脓肿和肾脓肿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