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名人传记丛书——孔子
48747900000013

第13章 离齐返鲁

当时齐国的宰相晏婴和郑国的子产、吴国的季子被称为“三贤”。晏婴也是随齐景公访鲁的时候认识了孔子。

晏婴,字仲,谥平,习惯上多称其为平仲。他富于机智,口才极好,“橘生淮南则为橘,橘生淮北则为枳”的故事流传甚广。晏婴平时与人交往时,推心置腹,谦和有礼,很够交情,所以深受人们的尊敬。孔子曾经赞誉他说:“晏平仲善与人交,久而敬之。”

就是因为齐国有高昭子和晏婴这两位老朋友,孔子才来到齐国。他希望能够在齐国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并协助鲁昭公返国,恢复过去的秩序。如今一看,齐景公实非明君,孔子不由得生出了离开齐国的念头。

另外还有一个重要因素使孔子下定决心离开齐国,那就是晏婴对他的妒忌和排挤。

关于晏婴排挤孔子这件事,前人的史书中一直存疑。钱穆的《孔子传》中也认为此事不足信。

无论如何,孔子知道自己在齐国是很难有所作为了。不过,孔子在齐国期间,也有一些值得一提的收获。

其一是,高昭子对他的友谊。孔子决定要离开齐国时,高昭子曾挽留说:“您一心想要辅佐鲁君,即便不能称雄天下,也希望可以成为诸侯中的强国。这样的理想很伟大,我非常钦敬您。但是目前鲁国的形势实在是难以让您实现理想。我听说三桓已经拥立新君继位,称定公,他毫无实权,只是主管一些祭祀的事,徒具虚名而已。

“其实就您的先祖而论,宋才是您的祖国。可惜,宋国自襄公以来,国势渐弱,如今还不如鲁国,只怕更没有什么作为了。依我看,您如果想成就功业,还是留在齐国最为合适。齐国自管仲助桓公称霸以来,国势日强,府库充足。您辅佐景公成就霸业,可谓易如反掌。不如您再多考虑一下。”

孔子说:“管仲是个仁人,他主张内尊周室、外攘夷狄,最难得的是,他能够不起兵乱,便助桓公称霸于诸侯。管仲应该受到万民的称颂。如果没有他,桓公不但不能成就霸业,周朝的天下怕是也会成为夷狄的天下,那时候,我们就只能披头散发,穿夷狄的服饰,变成夷狄百姓了。”

其二是,孔子在齐得以专心学习韶乐。《论语》上说,孔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但他对韶乐仍然有困惑的地方。有一次,吴国派季子出使齐国,高昭子曾替他们引见。孔子向季子阐明了自己的困惑,他说:“我到齐国以后,亲自听到了韶乐,确实优美无比。可是,有一件事,我始终深感不解,想向您请教。”

季子说:“不敢当,只要是我知道的,一定知无不言、言无不尽,请说吧。”

“请问,韶乐在前,武乐在后,武王为什么不仿效韶乐,而偏偏作这种声容不大、歌意晦涩的武乐呢?”

“这是因为他们的处境不同。当年尧把自己的女儿嫁给舜,后来又把天下禅让给他。舜一直处于顺境,他作《南风歌》,不仅声容宏大,而且歌中充满了快乐。后人听到韶乐,完全可以想象出舜盛德化民的场景。

“至于武王,他出兵伐纣时,军中带着文王的牌位。行军途中,曾有人拦马谏诤,说做臣子的不可以伐君。商纣虽然暴虐无道,但是武王仍然摆脱不了以臣伐君的批评。对武王来说,他处于逆境。在这种情况下作乐记功,自然不能过分彰显自己的功德,也不能尽情描述商纣的罪恶,所以武乐就显得吞吞吐吐、曲折难解,令人感到晦涩了。”

季子这一番剖析,真是精辟无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