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春是东北的战略要地,究竟由谁来守?这一直是蒋介石的一块心病。蒋介石最为属意的是郑洞国。此时,他电令东北“剿总”总司令卫立煌,要卫找郑洞国商议此事。此时的郑洞国,已对东北的战局彻底失望,他想趁解放军尚未对长春形成合围之时,就一走了之。恰在此时,他的胃病犯了。这本是一个常见病,但他小病大养,特地向“剿总”请了假,说要到北平去治病。一切准备就绪,郑洞国正要起程,秘书却给他送来了卫立煌的一封加急电报,命他兼任长春防守司令官,并担任刚刚组建的第一兵团司令官,同时接替原吉林省主席梁华盛的职务。郑洞国真是哭笑不得,因为他实在不愿守长春这个烂摊子。他把电报放在一边,决定不理卫立煌的命令,到北平去看病。离开之前,他把长春的防务大致地布置了一下。卫立煌跟踪追击,在沈阳见到了郑洞国,两人当场争得面红耳赤。卫立煌质问道:“郑将军重任在肩,怎么能擅自离开长春?”郑洞国不甘示弱:“在下有病在身,不堪担当此重任。总司令还是另请高明吧!”
卫立煌动了肝火:“军人以服从命令为天职,这是蒋委员长的意思啊!”
郑洞国一听他拿蒋介石来压人,也火了:“长春说什么我都不去了,卫长官看着办吧。”说罢,拂袖而去。
就这样,双方僵持了好几天,仍没有结果。最后,蒋介石不得不亲自出马了。
沈阳“剿总”接到了发自南京的一封转郑洞国的加急电报,是蒋介石亲自签发的:“郑洞国将军立即到长春负起防守之责,并总揽军政事务,不得延怠!中正。”
郑洞国顿时进退维谷。不去吧,蒋介石亲自下达了手令;去吧,到长春肯定是死路一条。郑洞国的几个知己部下和朋友,这时都来劝说郑洞国,说千万不能去接这个摊子。郑洞国心里矛盾极了,他一生中第一次遇到这样的难题。他决定再去碰碰运气,与卫立煌再说说,或许还有一线希望。
当找到卫立煌,他还没有开口,卫立煌就劈头一句:“我这个总司令说话是不算数的!唉,什么事都得委员长的手令才行啊。”卫立煌的情绪也很不佳。
郑洞国一句话没说,掉头就想走。卫立煌忙叫住了他:“桂庭(郑洞国的字)兄,请留步。刚才我是气话,还望原谅。长春的几个前任与守城部队关系搞得都很僵,马上要打大仗了,这样还行吗?桂庭兄,也只有你去才能驾驭局面啊!再说,我辈都是军人,军人以服从命令为天职。蒋委员长都来了手令,我们还能怎样呢!东北的战局,我比你还清楚:打也完蛋,不打也完蛋。不管怎么说,完蛋也要打一打啊。你现在还有什么困难?我尽量想办法帮你解决。”
一番很动感情的话,让郑洞国激动不已。郑洞国还有什么好说的呢?他黯然转身离去。
第二天,郑洞国又去见卫立煌,表示愿意马上去长春接管防务,卫立煌不禁大喜过望。
临行前,卫立煌为郑饯行。
宴会的气氛十分压抑,酒过三巡还没有人说话。卫立煌只好先开口道:“郑将军临危受命,我们向他表示敬意!”
最后还是郑洞国收了场:“兄弟我就要上路了,望大家好自为之,多多注意自己的身体才是,什么事都要想开一点……”
这一番话,有的人知道其中的含义,有的人却困惑不解。宴会就在这悲凉的气氛中结束了。
郑洞国进驻长春后,第一件事就是作出固守之态,以便向蒋介石交代。
长春当年是日本人侵略苏联的基地,早就修有坚固的防御工事。关东军司令部等市区的几个主要建筑物,都建有地下室,可以抗击飞机的轰炸和重炮的轰击。日本投降后,国民党部队在孙立人的亲自督导下在长春又下了一番工夫。
郑洞国刚进入长春不几天,东北解放军就完成了对长春的全面包围。解放军的基本策略是:围而不攻,主要是封锁;然后再稳扎稳打,慢慢地向前推进,一步步将长春占领。其战略目标是:迫使守军放下武器,不让其主力逃入关内。
为此,解放军先调集重炮群对长春的外围阵地实施密集轰击,摧毁了公路、桥梁,切断了国民党部队的逃跑路线。这样一来,郑洞国的部队被迫一步步地向后退缩,防区一天天地缩小。
紧接着,解放军又封锁了长春与外界的所有通道,禁止粮食进入城市。几个月下来,被围困的国民党士兵可就闹饥荒了,甚至有的国民党士兵以野菜豆饼充饥,以致人心惶惶、无心打仗。
在围困战略奏效后,解放军逐步改变了进攻策略,开始实施军事打击。先派出精锐部队,对战斗力弱的国民党军实行挤压。这一挤一压,还没有动用什么力量,竟然把郑洞国的几个“王牌”军打得一败涂地。
郑洞国坚持到3月下旬,全城的军粮只剩下150万公斤,也就是说,只够两个军的10万人吃一个月,以后的日子怎么过?
为断绝空中粮道,解放军开始攻击长春机场。在炮兵先行炮击后,步兵即实行强攻。不到一天,机场即被攻占。机场一失,长春与外界的联系全部中断,唯一的一条粮食通道也断绝了。这时的郑洞国真是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他深知,这个仗已无法打下去了。
无奈,郑洞国与新七军和六十军的军长及6个师长,给远在江西庐山避暑的蒋介石发了一封电报,称断粮已在眼前,官兵将丧失战斗力,请求火速增援并大量空投粮食以解燃眉之急。此时蒋介石正在庐山庐林官邸举行宴会。
看到郑洞国的电报后,蒋不由得一惊,急忙抽身出来给郑等人发了一封不痛不痒的安慰电报:“来电均悉。中正对你们及部下士兵如兄弟子侄一般,没有一刻忘记你们的艰辛。如不准备好,增援部队就会在途中被共军歼灭,故须慎重行事才是。望你们艰苦卓绝,坚持到底。中正手启。”
发完这封电报后,蒋介石突然又觉得真有点对不住郑洞国这名当年的黄埔学生,于是又单独给郑洞国发了一封电报:“桂庭,务必长期固守,静待援军。另将城中一切粮食收归公有,不得买卖,然后由政府计口授粮,按人头分配。还望桂庭鼎力相助,替中正分担时艰。中正手笔。”
接到电报时,郑洞国正在视察街道上的工事,只见士兵们一个个倒在沙袋前,有气无力地看着他们的长官。郑洞国看了看手中的电报,苦笑着说“:固守固守,我总不能让官兵们勒着裤带去打仗吧!计口授粮,说得倒是不错,可我哪来的米呢!
又能到哪儿去收米呢!长春可不是江西的庐山啊!”就在长春断粮的前夕,全市出现了两种极为罕见的情况。因缺粮,粮食价格就一个劲儿地上涨。3月,高粱米每公斤售价为东北流通券2000元,一个月不到,就飞涨到5亿元。一公斤白菜也要卖到3亿元,一公斤肉是3亿元,甚至出现了屠夫杀了人把人肉掺在猪肉里卖的事儿。到了7、8月份,军队即将断炊,于是就开始抢夺老百姓的粮食。但一般穷人家早就没了粮,抢也抢不到了。饿极了的军人四下寻找,看谁家烟囱冒烟,就冲进去抢。
因粮价飞涨,原来由东北中央银行发行的钞票因面额太小已远远不够用,郑洞国就下令中央银行长春分行开始印制大面额的钞票。一开始,新钞票的面额是每张100万元,紧接着又印成了500万元。没过多少天,新钞票的面额直线上升,竟达3亿元一张。
在郑洞国给蒋介石发了电报后,蒋介石即下令向长春大量空投粮食。因机场被占领,加上解放军的炮火,所以飞机只能从高空往下扔粮食,空投下来的大米不少都落到了解放军的阵地上。因此,空投也不能解决长春的粮荒问题。
进入10月,长春守军已到了山穷水尽的地步。粮食断绝,士兵们个个身体浮肿,四肢无力,连走路都困难。就是国民党军的宠儿、号称五大主力之一的新七军,此时也无米下锅了。整个长春城一片死寂,毫无一点生气。
到了这个地步,在郑洞国看来,也只有突围这一条路可走了。郑洞国看看手下这十几万部队,不禁感慨万分:当年在印缅作战时,也是这些部队,但那时的新七军是何等的英勇,何等的风光!如今,竟到了这个地步,非但仗不能打,连路也走不动了。他不禁仰天长叹,即使蒋介石的突围令到达,可眼下部队这个样子又怎么能突得出去呢!此时的郑洞国所能做到的,就是一个劲儿地给蒋介石发电报,如实告知长春的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