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保健养生你一定要学的20堂养生课
48745500000036

第36章 四季养生,征服五大邪(2)

如果说寒邪收人气血的话,那么湿邪缠人性命,必须重视。湿邪是人体内的湿度不适中或超出人体的适应能力引发的病症。湿属阴邪,性质重浊而粘腻,它能阴滞气的疾动,妨碍脾的运化。

外感湿邪,常见恶寒风热、虽然出汗但不热不退、四肢困倦、关节肌肉疼痛等症状;如果是湿浊内阻肠胃,常见胸闷不舒、小便不利、食欲不振、大便溏泄等症状。

在临床辩证治疗上,凡具有寒邪性质及致病特点的,均要用祛寒法。具体运用视寒邪侵犯部位和阳气受损程度有所不同。寒邪束表,宜辛温解表;寒伤经络,宜温经散寒;寒邪直中,则宜温中祛寒,或温肾祛寒。一般会采用中药的治疗方法,比如说实用三仁汤、藿香正气水(胶囊)等药,它们都具有芳香、化湿、解表的功效。

防止湿邪需要注意保养,薏米红豆汤就是清除体内湿气防范湿邪最好的偏方。如果诊断出病人体内有湿时,医生经常给病人推荐两种“药”,一是薏米,一是赤小豆(红小豆),一起熬汤喝,是清除体内湿气最好的偏方。

薏米红豆汤的主要功效就是清热除湿。赤小豆是红色的,养血。

薏米性偏寒凉,主要有清热、利湿的作用。夏天正好是暑气连天的时候,内湿外也湿,用这两味药正好能起到一个养血、祛湿的作用。薏米红豆汤表面呈现不黏不稠的清轻之相,却能达到清热祛湿的效果。但如果从预防的角度来讲,熬大米粥的时候,加上一把红豆一把薏米也未尝不可。下面就给大家提供制作薏米红豆汤的食材和方法:

材料:红豆、薏米、糖(最好是冰糖,因为冰糖有润肺的功效)、水。

制作:(1)红豆和薏米淘洗干净,隔夜浸泡;

(2)将浸泡好的红豆和薏米倒入锅中(浸泡的水倒掉),注入清水;

(3)先开大火,待水煮沸后转小火煮1到1个半小时(冰糖是在关火前20分钟放,如果是放白糖那只要在关火前5分钟放就好了)。

“寒邪收人气血,湿邪缠性命”,我们不仅要在药物上治疗两种疾病,还要及时的预防,这样才能更加健康。

热邪伤人心神,燥邪拒人水源

火热内生,一般又称为“内火”或“内热”。内热是指由于阳盛有余,或由于气血郁滞,或由于热邪的郁结,因而产生火热内扰,机能亢奋的病理状态。阳气过盛则化火,即机体阳盛有余,机能亢奋,热极而化火的病变。这是十分常见的情况。

专家认为,内风与肝关系密切,内寒与。肾关系密切,内湿与脾关系密切,内燥与肺关系密切,内热与心关系密切。五邪关乎五脏健康,因此,热邪伤人心神。

内热是一类由于人体新陈代谢过于旺盛、产热过多所导致的疾病,与内寒正好相反。产热过多,对人体而言有绝对过多和相对过多两种情况。绝对过多是指人体新陈代谢过于旺盛,导致产热量超过正常的散热能力所导致的疾病;而相对过多,则是指人体散热能力下降而导致产热相对过剩所导致的疾病。

如果产生动热过多就会引起内火,也叫实火或者是实热。既然是火,它的主要临床症状当然就是发热,“实火(热)”引起的发热可以是全身性的,也可以是局部性的。全身性的发热,往往表现为体温的升高,如现代医学中的甲状腺机能亢进就属于中医“内火(热)”中的“实火(热)”范畴。局部发热,如胃脘部的烧灼感,心窝部的烘热感,头面部的烘热感,小便时尿道的热烫感,大便时肛门的灼热感,等等,是由于统一脏腑中的热量过多引起的。

另外,五志过极化火,即“五志之火”。多是指由于精神情志的刺激,影响机体的阴阳、气血和脏腑生理的平衡,导致气机郁结,气郁久则从阳而化热,因而内生火热。如临床常见的情志抑郁不畅,肝失疏泄,则常能导致肝郁气滞,气郁则化火,发为“肝火”病症。

既然人体产生内火,那如何应对呢?人体的散热体系,除了皮肤、汗腺、呼吸对热量的散发外,体内各种液态物质如血、津液、元阴对热量的吸收和储纳也是使体温恒定不至于过高的一个重要因素。所以当人体血、津液、元阴等物质亏损到一定程度,人体也会出现产热散热平衡的失调,从而出现各种发热性疾病,这就是产热相对过多的情况,在中医上把这种相对的热量过多引起的“内火(热)”称为“虚火(热)”。

上面所说的“虚火(热)”,它的主要症状是自觉发热,通常测量体温会出现无升高或有轻微升高,热度往往在午后或夜间明显,劳累后症状会加重。

燥邪拒人水源,津伤化燥,是指机体津液不足,机体各部组织器官和孔窍失其濡润,从而产生干燥枯涩的病理状态,又称为“内燥”。

从名称中可以看出,内燥的主要原因是体内津液的损伤和过度消耗。津液的亏耗,常见的原因有大汗、剧烈频繁的呕吐、腹泻不止、大量失血,还有我们前面讲到的内火,也会造成体内津液的亏损。

津液的最主要作用就是滋润和营养组织脏腑,因此内燥的主要表现是以人体组织器官的干燥缺乏滋润为特征。比如,皮肤缺乏滋润,则干燥无光泽,甚至皲裂,起白屑;口唇缺乏滋润,则口干舌燥,唇干起壳;肺部缺乏滋润,则干咳无痰,咽干咽痛,甚至咯血;胃缺乏滋润,则胃中饥饿但不欲食,舌面光红无苔如镜面;大肠缺乏滋润,则大便千结,不易解出;眼鼻缺乏滋润,则鼻干痛,目干涩而痛;等等。这些都是内燥的临床表现。

总的来说,内燥多为一系列津液枯涸失润现象,诸如形体消瘦,肌肤干燥不泽,起皮落屑,甚则皲裂,口燥咽干唇焦,舌上无津,甚或光红龟裂,鼻干目涩,爪甲脆折,大便燥结不通,小便短赤不利,干咳无痰,或痰中带血等症,所以刘元素《素问玄机原病式》说:“诸涩枯涸,干劲皲揭,皆属于燥。”

那么,什么是引起内燥的原因呢?归纳起来,也不外是两种类型,一是组织细胞中水分的减少(如各种热性病、大汗、大吐、大泻等导致体内水分大量丢失);二是黏膜细胞分泌的减少(往往和内分泌因素有关)。

现代医学认为,内燥的治疗,首先应该去除损伤津液的原因,如大汗则要先止汗,大吐则要先止吐,大泻则要先止泻,失血则要止血,内火则要清火,等等。其次,应该养阴生津、补血润燥,使人体亏耗的津液和阴血(阴血为元阴、津液和血液的合称)早日恢复健康,这样才能使身体内各个脏腑器官得到营养和滋润。

冬春哮喘,温阳就好

哮喘是呼吸系统常见病之一。目前,哮喘在世界的发病率为3%~5%,我国目前至少有100万哮喘患者,并有日益增多的趋势。因此,应该引起社会的共同关注。哮喘发作是由于支气管内膜肿胀、黏液分泌过多等因素造成空气通道受阻塞,其最明显的病症是呼气时发出似汽笛的高音,临床上表现为发作性带有哮鸣音的呼气性呼吸困难,持续数分钟至数小时,严重时可延续数日或呈反复发作病程,并发慢性支气管炎和肺气肿。

冬春是哮喘的高发病期,冬春季节,人体由于寒冷空气的刺激、病毒和细菌的感染,情绪活动及过敏因素等都可能引起哮喘。冬春季节是支气管哮喘的高发时节。哮喘的发作会引起支气管病变而咳嗽、胸闷、呼吸困难等症状,甚至有危及生命的危险。

专家认为,哮喘的治疗原则是去除病因,控制发作,预防复发。一般采用脱敏治疗和支气管扩张剂,主要有以肾上腺素类药物、茶碱类、抗胆碱能和糖皮质激素类药物,严重者要首先缓解缺氧、失水、排除并发症,同时做支气管解痉和抗感染治疗,如吸氧、氨茶碱静脉注射、补液纠正失水、用抗生素抗感染、用氢化可的松或地塞米松等抑制生物活性递质释放。

这是对急性哮喘患病的解释,那么,对慢性反复发作感染型或混合型哮喘,现在可用一种非特异性免疫疗法即注射哮喘疫苗,作用较好。

控制儿童哮喘首先吸人激素等已成为一线治疗药物,并在哮喘防治工作者中形成共识。同心协力、共同抵御支气管哮喘,是冬春时节防治支气管哮喘的关键之处。

冬春哮喘,要以温阳为主。支气管哮喘患者的饮食也应该注意:(1)哮喘患者的饮食宜清淡,少刺激,不宜过饱、过咸、过甜,忌生冷、酒、辛辣等刺激性食物。

(2)过敏性体质者宜少食异性蛋白类食物,一旦发现某种食物确实可诱发患者支气管哮喘发病,应避免进食,宜多食植物性大豆蛋白,如豆类及豆制品等。

(3)饮食要保证各种营养素的充足和平衡,特别应增加抗氧化营养素如β-胡萝卜素、维生素C、E及微量元素硒等。抗氧化营养素可以通过清除氧自由基,减少氧自由基对组织的损伤,减少支气管微量元素硒的方法预防哮喘。β-胡萝卜素、维生素c、E在新鲜蔬菜及水果中含量丰富,微量元素硒在海带、海蜇、大蒜中含量较丰富。

(4)防止呼吸道感染,调节免疫功能亦很重要,应注意季节性保暖,婴儿应以母乳为主,母乳中含分泌型免疫蛋白抗体,能增加呼吸道的抵抗力。

(5)经常吃食用菌类能调节免疫功能,如香菇、蘑菇含香菇多糖、蘑菇多糖,可以增强人体抵抗力,减少支气管哮喘的发作。

哮喘,早发现、早治疗,为患者减轻痛苦,并达到更好的治疗效果。一般来讲,常在发作前有胸闷、气憋、干咳,往往还伴有鼻痒、眼痒、喷嚏、流涕等症状。喘息发作前10多分钟感胸闷加重,有紧缩、窒息感,然后出现呼气延长伴有哮鸣音。患者常不能平卧,被迫坐起,头向前倾,双肩耸起,大汗淋漓,这样喘息经过十几分钟或数小时后而逐渐缓解,一般在喘息结束之前多咯出大量白色黏液性痰,气道内顿感通畅舒适;严重者因发作持续不能缓解而出现头痛、头昏、焦虑、神志恍惚、嗜睡、昏迷。如有连续哮喘24小时的患者,则要考虑为哮喘持续状态,应该及早地就医。

支气管哮喘的反复发作是呼吸病治疗中的一大难题,其病机复杂多变,针对缓解阳虚寒凝、血瘀痰阻的病机,因此在临床上多采用温阳活血的方法治疗哮喘。

哮喘病人在日常生活中应该如何对身体保健呢?

首先,应该保持情绪乐观稳定。每当急性发病时,首要问题是情绪必须乐观稳定,千万不要紧张,尽量使全身肌肉处于放松状态。因为心情过于紧张,会使全身肌肉处于紧张状态,氧的消耗量增加,容易加重缺氧。

其次,哮喘患者应该养成随时饮水的习惯。哮喘发作时,呼吸加快,出汗较多,体内水的需求必然较正常人为多,缺水可致使气道内分泌物变得稠粘,难以顺利喷出,呼吸道受阻,加重了缺氧并使排痰困难。

另外,学会腹式呼吸也是哮喘病人必备的。腹式呼吸就是呼吸时,全身放松,用口呼气,用鼻吸气,呼气时瘪肚子,吸气时鼓肚子。呼吸要均匀、慢而细长,气沉丹田。要尽可能深呼吸。通过腹式呼吸,可调动中下肺部肺泡,加强呼吸深度,可以改善肺部的换气功能与血液循环,促使肌肉松弛,并且减轻支气管痉挛,以达到缓解喘息症状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