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科普读物探究式科普丛书-动物中的少数民族:珍稀动物
48732300000014

第14章 水陆皆生——珍稀两栖类

第一节蛙中另类——虎纹蛙

虎纹蛙是蛙类中体形较大、较粗壮的一种,雌性大于雄性。虎纹蛙体长可超过12厘米,体重在250~500克之间。它的皮肤特别粗糙,头部及体侧有深色的不规则的斑纹;背部是黄绿色中略带棕色,有十几行纵向排列的肤棱,肤棱间散布着小疣粒;腹面白色,也有不规则的斑纹;咽部和胸部还有灰棕色斑纹;前后肢有横斑。

因为这些斑纹看上去很像虎皮,所以称之为“虎纹蛙”。

虎纹蛙的趾端尖圆,趾间有全蹼,趾垫发达,呈灰色,前肢粗壮。它的头部一般呈三角形,头与躯干部没有明显的界限。头端部较尖,游泳时阻力小,便于破水前进。它的口十分宽大,除捕食外,一般很少张开。眼睛位于头的背侧或头两侧。上方和下方都有眼睑,与眼睑相连的还有向内折叠的透明瞬膜。潜水时,瞬膜上移可以盖住眼球。外鼻孔上有一个鼻瓣,可以随时开闭,以控制气体的进出。

雄性头部腹面的咽喉侧部有一对囊状突起,叫做声囊,是一种共鸣器,能扩大喉部发出如犬吠般的洪亮叫声,起到吸引雌性的作用。

躯干部有两对肢体。前肢短,有四指,主要起支撑身体前部和游泳时平衡身体的作用,还能协助捕食。后肢较长,有五趾,趾间有蹼,主要是在水中游泳时和在陆地跳跃时起推进作用。

虎纹蛙常生活在丘陵地带海拔900米以下的水田、沟渠、水库、池塘、沼泽地等处,或者是附近的草丛中。白天多藏匿在深浅、大小不一的各种石洞和泥洞中睡觉,主要在晚上出来活动和觅食。虎纹蛙的食物种类很多,但主要食物是昆虫,约占食物量的36%。令人难以置信的是泽蛙、黑斑蛙等蛙类和小家鼠也是它的食物,并且在它的食物中占有很重要的位置。虎纹蛙与一般蛙类不同,不仅能捕食生龙活虎的食物,而且可以很容易发现和摄取静止的食物。例如,死鱼、死螺等有泥腥味的水生生物的尸体。选择这样的食物,不仅要凭借视觉,而且还需要凭借嗅觉和味觉。

虎纹蛙的舌头非常灵活,能够迅速地捕捉食物。它的舌根生在下颌前端,舌尖分叉,捕食时黏滑的舌头迅速翻转,弹出口外将昆虫捕获,然后卷入口中。此外,它还有一种与其他蛙类不同的捕食方式。当发现猎物时,便向猎物跳过去,然后举头后仰,张开下颌,迅速伸出的舌头在空中扫出一个180度的弧线,这个长而柔软的舌头便会将猎物包住,接着再迅速地缩回舌头,吞吃猎物,这个过程非常迅速,只需一瞬间即可完成。

虎纹蛙属于冷血的变温动物,没有恒定的体温,不仅体温低,而且常随环境温度的变化而变化。在阴雨天温度下降较多时,它会暂时停止摄食活动,生长速度变慢甚至停止。雄性虎纹蛙还很有个性,它会占有一定地域,雄性蛙彼此之间必须保持10米以上的距离。如果在地域内发现同类,会很快跳过去赶走入侵者。

虎纹蛙的分布范围较广,在国外,主要分布在南亚和东南亚一带;在我国,主要分布在江苏、浙江、湖南、湖北、安徽、广东、广西、贵州、福建、台湾、云南、江西、海南、上海、河南、四川和陕西南部等地。

第二节娃娃鱼——大鲵

大鲵是世界上最大的两栖动物,是现存有尾目中最大的一种,也是我国特有的珍稀两栖动物。大鲵发出“呜哇呜哇”的声音,和婴儿的哭声相似,所以被称为“娃娃鱼”。在两栖动物中数它体形最大,身长可达1~1.5米,体重最重的可超50千克。大鲵头部扁平、钝圆,口大,眼睛非常小,没有眼睑。身体前部扁平,至尾部转为侧扁。体两侧有明显的肤褶,四肢短扁,前指5个,后趾4个,有蹼。

尾圆形,尾上下有鳍状物。体表光滑,布满黏液。身体背面是黑色和棕红色相杂的颜色,腹面颜色浅淡。

大鲵一般栖息于山区的溪流之中,在水质清澈、含沙量不大,水流湍急,并且有回流的洞穴中生活。大鲵白天躲在洞穴中休息,傍晚以后出来寻找食物。它不善于抓捕,只是隐蔽在滩口的乱石间,一旦发现食物,就张开大嘴,把食物囫囵吞进肚子里,然后在胃中慢慢消化。因此,人们用“娃娃鱼坐滩口,喜吃自来食”来描绘其习性。大鲵主要吃蟹、蛙、鱼、蛇、虾以及一些水生昆虫。大鲵忍耐饥饿的能力非常好,只要饲养在清凉水中,可以2~3年不进食,并且不会饿死。它也能暴食,饱餐一顿可增加体重的1/5。食物缺乏时,还会出现同类相残的现象,甚至以卵充饥。

每年7~8月份是雌鲵的产卵期,每尾产卵300枚以上,雌鲵产卵后,就完成了任务。接下来的工作就转交给雄鲵,它将卵带绕在背上,经过2~3周的孵化,幼雏出世。再经过15~40天,小鲵能独立生活后,雄鲵就完成了任务。

大鲵主要产于长江、黄河及珠江中上游支流的山涧溪流中,一般都匿居在山溪的石隙间,洞穴位于水面以下。大鲵自然分布主要集中在我国的四大区域:一是湖南张家界、江永和湘西自治州;二是湖北房县、神农架;三是陕西安康、汉中、商洛;四是贵州遵义、四川宜宾、文兴等地。在湖北、江西、广西、甘肃、河南、贵州等其他地方也有零星分布。其中,贵州贵阳贵定县岩下乡成为“中国娃娃鱼之乡”。

大鲵的寿命在两栖动物中也是最长的,即使是在人工饲养的条件下,也能活到130岁左右。

由于它肉味鲜美,长期遭到人们的大量捕杀,有的产地甚至已经濒临灭绝。我国政府在江西省靖安县三爪仑国家示范森林公园内,建设大鲵生态园,大鲵也是靖安县的吉祥物。

第三节见血封喉——箭毒蛙

箭毒蛙也叫毒标枪蛙或毒箭蛙,体型小,它的整个躯体不超过5厘米,但体色鲜艳,有黑、红、黄、橙、粉红、绿、蓝等颜色,有的有斑状条纹。它的皮肤内有许多腺体,分泌出的剧毒黏液,既可润滑皮肤,又能保护自己。箭毒蛙习惯栖居地面上或靠近地面的地方。

箭毒蛙有特殊的雄性育幼行为,雌蛙成体比雄性成体大,却不哺育后代。雌雄的交配常发生在栖生于倒木上的风梨科植物附近,这不是为了欣赏花的美丽,而是因为这些植物的叶片构造出了一个小“池塘”,是适宜蛙卵发育的场所。雌雄交配,雌蛙将卵产在积水处后便悄然离去,留下雄蛙耐心照料这些卵。卵一旦发育成蝌蚪,雄蛙便将蝌蚪分别背到不同的有适量积水的地方,因为蝌蚪是肉食性的幼体,放在一起会引起自相残杀。

箭毒蛙是世界上毒性最大的动物,也是蛙中最漂亮的成员。它能分成130~170种,主要分布于巴西、圭亚那、哥伦比亚和中美洲的热带雨林中。当地的印第安人将蛙毒涂抹在箭头上用以捕获猎物,这是它被称为“箭毒蛙”的原因。

箭毒蛙身怀“高超的防身术”,即使白天也敢出来活动。如果捕食者被箭毒蛙刺破皮肤,捕食者基本上会在很短的时间内停止呼吸。因此,很少有动物或者人类轻易接触它。

自哥伦布发现美洲新大陆以来,这种蛙被带进城市,成为宠物。

但箭毒蛙极其脆弱,离开熟悉的环境就会死亡。目前,箭毒蛙被列入了世界保育联合会的濒危物种红色名单。

第四节两栖“麻婆”——细痣疣螈

细痣疣螈皮肤粗糙,有大的疣粒,好像是人身上长的黑痣一样,因此被称为细痣疣螈。它的体长12~14厘米,尾长5~7厘米。雌性比雄性的体形稍大。

头部扁平,躯干浑圆或略扁,尾鳍褶弱,末端钝尖,四肢较细而长。细痣疣螈除指、趾、肛外缘及尾下缘为橘红色外,一般全身都是黑褐色,个别呈棕褐色,腹部是青石板色。

细痣疣螈喜欢栖息在海拔500~1500米的山间密林地带,或者是静水塘及其附近潮湿的腐叶中或树根下的土洞内。细痣疣螈一般在水中进行繁殖,繁殖季节过后,离开水塘,经常栖息于生长在山坡的植物根部或洞穴内。白天,细痣疣螈常隐蔽在植物根部、土洞或石穴中休息;夜晚,它活动频繁,出外觅食。它的主要觅食对象是昆虫、蛞蝓、蚯蚓以及其他小动物。

在国外,细痣疣螈主要分布在越南北部。在我国,它主要分布在广西的瑶山、龙胜、忻城,贵州的绥阳、荔波、雷山、遵义、大方,湖南的桑植、浏阳,安徽的岳西等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