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宝石
现今的宝石学发轫于公元十八世纪,在此之前远古时代的人类早已知用兽骨、贝壳、羽毛、美丽的石头等物品来装饰自己,随着历史的发展逐渐发展出不同的珠宝文化。究竟什么才能称为宝石呢?简单来说,凡是可用来佩戴、镶嵌于饰品上或摆置供观赏用的各类材质皆可称为宝石。但就宝石的定义而言,成为宝石必须符合以下三个条件:
美观
不管是作为装饰或观赏用,赏心悦目是宝石的首要条件。
稀有性
宝石的珍贵就在于它的稀有性,因为稀少所以价值不菲,也才能彰显宝石不同凡响的身价,这也是俯拾皆是的石头何以不能成为宝石的原因。
历久弥新
这项条件与宝石本身的稳定度(Stability)与耐用性(Durability)息息相关。
稳定度表示宝石本身的化学成分必须非常稳定,不易因时间而产生变化。自然界许多矿物结晶因为化学成分的不稳定,昙花一现般美丽,无法承受时间的考验而未能成为宝石。耐用性表示宝石必须具有承受磨损与不易破裂两大特性,这与宝石的硬度(Hardness)和韧度(Toughness)有关,因为宝石最主要的功能在于佩戴,容易因摩擦或碰撞而损坏的材质也不能成为宝石。自然界中数千种矿物,真正被用来作为佩戴装饰用途的宝石只有数十种而已。
宝石的产地
宝石形成的地质条件不同,产地分布区域主要取决于宝石形成的岩体属性。譬如钻石形成于庆伯利岩层(Kimberlite),却非所有庆伯利岩都出产钻石,还是要看该地区是否有足够的条件供钻石长成;而石英是地壳中主要的造岩矿物之一,理应世界各地都出产水晶,但宝石级的水晶只集中于少数国家,就是因为所有的矿物岩石须符合宝石三大要件才能称为宝石。
宝石是由于地质变化形成,通常需历经千万年以上。许多早期开采的著名矿区目前已挖掘殆尽;或者有些宝石产地的国家政局动荡,无法持续满足珠宝市场的需求;更有一些宝石产于环境险恶之处,以致开采成本过高而不具开采价值,因此供应国际宝石市场的出产国仍以产量较丰的国家为主。
宝石的形成
多数的宝石是在地壳的岩层中自然形成的矿物与岩石。不同地质条件形成不同种类的矿物,而岩石是由多种矿物组合而成的聚合体,可分为火成岩(Igneous)、沉积岩(Sedimentary)与变质岩(Metamorphic)。火成岩是地球内部岩浆流入地底岩层凝固而成的,凝固时冷却速度越慢,形成的矿物结晶就越大,宝石的晶体也就越大,蕴藏钻石的庆伯利岩就是一种火成岩体;沉积岩是岩石经风化侵蚀作用后,受到外来应力①搬运沉积下来后,再经岩化作用所形成的岩体,一般呈层状构造,宝石通常夹在层与层的缝隙中,欧泊就是经常产于沉积岩层当中的宝石;变质岩由火成岩或沉积岩因地壳内温度或压力变化,产生化学作用生成新矿物所构成。变质作用分为接触变质(Contact Metamorphic)与区域变质(Regional Metamorphic)两种,这两种变质作用形成的宝石矿物有很大差异。风格多变的翡翠就是变质岩宝石的最佳例证。
① 外来应力:指大自然的地质作用。如:水与风等,能将宝石、矿土搬运至另一个地方的作用力。
宝石的种类
大部分透明的宝石都属于矿物类,而透光至不透明的宝石则多半以岩石类较多。有机宝石则是由动物骨骸、分泌物或植物化石等所形成的宝石。
1. 矿物
矿物类宝石形成于地壳中,具有固定的化学组成及结晶形态,多具有固定的晶体外形。如化学成分为碳的钻石为八面体结晶;典型六方晶系结晶的水晶,化学成分为二氧化硅,两者都是结晶外形明显的矿物。
2. 岩石
岩石是许多矿物聚合在一起的结合体,通常体积较大,翡翠就是一种岩石类的宝石,虽然主要化学成分为钠铝硅酸盐,但常伴随其他矿物且无固定结晶晶形。另外,青金石也是典型的岩石类宝石。除青金石外,通常夹杂黄铁矿与方解石等其他矿物。
3. 有机宝石
不属于前面的矿物和岩石类的宝石,通常是有机物的骨骸、分泌物或化石。来自动物的有珊瑚、珍珠等;来自植物的有琥珀与蜜蜡,其他像玳瑁(Turtle Shell)、煤玉(Jet)等也都是有机宝石。
宝石的内在世界
即使是同一个家庭的小孩,也不会长得一模一样,同样的,两颗大小相同、颜色与切割一致的红宝石也不可能是完全相同的,鉴定师还是能经由宝石的内在世界找出差异,这就是内含物(Inclusion)在宝石鉴定上所扮演的重要角色。
内含物的形态
内含物,也有人称之为包裹体,是宝石在形成的过程中,因外来物质入侵或矿物结晶时包覆于宝石内的物体。内含物除了与宝石本身的特性有关之外,更是宝石结晶过程所留下的痕迹,因此内含物是宝石鉴定上相当重要的依据。宝石研究学者更因此能依据内含物的种种特性,推估出宝石形成时期的地质状态与宝石产地来源等有关宝石的详细资料,提供宝石鉴定更准确的信息。
内含物分成固态、液态、气态三种内含物,同时含有两种状态的内含物称为二相物(Two-Phase-Inclusion),而同时具有三种状态的内含物称为三相物(Three-Phase-Inclusion),祖母绿是最典型的代表。
固态内含物
固态内含物是最常在宝石中见到的内含物,多半含有细小的矿物结晶,像钻石就经常有细小钻石的结晶包含于钻石内,有些细小的结晶需要高倍数的显微镜才能看到,红宝石中的丝状物(Silk),也属于这种固态内含物。
液态内含物
被包裹在宝石内的物质为液体的内含物,水晶就常发现有液态内含物,最典型的例子是水胆玛瑙。
气态内含物
气态的内含物,因为无色又不像液态内含物会反光,所以较不易察觉,不过气态内含物在祖母绿、碧玺等宝石中很常见。
宝石的演进史
珠宝演进有数个著名的时期为代表,各有独特的风格,源自当时艺术与文化的影响,各时期的珠宝仿佛是当时文化的缩影,在不同时代具有不同的意义。
远古时期
公元前三千年的史前时代开始,人类还不会雕刻石头与炼制金属之前,是以贝壳、果核等来装饰自己,随着人类聚集,开始有社会形态出现。公元前三千年至公元前四百年,在近东地区(Near East)与埃及逐渐出现较复杂的首饰配件,颜色的象征意义是古埃及文化的特色,黄色与金色象征太阳,只有法老王与祭司可以使用,当时的珠宝多半用于宗教祭典或敬献给神祇。远古时期的后期,许多宝石陆续被发现,有关宝石的传说赋予宝石神秘的力量,宝石成为护身符与地位的象征,希腊的珐琅技术也在这个时期传入古埃及,对后来欧洲珠宝艺术有很大贡献。
拜占庭时期与欧洲早期
拜占庭帝国自公元330年开始持续到中世纪时期公元1453年为止,其版图自罗马帝国东半部一直延伸到埃及与亚洲地区,整个地中海区域几乎都是拜占庭帝国的范围,首都拜占庭在当时是最主要的艺术与宗教中心,因此这个时期的珠宝不仅集结了西方宗教艺术的精华,更融合了东方的色彩,且影响力一直延伸至中世纪。当时宝石只有宫廷与宗教人士可以佩戴,所有美丽的宝石与珠宝技师都集中在首都;宫廷所用的珠宝极尽奢华,繁复的多色镶嵌是这个时期的特色,珐琅艺术也在此时逐渐成熟完美。
中世纪时期
自公元八世纪开始到十三世纪初期为中世纪时期的前期,这期间的珠宝文化主要受拜占庭时期影响,以拜占庭式的宫廷风格为主流,在当时财富归教会所有,即使限制奢华的律法约束人们的开销,华丽奢侈的珠宝依旧是贵族阶级享有的特权。从十三世纪到十五世纪前半期为中世纪时期的后期,此时期哥特式的建筑风吹向珠宝艺术,尖的造型取代圆润的形式,线条的细致度也大幅提升,珍珠镶嵌于首饰的尖端以柔化尖锐的线条,别针、腰带、戒指与头饰是这个时期最典型的珠宝配件。
文艺复兴时期
从十五世纪下半期开始,哥特式的设计风格式微,珠宝艺术转向古希腊与古罗马的古典风格,首饰的设计出现许多取材自古典建筑的图案。这种风潮最早出现于意大利,逐渐向北推展蔓延整个欧洲,坠饰是当时最风行的珠宝饰品。当时不管男女手上都戴戒指,且经常是戴满双手十指。此时期的珠宝特色在于精细的金属工艺与错综复杂的设计款式。宝石来源增多让珠宝的资源不虞匮乏,珠宝不只奢华,更是毫无节制地滥用,在许多这个时期所留下的画像中可以发现贵族身上的衣服缀满宝石,代表人物是英王亨利八世(Henry VIII),他经常穿着镶满宝石的衣服,这种对珠宝的热爱也影响到他的女儿,也就是后来的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一世(Elizabeth I),她所有的衣服上几乎都镶满了宝石与她最钟爱的珍珠。
巴洛克时期
十七世纪初期法国在欧洲的势力逐渐抬头,法国王室的影响力改变了欧洲的宫廷生活与文化,原本布满珠宝以鲸骨撑大的蓬裙改成了低胸、蓬蓬袖的飘垂式长袍,发型也有大的变化,长度及肩的卷发软化了肩膀的线条,这种仕女造型在画家鲁本斯(Rubens)的画作中经常出现。当时越来越多由印度进口的钻石与红蓝宝石让珠宝首饰的价值大幅提高,法王路易十四(Louis XIV)拥有众多的钻石收藏,他许多外套上的纽扣都以钻石镶嵌。这个时期的珠宝着重于对称性,左右对称的设计强调中央的主体,植物与花朵造型是常见的设计主题;此外,蝴蝶结是巴洛克的重要特色之一,也是这个时期最流行的式样,法国的势力在十八世纪初期已渐渐消退,但蝴蝶结款式的风潮则持续至十八世纪后期。
洛可可风格至法国大革命时期
洛可可风格起始于18世纪30年代的巴黎,不对称的花朵和羽毛状的造型是重要的特色。洛可可风格在早期多半出现于鼻烟盒与妇女腰带上垂挂的链饰上,这些链饰用来吊挂佩戴者的表或钥匙,这种链饰是十八世纪妇女白天最不可或缺的珠宝饰品;另外一个重要的日间珠宝饰品是鞋扣,当时的绅士与淑女们以宝石镶制的鞋扣取代原本的鞋带。
十八世纪末的法国大革命改写了珠宝的历史,突然间男士不再佩戴大量的珠宝,直到1804年拿破仑称帝,他与妻子约瑟芬都热爱珠宝,法国皇室珠宝才得以辉煌再现。这个时期珠宝以皇冠、羽毛头饰与梳子为重要的饰品。
从18世纪90年代开始直到十九世纪期间,珠宝饰品流行以宝石开头的字母拼成单字的“宝石语言”(language of stones),例如以青金石Lapis、欧泊Opal、橙色石榴石Vermeil、祖母绿Emerald组合起来就是爱LOVE的意思,其中最著名的例子是拿破仑送给第二任妻子的三条手链,宝石语言排列的方式是以拿破仑与妻子的生日、两人相识的日子以及结婚的日期所拼成的。
维多利亚时代
1837年英国女王维多利亚开始她长达六十余年的统治,她偏爱带有感情的珠宝设计,佩戴珠宝反映她的心情,在其夫去世后佩戴以黑玛瑙等黑色宝石镶制成的珠宝以示悼念,造成“哀悼珠宝”(Mourning Jewelry)的盛行,这股风潮持续到十八世纪末叶。
新艺术时期
大约从1900年开始,珠宝的演进发展出三种流行趋势,也就是新艺术时期的特色,首先是珠宝造型走向线条柔美、崇尚自然的取向;其次,强调自然风的新艺术时期大胆采用有色宝石与珐琅制作珠宝,尤其是色彩丰富的半宝石(semiprecious stone);第三,由于工业革命带来的大量生产技术,廉价而低俗的饰品充斥,新艺术时期的珠宝技师与设计师们跳脱机器生产的窠臼,以精致的手工搭配有色宝石与珐琅制作珠宝,成为新艺术时期最重要的特色。
这个时期的代表人物是著名设计师拉利克(Rene Lalique, 1845-1945),他大量运用有色宝石与珐琅等材质,大自然的花鸟虫鱼等动植物经常出现于他的设计作品中,并强调细腻的金属工艺,改变人们对珠宝的观念,不一定要使用贵重的宝石而是强调设计的理念,珠宝不再像过去只注重宝石本身的价格,提升了设计在珠宝文化上的地位。
装饰艺术时期
强调线条特征的装饰艺术起始于1910年,在第一次与第二次世界大战之间达到巅峰,几何图案的造型与强烈大胆的颜色搭配是这个时期的最大特色,贵重的刻面宝石配上颜色对比强烈的半宝石,营造出风格独特的异国风情。
仿珠宝饰品(Costume Jewelry)在这段期间开始大行其道,带领这股风潮的是法国服装界知名人士──香奈儿女士(Coco Chanel),她以玻璃设计饰品带动流行饰品的市场,强调服装与饰品的搭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