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漠本该就是一片荒原,可是索诺兰沙漠有着非常浓密的植被,使你几乎无法极目远眺,更不要说毫发无伤地穿越而行。这里被烈日摧残,各种活物损失殆尽,那干河床的沙地上又零零乱乱地爬满了各种动物的足迹。
这样看来,这里实际上有一个完善的生态系统,并不像人们想象的那样荒芜。面对严酷环境,各式各样的生物总能够找到办法,活得欣欣向荣。
索诺兰沙漠虽然如炼狱一般酷热,但作为其“形象大使”的巨人柱仙人掌孤零零举着臂膀站在那里,并不仅仅是给活在不毛之地的秃鹰歇脚用的——它们饱含生命汁液,组成了沙漠里密布如林的“给养罐”。雨后数小时之内,很多仙人掌就会伸出新生的小根来,饱饮雨滴。然后,它手风琴一般的枝干就会因吸收富余的水分而膨胀。在最干燥的5月和6月,这片沙漠能在一天之内从皮肤蒸发11升以上的水分。冬季的雨水已经成为遥远的记忆,巨人柱仙人掌和比它们个头更大的摩天柱仙人掌就会给自己戴上华美的白色花冠。花盘中盛满了甘露。这些花蜜滋养了鸟类、昆虫,尤其是蝙蝠,它们为仙人掌传播花粉。待到秋季花谢果熟,饱满多汁的果肉使更多动物受益,从鬣蜥到草原狐都以此补充食物和水分,坚持到下一个冬季。进食完毕,动物们便退避到这片沙漠特有的那许多小型树木中间,如小叶假紫荆、蓝花假紫荆、猫爪金合欢、铁木或者腺牧豆树,随便找一丛躲进去休息。一番消化之后,排出满是种子的粪便,落在树荫里,这恰好就是巨人柱仙人掌和摩天柱仙人掌在柔弱幼年时成长所需的地方。巨人柱仙人掌一活就是250年,每年会结出数百万粒种子。
这条旱谷陡壁下的一小方阴凉,夏季的雨水缓缓渗入,在这个石头山壁烫得让人不敢触碰的地方汇成一个池塘。只要短短几天时间,水底就会铺满水藻,一片碧绿,同时还能生出成群的蝌蚪来。哀鸽、棕曲嘴鹪鹩,还有成百上千的蜜蜂都到这里来获取水源。千百年以前,在这里居住的美洲原住民留下了人、动物和神灵的图画。时至今日,画中角色仿佛仍在守望着这片大地。多少年来,它们已经多次目睹过这里上演的生存大戏。
很多青蛙和蟾蜍需要费时数月才能从卵发育为成年形态。可是在这片旱谷池塘里的蝌蚪如果是一般的蟾蜍,那可就在劫难逃了。但如果是掘足蟾,还有一线生机。库奇掘足蟾有着光滑的表皮和猫一般的眼睛,长着牙齿,后足还各有一片利甲,它们遵循的是另一套生存法则。成年掘足蟾像植物球茎那样蛰伏在沙漠地下,直到感觉到雷电和雨滴的震动,才会冒出头来,齐聚在雨水汇成的池塘边,在黑夜里发出震耳欲聋的大合唱,交配产卵。短短8天之内,受精卵就可以发育成小小的成体蟾,但与时间的赛跑仍要继续。
随着它们一天天长大,池塘也一天天缩小,在正午的烈日下“咝咝”蒸发。它们要抓紧时间学会在空气中呼吸,上岸四处蹦跳,捕食昆虫,赶在池塘干涸前把自己养得肥肥的。待到水干,这种皮肤湿润的两栖动物别无他法,只得重新锄个地洞钻进去,等待下一次大雨倾盆。这一等可能数月,可能逾年。
夏天的季风消干解渴,促进新一轮的植物生长。这使兔子等啮齿动物和鸟类能够繁衍更多的后代,而它们的幼崽或卵又是钝尾毒蜥最喜欢的美味。钝尾毒蜥能在一个猎物巢穴里吃下足以使体重骤增50%的食物,然后撤回自己的地洞中歇上至少一个星期。它能用超大号的膀胱来储水,可张可弛的尾巴里则塞满食物养分。最近人们在钝尾毒蜥的毒涎中发现了一种荷尔蒙,它可能有助于调控这种一开一关的活动模式。2005年,由人工合成的这种荷尔蒙被批准为新药,已经证实在控制2型糖尿病方面十分有效,同时还可以帮助患者减肥。
作为这个物种的沙漠亚种,索诺兰叉角羚与北方叉角羚并不一样,它从来不用大量饮水。它们在旱季可以通过摄食植物来获取所需的几乎全部水分,如链果仙人掌多汁的掌尖。有些如今空余滚滚热沙的地方,在19世纪时岑树、橡树、三角叶杨和美国梧桐还绿叶成荫,溪流淙淙,捕猎者还能在水中下套捕捉海狸和水獭。随着深入地下含水层的水井不断增多,该地区的地下水位已经严重下降。篱笆和其他各种人为障碍(尤其是公路)又阻碍生性胆小的叉角羚远走他方寻找水源和草料。如在2002年,有只雌羚就在85号公路旁度过了生命中的最后几天。85号公路是穿过烛台掌国家纪念地的一条繁忙干道。公路对面早先下过雨,因此它不敢走过去。如果再遇到连年干旱,对索诺兰叉角羚的打击就是致命的。
如2001年至2002年,当地几乎滴雨未落。在历史上,如遇严重旱情,这些沙漠羚羊还可以退到科罗拉多河水系,或者向东进入圣克鲁斯河流域。
但如今过度的放牧使家畜啃光了水边和河滨的保水植被。上游的地表水被大量抽走,去供应城市和农业之用,以致科罗拉多河泻入加利福尼亚湾的滔滔洪波已经萎缩成饱含化学废物的稠汤细流。此前全美国的索诺兰叉角羚的数量已经持续下滑了数十年。到2002年夏季结束,索诺兰叉角羚总共只剩下19只,这一数字在美国最濒危大型哺乳动物排行榜上已经直追佛罗里达豹和北美驯鹿。这之中科学家抽样追踪的9只戴无线电颈环的叉角羚几乎死光。
其余叉角羚能够存活下来,全靠麦卡斯兰保护区的生物学家们不断运水到野地里去,以供这些虚弱的动物们解渴,否则恐怕一只都活不下去。救助行动并不止于此。
在私人野生动物保护组织的支持下,保护区和亚利桑那州渔猎管理部的工作人员在卡维萨普列塔用围栏圈出2.6平方千米的区域,扩充水源,把墨西哥和亚利桑那的叉角羚都带进这里圈养繁育。今天,美国的叉角羚数量回升到60多只,包括圈养的14只成年羚和它们的后代。
为了对付炎热,索诺兰沙漠的很多野生动物一到夏天就变成夜行者。
在星光之下经常会遇到菱背响尾蛇。它们各自盘成螺旋状,纹丝不动,用颊窝里的红外感应器扫视夜色,等待更格卢鼠或小囊鼠路过。
索诺兰沙漠有一半处在离海岸80千米以内的地方,加利福尼亚湾的34个主要岛屿和850多个小岛更构成了一个完全在海水环绕之中的区域。
那里是索诺兰最引人入胜的去处之一。这里的海湾岛屿上栖息着115种陆生爬行动物,其中48种是此地独有的。有人把这个群岛称为“北方的加拉帕戈斯”,因为这里也有如此众多的物种,为了适应不同的岛屿环境而从共有的祖先群体中分化出来,提供了一个进化论研究的天然实验室。
圣佩德罗——马提尔岛面积2.6平方千米,岸边壁立如削。遍地海鸟粪便使它闪着幽幽白光,漫天群鸟振翅犹如薄雾蔽日;岛边环绕着从大海深处涌起的寒冷洋流,巨鲸就在那里捕食磷虾和沙丁鱼。大型鸟类是这座奇异城堡的主人,其中有世界上最密集的褐鲣鸟种群和最大的蓝脚鲣鸟种群;侧斑犹他蜥的密度也多达每平方千米近20万只。
蚊蚋幼虫在鲣鸟粪中生长,成年蚋则从鲣鸟眼睑处吸食黏液。它们也乐得在哺乳动物的眼睛四周痛饮一番,还有耳孔、鼻腔或者身上任何一块汗涔涔的皮肤——成百上千涌入,骚扰不休。青绿色侧斑蜥蜴仅见于圣佩德罗——马提尔岛。若上岛游客的衣服露出一星半点红色,石堆里就会钻出十几只蜥蜴来,爬上你的身体咬那块红布,这是因为它们的一种主食——在鸟粪滋养下长得如同大烛台般林立的摩天柱仙人掌的果实恰好就是红色的。这些蜥蜴还会径直冲进鸟群里,抢碎鱼肉和蚊蚋吃。
米德里夫群岛中还有个叫做圣埃斯特万的小岛,那里的响尾蛇、鞭蛇、刺尾鬣蜥,以及与钝尾毒蜥一般个头的变色蜥,都是只在这方圆41平方千米的岛内才有的品种。
第二节超级大国的前世今生
美国人是勇敢而爱好自由的群体。他们原本来自世界各地,是许多不同的文化、种族和宗教,经过长时期的共存结合在一起,并以身为美国人而自豪。
17世纪以前,北美洲的广袤原野上仅有印第安人和因纽特人才是这里的主人,但经过100多年的移民,这里已经成为欧洲人的新家园,其中最主要为英国人建立的13个州殖民地。后来,这些殖民地宣布脱离英国而独立。几经协商与改革,联邦体制的美国于法国大革命前夕正式登上世界舞台。早期的美国很欢迎外来的移民,反过来,移民也使美国迅速成长起来。
1776年,美国人口只有300万,而现在已经超过2亿。在人口迅速增加的过程中,新的生存空间也跟着不断开拓,方向是由东向西。拓疆的先驱们不仅从事农耕畜牧,也寻找矿产及其他资源。到了20世纪,美国不仅已经成为世界强国,而且是科学、技术、医药和军事力量等方面的先进国家。
1.哥伦布与印第安人
在2万多年前,有一批来自亚洲的迁徙者,经由白令海峡来到北美,并陆续到达中南美洲,这些人就是印第安人的祖先。到哥伦布发现新大陆时,整个北美洲的印第安人约有2000万,其中有大约100万人住在现在的加拿大和美国中北部,其余绝大部分住在现在的墨西哥和美国南部。大约1万年前,又有另一批亚洲人移居到北美北部,这是后来的因纽特人。
最早到美洲的白种人大概是北欧的维京人,他们是一群喜好冒险的捕鱼者,有人认为他们在1000年前曾到过北美的东海岸。
首先登上美洲大陆并作为美洲新大陆的发现者而被载入史册的是哥伦布。着名历史学家戈顿评价说:“哥伦布是唯一的,全世界借助于他着名的航行,将东方与西方两个半球连接起来,他是一位无可置疑的发现者。”那是1492年一个普通的黎明,却揭开了人类历史上不普通的一页。
他叫克里斯托弗·哥伦布,来自意大利,是位探险家。8月3日黎明,他带领87名水手,分乘“圣玛丽亚”号、“平塔”号和“尼尼亚”号三艘探险船,从西班牙的巴罗斯港出发。他要去中国。这一探险航程得到了西班牙国王斐迪南五世和女王伊莎贝拉一世的资助。西班牙王室还写了一封致中国皇帝的国书。晨风中,不算浩荡的船队驶入茫茫大海。谁也没有想到,一次对人类历史产生重大影响的航程开始了。
哥伦布出生在意大利热那亚一个纺织工人家庭,曾在热那亚的船队工作,1476年移居葡萄牙里斯本后,开始了航海生涯,并先后到过英国、冰岛和几内亚等地。他在学习天文、地理知识时,受到当时地理着作《世界图志》和意大利地理学者托斯卡内利的深刻影响,成为“地圆”说的支持者。
青年时代他曾经读过《马可·波罗游记》,对富庶而神秘的东方世界充满向往。于是,他计划寻找一条从西方通向印度、中国和日本的新航线,以实现自己畅游东方的梦想。
1485年,哥伦布移居西班牙。这时,他寻找新航线的计划已经初步拟定,只需找到支持者为他提供物质支持就可以成行,于是他向伊莎贝拉一世女王求助。对于这项花销不多但有可能获得巨大收益的投资,女王颇为支持。
1492年4月,西班牙国王也接受了哥伦布的航海探险计划,与他签订了航海协议。同时,国王授予他“海上大将”的称号,任命他为发现的岛屿和陆地的总督,准许其从这些地方的产品和投资所得中抽取一定收入,并答应给予必要的财政和物质支持。
一切准备就绪,哥伦布率领他的航队出发了。船队向南航行,到达加那利群岛后,又向西行驶,进入到大西洋中部的一片未知海域。1492年10月12日上午,船队在一处沙地岛屿的海滩靠岸,哥伦布依据基督教“救世主”之意将此岛命名为圣萨瓦尔多。这时,哥伦布误认为他们已经到达印度附近的外围岛屿,于是就把前来欢迎他们的棕色皮肤的当地居民称为印第安人。
印第安人当时大约有1500万至2500万人,还处于旧石器时代,生产力水平十分低下,虽然已经知道用火,但是只能制造非常简单的石器和骨器。
岛上的人虽然被哥伦布统称为印第安人,但他们是由散落分布在不同草原和森林中的不同部落组成的,彼此之间差异巨大。他们的生活方式各不相同,既有以采猎为生的,也有以农耕为主的。他们的身高和肤色也各不相同,有的个头高大,有的身材矮小,有的皮肤浅黄,有的皮肤深黑。
他们的语言也不同。据统计,各个部落使用的语言大约有300多种。
其实,在哥伦布到来之前,印第安人的祖先已经在这片大陆上居住了至少5万年。很多科学家认为:最早的美洲居民来自亚洲,是一些西伯利亚的狩猎者在冰川期晚期穿越白令海峡进入阿拉斯加,继而从那里继续向南向东迁移至此。
那时,印第安人靠捕猎和采集为生。慢慢地,在某个适宜生存的地方,他们定居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