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不过是向死而生:哲学大师人生省思录
48797200000022

第22章 诗意地栖息——论幸福(1)

生活在此刻

时间是一条把我卷走的河流,但我自己就是河流;

时间是一只把我撕成碎片的老虎,但我自己就是老虎;

时间是一团把我烧成灰烬的火,但我自己就是火。

世界很不幸,是真实的;我很不幸,是博尔赫斯。

——【阿根廷】博尔赫斯

唯一能从人那里夺走的只有现在

一天晚上,毛拉的几个邻居回家时发现,他正在自家门口的街灯下面挖着什么。一个邻居问:“毛拉,你究竟在挖什么?”

“我在找我丢了的钥匙。”毛拉回答。很快所有邻居都开始帮他刨起了街灯下面的泥土,寻找那把钥匙。过了一会儿,一位邻居说:“我们已经找了好一会儿了,但还是找不到。毛拉,再回想一下,你最后一次用钥匙是什么时候?”毛拉回答:“呃,我把它丢在房间里什么地方了,但我不知道是哪儿。”

“什么?”邻居大惑不解,“那我们干吗要在这里挖?”毛拉回答:“为什么?因为房间里太暗了。难道你看不出来这里的灯光比房里要亮得多吗?”

这则寓言既逗人发笑,也引人深思。事实上,这则寓言暗喻了人们总是把希望寄托于未来,而遗忘了现在。正如毛拉不会在他家门外找到钥匙,我们也无法在未来世界中寻找到幸福与愉悦。幸福的钥匙是锁在此刻的,尽管这里有时会非常黑暗。

世人往往都会掉进未来的陷阱,我们经常会想,当达到某一个新境界时,就会有成就感,得到安宁并迎接幸福;当达到某一个目标时我们可以得到平静。我们告诉自己,大学毕业后,或是在找到好工作赚很多钱、建立了家庭、有了孩子之后,或在达到一些其他人生的目标时这些就会实现。但大多数的情况下,当我们到达了目标之后没多久,就会回到基本的幸福感上。如果我们经常焦虑或紧张,那就算是达成了一些目标,不用多久,那些焦虑和紧张就又会出现了。

人们通常有一种控制未来的欲望。结果,他们就老是活在未来。他们宁可活在那紧张、充满假设性的未来,也不愿意活在平静的、真实的现在。如果我考试考不好怎么办?如果我无法升职怎么办?如果我无法支付房贷怎么办?这样,人们就无法享受当下,反而让担忧笼罩了未来的一切。

还有一些活在过去的人,他们一样无法去经历当前的事物。我们行走于人生的路上,会遇到无数的事情,其中很多事情是我们自己无法选择的,但这些事情组成了我们各个人生阶段的生活,左右着我们每时每刻的心情。我们很容易把我们所遭遇的事情看得十分重要。于是,我们不断地把不好的过去在脑海里重复地播放着:为什么自己努力经营的情感总会归于失败?为什么自己这样努力工作还是如此低的待遇?为什么幸福总是那样短暂呢?由于这些人总会沉湎于过去的阴霾与辉煌,所以他们只能在过去的阴影中止步不前。

每个人所失去的不会是别的什么,而只是他现在的生活;每个人所享有的也不是别的什么,也只是他现在的生活。无论寿命长短,这一真理都同样适用。虽然每个人的过去并不一样,但是每个人的现在都是平等的。往事都是过眼云烟,逝去的岁月如白驹过隙。对一个人来说,无论是过去的历史还是未来的岁月都是夺不走的,既然是一个人未曾拥有的东西,怎么可能被别人抢走呢?

所有来自永恒的事物都是外在的形式而已,而且以循环不断的形式出现,对一个人来说,无论是在一百年还是在两千年乃至在不加限制的时光岁月里看到的事物,都是在性质上同一的事物,并无二致。尚在人世的长寿者与即将离开人世的人所失去的东西完全一样。因为,只有当下才是可能被夺走的东西。

人生没有过去,因为过去已经成为历史;人生没有未来,因为未来飘忽不定,无法掌控,唯一拥有的就是当下这一瞬间。因此,我们无须再为以往的过错而悔恨,也无须对并不属于我们的明天翘首企盼。我们只需要把握好当下,过好当下,自然会收获一个完美的人生。

完美只存在于想象之中

沙滩上撒满了漂亮的贝壳,活像个闪亮的大毡子。我们怀着欣喜去捡拾,却发现远处的那枚总比自己手中漂亮,于是,我们就把手中的丢弃,去找最漂亮的那枚。时间慢慢地过去,潮水就要涨起来了,我们还是遗憾着没找到最漂亮的那个,抱着宁缺毋滥的固执扔下了手里最后的那枚贝壳,最后仍是两手空空的。

生命的过程就像捡贝壳一样,好像最漂亮的总在后面,而我们所得到的总也不尽如人意。但是,我们不能拒绝着不接受,不然,等你走到生命的尽头时会发现两手空空一无所有。即使你不在乎终老时拥有多少,但你整个的拾取丢弃的过程也会充满了不满足,也会充满了不快乐。

一个圆环被切掉了一块,圆环想使自己重新完整起来,于是就到处去寻找丢失的那块。由于它不完整,因此滚得很慢,它欣赏路边的花儿,它与虫儿聊天,它享受阳光。它发现了许多不同的小块,可没有一块适合它。于是它继续寻找着。

终于有一天,圆环找到了非常适合的小块,它高兴极了,将那小块装上,然后又滚了起来,它终于成为完美的圆环了。它能够滚得很快,以致无暇注意花儿和虫儿。当它发现飞快地滚动使得它的世界再也不像以前那样时,它停住了,把那一小块又放回到路边,缓慢地向前滚去。

其实我们每个人都是一个不完整的圆,生命中有些东西原本是可以舍弃的,过于追求完美的结局往往像那个完整的圆一样,会失去很多曾经拥有的快乐。

没有一个人是完美无瑕的,难道有缺点和不足就注定要悲哀,要默默无闻,无法成就大事吗?其实缺憾也是一种美,如同断臂的维纳斯。只要你把“缺陷、不足”这块堵在心口上的石头放下来,别过分地去关注它,它也就不会成为你的障碍。

然而,人总是热衷于比较,很多痛苦便由此而来。在比较的时候,人们看到的总是别人的欢乐,总拿别人如意的地方和自己不如意的地方比,总觉得比别人差,人就是在这样的生活中迷失了自己,让本有的幸福与自己擦肩而过,每日为此郁郁寡欢。实际上大可不必如此,每个人都有痛苦的时候。人之所以痛苦,正是因为不知道有人比自己更痛苦。

佛陀慈悲,他为了消除人间疾苦,有一天把全世界自认为最痛苦的一百个人聚在一起。

佛陀问他们:“你们很痛苦吗?”

人们争着说自己非常痛苦。

佛陀说:“好!知道你们都很痛苦,现在每一个人都把你痛苦的事情写在纸条上。”大家很快就写好了。

佛陀又说:“现在拿手中的纸条与别人交换。”

这一百人在交换过别人的痛苦后,纷纷传出惊叫,接着急忙要回自己原先的纸条。

人生,永远都是有缺憾的。佛学里把这个世界叫做“婆娑世界”,翻译过来便是能容你许多缺陷的世界。本来这个世界就是有缺憾的,如果没有缺憾就不能称其为“人世间”。在这个有缺憾的世间,便有了缺憾的人生。

何止人生?世界上根本就没有绝对完美的事物,完美的本身就意味着缺憾。其实,完美总包含某种不安,以及少许使我们振奋的缺憾。没有缺憾,生活就会变得单调乏味。

对成功和完美人生的追求,是我们前进的动力,而对失败的担心,则让我们不至于忘记心灵。当追求完美的心情逐渐沉淀下来,凝聚在心灵底层时,我们就可以由此出发,取得力所能及的成就。或许失败会对我们造成沉重的打击,但只有经历这样的打击,我们那些不切实际的目标才会转化为创造性的力量。完美往往只能在想象中存在。定义人性的并不是展翅高飞的精神,而是植根于生活中的心灵。

一个人要想完美,也只有向缺憾中去寻找,最辉煌的人生也有阴影陪衬。为了看到人生微弱的灯火,我们必须走进最深的黑暗。我们的人生剧本不可能完美,但是可以完整。当你感觉到缺憾,你就体验到了人生五味,你便拥有了完整的人生——从缺憾中领略完美的人生。正因为人的不圆满,才会促使人不断向上,渴望自身的圆满,不圆满从某种意义上说,正是一个人灵魂飞升的动力所在。因此,正视并珍惜你的不圆满,努力向上,才是真正健康的心态。

用记忆挽留逝者的价值

《廊桥遗梦》向读者展示了一段极具浪漫色彩的婚外情故事,但是在爱情与责任的选择中,弗朗西斯卡选择了责任,与摄影师罗伯特·金凯痛苦地分了手。

罗伯特去世后,弗朗西斯卡收集了他所有的作品。当得知了罗伯特的死讯,并收到了他的项链和手镯以及当年订在桥头的纸条后,她把它们放在木盒中,每年生日翻看一次。弗朗西斯卡就是依靠对往事的回忆,度过了余生。

人们常常认为往事如流水,会随着时间的冲刷而付诸东流。但人生中有些往事是岁月带不走的,仿佛愈经岁月冲刷就愈加鲜明,会始终活在我们的记忆中。我们生前守护着它们,死后便把它们带入了永恒。

人在世界上行走,在时间中行走,无可奈何地、不由自主地就会迷失在自己的行走之中。有很多美好的事物我们极力挽留却终究只是一场虚空。但是我们还拥有一件至宝——记忆,我们可以用记忆来留住逝去的人和事。

但是,生活中的人们总是忙碌着一些外在的事务。这种日子缺乏内在的连续性,是断裂的。逝去的岁月如同一张张照片的底片,杂乱堆积在暗室里,永无见天日的机会。尽管它们仍在那里,但这和我们永远失去了它们又有什么区别呢?

其实,人生中很多事情都需要记忆来做裁判,人生中有些事情看似很小,但可能给我们造成很大的烦恼与痛苦,因为离得太近。人生中有些经历很重要,但我们当时并不在乎,这是因为距离太近。当距离太近时,小事也会显得很大,使得大事反而显不出大了。隔开一定距离之后,事物的大小、轻重就会明显的显露出来。

记忆是每个人唯一能够留住的财富,这财富仅仅属于个人,是任何一个人都无法劫掠,也是无法转让给任何一个人的。不管两个人的关系如何亲密,一个人的记忆对于另一个人来说永远是一种异己的东西。

可是,这并不意味着记忆是可靠的财富。相反,它几乎会不可避免地变形和流失,在最好的情况下,则会如同有生命之物一样生长成一种新的东西。

记忆是对往事的一种加工。一件往事经过无数次的回忆,就会变成了记忆的无限次乘方,这其中掺杂着我们对过去的情感因素。这就是为什么我们总是觉得曾经尝过的某样点心最香甜,曾经听过的某支曲子最美妙,曾经的初恋最美好。逝去的事件往往在回忆中获得了一种当时并不具备的意义,这是时间的魔力。

人生中一切美好的时刻,我们都无法留住。因此,一个人的生活是否精彩,并不在于他这一生留住了多少珍宝,而在于他有过多少想留却没有留住的美好的时刻,正是这些美好时刻组成了生活中的流动的盛宴。留不住是人生的一种悲哀,从来没有想留住的珍宝却是人生更大的悲哀。

消逝,是一个人的宿命。但是,有了怀念,消逝就不是绝对的了。人们用怀念挽留逝者的价值,证明自己与古往今来的一切存在都是息息相通的。失去了童年,我们还可以保持一颗童心。失去了青春,我们还有爱的能力。失去了岁月,我们还有历史和智慧。一个不懂怀念的人,与草木又有何区别呢?

然而,在这个日益匆忙的世界上,人们已经愈来愈没有时间也没有心境去怀念了,那种“剪不断,理还乱”的情思早已被人们梳理顺畅。否定怀念甚至被树立为一种时尚,一种美德,而怀念则被贬为弱者和落伍者的品质。人心如同湍急的流水,昼夜不停的奔赴江海。可是,如果我们忘掉源头,我们又该去如何校正航向?如果不知道自己究竟从哪里来,我们又如何知道向哪里去呢?

对于那些逝去的感情事件,无论是痛苦还是欢乐,无论它们曾经如何使我们激动不已,隔开久远的时间再看,这些记忆都是美丽的。而且我们还会发现,痛苦和欢乐的差别并不像当初想象的那么大。欢乐的回忆中夹杂着忧伤,痛苦的追念中渗透着甜蜜,两者都同样令人惆怅,但也同样令人愉悦。

只有珍惜往事的人才真正在生活。珍惜往事的人一定会懂得珍爱生命,对时光流逝无比痛惜,因而会怀着一种特别的爱意,把自己所经历的一切珍藏在心灵的宝库里。

艺术是一朵不结果实的花

莱茵河,德国的父亲河,在河畔有一块著名的罗蕾莱岩石,关于这块岩石流传着这样一个故事:罗蕾莱是莱茵河神的女儿,白昼潜伏水底,夜间出来高坐在礁石上,瞭望往来的船只。她的迷人的歌声随风吹入船上水手的耳中,可怜的水手们便会迷失了本性,忘记了工作,直到他们的船撞在罗蕾莱礁上粉碎而死。

美的力量是可以致人死命的。美是如此脆弱,如此稍纵即逝,可是它却能令人迷乱癫狂,赴汤蹈火,乃至抛却生命。在美面前,谁不想纵身一跳,与它合为一体,甚至淹死在其中呢?

海涅流亡巴黎时,贫病交加,久患的脊髓病已经开始迅速恶化。怀着一种不祥的预感,他拖着艰难的步履,到罗浮宫去和他所崇拜的爱情女神告别。一踏进那间巍峨的大厅,看见屹立在台座上的维纳斯雕像,他就禁不住号啕痛哭起来。他躺在雕像脚下,仰望着这个无臂的女神,哭泣良久。这是他最后一次走出户外,此后,瘫痪在床八年,于五十九岁溘然长逝。

海涅怎么会不哭泣呢?因为美是如此令人心碎,人类的语言又是如此贫乏无力。在这个世界上,除了艺术,还有什么能够把美留住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