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名人传记丛书——爱因斯坦
48761200000006

第6章 初露锋芒(3)

1914年春天,爱因斯坦在柏林过着寂寞但又繁忙的生活,他的妻子和孩子并未跟他同住。这时候,米列娃和爱因斯坦两人一致同意,他们的婚姻失败了。米列娃拒绝住在瑞士以外的任何地方,因为她已深深爱上那地方。虽然后来他们终于离婚,但他们两人仍然维持着很好的友谊。爱因斯坦经常回到瑞士探望他的孩子,汉斯和爱德华在放假时也到德国和父亲生活一段时间。

爱因斯坦博士现在已把柏林当做自己的家,但对于一个已习惯了德国南部的温暖气候和风土人情的人来说,柏林则显得有点儿陌生而冰冷。在这个德国最进步的城市中,已经发展出了“铁血宰相”俾斯麦执政时期所讲究的高效率。好战的德国皇帝威廉二世所领导的政权,颇合俾斯麦的理想。僵直有如枪管的军官们走在宽阔的街道上,街道两旁则排列着壮观的建筑物及英雄雕像。如果人行道上很拥挤,平民会立即走到街道上,让军官们大步经过。从政府官员一直到小孩子,每个柏林人都遵循着正确而严谨的步伐踏步前进。小孩子们很小就知道,在公园里丢一张纸是严重的罪过。

在大学圈子里,爱因斯坦处处遭遇到礼节的困扰。不可以把教授的太太称做某某夫人,一定要称她为某某教授夫人,若是称呼别的,将会被当做对她的一种侮辱。一位正式教授必须拥有好几套服装,比方说,讲课时穿什么衣服,在什么时候需要换上晨装或正式外出服。虽然爱因斯坦已经不是瑞士那个只能穿破衣服的穷学生,但爱因斯坦仍然觉得,如果把领子放松,并使裤子宽松自然,就会更为舒服。已经有人在他背后指指点点,说他的皮鞋从来不擦。

爱因斯坦一向不理会这些批评。事实上,他一向拒绝顺从他不能理解的世俗陈规。例如,参加大学宴会以及定期擦亮皮鞋,这些小事情他一向不放在心上。他的一位同事形容爱因斯坦时这样说过:“在柏林,只有两种物理学家,一种是爱因斯坦,另一种则是其他所有的物理学家。”

不过,这么一来,爱因斯坦总算能够把大部分时间都用来研究他的理论物理学了。这位科学家遵循两种方法来研究及追寻真理。他的工作属于大家所知的“纯科学”。在纯科学方面,我们可以发现,像爱因斯坦这类理论科学家,多年来一直努力提供一种全新的理论来解释一些现象及规律,他们所使用的只有铅笔和纸张,没有任何工具。在纯科学中,我们也可以发现像麦克尔逊及莫雷这类实验室的工作人员,这些科学家负责证实新理论的正确与否,他们的方式是在实验室中做实验。

在柏林初期,爱因斯坦仍然继续研究他在1905年提出的“特殊相对论”理论。当时,他的这项理论曾引起全世界的骚动,现在他则忙于撰写一篇声明,这篇声明将使他的早期学说的范围扩大,且更为普遍化。他很高兴可以不必定期讲课。他在跟他的同事或是比较优秀的研究生讲话时,他可以讲得十分精彩。因为这些人即使不接受教授的看法,仍然可以很容易理解他所说的话。但是在讲授一连串事先仔细计划好的课程时,由于所讲授的东西通常不是他当时特别感兴趣的,所以他经常讲得不好。

他对大学部的学生十分友善,经常抽空帮助他们解决问题。有一次,他告诉一位因为害羞而不愿意提问题的学生说:“不会的,你绝不会打扰到我。”但是,站在讲台上讲授校方所规定的知识,对他而言却是一项很讨厌的任务。在柏林的这段期间,爱因斯坦很高兴能将大部分的精力及时间用于研究。他已不必再向听课的每一个学生收取费用了。事实上,由于他生活简单,没有任何嗜好,有时候甚至不知道如何花掉他的薪水。

他的父亲已经去世,他的妹妹玛雅嫁给了一位瑞士律师,母亲和妹妹一家住在一起。他的一位舅舅也住在柏林,舅舅的女儿艾尔莎也跟父亲住在一起。起初,他根本认不出这位优雅、端庄的妇人就是妹妹当年那位喜欢玩闹的小玩伴。艾尔莎现在是个寡妇,有两个女儿。

爱因斯坦很喜欢小孩子,他很高兴地带着艾尔莎的两个女儿伊丽莎和玛戈尔出外散步。这两个小女孩也非常欢迎他的来访。在晚餐桌上,她们发现,母亲和这位年轻的教授高兴地谈着当年慕尼黑的童年生活。身为普鲁士科学院院士的爱因斯坦大博士,当年竟是一位羞怯、说话结巴的小男孩,这可能吗?她们忍不住提出一些问题。

伊丽莎问道:“你为什么老是避开妈妈,躲到你的‘洞穴’中去?”

“因为我当时很笨,”爱因斯坦回答说,“现在不会这样做了。”他发现表姐在倒咖啡时,脸都红了,不禁十分高兴。

“妈妈说,你跟她同样喜爱音乐。”玛戈尔也追着问,“那你为什么不练习你的曲子呢?”

“我说过了,我是一个笨男孩。”爱因斯坦对她说。

玛戈尔缠着他说:“我能否请你在吃完晚餐后,为我们演奏小提琴?”

“非常乐意。”爱因斯坦教授回答说,“如果你们的母亲能够以钢琴和我合奏,我想我们一定可以演奏得很好。”

从此以后,爱因斯坦越来越多地逗留在舅舅家里。吃完晚餐后,他们通常来一次音乐会。然后,两位小女孩上床睡觉,爱因斯坦则坐在他最喜爱的椅子上,抽着他的烟斗,艾尔莎则忙于家务或缝缝补补。如果这位客人愿意谈谈他刚刚讲过的课程,或是他在实验室中未曾解决的问题,艾尔莎就会全神贯注地聆听着,仿佛已经忘了她明天还要预备三餐,或是还要替玛戈尔设计一件新的宴会礼服。当她的客人陷入沉思时,她知道最好不要说话。如果时间已经很晚了,她就会冲杯咖啡,并且送上一块刚烤好的蛋糕。

“除了我母亲之外,没有人烤过这么美味的蛋糕!”爱因斯坦高兴地说。

艾尔莎笑了,“如果我能拿到波林姑妈的食谱,那就更好了。”她回答说。

当他伸手去拿帽子时,她说:“等一下,刚才你进屋来的时候,我就已经注意到你的帽子需要刷了。还有,站着别动,我帮你弄好领子。”

爱因斯坦笑了笑,把帽子交给她。他说,这真有点像当年在慕尼黑的情形,他的母亲总是坚持在他出门上学之前,把他打扮得干干净净,使他有个“受人尊敬”的外表。

日食

很长一段时间里,一直没有人能够对牛顿的理论提出任何质疑,因此世人认为牛顿的万有引力理论的地位已经永远确立了。然而现在,爱因斯坦却研究出一项更广博的情况,对牛顿的理论提出了挑战,因此有人称他为“20世纪的牛顿”。爱因斯坦并不想破坏牛顿的世界,他只是提出了一个更为简单的宇宙形象,将牛顿的世界扩大,使其更为适用。

爱因斯坦说,现在我们也同样可以把万有引力想象成在太空中的一个场。像太阳或星星这些巨大的物体,都会建立巨大的引力场。即使是小如地球的星体,也能吸引二十五万里外的月球。这种万有引力的大磁场威力十分强大,足以使光线曲折。从来没有人想到光线会受到万有引力的影响。

更具革命性的是爱因斯坦的另一项理论:太空是呈曲线形状,星球只不过是遵循最简单及最自然的轨道旋转。每条河流,不管大小,到最后都流入大海。它所流经的地面并不平坦,河水顺着最容易行进的路线流动。天体运行的路线也是相同。

如果一位飞行员想要从美国飞往中国或印度,他最短的飞行路线并不是如世界平面图所显示的,一条直线横渡太平洋。他必须在极区上空绕一个大圈子,然后沿着地球的另一边飞下。星球及流星在太空中旋转,它们进行的路线并不是直线,而是弧度很大的曲线,就如同飞行员飞越极区一般。

直线并不永远是两点之间最短的距离,这是许多人都难以相信的一个新观念。

爱因斯坦使全世界感到震惊的,并不只是因为他称太空是曲线形的,而且他还认为,太空是有限的,并不是永恒无垠的。他说,从太阳或其他许多星球发出的一道光线,沿着曲线前进,在十几亿年之后,这道光线将会回到它原来出发的地点。这表示,整个宇宙就像一个球体的表面,是有限的,但没有明确的界线。

对于这些惊人的发现,爱因斯坦提出过几项证据,经由科学性的观察便可以获知这些理论是否能站住脚,其中一项实验是经由分光器研究从星星发出的光。这样的研究证明爱因斯坦的学说是正确的,其他的证据则有待天文学家去证明。

牛顿定律可以解释很多星球的运转,但水星的一项小运转,却是牛顿定律无法解释的。

水星这种极其微小的偏离轨道的运转,使爱因斯坦非常感兴趣。最后他认为,水星每年以极微小的距离偏离其轨道,因为水星比我们的地球更为接近太阳。这也表示,太阳引力场对水星的影响更为强烈。天文学家做过无数艰苦的统计实验,终于证明爱因斯坦的预测是正确的。

但是,爱因斯坦说,光线受到引力的影响,又有什么证据呢?爱因斯坦认为,跟太阳位于天空同一地区的星星,它们的运行路线可能会有所偏差,因为它们的光线经过太阳时有点儿弯曲。在普通情况下,我们看不见这些星星,因为太阳光线太强了。我们只能在全日食时借助望远镜才能观察。全世界各地的科学家都急于观看这种景象,以证明爱因斯坦有关于光线曲折的设想,是正确还是错误。

1911年,爱因斯坦在布拉格发表了他最重要的一篇论文《关于万有引力对光线传播的研究》。他本人呼吁天文学家们应该验证他所发表的这篇论文,以证明接近太阳的光线是否都会弯曲。他承认说,许多物理学家认为他的这些设想往往缺乏充分的证据,甚至是出自幻想。但如果他错了,他也会很高兴有人证明他的错误。

像这样的研究及调查为什么不能立即进行,有许多原因。其中一项原因是,全日食发生的概率相当小,而且,全日食时,地球上只有少数几个地方能正确地观察到。天文学家们已经知道,1914年将发生一次全日食,从俄国可以看到这次日食。

就在那一年,一群德国天文学家筹集了一笔可以进行这项漫长而昂贵旅行所需的资金,整理好他们珍贵精密的望远镜,动身前往俄国。1914年夏天,爱因斯坦学说的支持者及反对者都在焦虑地等着这些天文学家所发现的真相。这次全日食会带来什么呢?

这群德国天文学家安全到达俄国,但却一直无法带回他们所希望观察的日食的结果,因为变得黑暗的不仅是太阳,战争的乌云笼罩在整个地球的表面。在1914年8月,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俄国、法国和英国一起向德国宣战。

在这群德国天文学家刚踏上俄国土地上不久,他们马上被当做间谍抓了起来。不管有没有日食,他们都没有机会使用他们的望远镜,这群天文学家看不到可能解答他们疑惑的群星满布的天空,只能凝视着牢房里空洞的天花板。一直等到四年后战争结束,和平来临,他们才获得释放,回到德国。

阿尔伯特·爱因斯坦是位彻底的和平主义者,许多年来,他一直认为,没有任何事情能够迫使他参加战争。现在他发现,住在像德国这样好战的国家里,要坚持原则十分为难,尤其是战争期间,这种处境更加尴尬。幸好,他已取得瑞士国籍,瑞士仍然保持中立态度,所以爱因斯坦暂时不会被当成敌人看待。虽然也有人在背后指责,爱因斯坦教授对他出生的土地缺乏忠诚,但没有人能够指控他不忠。

化学家瓦尔特·能斯特由于研究、制作及使用毒气,而对德国的作战能力作出了具体的贡献。另一位叫弗里茨·哈伯的人,经由化学实验,发现了制造人造肥料及炸药的方法。由于他们的贡献,这两位科学家分别获颁德国陆军少校的军衔。这对哈伯具有很大的意义,哈伯的父母都是犹太人,他一直不停地努力,不仅希望被视为科学界的领袖,更希望被当做一位杰出而爱国的德国人来对待。他不断地催促他的朋友爱因斯坦,要求他接受他的国家主义理想。

但爱因斯坦崇尚和平,他只想然继续进行他的研究工作,他对政治从未表现出任何兴趣。为他写传的一位作家说,爱因斯坦喜欢把自己看做世界舞台前的一名观众,冷静地观赏着这个世界所发生的一切事情。现在他请求能让他继续在实验室中工作,而不必参加血腥的战争。

然而,那是不可能的。爱因斯坦曾经说过,对于一个思想家来说,最愉快的工作莫过于担任灯塔管理员。那样他就可以远离现代社会的喧嚣及竞争,从事简单而有用的工作,完全投入到他所感兴趣的有价值的工作中。

但在目前,怒吼声如此之大,这位物理学家想不予理会是不可能的事。所幸,他所从事的工作并不会和战争发生联系。他很高兴自己不是实用科学家,虽然由于对毒气及炸药有杰出的贡献,一些科学家获得了莫大的荣誉,但爱因斯坦却一点也不想得到这种殊荣。不过,在舆论方面,有关方面却希望他站在德国这一边。

1914年,德国宣称,他和孤独无助的小国比利时所签订的条约,只不过是一张废纸。德国后来入侵比利时,造成了无数无辜平民的伤亡及城市的毁灭,世界各国对这种情形深感震惊。全世界的舆论一致谴责德国:“只有野蛮人才会这样做。为我们带来文学、科学和音乐的德国人怎么能做出这种事?这并不是歌德和贝多芬的德国,这是野蛮人的德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