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心有多静,世界就有多静
48788000000005

第5章 不急不躁,自在人生——越静心越从容(4)

不为外界的人事所驱使,把注意力集中在自己身上,执着于自己的目标,也不去为暂时的落后自寻烦恼和制造失意,不仅让身体得到休息,更是让心灵得以卸载。你得承认,这是一种美好,而且值得追求。

【静心小智慧】

处处争第一、与众人争先恐后,身心皆被驱使着,生命就有可能变成劳役,从而感觉疲惫不堪。让狂热的自己静下心来吧,别被这些浮华扰乱了心性,做不了第一,就做快乐的第二。大度一点儿、坦然一点儿,你的心将是一片浩渺的水域。

10.把自己当成一颗需要浇灌的种子

总是计较斤两,人心就如菜市,怎能安静?

某大学教授负责讲授选修课,几周之后,他发现听课的人越来越少。这一天,他提早结束课程内容,和学生们谈话,他问学生:“为什么大学生这么爱逃课?”

“因为大家都觉得老师讲课没意思,还不如去自学。”学生们说。

教授听完说:“现在的学生真让人无奈,当年我在北大,生怕错过老师的每一堂课,每堂课都早早去占位置,唯恐漏下一句。难道他们不知道人外有人,天外有天?”

“恐怕就是如此。”有学生说。

“年轻人搞学问就好比种花,如果不把自己埋在土里,让人灌溉,如何能开出花朵呢?真可惜。”教授叹息。教授的这番话被学生传了开来,不久之后,课堂里的学生越来越多。想必是他们听了教授的话,觉得有道理,纷纷回到了课堂。

现代社会,人们难免浮躁,每个人都希望自己能够尽快脱颖而出,多数人迫不及待地想表现自己,处处张扬,唯恐别人看不到自己。故事里的老教授希望总是逃课的学生能有谦虚的心态,把自己当作一颗需要浇灌的种子,而不是早早开放的浮躁花朵。

在浮躁的心态下能有什么样的好成绩?我们举个简单的例子,来算这样一笔账:古代人想要功成名就大都“十年寒窗”,如果两个书生,一个在十年之内不断读书,不断积累学识;另一个有些天资,在读书的同时不断走亲访友、拜谒名人。十年之后,谁的学识更深厚?答案很明显,前者也许金榜题名,后者也许成了王安石笔下的那个方仲永。

事情不能一概而论,也许后者又会读书又懂得与人交际,和前者一样得到功名。这时候,前者因为历年来养成的习惯,继续刻苦读书,并对工作勤勤恳恳;后者呢?多年来的习惯让他继续半吊子式地读书。再过一个十年,前者如何?后者如何?最后究竟谁会有真正的学识、真正的底蕴?答案不言而喻。

一位青年画师年少得志,成为皇帝的御用画师。他听说长安城外有座寺院,里面有个禅师画画很好,堪称国手,很多大画家都去向他请教,于是就去拜访那位禅师。

年轻人对禅师说:“我一直想拜一位出色的画者为师,也见过不少画家,发现他们都很平庸,还不如我这个初出茅庐的年轻人。”禅师说:“你远道而来,一定口渴了,来喝杯茶吧。”

年轻人拿起茶壶刚要倒茶,禅师却说:“错了,错了,你应该拿着茶杯,向茶壶里倒茶。”

“怎么能用茶杯向茶壶里倒茶,禅师,您糊涂了吗?”年轻人说。

“原来你也懂得这个道理。那么,你始终把自己摆在比其他画师高的地方,总是认为自己比他们更厉害,这不就是茶杯以为自己能向茶壶里倒茶吗?”

年轻人听了,大为惭愧,从此虚心向人求教,画技果然突飞猛进。

眼高手低是年轻人的通病,凡事说得好,心气高,真要做起来却并不是那么优秀。这样的人不是没有才能,不是没有前途,只是他们的才能并没有他们想得那么多。如果再不知道虚心的重要,拒绝接受他人的意见,他们的前途自然也不会像自己想得那么好。

就像故事中的禅师告诫年轻人要当一个茶壶下的茶杯,想要进步,最重要的是先把自己放低,你的眼光应该放在最高处,但你的心态一定要摆在最低处,随时接受他人的教诲,随时补充对自己有益的各种知识。没有人肯对一个高高在上的人说教,你的态度谦虚,别人才愿意指教你,你越真诚,越能得到真知识。同时,也不要随随便便对他人说教,也许你的意见根本没有建设性,多听少说,谦虚的人都知道耳朵比嘴巴更重要。

西方一位哲学家说:“想要到达最高处,必须从最低处开始。”有了一点儿成绩就飘飘然的人做不了大事。总以为自己的成绩多么了不起,就是限制了自己的目光,看不到别人的优秀。想要做大事必须学会“手低”,善于做小事,把每一件具体的小事做好,以此去实现自己的远大志向。正视自己、保持谦虚,这就是做大事者必备的心理素质。

【静心小智慧】

眼高手低是浮躁之人的通病,他们凡事说得好,心气高,真要做起来却并不是那么优秀。这样的人如果不知道虚心的重要,懂得接受他人的意见,自然不会有多好的前途。所以,一定要静下心来,把自己当成一颗需要浇灌的种子,而不是浮躁的花。

11.赶走心中的蝉

心平则气静,凡事看淡一些,才能做到真正的丛容。

心静自然凉,人们难以控制天气,但却可以控制自己的心态。生活当中,像天气一样难以控制的事情有很多,这时我们就需要调节自己的心态,争取平和些,才能消除内心的烦忧。心平气则静,心态好一些,凡事看淡一些,才能做到真正的从容。

可以想象,炎炎夏日,蛙鸣蝉叫,总是让我们感到心烦气躁,但是到了夜凉如水的晚上,心头的烦躁好像就能缓和一些。我们的心也分为两面,一面是夏日的太阳,一面是淡如水的月亮,只有如月般从容,才能消除心底的烦躁和忧虑。环境在于我们怎样去感受,如果只沉浸于自己的安然中,自然不会受环境影响,反之,如果太过注意周围的环境,就只能让自己产生忧虑和烦躁。

从前在一个庙里有很多小和尚,因为年龄小,所以很难保持安静,住持是慈祥的,对这些小和尚的管教并不严厉,他希望他们能够自己悟出道理,而不是通过自己强制地传授。小和尚们每天在不坐禅的时候都在寺院中叽叽喳喳,打扫的时候也会玩闹起来。

有一个入寺比较早的小和尚,年龄稍大,此时的他,已经习惯于坐禅的生活,他曾经厌恶喧嚣,才选得此地出家,也正是这样才能够让他远离喧嚣,过上平静如水的生活。但是这些小和尚打乱了他的内心,他在坐禅的时候总能听到那些小和尚的喧哗和笑闹。虽然他很想教训他们,但是住持曾经告诉他要慈悲为怀,宽容待人,与世无争。没有办法,为了留得一方清净,他只能选择到寺庙外的树林中坐禅。

有一天,住持在小和尚坐禅的时候来到了树林,问他为什么在这里坐禅,小和尚便一五一十地说了。

小和尚说:“因为这里难得清净,寺院中的小和尚实在是太过吵闹了,为了修禅,我只能找得一方清净。”

住持笑了笑,问他:“这里的蝉鸣没有吵到你吗?”

小和尚答:“不去注意就不会影响到我。”

住持微微一笑,反问他:“那么你觉得小和尚的吵闹和蝉鸣有什么区别呢?”听完住持的话,小和尚恍然大悟。从那之后,他再也没有到树林中坐禅了。

住持告诉了我们一个道理,即影响我们心境的并非是客观的环境,而是我们自身。在意周围的环境,就会被周围环境所影响,静下心来,就能忽视那些让我们烦躁忧虑的环境。

如果我们难以保持平和的心态,难以做到从容,那么即使处于再安静的环境,我们也只会感到烦闷,这种情绪持续发展就会成为忧虑。我们要改变的不是环境,而是我们内心的波动,只有从自己本身出发,做到从容,才能收获心中向往的安然。

有一个女孩异常容易焦躁,这经常使得她的气质大打折扣。每当她焦躁的时候,就会难以抑制自己的情绪,变得非常冲动,从而致使她周围的空气都像改变了一样。每到夏天的时候,她的焦躁就会更胜以往,这样的季节让她非常反感。

午睡时,女孩会被蝉鸣影响得睡不着,晚上又会感觉燥热,有时越想安静下来就越是听到规律的表针走动的声音,这些都成了影响她睡眠的因素。越是安静的环境,她越是容易听到各种声音,这让她难以入睡。一直保持着这样的生活,她感觉自己有些神经衰弱了。

有一天,女孩的朋友约她一起出去玩,她想,反正回到家里也是睡不着,不如就去放松一下好了。他们选择到酒吧去消遣,那里异常喧哗,大家疯狂地跳着舞,音乐的声音大得震耳。不知道是什么原因,也许是因为这段时间实在是太缺少睡眠了,也或者是放轻松了,这个女孩渐渐沉入自己的小世界之中,不一会儿竟然在沙发上睡着了。

耳边震耳的音乐没能成为影响她的因素,直到最后朋友叫她,她才从睡梦中醒过来。真是奇迹,这竟然是她睡得最舒服的一次。由此,这个女孩也领悟到了,环境并非是影响自己的因素,影响自己的是自己焦躁的内心。从那之后,女孩下班后就给自己减压,从容地面对生活,也是从那时开始,她每天都可以安然入睡了。

从容一些,往往能够帮助我们脱离困扰。佛之所以能够成为佛,远离世间的烦恼,并非是佛所处的环境没有烦恼,而是因为佛的心已经脱离了情绪的控制,可以做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没有了烦扰,生活自然能够恬淡而幸福。我们缺少的,就是佛的从容。

世上没有绝对的安静,越是安静的环境,声音反而越容易凸显出来。只要我们能够不在意,那么怎样的客观环境都不再是影响我们心情的因素了。放宽自己的心,如月一般从容淡定,放下不必要的忧虑,自然能够让自己的内心变得平静如水。

【静心小智慧】

影响我们心境的并非是客观的环境,而是我们自身。如果我们难以静下心来,保持平和的心态,那么即使处于再安静的环境,也只会感到烦闷;只有从自身出发,静心处之,才能收获心中向往的安然。

12.耐得住寂寞,方能守得到成功

经受得住寂寞的考验,才会有成功时刻的绚烂。

寂寞,从来就是人们谈论的话题。因为太多的人品尝过它的滋味。所以古往今来,有多少文人墨客发过牢骚,斥责寂寞对他们的骚扰,又有多少世间人不甘寂寞的折磨而书写人生的败笔。

人们为何不甘寂寞呢?答案是不能让心静下来!尤其是在如今这个喧嚣浮躁的社会,真正能静下心来甘守寂寞的人少之又少。

为了摆脱红尘的喧哗浮躁,一个年轻人决定剃度为僧。剃度时,他信誓旦旦地向住持表示自己要皈依佛门,但才念了不到一个月的佛经就受不了寺院的寂寞,还俗去了。一个月后,他一把鼻涕一把泪地要求重入佛祖门下。住持心生慈悲,就答应了。三个月后,他又嚷嚷说佛门冷清留不住人,又一次开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