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保健养生你一定要学的20堂养生课
48745500000002

第2章 养生建设,一生最大的工程(1)

人的一生都在为健康而努力,一个好的身体是工作、健康的保证。《黄帝内经》有论述“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意思是我们一生的第一要务不是治病而是防病,养生是防病的最好方法。

养生是对生命的保养,而非疾病的治疗。养生不是养老,养生贯穿生命全过程,需要越早越好。养生也不是一时的事情,养生是对我们的生活习惯、饮食习惯、作息习惯做全面的调养。

练养生绝学,走健康之路

我们为什么要养生,养生能给我们带来什么?说到底养生的目的就是为了让自己健康、不得病或是少得病、青春得以延续、寿命得以延长。

《黄帝内经》说“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这句话的意思就是,我们人生的第一要务不是治病而是防病,防止情绪导致的内伤疾病,防止因外感导致的外伤疾病。

养生首先要做的就是要弄清自己的目的,了解自己的体质,选择适合自己的养生方式,即养生建设,从而预防疾病,维持健康。

之所谓“养生建设是我们一生最大的工程”,主要是由于养生是慢功夫,根据不同的体质、不同的季节、不同的天气,需要不同的养生方法。

《黄帝内经》记载,“春秋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后来的人却出现了“年半百而动作皆衰”。原因就在于“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修其天年,度万岁乃去。”

有些古代人之所以比现代人长寿,主要是由于他们起居和饮食都比较正常,懂得养生的道理,而且不过分的劳累和勉强自己工作。

养生是健康的基本,科学地、有规律地安排自己的生活,形成早睡早起,或者晚睡早起的生活规律;对早餐、午餐和晚餐的时间、饭量,以及种类要相对稳定;顺应四时,根据季节的变化进行适当的调整。这样,可以使我们机体各个系统功能正常运行,有利于营养的消化吸收,使我们有充沛的体力,使我们不生病或是少生病。

人们经常赞美青松挺立傲雪霜、梅花迎寒开放,赞叹壁虎断尾再生、海龟寿比天齐,其实,这些都是很自然的事情!有人在张学良晚年时候问他:“您老活这么长寿,有什么长寿秘诀吗?”张学良说:“怎么是我活得长寿?是他们都活得短命而已啊。”张学良将养生融入了生活,并没有觉得自己平时的生活有什么特别,所以长寿。而那些没有将养生融人生活的人,只能无奈自己的短命。

因此,我们要注重养生,千万不要把养生当成是老年人的事情,养生要及早。我们知道当人到了30岁左右的时候,身体的多数器官就开始衰老。从30岁左右开始,我们的耳鼓和中耳听骨的弹性就开始减弱,听力就开始走下坡;大脑的重量也由1600克开始减轻。我们经常说的“老眼昏花”,虽然到了40多岁时才被发觉,其实也是从30岁左右的时候就开始变化。至于骨骼、心脏、关节、内分泌系统等器官,也都是从30岁便结束了它们的青春年华。所以要从年轻的时候就建立养生的观念,这样才能减缓衰老,使我们真正的青春永驻。

不要过于依赖于所谓的“名医”和“药物”。神医、庸医对我们而言根本就没什么区别,因为我们不会去看他。好药、烂药对我们而言也没什么关系,因为我们不会去吃它。古今中外,有几个人是老死的,又有几个百岁以上的老人是靠药物而长寿的?当然,存在就是理由。如果你硬要去看名医,觉得不看心里不安宁,当然可以。前提是我们不能一边倒,不能全盘托付医生。在药物的辅助下,我们必须全力注意养生;绝不能说有了药物,我们就可以放任一下生活方式;没有药物我们才来养生。这两者没有比例关系。

现代社会的快节奏使一些朋友长期处于精神紧张之中,这样就容易引起中枢神经和植物神经系统机能紊乱,导致疾病发生。有的朋友有不良生活习惯,吸烟、酗酒、暴饮暴食,这些对身体健康造成消极影响,特别是对循环系统的影响更大。这需要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就注意养生,要积极主动,主观上的认识是非常重要的。其实,有很多疾病是完全可以通过健康养生不让它发生,从根本上进行预防和避免的。如:改变饮食习惯,由过去的“食不厌精”,改为平衡合理的膳食;积极进行各项体育健身运动和适度的体力劳动,增进健康;心理平衡,淡泊名利;利用自然优势为我们的健康服务。以上这些都是养生的良好方法。

养生保证健康,重视并坚持科学养生,注意从生活习惯和生活环境上养生,那么健康长寿就会一直掌握在我们的手中。

养生,圆人百岁梦想

人人都希望自己健康长寿。纵观古今,那些真正长寿的人,大多都有一套重在养生的长寿秘诀。

清代杰出的农学家杨琛,一直活到99岁。他98岁高龄时还在进行农作物种植研究。他的养生之道是30字的“长寿诀”:“心常静,骨力劲;胸怀开,筋骸硬;脊梁直,肠胃净;耳目清,神根定;腰腿健,精魄正。”

清代光绪年间的户部尚书、东阁大学士阎敬铭,在官场受过很多气,好几次气得要死。后来,他终于省悟,体会到生气与不生气的利害关系。于是,他写了一首《不气歌》:“他人气我我不气,我本无心他来气;倘若生病中他计,气下病时无人替;请来医生把病治,大言气病治非易;气之为害实可惧,诚恐气病将命弃;我已尝到气中味,从此永不真生气。”由于“永不真生气”,阎敬铭活到近百岁才寿终正寝。

清代著名画家高桐轩把老人养生长寿之道归纳为“十乐”,即:“耕耘之乐,扫帚之乐,教子之乐,知足之乐,安居之乐,畅谈之乐,漫游之乐,沐浴之乐,安卧之乐,曝背之乐。”辛亥革命老人喻育之,一生历经坎坷,却活到了一百岁以上。他也有一套经验之谈的“长寿三字经”:“风光好,夜寝早;早餐好,晚餐少;读读书,看看报;常笑笑,莫烦恼;勤为福,恒常要;忙到老,寿乃老。”

几乎所有的人都将长寿作为自己的梦想和目标,但又有多少人真正了解长寿的秘诀,养生之道也并非人人都能做到。

目前为止,30一50岁的人群死亡率最高。年龄不是个宝,血脂高很危险。大家知道国际上有个标准,寿命等于成熟期的5~7倍者为长寿。这么说,人的寿命应该是100~175岁。为什么都没有达到呢?最主要一个原因是不重视保健,而且不听保健。这个问题在国内非常严重,特别是领导干部。国家保健局一再强调每个人都要重视自己的保健。现在绝大多数人是病死的,很少数是老死的。绝大多数人应该是老死而少数是病死。这种反常的现象希望以后可以有所改变。

近来联合国明确提出日本的养生保健之道十分可取。为什么表扬日本,因为日本人的寿命是世界冠军。他们女性的平均寿命是87.6岁,我们国家20世纪50年代是35岁,60年代是57岁,现在是67.88岁,距离日本整整差20岁。日本的先进经验是以社区为单位,每一个月讲一次保健课,并提供未到场人员的补课安排。

现在有个这样的口号:“千万不要死于无知”。很多人死于无知,这很冤枉呀。就看知识分子,他们平均年龄58.5岁,按这个数字,不算学前教育,小学6年,中学6年,医科大学8年,硕士3年,博士3年,博士后3年,都学完后到点了,根本不能干什么了。很多科学家没超过这个年龄。

如何保健呢?其实国际上在维多利亚开会有个宣言,这个宣言有三个里程碑:第一个叫平衡饮食,第二个叫有氧运动,第三个叫心理状态。这三个里程碑国际上都知道,而我们很多人不清楚。这三个里程碑的标题不会改变,而内容会随时改变。地球人的平均寿命是70岁,我们中国人是67.88岁,还没有达到平均寿命。

命运不能左右,健康能够做主

命运就是人由生至死、起承转合的过程。衡量人命运好坏的指标主要有三个:一是身体健康,二是生活质量,三是心灵愉悦程度。然而命运指数又不是孤立的,它是相对的,相比较存在的。如果说绝对,那就是人人祈佑自己有好运。在现实中,我们看到,人的命运实在残酷,富于戏剧性、难以驾驭、难以遂愿。因此,许多人发出人算不如天算的长叹。究竟人有无通往好运的途径,究竟人能否通过主观,达到与客观的圆融。好运真是来无踪去无影,难道人生只是上帝的棋子。

众多幸福的家庭遭遇不幸,快乐的回忆不再快乐,随时随地上演着悲剧。悲剧是可怕的,悲剧接着悲剧是最可怕的。当一个人倒下的时候,所有的一切会跟着倒下,或者说命出了问题,运也就改变了。这大概就是所谓的命运吧,这还需要证据吗?话又反过来说,健康的生命会带来好的运气,当然这里的健康是全方位的,一个人拥有健康的身体,美好的心灵,乐观的心态,就会表现得自信而积极,产生强大的魅力磁场,吸引着一切美好的事物,从而让人生充满成功。我们都有一个身体,我们都只有一个身体。多少时候,我们都无视它的存在,把所有的注意力都集中在身外之物。到头来才发现,失去的远远多于得到的。欠身体的债是最难偿还的,年轻的时候拼命赚钱,年老的时候拼钱赚命,最后是人财两空,成为很多人走不出的宿命。富人输不起,穷人更输不起,不要让身体承载太多,给予健康更多的支持,生命会走得更远。命运不能左右,但健康能够做主。

那么健康的定义是什么呢?健者,强也;康者,顺也。健康乃强者的一种运行状态,是人运行于自然与社会的最佳平衡。这种平衡绝对不仅指生理的,而是心理的、自然的、物理的、化学的、社会的、历史的、现状的,是上述多维的立体交汇。健康是人在上述互动中传导出的一种信息、一种波动、一种现象。健康是人作为个体伫立于天地问所表现的最鲜明的生命特征。从这个意义上更绝对地说,所谓生命,生命的全部意义就是健康。没有健康做前提,命运无从谈起,学问也失去了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