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家庭幸福经济学
48739400000027

第27章 人品创造效益(3)

唐明高中毕业后,便进入社会,做起了服装生意。他在商业街租了一个门面,办了一家服装店。唐明进了一批款式不错的衣服,不过半个月过去了,这些衣服的销路却很不好,一共也才卖出去两三件。唐明一直信奉物美价廉的生意原则,衣服的价格都定得比较低。不过,客人却并不买账。很多顾客在看了那些衣服后,总是会挑三拣四,寻找各种毛病,这让唐明很是无奈。

眼看着衣服就要换季了,唐明着急起来。一连好几天,唐明脑子里都在想着怎么把衣服卖出去。这一天,他灵光一闪,既然低价卖不出去,干脆高价卖!反正都是积压在库房,唐明决定冒险试一下。他做了一块大大的广告牌,放在店门口,衣服的价格也从80元一件提高到了200元一件。

鲜艳醒目的广告牌吸引了众多的顾客,大家在看到衣服的价钱后,居然纷纷掏钱购买。因为他们认为高价的衣服,质量绝对有保证。结果不到一周时间,唐明积压的衣服全部卖完。一个月的时间,唐明就赚了数万元。

在经济学家看来,吉芬现象是市场经济中的一种反常现象,但也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现象,是人们无法回避的一种必然选择。唐明正是抓住了吉芬现象的这些性质,加以利用,才能得以高价卖货,获得巨大收益。就像在股市中一样,某种股票价格上涨的时候,人们会疯狂抢购这种股票。而当这种股票的价格下跌时,购买这种股票的人反而会很少,拥有它的人也都希望能够尽快抛出去。

不仅在经济市场上会存在吉芬现象,即使在做人的过程中,也会有吉芬现象存在。

安红是一名初到北京就业的求职者,她想找个记者的工作。安红曾在全国报刊上发表过不少文章,各方面条件都还不错。在数次的面试过程中,安红表现得非常谦虚和低调。当别人问她工作经验时,安红每次都回答说没有,她只希望对方能给自己一次机会,更愿意得到学习和进步。但安红表现得越低调,工作却难找到。三个月过去了,安红依然没有找到合适的工作。

安红在迷茫中遇到了自己的一位大学校友,这位校友比安红早毕业三年,现在已经是一家知名报社的首席记者。了解到安红的情况后,校友给了安红这样的指导:调整姿态,拔高身价。

安红的实际水平其实足以胜任记者职位,只是她没有足够的自信。对自己都没有信心的人,又怎能让用人单位信服呢?在校友的指导下,安红作出了调整:她给自己强化了曾在某报社工作过的经历,面试的时候对于薪金也有了一定的要求。

信心十足的安红,加上本身的功底,很快便找到了一份不错的工作。在投入到工作中后,安红发现其实工作并不困难,她的能力得到进一步的释放。通过自抬身价,安红赢得了更多的机会。

在求职过程中,推销自己就像在市场上卖东西一样,适当地抬高身价是完全有必要的。过分的谦虚实际上等于将自己打折处理。不仅会影响“销路”,还会让人对你的“质量”产生怀疑。

在日常生活中,还会遇到这样的情形:当你向别人借钱时,越是显得可怜巴巴,越是难以借到钱;反之,一副理直气壮的样子,更容易借到钱。

这其实也是吉芬现象的作用。理性的经济人,在决定是否借钱给对方时,并不看重对方的困难程度,而更在意对方能否按时还款。如果你一开口就给人一种难以度日的架势,作为一种理性的经济行为,借给你钱的人就会对你的还钱能力产生怀疑,那么借钱的行为十之八九会失败。相反,你若显得信心十足,对方会觉得你只是一时的经济困难,借给你的钱你会很快还清,那么借钱的目的会更容易实现。

“费力不讨好”的事情时有发生,其中的一个重要缘由就是过分降低自我。当别人有求于自己时,适当将自己身份抬高一下,显出事情很难办的样子,然后再全力去办,这样能提高你在别人眼中的价值,能有效杜绝“费力不讨好”的事情发生。

俗话说:“落架的凤凰不如鸡”。一旦自降身价,在别人心中就更没有地位可言了,产生的效益也就可想而知。对于个人而言,做人就得先自己看得起自己,自己给自己长志气,这样才更容易获得他人的帮助和支持。

我为人人,人人为我

篓子里面如果有一只螃蟹,那就需要盖好盖子,防止它爬出来跑掉。但是如果篓子里有一群螃蟹,就不必盖盖子,螃蟹是爬不出来的。因为只要有一只螃蟹想往上爬,其他螃蟹便会把它拉下来,最后没有一只能爬出去的。经济学里,这种现象被称为“华盛顿合作定律”,好比我们常说的“三个和尚没水吃”。

在人与人的合作中,经常会出现这样的情形:一个人能干好一件事,两个人则开始互相推诿,三个人就永无成事之日。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

原因很简单,因为人与人的合作并不是简单的数量相加,而会受到很多因素的干扰。例如,两个人之间只存在一种关系,三个人就会存在三种关系,四个人就会存在六种关系,关系种类是以几何级数增长的。一百个人的合力可能大于100也可能小于1,因为人的合作不是静止的,它像不同方向的力量。互相推动时能事半功倍,相互抵触时则一事无成。

在现代社会中,对错综复杂的人际关系作出准确的解释比较困难,但是通过经济学的视角来分析日趋商业化的人际关系仍会有一定的收获。

不管从社会属性,还是生理属性上分析,人都存在自私的一面,也就决定了人在思想和行为上的趋利性。有利趋之,无利避之,这种趋利性自古有之。利益导向一直是存在于人的潜意识中的,人际交往中首先考虑的是对自身利益的取舍。

正是由于利益导向的存在,人与人的交往就有了更多经济市场的形式。正常融洽的人际关系,是以情感为纽带的。但在商业社会中,人际关系的发展更多地体现出一种交换关系。于是,要想获得别人的帮助,首先需要付出。只有“我为人人”,才会“人人为我”。

例如,在日常生活中,父母子女间、领导下属间、亲朋好友间,无论是逢年过节,还是婚嫁丧娶,大家的交往都是以礼物开始。通过礼物的形式才能体现出对长辈、领导的尊重;才能体现出对朋友和子女的关爱。

礼物只是一种形式,它被赋于感情媒介的特殊功能。送礼者把感情寄托于礼物,传递给收礼者;收礼者收下礼物,体现了对送礼者感情的确认,并进一步增加了对送礼者的信任,双方感情在礼物往来之中实现了交换。感情是抽象的,但有了礼物这种寄托物,才变得真实而具体。

普通人在付出的同时,总会期待着能够很快得到回报。不过,在我们的历史长河中,却有很多流芳百世的人物,他们付出的,不仅仅有汗水和鲜血,甚至包括生命。他们被人敬仰,被历史铭记,因为他们付出的和创造的已超越了对于个人生命意义的索取。

从经济学的角度看,这些甘于奉献的人投入所产生的效应或所获取的回报,并不仅仅是为了个人,更多的是为别人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是一种超额利润。

也因为如此,他们才会成为英雄,才会成为人人景仰的楷模。因为他们投入巨大,才会有丰富的产出,只不过这种产出更多地表现为无形资产——声誉和威名。

在现代人际交往中,投入产出关系也是无时不在的。人与人交往中,获得别人的尊重和认可,首先应考虑你为别人做了什么投入,如果你真的付出了并为别人带来了幸福和利益,那你肯定能获得别人的尊重——产出。

如果只强调别人为你付出,而你又不想或不愿为别人做些什么,那也理所当然不会获得别人为你付出。因此说,人际关系的融洽需要双方或多方共同呵护,在考虑自身利益的同时,也要为他人着想。这样,人际关系才能融洽,社会才能和谐。如果一味地关心自己,过分地以自我为中心,漠视他人的存在,就不会有良好的人际关系。

所以,我们在做人的过程中,为了将人生的效益最大化,要有“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奉献与合作精神。

《鲁滨孙漂流记》一书里的主人翁鲁宾孙,不仅是一个成功的文学形象,同时也是许多西方经济学家笔下的常客。在笛福的笔下,鲁滨孙是一位成功的冒险家,然而在经济学家亚当·斯密和保罗·萨缪尔森的著作中,鲁滨孙只能是一个自给自足的笨蛋!经济学家们认为,成功做人要追求合作与依赖、尊重。

萨缪尔森在谈到市场经济下的成功者时,曾有过这样一番高论:“离开其他人,他们什么也不是!”这其实道出了市场经济发展的真谛:分工合作是经济发展的基础。

由于分工,才可能组织全社会的生产;由于合作,才给人类带来多样化的产品和服务。每个人都是社会的一员,我们都在为社会作贡献。离开其他人,我们就什么也不是。因为我们相互依赖,所以我们必须相互尊重。

正如费尔巴哈所说:“你的第一责任是使自己幸福。你自己幸福,你也就能使别人幸福。幸福的人,但愿在自己周围只看到幸福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