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自然科学探究式科普丛书-干旱缺水的荒漠:沙漠
48725500000011

第11章 大自然的传奇——沙漠知识(1)

第一节对沙漠的规划和了解——治理篇

1.风是动力——风沙移动规律

沙漠形成的环境条件是干燥少雨,狂风肆虐,内在的物质条件是大量黄沙的存在。风是形成沙漠的动力,推动沙地蔓延扩大而形成沙漠,而风移沙有怎样的规律呢?

风对地表所产生的剪切力和冲力引起细小土壤从团粒或者从土块分离,称为风的磨蚀作用;继之土粒或砂粒被风带走,称为搬运作用;当风速降低之后土粒或砂粒从空气中沉降下来,称为沉积作用。

这3种作用相互联系、相互影响。风蚀的强度受风力强弱、地表状况、粒径和比重大小等综合因素的影响。当气流的上升力和冲击力大于土粒或砂粒的重力和颗粒间的相互联结力并能克服地表的摩擦力时,土粒或砂粒就被卷入气流,随风运行。这种挟裹大量土砂粒的气流称为风沙流。形成风沙流之后,其质量增加,相对作用力增加,克服地面摩擦的力量也相对增加,风对地表的冲击力和磨蚀作用就显着加强,能将更多的土粒从土块和团聚体里搬走。风将土粒、土块移走之后使地表下面的岩石经风华风蚀作用后,继而又形成砂粒,植被便大片消失而且难以复原,从而形成恶性循环。

土砂粒开始起动的临界风速,因粒径和地表状况等具体条件而有差别。但通常把细粒砂开始起动的临界风速5米/秒称为起沙风。

风力对土砂粒的吹移搬运,因土砂粒的大小和质量不同,出现3种运动形式:①风扬。土砂粒中粒径小于0.1毫米的粉砂、黏砂,重量极小,可被风卷扬至高空,随风运行。②跃移。粒径在0.25~0.5毫米的中细粒砂,受风力冲击脱离地表,升高到几厘米的峰值后,在该处风就给砂粒一个水平加速度,使之在风力及其本身重力的双重影响下,以两者合力方向,沿着平滑的轨迹急速下降。这时的砂粒带着较大的能量撞击地表,使原来不易为风力所移动的较大一些的粒子产生移动。③滚动。粒径0.5~2毫米的较大颗粒,不易被风吹离地表,但可在风力作用下沿沙面滚动或滑动。在这3种移动方式中,以跃移和滚动为砂粒移动的主要方式。从重黏土到细砂的各类土壤,滚动占全部土沙移动量的7%~25%,跃移占55%~72%,飞扬占3%~28%。砂土粒在风沙流中的分布状况称为风沙流结构,其基本规律是风沙流中含沙量的垂直分布随高度增加而减少,在上升高空时,风力减弱其相对浮力减小,承载力下降,因此随高度升高,沙量开始下落,上部沙量减少,绝大部分砂粒是在贴近地面的30厘米高程内、特别是在0~10厘米高程的气流中输移。风速增大,输沙量显着增加。

2.大自然制造的死亡地——沙漠化的定义

沙漠化指原来由植物覆盖的土地由于风蚀后地质沙化且寸草不生的自然灾害现象,或者指沙漠的移动和扩大。此处所指的“沙漠”多数强调土地不适合植物生长或发展农业,而非因为地域本身干燥所造成的沙漠气候。不过,在一些本身不干燥的土地上如果缺少植物生长也会导致气候干燥,因为没有植物就不能吸收分配水分,水分只能无限制地蒸发。

沙漠化现象可能有两种因素,一是自然的沙漠化现象,例如地球的干燥带转移所导致气候变化而产生局部地区沙漠化现象,或者沙漠区域的转移、延伸、扩大等。另一种是人为的沙漠化现象,人口剧增,土地过度耕种、牧畜,森林过度伐垦,环境污染严重等,导致土地枯竭不适合耕作而逐渐沙化。

中东的美索不达米亚(今伊拉克)地区是世界上最早发展农业的地域之一,从而发展成世界上最早的文明发祥地之一。美索不达米亚的土壤本来甚为肥沃,不过由于过度的农业活动、人们不理会土地长期枯竭,更开发河段上流、采伐森林,以致上流土地不能吸收降雨,雨水一直流入河中造成水土流失以及洪水。

根据中国国家林业局于2006年6月17日的公布,中国沙漠化土地达到173.97万平方千米,占国土面积18%以上,影响全国30个一级行政区。

干地(定义为降水量低且降水通常由雨量小、不稳定、时间短、强度大的风暴造成的那些地区)覆盖了全球40%的陆地面积,供养着世界上1/5的人口。导致干地沙漠化现象有两个重要原因,一是植被日趋薄弱,可利用水源减少,水系干涸,农作物产量骤降,土壤受侵蚀,土质沙化、盐碱化等引起土地退化。二是人口增长过快、人类需求增加导致过度土地选用,垦林开耕、环境污染严重导致土地干旱加剧或退化。目前,沙漠化的速率是每年6万平方千米或每年0.1%的总干地面积。

在干旱和亚干旱地区,在干旱多风和具有疏松沙质地表的情况下,由于人类不合理的经济活动,使原非沙质荒漠的地区,出现了以风沙活动、沙丘起伏为主要标志的类似沙漠景观的环境退化过程。

地球上受到沙漠化影响的土地面积有3800多万平方千米,目前,全世界每年约有6万平方千米土地发生沙漠化。沙漠化问题涉及的范围之广,已引起全世界关注。产生沙漠化的自然因素主要是干旱、地表为松散砂质沉积物和大风的吹扬等;特别是风的吹扬,大量表层土壤和植被被风移走,裸露的地岩经风蚀后粉碎,地质有机物尽失,植被无法重生,导致土地沙化,且蔓延扩张。人为因素主要是过度放牧、过度垦殖、过度樵柴和不合理地利用水资源等。

沙漠化是环境退化的现象,是一种逐步导致生物性生产力下降的过程,一旦土地完全沙漠化将导致地表环境完全破坏,地质有机物尽失,水源枯竭后导致土壤盐碱化,形成死亡区域,想再逆转沙漠化土地相当困难。沙漠化包括发生、发展和形成三个阶段。发生阶段(初期阶段)是潜在性沙漠化,仅存在发生沙漠化的基本条件,如气候干燥、地表植被开始被破坏,并形成小面积松散的流沙等;发展阶段,地面植被开始被破坏,出现风蚀,地表粗化、斑点状流沙和低矮灌丛沙堆,随着风沙活动的加剧,进一步出现流动沙丘或吹扬的灌丛沙堆;形成阶段地表广泛分布着密集的流动沙丘或吹扬的灌丛沙堆,时常被沙石砂粒覆盖,大片土地贫瘠,水源枯涸,寸草不生,或导致土地盐碱化,其面积占土地面积50%以上。沙漠化的危害是破坏土地资源,使可供农牧的土地面积减少,土地滋生能力退化,植物量减少,土地载畜力下降,作物的单位面积产量降低。沙漠化后导致人们另外开垦,从而引起沙漠化的扩大,形成恶性循环。沙漠化已给许多国家和地区的农业、牧业和人们生活财产造成严重损失。

民以食为天,沙漠化对世界农业是致命的冲击,沙漠化导致环境退化,土地贫瘠,水土流失,滋生能力全无,农业产量锐减,耕地和牧场面积减小,且沙漠化扩张迅速导致许多国家遭致连年饥荒。我国也是一个土地沙漠化严重的国家,沙漠化每年以60平方千米的速度增长,导致许多地区可耕土地、森林和牧区大量退化缩减。

我国土地沙漠化的形成,除了因外力作用而造成沙丘前移入侵的自然因素以外,由于过度农垦、过度放牧、过度砍伐、工业交通建设等破坏植被的人为因素引起沙漠化的现象更为普遍。因此,保护和利用好土地,减少对环境的污染,封沙育草,营造防风沙林,实行林、牧、水利等的综合开发治理将会充分发挥植被群体效应以达到退沙还土的目的。土壤是植物的母亲,是绿色家园繁荣昌盛的物质基础。

保护和利用好土地,就是保护了绿色家园,保护了人类自己,为了可持续发展和子孙后代的繁衍生息。

沙漠化最明显的地方之一,在撒哈拉沙漠南侧的撒黑尔。此地的北部,以游牧或放牧的形态饲养着羊和骆驼,把整个地区的植物都吃光了,导致土地光秃秃的一片。起风时,风将土壤和稀薄的植被带走,地面裸露,从而形成沙漠。而较为湿阔的南部,则因家畜过度繁殖,再加上原本不过方寸小的耕地,禁不起接连不断的耕作,过繁的耕作导致土地滋生能力和自我修复能力减弱,从而失去了对植物的承载能力,整个地区逐渐变成不毛之地。

再加上水源不足,人们开始挖掘井水,当人群因水源而聚集,圈养的家畜也就多了起来,又再次加速了环境的恶化,促成沙漠化,这种恶性循环,使得该区地人们生活普遍过得很艰苦。撒哈拉沙漠没有雨季,所以不会降雨,但只要是有任何一点点的水气,沉睡在地底下的植物就会争着冒出新芽,但很快地,又会让过度放牧的家畜吃光了,所以沙漠化的土质现在仍在无声无息地扩大中。至此,撒哈拉沙漠即成了世界上最大的沙漠。

3.我国荒漠化类型及其分布

我国有风蚀荒漠化、水蚀荒漠化、冻融荒漠化、土壤盐渍化等4种类型的荒漠化土地。

我国风蚀荒漠化土地面积160.7万平方千米,主要分布在干旱、半干旱地区,在各类荒漠化类型中,风蚀荒漠化是导致荒漠土地面积最大、分布最广的一种。其中,干旱地区约有87.6万平方千米,大体分布在内蒙古狼山以西,腾格里沙漠和龙首山以北包括河西走廊以北、柴达木盆地及其以北、以西到西藏北部。半干旱地区约有49.2万平方千米,大体分布在内蒙古狼山以东向南,穿杭锦后旗、蹬口县、乌海市,然后向西纵贯河西走廊的中——东部直到肃北蒙古族自治县,呈连续大片分布。亚湿润干旱地区约23.9万平方千米,主要分布在毛乌素沙漠东部至内蒙右东部。

我国水蚀荒漠化总面积为20.5万平方千米,占荒漠化土地总面积的7.8%。主要分布在黄土高原北部的无定河、窟野河、秃尾河等流域,在东北地区主要分布在西辽河的中上游及大凌河的上游。

我国冻融荒漠化地的面积共36.6万平方千米,占荒漠化土地总积的13.8%。冻融荒漠化土地主要分布在青藏高原的高海拔地区。

我国土壤盐渍化土地总面积为23.3万平方千米,占荒漠化总面积的8.9%。土壤盐渍化比较集中。连片分布的地区有柴达木盆地、塔里木盆地周边绿洲以及天山北麓山前冲积平原地带、河套平原、银川平原、华北平原及黄河三角洲。

4.生机的消失——沙地植被破坏严重的原因

植被的破坏是导致沙漠化的重大原因,而植被破坏、土地沙化及生态环境的日趋恶化,对我国的生态循环系统安全和社会经济持续发展构成严重威胁。而防沙治漠,恢复植被,促进生态与经济协调发展刻不容缓,怎样恢复植被呢?首先应从破坏植被的原因入手。

对这个问题可以回答得极其简单,一句话,治理的速度赶不上破坏的速度,也就是点上在治理的同时,面上在破坏,或者是治理方案实施后,植被稍加恢复,又立即遭到破坏。这就是为什么越造林越治理沙漠化,荒漠化面积越大、草场退化沙化越严重的原因。另外,人们的环保意识薄弱,意识不到沙漠化的危机也占部分因素。这让城里人感受最深的就是沙尘暴的频繁发生,空气质量日趋下降,气候转变恶劣。但具体原因确实很复杂,不是一句话能说清楚的。

从表面上看,沙地植被大面积破坏的直接原因有:

(1)干旱区城乡群众、农垦大军、筑路大军等由于燃料需求(砍伐、樵柴、连根挖)→破坏沙地乔、灌、草植被→荒漠化发展。

(2)干旱区过度开荒垦殖:a.水资源不足而部分弃耕;b.过量用水(大水漫灌)造成盐渍化而弃耕;c.也造成沙地植被破坏→荒漠化发展。

(3)半干旱地区不宜农作的沙质草原→(广种薄收、轮荒倒种)土地沙化沙地植物被直接破坏。

(4)(半干旱地区)草场(草原)超载过牧、自由放牧、靠天养畜、草地大锅饭→大面积(草原)草场退化沙化、沙地植被破坏。

(5)水资源利用不合理:上游过量用水→下游来水大减,水位大幅下降→(①大面积人工林及天然植被死亡;②耕地废弃,风沙活动再起)→沙漠化发展。另外、水资源受到污染→(水资源缺乏,导致人工或天然植被死亡)→受污染的水灌溉植被→(导致植被死亡)→沙漠化发展。

(6)利益驱动(①乱挖:甘草、苁蓉、冬虫夏草;②滥采:发菜→破坏沙地植被→沙漠化发展。沙地植被一般是较稀少的中草药或植物种类。人们由于利益驱使,大面积挖掘,导致植被破坏,沙漠化发展。

5.与沙漠的斗争-防止沙漠化的对策和建议

(1)严肃法纪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法制建设进入了一个崭新阶段,各方面的法律、法规逐渐健全和完善,制定了大量的有关我国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与防治沙漠化有关的有《环境保护法》《森林法》《草原法》《水土保持法》,目前又在制定《防沙治沙法》,还制定了与这些法律相配套的一系列法规。但法律章程虽然健全,但在实施中却另遭遁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