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从巧计夸伶俐,天自从容定主张;
谄曲贪嗔堕地狱,公平正直即正常。
——明·憨山德清
人不能一口吃成胖子,不能一步迈到千里之外,凡事总要有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且沉下心来,老老实实做事。不懈怠,坚持不断学习;不取巧,一步一个脚印地踏实行走;不倚赖,依靠自身能力的提高,慢慢地向目标靠近。如此实实在在地对自己、对他人负责,自会历练一段不花哨的人生。
学习做人是一辈子的任务
“朝看花开满树红,暮看花落树还空;若将花比人间事,花与人间事一同。”这是唐人留下的喟叹。早上花开,一树灿烂,可是时光流水过后,晚上便花谢凋残,美景不再,再绚烂的花海也只在朝夕。人生百年,几多春秋。向前看,仿佛时间悠悠无边;猛回首,方知生命挥手瞬间。
两千多年前,先圣孔子在河边说道:“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逝水是不会重归的,时间也不会重返,面对无可挽回、不可重来的生命,世人会畏惧,同时也会更加郑重地对待每一分每一秒的现实光阴。
一日,学僧看见年迈的典座在晒海苔。这些海苔由信众送来,为的是与寺里的僧人们结缘。湿漉漉的海苔必须及时在阳光下晒干,否则一定会发霉。当时的日头很毒,让人不忍出屋,但是典座似乎对此一无所知,独自一人顶着烈日,弯着腰晒海苔。
学僧见此情此景,便走到典座跟前劝道:“这工作太辛苦,您年纪大了,还是叫年轻僧人来帮忙吧。”
典座没有停下手上的活,只是淡淡地说:“别人不是我。”
“那何不等阳光小些呢?”
典座缓缓道:“时日已不多。”
“时日已不多”,简简单单的五个字,里面蕴涵着对生命的敬畏,同时也流露出认真生活的郑重。时间像一本书,看得快,翻得也快,唯有让每一页不苍白、不浮夸,人世一遭才会走得踏踏实实,不留遗憾。
那一年本焕长老95岁,依然坚持每天三点五十分起床,阅览八到十卷的《普贤行愿品》,直至晚上十点才休息。记者问他为什么这么大岁数了还要这般坚持,他说,因为“这是成佛的根本”。参禅修佛不是只想不做,它要求让人们能在学习的路上,丰盈头脑、精进己身。诚如本焕长老教育僧众时所说:“我们学习是无止境的,活到老,学到老,这是没办法的。佛祖鼓励我们广学多闻,增长智慧,成就辩才,将来才有能力教化大众。好学很有好处,我们成圣成贤,成佛作祖,都是要好学不倦。”
这话虽然说得质朴,但时间又何曾繁华,金钱买不到它,地位留不住它,质朴的东西从来不靠这些终究要失去的东西来衡量,能让质朴变得丰富、让生命变得厚重的唯一途径就是本焕长老所说的“好学不倦”。
学习做人是一辈子的事情,除非埋入黄土,否则是没有办法毕业的。
良宽禅师终生修行修禅,从来没有懈怠过一天,他的品行远近闻名,人人敬佩。但他年老的时候,家乡传来一则消息,说禅师的外甥不务正业,吃喝嫖赌,快要倾家荡产了,而且经常危害乡里,家乡父老都希望这位禅师舅舅能大发慈悲,救救外甥,劝其回头,重新做人。
良宽禅师听到消息后大感惊讶,他虽然多年没有见过这个外甥,但他知道这个外甥自幼苦读,学识颇深,不知缘何没有在书本中学到些许做人的道理。
禅师不辞辛劳,风雨兼程,走了半个月的时间,回到家乡。这位外甥久闻舅舅大名,心想以后可以在狐朋狗友面前吹嘘一番了,因此也非常高兴,并且特意留舅舅过夜。外甥本以为禅师会对自己苦口婆心一番,不承想,当夜良宽禅师在俗家床上坐禅坐了一夜,并没有劝说什么。
外甥不知道舅舅葫芦里卖的是什么药,惴惴不安地熬到天亮,来到禅师床边。禅师睁开眼睛,要穿上草鞋,他弯下腰,又直起腰,回头对外甥说:“我想我真的老了,两手发直,穿鞋都很困难,可否请你帮我把草鞋带子系上?”
外甥非常高兴地照办了,良宽慈祥地说:“谢谢你了!年轻真好啊,你看,人老的时候,就什么能力都没有了,可不像年轻的时候,想做什么就做什么。你要好好保重自己,趁年轻的时候,把人做好,把事业的基础打好啊,不然等到老了,可就什么都来不及了!”
禅师说完这句话后,翩然离去。就从那一天起,这个外甥洗心革面,开始努力工作。良宽禅师并没有用什么大道理规劝外甥,但一句“来不及”便胜过千言万语,足够震慑挥霍青春的年轻人。好学不倦固然是件好事,可好事并不是人人有优势、有资本去做。和年轻人相比,中年人、老年人总归是不占优势的,可悲的是,年轻人总是被懒惰、享乐裹挟,白白错过了“好学”的最佳时期。
求职时后悔大学的专业知识不扎实;成了剩男、剩女,后悔当初没有惜取眼前人;躺在床上只剩最后一口气时,才想着如果有来生要本本分分做人……可是后悔时永远是事后诸葛,没有实用。为此,不妨在后悔之前踏上学习的路,认真读书,认真做人。
法师有一位徒弟,大学毕业之后到海外求学,在夏威夷读了硕士,又到耶鲁攻读了博士学位。学成归国之后,徒弟前来拜会法师,求教说:“师父,我现在已经是博士了,以后还要再学习什么呢?”法师淡然一笑,回答说:“学习做人。”
求学之路漫长,所有学识并非如梅花明月,洁身自好便为究竟,只重读书而不重做人,便大错特错。先学做人,继学知识,再求成佛,这是世间不变的道理。当书本的专业知识已经不能满足需要,不妨放下万缘全部接受,事事好奇、处处学习,求精求全,忍耐办事,认真做人。
实实在在,不要花里胡哨
本焕长老病重期间,向弟子印顺法师交代了自己的身后事,亲自选择了荼毗(火葬),还对极尽溢美之词的悼文作了修改。后来记者问印顺法师本焕长老为什么这样做,印顺法师说:“火葬是老和尚自己选择的,他说生归丛林死归塔,烧了干净。而修改悼文,是因为老和尚认为做人要实实在在,不要花里胡哨。”回忆起本焕长老最后的光景,印顺法师说:“老老实实,实实在在,做人做事。这既是他最后对自己的评价,也是留给所有人的箴言。”
“花里胡哨”一句意在批评不认真、不真诚的做事风格,这类人往往说得好听、做得差劲,空口许诺,敷衍了事。而实实在在的人,嘴巴笨一点,但手脚勤快一点,待人真诚一点,他们不会轻易答应什么,但答应了就一定会去做。本焕长老修改自己的悼文,去除其中溢美之词,正是要原原本本、真真实实地总结自己的一生,而不是有违本心地说一些拔高自己的话。
《维摩诘经》中有一句名言:“直心是道场。”拥有一颗“直心”,就是拥有坦荡光明的心境,心口如一,言行如一,心地磊落,没有牵挂,没有纠缠,这本身就是一种实在。
心口如一,就是嘴里所说的话,与心里当下所想的内容是一致的,没有欺骗自己和别人。可是,这并不意味着毫无遮拦地和盘托出心里所想的一切,以至于不顾后果,不管别人的感受,甚至毫不在乎地用言语伤害别人;这不是“直心”,而是粗暴和无知,是没有智慧和慈悲的表现。
在现实生活中,人们或者为了利益,或者为了情面,往往会说一些违心的话。佛家有“方便妄语”之说,意思是有时我们为了不伤害别人,可以说一些善意的谎言。不过,善意的谎言一定要出自真心,才符合心口如一的要求;倘若只是为了利益需要而说谎,为了情面而空许承诺,就谈不上“善意”,也就更谈不上“直心”。
言行如一,意即怎么说就怎么做,把自己所说的话原原本本地落实到行动上,这样的心才够爽直,这样的生活才不至于虚空、虚妄。与此相反,把自己所说的话,统统变成口号,话说得很好听,却从来不将它落到实处,就是一种“花里胡哨”。现实生活中,我们或多或少都会犯这种言行不一的毛病,有时是为现实所迫,有时则是因为自身的惰性。面对困难的事情,不断为自己找借口,不愿意付出努力,久而久之,“不靠谱”、“靠不住”自然成了大多数人给我们的评价。
做到了心口如一、言行如一之后,就离“实实在在”不远了。可是,我们常常会觉得自己的心很混乱,不得安宁,这是因为我们还有着太多的牵挂纠缠,以及由此而产生的执著与烦恼。所以,我们需要给自己的心松绑。捆缚身心的是什么?《维摩诘经》里说得很清楚:“何为病本?谓有攀缘。”攀缘心,使我们总忍不住要去攀附浮华,由此生出无穷无尽的谎话、大话、空话,原本清净坦荡的内心也被扭曲。
因此,要想保持内心实在,保证做事踏实,要从放下心里的攀缘心开始,维持本色,在内心呵护一份本真,人生处处都是打磨实在的心的道场:
光严童子为寻求适于修行的清净场所,决心离开喧闹的城市。快要出城时,他遇到维摩居士。维摩居士妻妾众多,资财无数,一方面潇洒人生,游戏风尘,享尽世间富贵;一方面又精悉佛理,崇佛向道,修成了救世菩萨,在佛教界被喻为“火中生莲花”。
光严童子问维摩居士:“你从哪里来?”
“我从道场来。”
“道场在哪里?”
“直心是道场。”
听到维摩居士讲“直心是道场”,光严童子恍然大悟。“直心”即纯一无杂之心,心无杂质,才能实在,办事说话才能直来直去,不来虚的。有了“直心”,在任何地方都可修道;若无“直心”,就是在最清净的深山古刹中也修不出正果。
能够做到时时心口如一,处处言行如一,心地光明,就不必去追寻世外桃源,也不必向往人间净土,更不必东攀西附。做好自己,哪怕身处喧闹世俗也不受影响,那么,心内便是净土。
其实每个人的本性都没有差别,所谓“人之初,性本善”,人一生下来本就具有纯真的心念,只不过被后天的欲念所玷污,变得争权夺利、事事计较,或因一时糊涂一步踏错,步步皆错。
人心本来纯真无私,贴近地气,可随着年龄与阅历的增长,人们渐渐发现周围的许多人都心有城府、尔虞我诈、钩心斗角、自欺欺人,便不由自主地随波逐流,渐渐也学会了“打太极”,学会了你我周旋。
有些人丢弃自己的意愿,活在别人的标准里,在别人的赞美里找寻自我的价值。为了得到“有能力”、“有人脉”、“很热心”等赞美,笑着说“没问题”、“好的”、“交给我吧”,可笑过之后,让自己活得疲惫先不说,还有可能让许诺落空。
世上最累人的事,莫过于虚伪地过日子。做真实的自己,活出自己的性格,能得到发自内心的快乐,也能一步一个脚印地走在属于自己的路上。本焕长老百年时依旧可以问心无愧地说自己的一生是“老老实实、实实在在”的,是因为他在自己的人生路上没有开过一张空头支票,而是始终做着自己倡导的利益众生的善事、佛事。
·少说漂亮话,多行实在事
在很多人的心目中,出家图的是一份清静,但求不问俗事,无所牵挂,其实这完全误解了禅宗的旨意。禅宗讲究救世度人,行慈悲,如果本着学佛避世的态度,就完全错了。真正的学禅不仅仅是参参禅,念几句“阿弥陀佛”,它更在于以行动来实践佛理。
如本焕长老所言:“佛陀所讲的一切法,都是为了我们去行,佛陀所讲的一切经,都是我们修行所依的路。所谓‘经者,径也’,我们要回家,必须有路,有了路还必须去行。”生活中的事情都是如此,“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无论自己在经典中学到,还是由高僧大德告知,都不是真正的“懂得”,人生一双脚,是要用来丈量这个世界,从而证得自己的智慧。
有一句谚语说得好:“如果空喊能造出一所房子,驴子也能修一条街了。”夸夸其谈,而不干实事,最终会一事无成。想成功,就不能坐而论道,而需要言出必行,少说漂亮话,多行实在事。行动是做事、成事的起点,本焕长老在开示信众时曾发问:“大家想一想,我们做哪一件事不需要行呢?不要说我们今天是为了无上解脱,为了了生脱死,就是世间的一切事,有哪一桩事情不靠行就能成功?”
“我看做任何事情,都要脚踏实地一步步去行,才能获得成功。”长老用朴实的话语做出了回答。
好高骛远的人,头脑里常常动着各种念头、各种谋略,自认为心怀大志,只是机会还没到或者是还没有执行而已。实际上,若不着手去做,机会就永远不会降临。做事应该从近处着手、远处着眼,光是有远大的志向和愿望,而没有脚踏实地去做,那永远都是一种虚幻的狂想或妄想。
弟子们问禅师:“老师,如何才能成功呢?”
禅师对弟子们说:“今天咱们只学一件最简单也是最容易的事。每人在睡觉前说一百次‘我行’,大家能做到吗?”
弟子们疑惑地问:“为什么要做这样的事?”
禅师说:“做完了这件事,一年之后你们就知道如何能成功了。”
弟子们想:“这么简单的事,有什么做不到的?”
一个月之后,禅师问弟子们:“我让你们做的事,有谁坚持做了?”大部分的人都骄傲地说道:“我做了!”禅师满意地点点头说:“好!”
又过了一个月,禅师又问:“现在有多少人坚持了?”结果只有一半的人说:“我做了!”
一年过后,禅师再次问大家:“请告诉我,还有几个人坚持了?”这时,只有一人骄傲地说:“老师,我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