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青春爱,若烹小鲜
4876900000120

第120章 银耳蜜枣乳鸽盅

《时光厨房》已经从摄影棚开到了名厨们的厨房里,在不同的厨房中观众们除了能看到不同菜式的烹饪过程、不同厨师的料理特点,还能看到他们的工作环境,从而也就有了新的体验。在节目的筹划上,艾德蒙一向是努力做推陈出新万无一失的。

当前这一期的节目,出人意料的是到了一家中国餐厅的厨房。这家餐厅是伦敦最负盛名的中国餐厅之一,虽然它看起来很小,但是布置得很温馨。

厨房里沈何夕见到了店老板兼主厨一家人——他的妻子、弟弟还有儿子。诡异的是四个人都是黑浓的眉毛和圆圆的小眼睛,还有白胖的脸盘。单独看见其中的一张脸只觉得是长相平平,但是四张脸放在一起那就是莫名的喜感了。

面对这样相像的四张脸,沈何夕一瞬间觉得似乎有点不对,还没等想明白,她已经被催促去换衣服准备拍摄了。过了好一会儿她才反应过来——这才是真的传说中的夫妻相吧?也太像了吧!怀着这样的心情,女孩再次面对了这家餐厅里的四张脸。

“沈小姐你好啦!”软软的粤语一出,沈何夕立刻就断定这一家人都是从粤地移民来的。开在英国的粤菜馆,一定很有意思。

拍摄还没开始,店老板的妻子非常热情地端来了一盅汤:“来一碗靓汤啦,喝完了我们再工作也有力气啦。”

沈何夕看看周围,就连一脸酷相的艾德蒙都已经捧上了一个陶瓷碗。他们的碗里是一点银耳和蜜枣,只有沈何夕的这一碗里面还有一点乳鸽肉。老板娘不好意思地笑了一下:“他们会比较挑剔吃的是什么,我就没给他们肉啦,炖了好久,汤很好的。”

银耳蜜枣煲乳鸽,银耳蜜枣择洗干净之后和乳鸽一起下锅炖了四个多小时。大火的催发让里面的肉质变得紧实,小火又熬化了食材中的营养成分。四个多小时的煲制,让鸽子肉里面的丰富蛋白与银耳,与蜜枣中含有的胶原蛋白和糖分,都能很好地融合在汤里,让整道汤变得甘香醇美、热烫妥帖。喝下去的时候不像是在喝汤,而是在品味人身体内那一股自上而下的仙气儿。

沈何夕把碗底剩下的鸽子肉用勺子舀出来吃掉,再把吃得很干净的碗双手递回到老板娘的手里:“非常感谢,味道很棒的一道汤,火候刚刚好,鸽子肉的味道也很好。”

老板娘被夸得有些不好意思,白胖的脸上是藏不住的欣喜:“喜欢就好啦。我也看你的节目啦。哎呀,我看了好久才知道你也是中国人啦,你的节目真是给我们这些在英国的中国人争光啦。再喝一碗汤好不好?”

也就距离沈何夕不远的地方,一个英国本地的摄影师,趁着别人不注意把大半碗汤放在一旁不再去碰了。那一幕正好被老板娘看到,她看起来有点讨喜的眉眼瞬间就垮了下去,变成了轻易就能识别的低落:“这些人都吃不习惯我的汤啦,问他们到底是不喜欢哪里也说不出来,总之就是不喜欢啦。”

沈何夕回味着那盅汤里的鲜甜味道,心里大概明白了。在中国人看来,哪怕这个人并不是粤地本地人,他们对于这种长久煲制的汤也都是尊重并且期待的。他们会期待这一碗汤的滋味,也认同这一碗汤里包含的滋补理念。

这一份期待与认同是中国的饮食文化里已经带有的,所以这一盅汤在入嘴之前已经有了天然的调味基底,这一点也就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国人和英国人看待这个汤的角度完全不同。

在一个当地人的眼中,这个汤可能看起来只有寡淡的白色菌类和蜜枣(除了沈何夕,其他人的碗里都没有肉)。食材上乏善可陈,味道上不咸不淡,口味的层次感上也缺乏可取之处……这么说起来也难怪会被放在一边不去享用了。

似乎因被那碗汤影响,在正式拍摄的时候,老板娘的表现有一点失了水准。沈何夕听见老板小声地对老板娘说:“拿错啦,我要的是板栗,不是冬菇。”这种情况渐渐发展到已经年近五旬的老板娘似乎要哭出来了的地步。

今天他们要做的菜是改良的菠萝饭,说起来真的是比较简单的一道菜,连中场休息的时间都没有。洋葱、虾仁、青椒、培根、板栗都切成粒状,先翻炒板栗,等到板栗肉的香气开始逸出之后放入洋葱和青椒,接着是培根和虾仁。米饭放进锅里之后迅速炒匀,加入小块菠萝肉和菠萝汁,等到果香味与原来的炒饭味开始融合,再在其中撒入一点咖喱粉增加味道的厚重感。最后把调味好的菠萝饭放在剖开后挖成船状的菠萝里,就是一份简单的菠萝饭了。

菠萝饭并不属于中国菜式,而是来自于中国更南之地的泰国,那里的水果和大米一样负有盛名,很多水果烹饪的菜肴也别具风味。

为了让自己准备的这道菜更有味道的层次感,也为了能够在口感上更加统一,这家中国餐馆的老板除了把香脆口感的腰果改成了甜糯的板栗之外,还在其中加入了咖喱粉,可以说准备得十分用心。

在这份用心的后面是作为助手的老板娘,小心地把一个骨瓷花苞碗摆在了菠萝饭的旁边,里面是一点他们今天喝到的银耳蜜枣煲乳鸽。老板看了自己的妻子一眼,在她祈求的目光里还是撤掉了那碗汤。这碗在中国的家庭中可以用来暖心、在中国的餐厅中可以用来换取顾客笑容的汤,在这个英国的粤菜馆里是不会换来认同的。

同样,不知道为什么这位厨师的做法,在沈何夕的眼里也一样不能换来认同。中国菜的技法,沈何夕想要找到毛病真是太容易不过,一个又一个问题,甚至让老板有一点招架不住了。不合格。

到最后,女孩捧起那个花苞的骨瓷碗,拍了拍老板娘的肩膀:“这是一碗很用心的汤,会有越来越多的人喜欢它的。”会有的,会有越来越多的人去了解那个遥远的国家和在那里生活的人们,那里的人也会越来越多地走出来,让这个世界更好地看清他们,也让他们更好地看清这个世界。

离开伦敦,在回家的路上,沈何夕一直沉默,今天那位中国餐馆老板娘的无助,触动了她算不上纤细敏感的神经,让她觉得心里有一点酸涩。

苏仟看了她一眼,又看了她一眼,终于忍不住说:

“那份炖汤的味道真的很好吗?我去要的时候他们说准备得不多已经没有了。”

沈何夕点了点头:“偏向家常的口味,但是足够用心。”

在粤地,能煲出最好汤的人不是餐厅里那些兢兢业业的厨师们,而是那些在家里笑着给自己的爱人端出汤来的母亲或者妻子。如果说原因,大概是她们的用心能远超那些厨师吧。可是这样的用心在英国是难以被认同的,在中国人开始追寻外国饮食习惯和习俗的时候,中国菜的本身依然乏人问津。

他们在等,等待那些中国菜的厨师们把中国菜改良到符合他们的口味;他们在等,等待这中国菜抛弃自己的根与骨,交出自己在食材料理上的种种传统和诀窍,然后变成西餐的旁枝和点缀。可是为什么呢?凭什么呢?

女孩看着窗外,当初田婉孜对她说过的“行人与客车”理论再次浮现在了她的耳边:“他们看不见我们……”

“我想让更多的人看见。”沈何夕慢慢地说,看着不远处的河流消失在金红辉煌的暮色中。

“你说什么?”苏仟觉得她说的这句话没头没尾,她有点听不明白。

“也许十年,也许更短的时间,我就可以跨过那道坎,成为和我爷爷一样的厨师。”沈何夕的烹饪技艺已经臻于完美。如果手上有流鱼和折燕两把刀,她自认在刀工的精妙新奇上,自己不会输给任何人。但是想让英国更多的人喜欢和去接纳中国菜,那就远不是一个厨艺精湛的中国厨师能够做到的了。这中间有一条名为文化的鸿沟,需要架上一座桥。

我们会让越来越多的人看见我们的食物——开越来越多的餐厅,让越来越多的人去认同那份小小的炖汤……不论他们来自怎样的文化和国度。

无论是中国餐厅的老板,还是那些奋斗在异国的厨师们,有那么点东西,沈何夕在这样的一个傍晚,似乎已经从他们的身上学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