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科普读物探究式科普丛书-五彩缤纷的海洋生物
48731600000011

第11章 趣味海洋天地

第一节贝壳类——大海的绝妙制品

贝壳是软体动物的外套膜,相当于它们的保护武装。它具有一种特殊的腺细胞,其分泌物可形成保护身体柔软部分的钙化物,因此被称为贝壳。贝壳形态万千,颜色绚丽,可以做成各种各样的装饰品。

贝壳的数量、形状和结构差异极大,有的种类具有1个呈螺旋形的贝壳(如蜗牛、螺);有的种类具有2片瓣状壳(如蚌、蚶);有的种类具有8片板状贝壳,呈覆瓦状排列(如石鳖);有的种类的1块贝壳被包入体内(如乌贼、枪乌贼);有的种类的贝壳甚至完全退化(如船蛆)。

贝壳的主要成分为95%的碳酸钙和少量的壳质素。一般可分为3层,最外层为黑褐色的角质层,薄而透明,有防止碳酸侵蚀的作用;中层为棱柱层,较厚,由外套膜边缘分泌的棱柱状的方解石构成;内层为珍珠层,由外套膜整个表面分泌的叶片状霰石叠成,具有美丽的光泽,可随身体增长而加厚。

1.具有海洋风情的装饰品

贝壳可被制成多种多样的实用工艺品和日常生活的装饰品,如酒具、摆件、挂件、项链胸饰等,精美华贵不亚于玉石。贝雕更具有特色。海南贝雕工艺在明代就有很高水平,并且逐渐和古老的椰雕工艺结合起来,形成独特的艺术风格。如果将贝壳放在海边,你可以通过它来听海的声音,体会大海的风浪之音。在自然风格的家中,它的用处更为广泛,例如窗帘扣、小吊环,不加修饰,贝壳就能让你的家呈现出海洋风景。海边拾回来的小海螺,光滑、圆润、亮闪闪,两个配对在一起,做成窗帘扣的吊环,一样美丽非凡。把它们配饰在家里的窗帘上,窗帘也会沾染上海风的味道。这便是贝壳饰品带来的海洋风情。

多种多样的贝壳螺壳,形状奇特,色彩斑斓。其中虎斑贝、白玉贝、夜光贝、珍珠贝、贞洁螺、七角贝、猪耳壳,以及可作烟灰缸的马蹄螺、渔民用作号角的大角螺,等等,都是惹人喜爱的天然工艺品。用光滑油亮的海贝壳雕琢、镶嵌制成的各种画屏、器具、摆设等,具有色泽明丽自然,格调名贵雅致的特色。一个小小的贝壳,也能起到大作用。扇面形状的、螺旋形状的、大个的、小巧的,稍稍加工一下,穿起来,吊起来,都可在墙壁上、桌面上出尽风头,亮丽地展示一番。

2.几种美丽的贝壳

贝壳多种多样,美丽多彩,可以制作成人们生活的装饰品和工艺品,具有很高的收藏价值和欣赏价值。而且它们的韵意无穷,象征着海洋、情感和一种风采。下面介绍几种常见的贝壳。

(1)黑蝶贝。它孕育黑珍珠,只限于在人间仙境般的南太平洋法属波利尼西亚大溪地的珊瑚礁中生长。它是天赐的尤物,乌黑中泛着彩虹般幻变色泽的黑蝶贝,已成为众多爱美尚美人士的搜猎品。

(2)白蝶贝。纯洁的白色中透出七彩的虹影,主要产于澳大利亚等地。

(3)黄蝶贝。多被发现于菲律宾、印度尼西亚、泰国。珠贝内侧边缘通常呈金黄色,如同我国的黄色象征至高无上的皇权一样。这些或浅黄或金黄的珠贝正是价值最高的品种。

(4)鲍鱼贝。有着中空的结构和极其出彩的珍珠质,异常少见,仅生长于新西兰海岸的周边。大地、海洋、天空等神奇的自然之力造就它丰富迷离的色彩、卓尔不凡的肌理。它轻柔淡雅,散发迷幻光芒,令人叹为观止。

(5)粉红贝。少量地存在于美国密西西比河中上游,非常稀有,不产珍珠,专门用于首饰,因其非常特别的颜色而弥足珍贵。

第二节海洋中常见的软体动物

在海底世界里,充满形形色色、奇特多彩的生物。其中有一种会给自己造“房子”的动物,它们能从自己的身体里分泌出石灰质,作为建筑材料来建造“房子”,用作自己的栖身之所,也做保护自己的外壳,这些动物就是上面我们已经介绍过的贝类。因为它们的身体柔软,所以属于软体动物。它们建造的“房子”就是那些五光十色的贝壳。除了贝类外,海洋底部还存在很多其他的软体动物,例如石鳖、牡蛎、螠蛏、海兔、珍珠贝、蚶子、蛤仔、鲍鱼、乌贼、鹦鹉螺、贻贝、文蛤等等。

1.石鳖

石鳖属于多板纲中原始类型的贝类,它的身体一般很小,中国常见的种类长度约2~3厘米。它的颜色和岩石一样,形状有点像陆地上的潮虫。石鳖通常呈卵圆形,扁平,两侧对称,贝壳由8块壳板覆瓦状排列而成;贝壳周围有一圈外套膜,又称环带;足扁而宽,几乎占整个身体腹面,适于吸附在岩石表面或匍匐爬行;口内有发达的齿舌,可从岩石上刮食藻类等植物。石鳖的种类约600种,在世界各地的海洋里都有分布,通常生活在海水盐度正常的礁岩海岸或盐度较高的大洋底部,但多见于温暖地区,常栖息在潮间带或浅水中(尤其是温暖地区)。较冷的地区,石鳖生活在深水中,直到4000米深处。它们多数夜行,幼体自由生活,数量极多,是海洋浮游生物的重要组成之一。

石鳖是一种移动缓慢、吃水藻的软体动物。但石鳖中的另类——戴面纱的石鳖却不吃素。它们用自己的面纱做成一个45°角的陷阱,当一些不知危险的小东西,如小鱼、小螃蟹,靠近戴面纱的陷阱时,“啪!”石鳖立即拉下面纱,罩住猎物,然后,用舌齿咀嚼这些营养的食品。石鳖生活在从美国阿拉斯加到南加利福尼亚的太平洋东海岸,在卵石下和岩石缝里或许就能找到它们。

2.牡蛎

牡蛎是蛤类的一种,又名蛎黄、蚝白、海蛎子、青蚵、生蚝、蛎蛤等等。牡蛎生长在温、热带海洋中,以法国沿海所产最为闻名。

牡蛎就是法国着名短片小说家莫泊桑在《我的叔叔于勒》当中出现的动物,小说中有两个贵夫人吃牡蛎的情节。

牡蛎肉质细嫩,鲜味突出,带有腥味,味道独特。

可以汆汤、打卤、烧、软炸,还可制成罐头,亦可加工制成蚝豉或蛎干、蚝油。

常见的牡蛎有长牡蛎、大连湾牡蛎、近江牡蛎等。

(1)长牡蛎呈长片状,背腹缘几平行,长10~50厘米。右壳较小,鲜片坚厚,层状或层纹状排列,壳外面平坦或具有数个凹陷,淡紫色、灰白色或黄褐色。壳内面瓷白色,壳顶二侧无小齿;左壳凹下很深,壳顶附着面小。长牡蛎质硬,断面层状,洁白,无臭,味微咸。

(2)大连湾牡蛎呈类三角形,背腹缘呈八字形,右壳外面淡黄色,具疏松的同心鳞片,鳞片起伏呈波浪状,内面白色;左壳同心鳞片坚厚,自壳顶部放射出数个,内面凹下呈盒状,铰合面小。

(3)近江牡蛎呈圆形、卵圆形或三角形等。右壳外面稍不平,有灰、紫、棕、黄等色,环生同心鳞片。幼体者鳞片薄而脆,多年生长后鳞片层层相叠,内面白色,边缘有时淡紫色。

3.珍珠贝

珍珠贝为暖海产且属于双壳类,和贻贝以及扇贝等同是用足丝附着在岩石、珊瑚礁、沙砾或其他贝壳上生活的种类。珍珠贝喜欢在浪静水清、温暖流畅、饵料丰富的浅海沙底上栖息,而且海水盐度要适当。珍珠贝的种类很多,有珍珠贝、大珍珠贝、马氏珍珠贝、企鹅珍珠贝等等。其中以马氏珍珠贝最普通,合浦的珍珠就是从这种珍珠贝采得的。

合浦贝育成的珍珠质好,是当前日本养珠的主要贝种。合浦贝分布在广东、广西、台湾沿海。自日本千页县以南至菲律宾、越南、缅甸、印尼及澳洲等地,都产此贝。黑蝶贝只产黑珍珠。供您恩珍珠贝是以合浦贝与黑蝶贝杂交而育成的一种新贝,目的取合浦贝生长快速的优点与黑蝶贝的优良色泽。解氏珍珠贝多用于生产药用珍珠,育成的珍珠多为黄色系列。白蝶贝又称大珠母贝,生产的珍珠颗粒较大,称为南洋珠,在菲律宾以南为多,如海南岛、雷州半岛至澳大利亚西海岸、所罗门群岛及马来群岛等地。大珠母贝又名白螺珍珠贝,是我国南海特有的珍贵珍珠贝类。它形状像碟子,个体大,一般体长24厘米,体重5000克,是珍珠贝种类中最大的一种。海南出产珍珠贝还有马氏珍珠贝、企鹅贝、解氏贝和美丽贝等,大珠母贝蕴藏量约占全省各类珍珠贝总蕴藏量的90%。大珠母贝的经济价值很高。它的外壳是医药和工艺原料,国际市场上销路很广。

第三节海洋底栖生物——海洋底部的精彩生物

海洋底栖生物是栖于海洋基底表面或沉积物中的生物。这类生物自潮间带到水深万米以上的大洋超深渊带都有生存,是海洋生物中种类最多的一个生态类型,包括了大多数海洋动物门类、大型海藻和海洋种子植物。海洋底栖生物种类繁多,其中底栖植物种数很少,但底栖动物种类繁多、构造多样。

海洋底栖植物包括几乎全部大型藻类,例如海带、石莼、紫菜等,以及海草和红树等种子植物。它们大多固着于底表,主要分布在透光的潮间带和潮下带;有些种类,如红藻类的海萝和红树,可以生活在潮上带,退潮后能长时间经受太阳的酷晒。另外,还包括浒苔、水云等附着于物体或船底的种类。海洋底栖动物包括海洋动物的大多数门类。有埋栖于底内的多种蛤类、梭子蟹、蝉蟹等,穴居于底内管道中的美人虾、多种蟹、多毛类、肠鳃类等,上述两类统称为底内动物。有固着或附生于岩礁、坚硬物体和沉积物表面的海绵动物和苔藓动物,腔肠动物的珊瑚虫类和水螅虫类,软体动物的牡蛎、贻贝、扇贝、金蛤等,以及匍匐爬行于基底表面的螺类、海星、寄居蟹等,这两类统称为底上动物。另外,还有一些能在近底的水层中游动,但又常沉降于海底上活动的对虾类、鲽形类等动物,称为游泳性底栖动物。

20世纪60年代以前,海洋底栖动物的研究对象主要是大型底栖生物。60年代以来,对沿岸和沉积物颗粒间生存的大量小型底栖生物和微型底栖生物的研究受到重视,包括底栖的海洋原生动物、海洋线虫类、海洋甲壳动物的猛水蚤类和介形虫类、原环虫类,以及稀见门类的腹毛动物、缓步动物、颚口类,和一些小型多毛类、纽虫类、腹足类、腕足类、棘皮动物等。它们的数量很大,个体虽小,但其总生物量却几乎与大型底栖动物相等。它们的世代寿命较短,产量与生物量的比率显着地高于大型底栖动物。它们在一定海域是大型底栖动物的主要食物来源,在海洋食物链中占相当重要的地位。

1.海洋底栖生物的营养类型

(1)自养型。海洋底栖植物依靠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同时为自身提供营养,是生产者,为自养型生物。

(2)异养型。海洋底栖动物绝大多数是消费者,为异养型生物;动物群落的成员,有的能进行化合作用,在无阳光和缺氧的条件下,与自养细菌共生,以无机物为生。

底栖动物按食性和方式还可划分为四种类型:

一是滤食性动物,也称悬浮食性动物。它们依靠各种过滤器官滤取水体中的悬浮有机碎屑或微小生物,如许多双壳类通过出入水管系统形成水流,以体内黏液膜获取食物;甲壳类用肢体活动吸入海水,以附肢刚毛网滤取食物颗粒。

二是沉积食性动物。它们吞食沉积物,在消化道内摄取其中的有机物质,如芋参、心形海胆。多数种是无选择地吞食海底沉积,少数种则是有选择地摄食。

三是肉食性动物。它们捕食小型动物和动物幼体,如对虾、龙虾、海葵和鲽形鱼类等。浅海、深海中都有其代表,它们都有较强壮的捕食器官。深海种还常借发光来诱捕食物。

四是寄生性动物。它们吸取寄主体内的营养,多缺乏捕食器官。

在海洋底栖动物中,以前三类食性和方式为主。

2.海洋底栖生物对人类的意义

海洋底栖生物同人类的关系十分密切,许多底栖生物可供食用,是渔业采捕或养殖的对象,具有重要的经济价值。其中最重要的是虾蟹类、双壳类、鲆鲽类和各种经济海藻等。全世界海洋每年约生产300多万吨虾蟹和数量稍少的贝类。中国的海岸带和浅海区的经济底栖生物有相当大的产量,如黄海的对虾年产几万吨,梭子蟹年产几万吨,毛蚶、蛤仔、文蚶、四角蛤蜊和牡蛎每年产10多万吨。虾、蟹、贝类和海带、紫菜等还是重要的水产养殖对象,20世纪70年代以来海水养殖生产发展很快。

更多的底栖生物是经济鱼类、虾类的天然饵料,它们在海洋食物链中是相当重要的一环,其数量的多少影响着经济鱼、虾资源的数量和渔业的发展。不少底栖生物是提取药物的原料,如柳珊瑚类中可提取前列腺素,鲍、珍珠、海人草等是传统的中药原料。

当然,所有的事物都有两面性,海洋底栖生物除了给人类带来很多利益外,也会带来一些危害。许多底栖生物是经济鱼、虾、贝、藻的病敌害生物,一些污浊和钻孔生物对人类直接或间接有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