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家庭幸福经济学
48739400000009

第9章 赋予自己积极思考的力量(2)

大炮可以保卫国家,黄油可以提高生活质量。面对这两种选择时,需要分析收益。当国家面临敌对国威胁时,购买大炮的收益显然要大于黄油,国家不能安定,生存都会成为问题,更无从谈及生活质量;而当没有外敌威胁,国内民众的稳定会成为国家首先考虑的问题,这时购买黄油的收益要大于大炮。通过利用经济学来进行分析,抉择的问题并没有那么困难。

在日常生活中,学会利用经济学方式进行抉择,能有效提高生活效率,获得更大的收益。这个收益有物质收益,也有精神收益,收益的获得会让我们拥有的幸福更完美。

给自己找个“刻度”,凡事都应适可而止

从前,在森林里有个农夫,他过着清贫的生活。有一天,农夫在森林里砍柴,看到一只母鸡在四处觅食。农夫见这只母鸡蛮可怜的,就收养了它,还给它搭了个窝。

一天傍晚,农夫在鸡窝里发现了一个闪闪发光的东西,捡起来一看,竟然是一枚金鸡蛋!农夫把金蛋藏了起来。第二天,他又发现了一枚金蛋。农夫觉得很奇怪,就藏在鸡窝边,想看看到底是怎么回事。没过多久,那只母鸡走进了鸡窝,一会就“咯咯咯”地跑了出去,而鸡窝里已经多了一枚金蛋。

从此以后,农夫就像对自己的孩子一样对待母鸡。给它梳理羽毛,喂最好的饲料。农夫的生活慢慢富裕起来,他给自己盖了新房子。后来,农夫又买了几十亩地,雇了十几个仆人,每天下一个金蛋的母鸡已经不能满足农夫日益膨胀的欲望了。

于是,农夫买来了催产素,加到母鸡的饲料中,他希望母鸡每天能多下几个金蛋。可是,母鸡因为摄入过多的催产素,身体素质下降,一天天地消瘦下去,金蛋也越下越少。最后,母鸡连一只金蛋也不下了,农夫又回到了从前贫穷的生活。

农夫不懂得凡事都有“度”,他贪婪地想让母鸡多下金蛋,不会适可而止,最终只落得一无所获。

任何事物都要保持一定的数量界限。在一定界限内,量的改变不影响质,而一旦超出这个界限,量的变化就会引起质的变化。这个量变引起质变的道理,在19世纪俄国著名作家克雷洛夫的寓言《杰米扬的汤》中也有体现。寓言中说,主人公杰米扬用鲜美丰盛的鱼汤款待客人。这本是一件好事,可是他一盆接一盆地请客人吃,没有休止,最后客人忍无可忍,落荒而逃,从此再也不敢登门。

寓言中的杰米扬和农夫一样,没有把握好事物的数量界限。虽然鲜美的鱼汤是待客的好东西,但一盆接一盆地喝,对于任何人来说都是一种折磨。

那么,我们如何才能找到一个恰到好处的量呢?于是,经济学家们提出了“最佳均衡量”。任何一件东西的最佳均衡量,是当边际收益等于边际成本时的消费量。如何边际收益等于边际成本,在这个消费量上停下来,就是“适可而止”。一旦超过这个消费量,就会适得其反。

比如在朱时茂和陈佩斯的小品《吃面条》中,陈佩斯一上来就风卷残云般把第一碗面条吞下去了。这个时候他正饿得不行,这第一碗面条对陈佩斯的效用是最大的。结果,朱时茂觉得镜头不够理想,还得重新拍。而陈佩斯此时也还没吃饱,所以第二碗面条也很轻松地吃完,不过效用已经不及第一碗了。当第二碗也不算,需要从头再拍的时候,第三碗的边际效用对陈佩斯来说,已经成为负担。继续吃下去,肚子难受,效用已经递减成负数。

对于“杰米扬的鱼汤”和“陈佩斯的面条”此类现象,经济学家用边际效用递减原理来进行解释。

效用是人们消费某种物品时所得到的满足程度,这是一种主观的感受,但所有人的消费都遵循一个共同规律:随着所消费的同一种物品的数量增加,增加的满足程度是递减的。

边际效用递减规律不仅是一种现象描述,还有其理论依据。人从消费某种物品中得到的效用或满足,从生理学的角度看是外部刺激引起的兴奋,当同一种刺激反复进行时,兴奋程度会越来越低,这就是边际效用递减。

懂得了边际效用递减的道理,我们要想让事物发挥最大的作用,拥有更多的幸福,做事就要学会适可而止。做事既不太多也不太少,即找到了资源配置的最佳均衡点,在这个点上配置资源无疑是最有效的,当然也是最幸福的。

平衡智慧配置最优生活

在美国乡下住着一个老头他和与相依为命的儿子。

有一天,老头的老同学基辛格路过此地,前来拜访他。基辛格看到朋友的儿子已经长大成人,就对他说:“亲爱的朋友,我想把你的儿子带到城里去工作。”

老头就这么一个儿子,他舍不得,于是连连摇头:“不行,绝对不行!”

基辛格笑了笑说:“那我在城里给你的儿子找个对象吧?”

老头仍然摇头:“那也不行!我不会干涉我儿子的事。”

基辛格又说:“这姑娘的爸爸可是罗斯切尔德伯爵。”罗斯切尔德是欧洲最有名望的大银行家,老头想了想,点头答应了。

基辛格又去找罗斯切尔德伯爵,他告诉对方:“尊敬的伯爵先生,我为你女儿找了一个万里挑一的好丈夫。”

罗斯切尔德首先表示了拒绝:“我女儿还太年轻。”

基辛格说:“可这个小伙子是世界银行的副行长。”这次,轮到罗斯切尔德点头答应了。

过了几天,基辛格找到了世界银行总裁,对他说:“尊敬的总裁先生,你应该马上任命一个副总裁!”

总裁摇了摇头说:“不需要,我这里有很多副总裁。为什么还要任命一个呢?”

基辛格接着说:“你任命的这个副总裁可是罗斯切尔德的女婿,这样总可以吧?”

最后,世界银行总裁也点头同意了。

这个故事里有着深刻的经济学道理,老头、罗斯切尔德以及银行总裁最终都被基辛格说服,原因很简单,基辛格抓住了他们的需求,而他们的需求体现出来的是一种平衡。

老头只有一个儿子,他不愿意儿子就这么离开自己,不过如果能和欧洲的大银行家结为亲家,老头失去的和得到的就会平衡。而罗斯切尔德也不会让自己的女儿随便嫁人,他需要得到有同样竞争力的回报,显然,世界银行副行长能够平衡他的心理。同样的道理,世界银行总裁也得到了利益上的平衡。

基辛格看到了平衡中蕴涵的玄机,巧妙地加以利用,将一件看似不可能的事做得顺理成章。实际上,追求平衡是社会普遍的现象。

一位外国专家曾做过这样一个实验:他在一群素不相识的人中随机抽样,给挑选出来的人寄去了圣诞卡片。虽然他也估计会有一些回音,却没有想到大部分收到卡片的人,都给他回了一张。实际上,这些人和素昧平生!

给专家回赠卡片的人,根本就没有想过打听一下这个陌生人到底是谁。他们在收到卡片后,很自然地回赠了一张。也许他们想,可能自己忘了这人是谁了,或者这人是出于某个特殊的原因才给自己寄卡片。不管怎样,自己不能欠人家的情,给人家回寄一张,总是没错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