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管印度在法律上是世俗社会,宗教却已融入到印度人生活的各个角落,每一个教徒都按照各自神的旨意安排着自己衣食住行的每一个细节。但是,信神并不等于丧失了审美的情趣。热带气候赋予了印度人热情浓烈的性格,打扮起来也各个都是美学家。
第一节素食大国的饮食哲学
都说吃最能体现一个国家的特色,那印度可以说是最有特色的国家,它给人的惊讶一个连着一个。由于宗教禁忌,印度拥有世界上最多的素食主义者。他们也是环保主义者,右手就是天然的餐具。作为香料大国,任何食物都是香喷喷的,尤其是御用香料咖喱,更是无处不在。
印度这个在宗教氛围中浸润千年的国度,连吃饭也带有浓重的宗教色彩,包含着深刻的文化意蕴。
1.印度吃饭禁忌多
由于宗教原因,印度关于吃的讲究和禁忌很多。由于许多民族不吃或少吃荤类食物,印度是世界上素食人口最多的国家,吃素的人在一半以上。
耆那教禁止杀生,在饮食上是印度要求最严格的。他们不仅荤类、鸡蛋、牛奶不碰,连长在地下的根茎类也不吃。牛是印度教的神物,印度教徒严禁吃牛肉。同时印度教教义规定高种姓不能吃肉、鱼和蛋类。因此高种姓以吃素而自豪,认为自己纯洁,出身高贵。由于他们占据着社会的统治地位,社会上自然而然产生了越有文化地位越吃素的风气。许多低种姓的印度人会刻意模仿,以求改变自己的地位。尽管印度吃素的人多,但他们并不缺乏营养,因为印度人会喝大量的牛奶。为了补充蛋白质,豆类就成了他们每餐必吃的东西。
印度教徒在家吃饭也有许多规矩。因为在印度,饭菜是要先敬神的,然后人才能吃。所以进厨房必须脱鞋,做饭的过程当中,如果要知道饭菜的生熟,不能用嘴接触任何炊具,只能凭眼睛观察,或者用右手轻轻粘一点放进嘴里品尝。饭做好后摆在地上,人们席地而坐,先将吃饭时要喝的生水用杯子往身体周围洒一圈,接着把要吃的饭菜也往地上洒一点,然后人们才开始吃饭。
如果在外面吃饭,印度人是不用餐具的。在街头的小吃摊、小吃店以及寺庙里人们通常用一种干树叶压制成的盘子来盛食物,有的餐馆则给每个吃饭的人一片新鲜的大树叶子,用来盛米饭等食物,然后用右手抓着吃。印度人认为吃饭中很多快感来自触觉,刀叉和筷子阻止了这种感觉,所以也就阻却了特有的快感。更重要的是,用手抓饭可以提前了解食物的温度,避免烫着舌头或者口腔。
在北方,人们用右手的指尖吃东西,把食物拿到第二指关节以上是不礼貌的。在南方,人们用整只右手搅拌米饭和咖喱,并把它们揉成团状,然后食用。印度人用手进食,但不能用手触及公共菜盘或为自己从中取食,否则将为同餐的人所厌恶。喝水也不是每人一个杯子,而是用一个公用的盛水器供水,喝水时不能用嘴唇接触盛水器,而要对准嘴往里倒。当然在印度有些地方也是有吃饭“工具”的。比如印度北方的一个民族就用一块小木板来吃饭,它既有手的作用,也有筷子的作用。据说他们的祖先来自中国,受到印度主流的影响,而选择了折中的方式。
如果到印度人家里做客也是很有讲究的。客人到印度人家后,要向主人和家人问好,吃饭前要漱口和洗手。
在印度人的餐桌上,主人一般会殷勤地为客人布菜,客人不能自行取菜。同时,客人不能拒绝主人给你的食物和饮料,食品被认为是来自上帝的礼物,拒绝它是对上帝的忘恩负义。吃不了盘中的食品,不要分给别人,一旦你接触到那种食品,它就变为污染物。许多印度人在就餐前还要弄清他们的食物是否被异教徒或非本社会等级的人碰过。吃完饭后,主人往往会给在座的每个人端上一小碗温水,上面还漂着一块柠檬,这水不是喝,它是用来洗手的。饭后,还会端上一盘绿色麦粒状的香料,供大家咀嚼,以消除口中的异味。
餐后要向主人表示敬意,并赞扬食品很好吃,表示很喜欢。一般不要说“谢谢你”等致谢的话,以免被认为是见外。
2.咖喱:印度的味道
印度多样的地理环境决定了印度人的饮食必定是千差万别、丰富多彩的。简单来说就是存在南北之差。印度人饮食南方以大米为主,北方以面食为主。
由于印度天气奇热,为了增强食欲,印度饭菜的口味都比较重,尤其是特别辣,这种辣不是辣椒的辣,而是各种香料的香辣。北方是微辣,南方是特辣。在印度五花八门的香辣调味品中,咖喱是印度人最喜爱的,它完全可以代表印度的饮食文化。
咖喱是用胡椒、姜黄和茴香等20多种调料制成的一种香辣调味品,呈黄色粉末状。印度人对咖喱的运用可以说是极致,几乎每道菜都用。咖喱既可以做素食,也可以做荤食;可以是米饭,也可以是面食。
印度人做起饭来远没有中国人那么精细,每道菜总是烧得烂糊糊的,然后放上一大把咖喱粉。这样看来所有的菜都是黄色的,奇香无比。如果不亲口尝一尝,很难区分自己吃到的是什么东西。
虽然初到印度的外国人不能很快习惯咖喱的味道,但有两样印度饮食颇受青睐。
一道是青柠檬汁,一道是印度飞饼。青柠檬酸甜清香,是印度菜乃至所有正宗东南亚菜系不可或缺的配料之一,用青柠檬而不是散发着浓香的黄柠檬来配菜,可以保证食物固有的香味不受破坏,更突出了食物的原味及咖喱的本真。在炎热的印度,品一口鲜榨青柠檬汁,浅浅的酸味与淡淡的凉意仿佛一股清泉,从喉间直入肚里,令人回味无穷。
印度飞饼在印度称为“加巴地”。印度人做加巴地时,先把和好的面利索地捏成一个小圆团,再擀几下,便放入小平锅中加热。在小平锅旁边还有一个简易的小炉子,燃着火,上面却没有锅。当平锅中的饼快熟了,有点胀起来的时候,厨师会用手很快地把它拎起来,一下子扔到旁边那个小炉子的火中去。那张饼被火一哄就膨胀起来,好像悬在火焰上一样,让人目瞪口呆,无不拍案叫绝。
享受完视觉盛宴,印度飞饼的口感也是非常棒的。薄如蝉翼的飞饼如蒙古包般饱满,用筷子一戳,如同气球泄气般“呼”的一声瘪了下去。热气腾腾的飞饼有两层,外层浅黄松脆,内层绵软白皙。嚼起来,脆中带软,略带甜味。嚼过后,齿间留香。如果用飞饼包着鸡肉或羊肉吃,回味更为悠长。
敦都里鸡和奶油羊肉也是印度最具有代表性的名菜。敦都里鸡是15世纪时莫卧儿人带进印度的食品。
它挑选肥壮的嫩鸡,取下两条鸡腿,涂上特制的佐料,然后放在硬木火上烘烤,香料渐渐渗入肉内,鸡肉非常鲜。奶油羊肉是在羊肉中加入几乎等量的酸奶制成。过去这道菜只有皇室才能亨用,现在已经较为普遍。
印度人的正餐通常以汤菜开始,通常是稀薄的咖喱,其余菜肴一般同时送上。主食是麦面饼和大米,先吃饼,然后再吃米饭。就米饭来说,印度人不只是用大米加水煮,而且还要放进许多配料。有一种名叫“拜思尼”的拌饭,里面有肉、蔬菜,还有药草,吃过一次的人便永远不会忘记它,那种感觉是飘飘然,无比的舒畅,像做了神仙一样。
正餐之外还有开胃小菜,通常是凝奶或酸奶、咖喱拌青菜、凝奶拌蔬菜、蔬菜泥和酸辣酱。餐后还有甜点,一般有果仁冰淇淋,用米做的布丁,用玫瑰水提味的奶油奶酩球,加糖水的煎饼,用奶酩和牛奶做成的糖以及时鲜水果等。
印度人特别喜欢吃甜食,而且印度的甜食特别甜,甜到如同甘蔗蘸蜜吃。印度的甜食多达几十种,一般是用面粉、牛奶、乳酪、巴旦杏、核桃、小豆蔻和番红花等制成的。其中用酸牛奶制作的拉耶达和谢利更德深受人们的欢迎。
印度还是世界上数一数二的产奶大国,牛奶在印度人的饮食结构中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每天早晨和傍晚,到国营奶站打奶的人络绎不绝,有的大家庭一打就是几升。很多印度人的早餐就是一杯茶,再加几块饼干。
而印度人喝茶一般是要加牛奶和糖的。在德里的菜市场,还能买到雪白的奶豆腐,吃起来有很浓的奶香味。
3.别有风味的茶水
茶叶是印度的国饮,在印度的种植历史也十分悠久。印度人大多喝红茶,他们把茶叶放入铜制或铝制的壶中煮沸,再加入适量的牛奶和白糖,所以茶水较浓,呈稀粥状。茶水香甜可口,不带苦味。
印度人也爱以茶会友。印度有句谚语:“不喝茶聊天,聊天也没味道。”在大街上遇到熟人,一定要拉到茶馆喝上几杯茶,叙叙旧。学生们在课间休息时,或去茶馆喝茶,或是叫服务员把茶送来。三三两两,席地而坐,一边喝茶,一边谈笑。
在印度的火车站,声音最大的永远是卖茶人的声音。
除了爱喝茶,印度人也爱喝水。由于天气奇热,印度人都有多喝水的习惯。但他们喝的都是生水,即使到宾馆、饭店也一样。
让人大跌眼镜的是印度人喝水的方式。他们不是每人一只水杯,而是多人共用一只。如何做到干净卫生呢?原来他们喝水是有高超技术的:喝水人右手举杯,把头仰起,接着把水杯高举过头,然后倾斜水杯,将水缓慢倒进嘴里。喝水人一直往下咽水,如同一只漏斗,并不停歇,既不呛鼻子也不呛嗓子。如此景象真是让人叹为观止,而这一绝技几乎每个印度人都会。
这种喝水方法初看奇特,但细想下来也能理解。印度是一个宗教大国,对洁净有着外人难以理解的高要求。这种方法能保持水的最佳洁净,因此能世代相传。
第二节摇曳生姿的印度服饰
印度的服饰和民俗等无不具有极为强烈的宗教性。印度服饰艺术历史悠久,造型独特,形成了绚丽多彩、深富韵味的服饰文化。
宗教观念不仅影响了印度服饰的款式结构和造型,也影响了它们的色彩和质地。
印度的女人爱美,更会美。一块一米多宽、五六米长的布料,靠着扎、围、裹、披等技巧,将女人的性感、妩媚表现得淋漓尽致。婚后的印度妇女普遍日渐体态丰腴,但只要她们裹上纱丽,半是遮掩半是敞露,隐隐绰绰的身姿美感立生,顾盼生辉,摄人心魄,一如神秘的印度。可以说纱丽是世界上最美的衣服。
1.纱丽:女人身上的“诗”
纱丽是印度的国服,被人形容为印度服装里的诗。它在印度女性心目中的地位如同中国的旗袍、日本的和服。无论是亚历山大大帝还是英国统治者,都不曾改变印度女人的穿衣之道。在西式服装广为流行的今天,印度的新式女性不可避免出现上着T恤、下穿牛仔裤的风潮,但这并不能撼动纱丽的主流地位。至今,无论是在繁华的街头,还是在幽静的乡间小路,处处都能瞥见印度妇女穿着纱丽飘逸的身影。
纱丽究竟是在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产生的?恐怕谁也无法给出一个确凿说法,但人们始终相信,它至少跟印度一样历史久远。在着名的印度史诗《摩诃婆罗多》中曾提到了当时的妇女们穿着一种绣有珍珠滚边的纱丽,据此可知,早在五千多年前,纱丽就已经出现了。此后,考古学家们在一些古代雕刻、壁画中,一再发现了身着不同纱丽的妇女形象。这些古代纱丽上面还有着变化丰富、色泽绚丽的几何图形。最早的纱丽只是在举行宗教仪式时穿﹐后来才逐渐演变为妇女的日常普通装束。
在民间,还有着一段关于纱丽由来的传说。说是古代的印度有一位小有名气的织布能手,他不但能织出精美绝伦的布匹绸缎,而且有着制作美丽衣裳的绝世技艺,在当地再也找不到第二个比得上他的人。长年累月地织布、裁剪,使他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于是他不再满足于寻常的服饰,想求得新的突破,却苦于缺乏灵感而不能得心应手。有一天晚上,他做了一个奇怪的梦,梦见一个女子正在哭泣。她黯然神伤的眼泪闪耀着丝绸般的荧光,她瞬间变幻的表情仿佛轮回的鲜艳色彩,她秀美飘逸的长发缠绕在身上如同霓裳,她轻盈娇俏的身形浑然抚摸绢绸一般的柔顺。织匠醒来后犹如醍醐灌顶,豁然开朗。于是他仔细研究了女性的体态,再加上自己的奇思妙想,终于织出了一种新型的服饰。这种衣服无须一针一线,只要裹在女性身上,就是一件娇艳动人的衣裳,他将其命名为“纱丽”。能工巧匠编织而成的上好纱丽,一下子便受到了人们的竞相追捧,流传广远,代代相传。
纱丽一般只是一块一米多宽、五六米长的布料。穿着时﹐妇女们一般自腰部缠起﹐绕过胸前﹐一端搭在肩上﹐用别针别住。随着社会的发展﹐纱丽也发生了变革。上身配上了名为“杰姆普尔”的紧身胸衣﹐一般是丝绒的,或者从纱丽上直接剪下一米来做。
胸衣的长度到上腰部,露出腰来,袖口一般是到上臂部的1/2。下身配以叫做“贝蒂戈尔”的宽松长裙。最外面裹上的才是纱丽。
纱丽的缠法因地区和种姓的差异而不同,上流社会的太太、小姐和市井田头的劳动妇女穿纱丽有不同的风格。据说纱丽的穿法有1000多种,最常见的穿法是先将一端在腰部围成一圈后打一个死结,然后再将后面的布绕腰部3-4圈,这要看个人的胖瘦。将这几圈别到腰上,有点像别浴巾的方法。最后剩下一段从胸前搭到肩上,最后绕到头上披下,头上可用发卡别住。拖在地上的纱丽下摆不能太露脚趾,但又不能太长。
纱丽的颜色都非常鲜艳,如宝蓝、桃红、艳橘、火红等,除了单一颜色外,还有各式传统花纹。由于天气炎热,纱丽的质料以棉和丝为主,透气性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