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生物学家宣布在阿根廷巴塔哥尼亚北部地区挖掘出一具食草恐龙的巨型骨架化石,身长达32米,是迄今为止发现的体积最大的恐龙之一。巴塔哥尼亚地区之所以成为最热门的考古圣地,是因为在那里能发现白垩纪的恐龙化石。由于海平面的上升和大自然的侵蚀,沉积物从那时起就直接暴露于巴塔哥尼亚沙漠和荒地的表面,这也导致化石易于被人发现和挖掘,自然也会为人类更好地探索历史而创造条件。在巴塔哥尼亚发现的三大“巨龙”化石都属于白垩纪恐龙,这是一种长颈蜥脚类动物,是生长在南美地区的大型恐龙。由于在白垩纪的大部分时期,南美地区还是一个独立的大陆,大多数生长在那里的动植物比生长在其他聚合陆地的动植物的演变和进化更为明显。与世隔绝的环境促使蜥脚类恐龙成长得更加强壮和健硕。但科学家迄今对这种情况众说纷纭,没有达成共识,因此,造成“巨龙”灭绝的原因有待继续探测。古生物学家们已经发现了最大的蜥脚类恐龙的足迹,如在北美、澳大利亚和马达加斯加岛发现了一些恐龙的化石,随着挖掘工作的进展,也许会发现更为大型的恐龙化石。但毋庸置疑的是,到2008年为止巴塔哥尼亚地区“盛产”的恐龙的“庞大”仍是世界之最。
5.“空旷的四分之一”——鲁卜哈利沙漠
这片沙漠像一片辽阔苍白的海面上瞬间凝固的海湾,沙丘静静地向地平面的四面八方流去,荒漠中的沙山就像漂浮的帆船,这就是鲁卜哈利沙漠,意为“空旷的四分之一”,又叫“阿尔-拉姆拉”,由于其面积占据阿拉伯半岛约四分之一而得名,是世界上最大的沙漠之一,覆盖了整个沙特阿拉伯南部地区和大部分的阿曼、阿联酋和也门领土,故而又称阿拉伯大沙漠。大致呈东北-西南走向,长1200千米,宽约640千米,面积达65万平方千米。因富含氧化铁而多呈红色。
这是一块非常罕见的纯沙沙漠,是远古时期西部和南部的火山高地东边干涸的海底受水和风的侵蚀作用而形成的,风力和水力冲刷表面的泥沙露出小鹅卵石和细粒,风刮起细小的颗粒,数百年积成300米高的沙山。鲁卜哈利沙漠海拔100~500米。
从形态上大体可分为东西两大沙漠。其中,东部沙漠海拔100~200米,多为平行排列的大沙丘,有些沙丘高300米,长20千米,近乎一座沙山。在地下水位较高处,有局部绿洲,形成良好的牧场。西部沙漠海拔100~500米,多为砾漠,沙丘间沼泽、盐湖广布。整个沙漠均属典型的热带沙漠气候。中部夏季最热月均温在白昼时达70℃~80℃,夜晚则降至30℃,冬季最冷月气温也达40℃以上,年均降水量不足50毫米,许多地区两次降水间的间隔需要数年。这是一片通常都处于极度高温、脱水、摧毁性的狂风和凛冽的冬夜等状态的地方,超级强悍的民族贝多因人将其命名为鲁卜哈利,即“无人区”。
数年干旱、一片高温死寂的王国中也有植物或动物的存在。盐灌木,一种适应干旱的草,还有几乎无叶的阿拉伯胶树豆灌木也顽强地生存下去。沙地上有时还有沙漠蒺藜艳黄的花朵映照,更添一份生机。动物通过变异也适应当地环境而存活下来,它们保存水分、少出汗少排尿、少呼出水气,沙漠野兔靠白天贴在深沟里躲夏天。
沙漠狐狸吃啮齿动物和爬行动物,减少饮水需求。种子鸟兴旺发达于植物干枯、种子裂口的季节。雨天会出现臭虫,食虫动物就活跃起来。鸟儿们靠昆虫体液存活。沙猫和其他食肉动物从蜥蜴和沙鼠身上获取水分。沙漠王子-弯角剑羚,最受贝多因人尊重,被称为“阿拉伯的医生”,因为人们相信它有医治疾患的能力。
鲁卜哈利沙漠这广大的“无人区”,到1931年为止,无人能成功穿越,尽管阿拉伯石油公司在1938年时进行过一次“无人区”心脏地带的重大探险活动,直至1946年,伯特拉姆和菲尔比仍然是曾穿跃沙地仅有的两个欧洲人。
6.原始的保留——卡拉哈里沙漠
生活在现代社会,我们或许已经习惯享受现代文明所带来的舒适和便捷,享受着现代化和高端科技的舒适优雅的生活。
但你或许不曾了解,在非洲南部的一个沙漠中,还生活着一些鲜为人知的原始部落:他们以群居的方式繁衍生息,男人打猎,女人与孩子挖掘植物根块、采摘野果、与秃鹫争夺猎物、啃食已腐烂的肉……让我们一起来走进那片沙漠——卡拉哈里,一个高度干涸的沙漠。
骄阳绝舞——寻访卡拉哈里沙漠的最后的丛林土着人。集体狩猎是他们能适应这种生活的劳动方式,每当有人捕到大型动物时,大家都会聚在一起欢庆、载歌载舞,也是一种世界上独有的绝舞,卡拉哈里沙漠是无边的沙舟。
卡拉哈里沙漠也译为喀拉哈里沙漠,它称喀拉哈里盆地,是非洲南部内陆干燥区,非洲中南部的主要地形区,总面积约63万平方千米。
它是非洲南部内地高原的一个大而如盆地般的平原。它几乎占据了波札那全部、纳米比亚东部的1/3以及南非开普省极北的部分。
在西南部与那米比亚的海滨沙漠混为一体。喀拉哈里沙漠南北最长处约1600千米,东西最大距离为960千米左右,其面积估计有93万平方千米。北临恩加米湖,南界奥兰治河,东起东经26°左右,西迄大西洋沿岸附近。主要在博茨瓦纳、纳米比亚境内,部分属于安哥拉及南非共和国。
卡拉哈里沙漠地貌实属非洲地区的凹陷盆地,海拔700~1000米,四周被高1500米的山地和高地环绕。盆地内地势起伏不大,偶有孤立岛山出现。中部有一条东西向的低矮的分水岭,盆地分为南、北两部分。地面多干沟和细沙。卡拉哈里盆地内有卡拉哈里沙丘,为全世界面积最大的沙丘区。
盆地的边缘有河川穿越,因盆地内部地势多沙丘或孤立岛,因此河流起迄点均在盆地之外:东北部是宽多河及赞比西河的上游;西北部有库内列河以及盘踞南部低洼山谷的奥兰治河。
盆地内有3个主要流域:奥科万戈系统从多雨的北部进入盆地,形成17万平方千米的细长沼泽带。有时多余的水会流进马卡迪卡迪洼地。西北部较小的流域称为依托沙洼地。南部有木罗坡-诺索布系统,曾经流至奥兰治河。这些“盐地”会积聚雨水形成一个暂时性湖泊,直到蒸发干涸为止,干涸后形成盐漠。
卡拉哈里沙漠和撒哈拉沙漠中部纬度相当,同属于热带沙漠气候,同样也受副热带高气压系统的影响,地面终年干燥,年降水量125~250毫米。
但它的气候植被与撒哈拉沙漠又不完全相同,撒哈拉沙漠植被稀疏,但卡拉哈里因雨水稍多而有比较繁茂的植被。气候和植被自西南向东北变化。西部为沙漠,高达100米的沙丘上生长着肉质植物与灌木,甚为抗风耐旱。北部与东北部降雨较多,为热带干草原与热带稀树草原。稀少短暂的雨季中,植物繁盛成长,会出现浓密的矮树丛和高大树林。但是一年中的大部分时间沙漠中均缺水,纵横沙漠的众多河流的河床都是干涸的,土地干燥是在这个地区进行探测和开发的真正障碍。
巴卡拉哈里人和布须曼人住在这块资源匮乏的土地(这里富金刚石、铜、铅、锌、镍、钒等矿藏,但目前很少开发利用)上,多从事畜牧业,有的兼营狩猎。人文地理环境的恶劣和落后,科技的封闭和资源的匮乏导致这里除了喀拉哈里的边缘地带,很少有现代经济发展。举例言之,奥科万戈三角洲曾有一项庞大的灌溉计划,就是由于资金的缺乏和装备的落后,最终只能偃旗息鼓,毫无进展。今天的卡拉哈里仍然干涸缺水,布尔人的移民先驱于19世纪末企图横越此地时,称此处为“干旱之地”。
自然特征:
①自然地理和地质情况。卡拉哈里沙漠地表起伏不大,遍地是沙的平原,是块大而纯的沙地沙漠,到处海拔都在900米以上。基岩只裸露在低而直立如墙的小山群中,它们为数不多但很显眼地出现在一般地面上,像沙漠海洋中的航船。除了这种小山群外,3种地表涵盖了所有喀拉哈里沙漠的特征:小沙原、纵向沙丘和浅水湖(洼地)。
沙的深度一般都超过60米。在许多地区,沙是红的,这是一薄层氧化铁覆盖在沙粒上的结果。
卡拉哈里沙漠的整个西部以长长的沙丘链为其特色,大致呈北或西北走向。沙丘至少长1.6千米,宽约数百米,高达6~60米。
每一个沙丘同其邻丘都由一个宽而平行的凹坑分隔开来,凹坑被当地人称为“街”或“小路”,因为每一个凹坑都便于人行进。沙丘链就像沙漠海洋中的起伏的波浪,构成美的轮廓。
浅水湖或洼地是沙漠水系的最大特色,是极短溪流终点的“干湖”。受盆地地势的影响,每条溪流中止在略低的凹地里。因此从没有水流能从卡拉哈里沙漠中流出入海。当小溪干涸时,由缓慢溪水带来的细小淤沙粒子与可溶钙矿物和由水的蒸发而凝结的盐一起沉淀了下来。其结果是这些地面没有植被,干的时候呈闪闪发光的白色,可溶矿物的交合活动使其变硬,有时则被浅浅一片不流动的水所覆盖。在含盐成分低的地方,短期雨水过后,洼地可能会覆满青草,雨水中含有植被的种子。
②水系。在卡拉哈里沙漠南部和中部,地面水只有在广为分布的小水坑里才有,没地面水系。由于酷燥或涸枯,几乎所有的雨一降下来就消失在深沙里。在卡拉哈里沙漠的南部和中部某些地方找到了大量的古代水系——有些就在地面上,有些则透过空中摄影才探得。即使在一年中雨量最多之时,由于蒸发或地表吸收,水系中的水不能够发生流动转移或全面更改,这些水系今日都不再运转。
③土壤。卡拉哈里沙漠的土壤大多以沙为基础,色红,因干旱和植被稀少,有机物含量低。从化学方面看,它们相对呈碱性,极为干燥。在盐沼地或附近,土壤趋向于含钙或含盐,大部分为重金属盐类,对多数植被有毒性,不适应多种植物生长。
④气候。潮湿气团来自印度洋,东北部水量最大,西南部则有所下降。但是降水量呈大幅度变化。多数降雨发生在夏日雷电交加之时,各处每年都有极大变化。有6~8个月完全无雨。冬季特别干燥,湿度极低。
气温变化普通且有规律,昼夜之间与季节之间温差较大,夏日阴凉处气温可达43℃~46℃,但晚上降至21℃~27℃,冬季晚上气温一般均降至冰点,甚至低于-12℃。
⑤植物。由于深深一层沙覆盖在大部分土地上,并且大多数土壤属于盐碱性的土质,极大地影响了那里植被的生长。浅根植物不能在一个多年生的基础上存活,虽然一年生植物在一场好雨之后生长得非常快,可以播下种子支持到下一个好雨季节。凡根深到能触到永久性湿润沙那一层的树能很好地生长,根部可到达湿沙层的,便可更多地加强对水分的吸取,所以,大根系类的植物容易长时间持续存活。
7.绿色澳洲的基地——大沙沙漠
澳大利亚有四大沙漠,都分布在西部高原的中心地带,它们分别是大沙沙漠、维多利亚沙漠、吉布森沙漠,还有偏东一点的幸普森沙漠,共同构成了澳大利亚沙漠。其中最大的是大沙沙漠,面积约为41万平方千米。
大沙沙漠位于澳大利亚西部沙漠北带,大部在西澳大利亚州,位于金伯利高原以南、皮尔巴拉地区以东,伸延至北部地方边界以东。
大部为沙丘,仅中部有石漠。
澳大利亚的西澳大利亚州北部荒漠,西起印度洋岸的八十里滩,东至北部地方,北起庆伯利丘陵,南达南回归线和吉布森沙漠。范围大致与甘宁盆地相同。广袤荒漠上有大片盐沼和沙丘。有1600千米长的牲口道从西南向东北穿经沙漠。
(1)气候特点
到处是沙垄和沙丘,沙垄方向与盛行风向一致,是风吹移沙子沉积所成,连绵的沙垄可长达数十公里,像巨型的平地梯田,高20~30米。沙漠周围分布有山脉和高原,东部有两条东西走向的大脉,北为麦克唐奈山脉,南为马期格雷夫山脉,也是东西走向。
大沙沙漠为大陆最热最干燥的地区之一。极少的降水且无稳定的周期,河流水量稀少,断流于沙漠之中,为寸草不生之地。
(2)形成原因
①澳大利亚大陆地处热带和亚热带,降水从北、东、西三面沿海向内陆作环状递减,植物带也呈半环状分布。由沿海的森林带向内陆依次过渡为草原带。②西部沿海受副热带高压带控制和来自大陆的东南信风控制,加上西澳大利亚寒流的影响,干燥少雨。③南回归线横贯大陆中部,大部分地区终年受副热带高压控制,因气流下沉不易降水。④澳大利亚大陆轮廓较完整,无大的海湾深入内陆,且大陆南北窄、东西宽,扩大高压带的控制面积。⑤高大的山地大分水岭紧靠东部太平洋沿岸,缩小东南信风和东澳大利亚暖流的影响范围,使雨区局限于东部,中部和西部地势平坦,不起提升作用。
西部印度洋沿岸盛起陆风,沿岸有西澳大利亚寒流经过,有降温减湿作用。
(3)自然资源
大沙沙漠中部煤的含量占全国的15%,煤田面积55000平方千米。黑煤和褐煤探明储量656亿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