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科普读物探究式科普丛书-智能的机器:机器人
48757300000011

第11章 相濡以沫——机器人与人类

第一节傲慢与偏见——人类的困惑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各行各业的分工越来越明细,尤其是在现代化的大产业中,有的人每天就只管拧一批产品的同一个部位上的一个螺母;有的人整天就是接一个线头,就像电影《摩登时代》中演示的那样。人们感到自己在不断异化,各种职业病逐渐产生,于是人们强烈希望用某种机器代替自己工作,因此人们研制出了机器人,用以代替人们去完成那些单调、枯燥或是危险的工作。

由于机器人的问世,使一部分工人失去了原来的工作,于是有人对机器人产生了敌意。“机器人上岗,人将下岗。”不仅在我国,即使在一些发达国家如美国,也有人持这种观念。其实这种担心是多余的,任何先进的机器设备,都会提高劳动生产率和产品质量,创造出更多的社会财富,也就必然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这已被人类生产发展史所证明。任何新事物的出现都有利有弊,只不过利大于弊,很快就得到了人们的认可。

比如汽车的出现,它不仅夺了一部分人力车夫、挑夫的生意,还常常出车祸,给人类生命财产带来威胁。虽然人们都看到了汽车的这些弊端,但它还是成了人们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交通工具。英国一位着名的政治家针对关于工业机器人的这一问题说过这样一段话:“日本机器人的数量居世界首位,而失业人口最少,英国机器人数量在发达国家中最少,而失业人口居高不下”,这也从另一个侧面说明了机器人是不会抢人饭碗的。

美国是机器人的发源地,机器人的拥有却远远少于日本,其中部分原因就是因为美国有些工人不欢迎机器人,从而抑制了机器人的发展。日本之所以能迅速成为机器人大国,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其中很重要的一条就是当时日本劳动力短缺,政府和企业都希望发展机器人,国民也都欢迎使用机器人。由于使用了机器人,日本也尝到了甜头,它的汽车、电子工业迅速崛起,很快占领了世界市场。

从现在世界工业发展的潮流看,发展机器人是一条必由之路。

没有机器人,人将变为机器;有了机器人,人仍然是主人。

1.心存疑虑-机器人和人是否能友好相处

不论是工业机器人还是特种机器人(尤其是服务机器人)都存在一个与人相处的问题,最重要的是不能伤害人。然而由于某些机器人系统的不完善,在机器人使用的前期,引发了一系列意想不到的事故。

1978年9月6日,日本广岛一家工厂的切割机器人在切钢板时,突然发生异常,将一名值班工人当做钢板操作,这是世界上第一宗机器人杀人事件。

1982年5月,日本山梨县阀门加工厂的一个工人,正在调整停工状态的螺纹加工机器人时,机器人突然启动,抱住工人旋转起来,造成了悲剧。

1985年前苏联发生了一起家喻户晓的智能机器人棋手杀人事件。前苏国际象棋冠军古德柯夫同机器人棋手下棋连胜3局,机器人棋手突然出现故障,向金属棋盘释放强大的电流,在众目睽睽之下将这位国际大师击倒。

这些触目惊心的事实,给人们使用机器人带来了心理障碍,于是人们展开了“机器人是福是祸”的讨论。

面对机器人带来的威胁,日本邮政和电信部门组织了一个研究小组,对此进行研究。专家认为,机器人发生事故的原因不外乎3种:1.硬件系统故障;2.软件系统故障;3.电磁波的干扰。

这种意外伤人事件是偶然也是必然的,因为任何一个新生事物的出现总有其不完善的一面。随着机器人技术的不断发展与进步,这种意外伤人事件越来越少。正是由于机器人安全、可靠地完成了人类交给的各项任务,使人们使用机器人的热情才越来越高。

美国正在研究一种航天器内使用的机器人,计划在两年之后被宇航员带入太空,做一些宇航员无法做到的事情,成为宇航员最得力的助理。这种机器人只有垒球那么大,可以对航天器中的生命维持系统进行自动监视、摄像和排除障碍等,同时还可以代替已损坏的传感器完成监视任务。可以说,有了它,今后的航天器在太空中飞行将更加安全。

2.自我否定-“更深的蓝”战胜了什么

北京时间1997年5月12日,当“深蓝”将棋盘上的兵走到C4位置时,卡斯帕罗夫推枰认负。至此轰动全球的第二次人机大战结束,“深蓝”以3.5:2.5微弱的优势取得了胜利。

“更深的蓝”是美国IBM公司生产的一台超级国际象棋电脑,重1270千克,有32个大脑(微处理器),每秒钟可以计算2亿步。“更深的蓝”输入了一百多年来优秀棋手的对局两百多万局。

卡斯帕罗夫是人类有史以来最伟大的棋手,在国际象棋棋坛上他独步天下,无人能及。前世界冠军卡尔波夫号称是唯一能与他抗衡的棋手,但在两人交战史上,每次都是卡斯帕罗夫获胜。可是,在临近世纪末的1997年,孤独求败的卡斯帕罗夫不得不承认自己输了,而战胜他的是一台没有生命力、没有感情的电脑。也许这是一次偶然的事件,可是,该件事使人类看到了一个自己不愿看到的结果:人类的工具终于有一天会战胜自己。

“深蓝”和卡斯帕罗夫曾于1996年交过手,结果卡斯帕罗夫以4:2战胜了“深蓝”。

经过一年多的改进,“深蓝”有了更强的能力,因此又被称为“更深的蓝”。“更深的蓝”与一年前的“深蓝”相比具有了非常强的进攻性,在和平的局面下也善于捕捉杀机。

卡斯帕罗夫输掉这场人机大战在社会上引起了轩然大波,引出了两种不同的观点:一部分人对此深感悲观,甚至惊恐不安,就像一些人对克隆技术感到可怕一样。另外一些人则只是对这一结果感到不愉快,但他们认为这未必不是好事。

首先,比赛的结果不足以说明电脑就战胜了人脑,因为电脑的背后上是一大批计算机专家。这些专家经过多年的努力,培养出来一个世界超级电脑棋手。电脑的进步表明人类对人脑的思维方式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从科学意义上讲,人机大战只是一项科学实验。

其次,虽然电脑在棋盘上战胜了人类,但这并不会封杀国际象棋艺术,相反许多棋坛人士从人机大战中看到了国际象棋的新机遇。

他们认为,如果在今后的国际象棋比赛中,棋手们可以使用计算机,通过高科技手段检验我们认为天才而又过分大胆的棋招。

人类发明的机器可以分为两类:“体能机器”和“智能机器”。

体能机器如汽车、飞机等,已经得到了公众的赞许,但智能机器却得到完全不同的反应。向来都自以为智商最高的人类,却在智力游戏中输掉了。

机器人开始让人类重新认识自己,在自我否定的同时,人类会更进一步地去开辟新的天地。

3.和谐相处——机器人是人类的助手和朋友

在科幻小说和电影电视中,我们对机器人作战的场面已不陌生。

机器人不外乎分为两种,一种是人类的朋友,协助正义战胜邪恶;另一种则是人类的敌人,给世界带来灾祸。

英国雷丁大学教授凯文·渥维克是控制论领域知名专家,他在《机器的征途》一书中描写了机器人对未来社会的影响。他认为50年内机器人将拥有高于人类的智能。机器人在某些方面确实比人类强,比如:速度比人快,力量比人大等,但机器人的综合智能较人类还相去甚远,还没有对人类形成任何威胁。

但这是否说明人类永远能控制或战胜自己的创造物呢?现在还不得而知。这些预见从另一个角度给人们敲响了警钟,不要给自己创造敌人。克隆技术的出现,在社会上引起了很大的争议,大多数国家禁止克隆人。对于机器人还没有到这种地步,因为现在的机器人不仅未对我们构成威胁,而且给社会带来了巨大的裨益。对于一些对人类有害,如带攻击武器的军用机器人应有所选择并限制起其发展,我们不应将生杀大权交给机器人。

随着工业化的实现,信息化的到来,我们开始进入知识经济的新时代。创新是这个时代的原动力。文化的创新、观念的创新、科技的创新、体制的创新改变着我们的今天,并将改造我们的明天。

新旧文化、新旧思想的撞击、竞争,不同学科、不同技术的交叉、渗透,必将迸发出新的精神火花,产生新的发现、发明和物质力量。

机器人技术就是在这样的规律和环境中诞生和发展的。科技创新带给社会与人类的利益远远超过它的危险。机器人的发展史已经证明了这一点。

机器人的应用领域不断扩大,从工业走向农业、服务业;从产业走进医院、家庭;从陆地潜入水下、飞向空间……机器人展示出它们的能力与魅力,同时也表示了它们与人类的友好与合作。

作为20世纪自动化领域的重大成就,机器人已经和人类社会的生产、生活密不可分。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21世纪像其他许多科学技术的发明发现一样,机器人也应该成为人类的好助手、好朋友。

第二节未来之路——机器人研究前沿

机器人研究技术不断深入,人们对其应用也逐渐延伸和扩展,这都大大促进了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仿人机器人

模仿人的形态和行为而设计制造的机器人就是仿人机器人,一般分别或同时具有仿人的四肢和头部。它具有人类的外观,可以适应人类的生活和工作环境,代替人类完成各种作业,并可以在很多方面扩展人类的能力,在服务、医疗、教育、娱乐等多个领域得到广泛应用。

人类现在所创造的机器人大多并不像人,因此要完全实现高智能、高灵活性的仿人机器人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而且,人类对自身也没有彻底地了解,这些都限制了仿人机器人的发展。

仿人机器人研究集机械、电子、计算机、材料、传感器、控制技术等多门科学于一体,代表着一个国家的高科技发展水平。

因此,世界发达国家都不惜投入巨资进行开发研究。日、美、英等国都在研制仿人形机器人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并已取得突破性的进展。

1996年11月,本田公司研制出了自己的第一台仿人步行机器人样机——“P2”;一年后又推出了“P3”机器人;2000年11月则推出了最新一代的仿人机器人“ASIMO”。

仿人机器人“ASIMO”是目前最先进的仿人行走机器人。它身高1.2米,体重52千克。它可以实时预测下一个动作并提前改变重心,因此可以行走自如,进行诸如“8”字形行走、下台阶、弯腰等各项“复杂”动作。此外,“ASIMO”还可以握手、挥手,甚至可以随着音乐翩翩起舞。

在2005年爱知世博会上,大阪大学展出了一台名叫Repliee Q1expo的女性机器人。这个机器人的外形复制自日本新闻女主播藤井雅子,动作细节与真人极为相似。参观者很难在较短时间内发现这其实是一个机器人。

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研制出了仿人形机器人“科戈”,德国和澳洲共同研制出了装有52个汽缸,身高2米、体重150千克的大型机器人。

我国在仿人形机器人方面做了大量研究,并取得了很多成果。比如国防科技大学研制成了双足步行机器人,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研制成了多指灵巧手,哈尔滨工业大学、北京科技大学也在这方面做了大量深入的工作。

纳米机器人

纳米机器人是根据分子水平的生物学原理为设计原型,设计制造可对纳米空间进行操作的“功能分子器件”。纳米生物学的近期设想,是在纳米尺度上应用生物学原理,发现新现象,研制可编程的分子机器人。

纳米机器人涉及的内容可归纳为以下三个方面:

(1)在纳米尺度上了解生物大分子的精细结构及其与功能的联系。

(2)在纳米尺度上获得生命信息,例如利用扫描隧道显微镜获取细胞膜和细胞表面的结构信息等。

(3)纳米机器人是纳米生物学中最具有诱惑力的内容。

第一代纳米机器人是生物系统和机械系统的有机结合体,这种纳米机器人可注入人体血管内,进行健康检查和疾病治疗,还可以用来进行人体器官的修复工作,做整容手术,从基因中除去有害的DNA,或把正常的DNA安装在基因中,使机体正常运行。

第二代纳米机器人是直接从原子或分子装配成具有特定功能的纳米尺度的分子装置。

第三代纳米机器人将包含有纳米计算机,是一种可以进行人机对话的装置。这种纳米机器人一旦问世将彻底改变人类的劳动和生活方式。

用不了多久,个头只有分子大小的纳米机器人将源源不断地进入人类的日常生活。它们将为我们制造钻石、舰艇、鞋子、牛排和复制更多的机器人。要它们停止工作只需启动事先设定的程序。

从表面来看,上述想法近乎不可思议:一项单一的技术在应用初期就能治病、延缓衰老、清理有毒的废物、扩大世界的食物供应、筑路、造汽车和造楼房。这并非天方夜谭,也许在21世纪中叶前就可以实现。现在,全世界的研究机构都在想方设法并努力将这些设想变成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