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十一五”回眸:四川金融改革与发展
48856500000029

第29章 经营篇(15)

(二)盈利情况

利润保持快速增长。2010年税后利润(剔除地震)较2006年增加5.18亿元,增幅479%,五年平均增幅为55.12%。效益增幅高于资产增幅23.22个百分点。在信贷规模增长受限的情况下,利润较快增长得益于净息差的快速回升。2010年,成都分行实施“以价补量”的经营策略,在要求各经营单位提高贷款定价水平的同时,控制存款成本。分行净息差在中信银行内居于前列。2010年中间业务收入占比为6.83%,较2006年提高2.75个百分点。

(三)资产质量情况

资产质量逐年提升。2010年末不良率为0.45%(剔除地震因素),较2005年末下降4.42个百分点,比中信系统内平均水平低0.18%。拨备覆盖率逐年提高。2010年末拨备覆盖率达147%(剔除地震影响后,拨备覆盖率为255.49%,较2006年提高199.02个百分点)。

(四)服务地方经济,支持西部大开发建设

截至2010年末,成都分行各项贷款314.92亿元,比2005年末增加214.25亿元,增幅213%,年均增长42%,“十一五”期间累计发放贷款643亿元。一是支持重点行业发展。包括交通运输、电力、通讯、装备制造等行业,对省内多家优质大型企业及省市两级政府主导的经济建设项目提供了信贷支持。二是支持中小企业发展。成都分行积极调整经营思路,在获取客户上由广泛获取向集中获取成长性良好的优质小企业客户转化,在目标市场上由全面营销向核心客户的上下游客户、供应链金融、特色园区、专业市场、小企业集中的行业协会等转化,在机构经营上向集中化、专业化经营方向转化,在业务平台经营上由搭建平台向经营平台转化,深化业务平台合作,形成持续批量获取优质小企业客户的能力。2010年,成都分行被总行正式批准成为小企业金融业务专营机构,在组织体系和机构设置上,为分行小企业金融业务专业化经营,奠定了良好基础。三是积极支持灾后重建。“5·12”地震以后,成都分行把灾后恢复重建作为一项十分重要而紧迫的工作,合理调配人力、物力资源,在信贷规模有限、紧张的条件下,积极支持灾后重建工作,尤其是加大对电力、交通通信、能源等基础行业重点客户的授信支持力度。建立抗震救灾“绿色通道”,对涉及抗震救灾、灾后重建的信贷需求实行特事特办、积极支持、及时审批,提高额度授信、贷款审批和发放速度。截至2010年末,累计发放抗震救灾贷款49.27亿元。

二、主要经营和管理特点

(一)加大专业化体系建设力度,促进业务科学持续发展

1.优化组织模式,建立专业化平台,提升专业化经营能力

为了使全行业务发展的步子走得更稳、走得更远,实现可持续发展,成都分行搭建了投资银行中心、金融同业中心、汽车金融中心,小企业金融中心、机构业务部等重点业务平台建设,各专业中心均履行管理和营销双重职能,全行对公业务平台更加健全,对公业务专业化服务能力明显提升。业务平台更加丰富,营销更具系统性,经营模式持续优化,专业化推动成效显著。相关业务发展实现了较大幅度的飞跃。截至2010年末,对公自营存款迈上400亿元台阶,达到411亿元,增长92.7亿元,总量在中小银行中排名第二。对公贷款余额238.4亿元,增长36.2亿元。国际收付汇量10.09亿美元,同比增速56.25%,高于同业平均水平11个百分点,业务规模继续名列中小银行首位。

2.强化零售银行体系建设

“十一五”期间,成都分行从人员、机构、投入等方面保障零售体系的建设工作。逐步建设完善了理财销售、个贷业务、代收代付、公私联动、三方存管、商户结算、出国金融、社区营销等八大渠道。目前,成都分行个贷业务稳居中信系统内前列,出国金融、理财在成都当地同业中处于优势,三方存管的进步明显。截至2010年末,储蓄余额达到87.27亿元,增长29.61亿元,增幅51.38%,储蓄增量在当地股份制银行中名列第一;个人信贷余额达到76.53亿元,增长37.05%。

(二)做大做强机构负债业务,进一步提升机构负债业务发展的竞争力

近年来,成都分行加大机构业务发展力度,从政府主导投资方向入手,深度挖掘,在财政资金、重建资金、援建资金的营销上取得了重大突破,机构客户发展平台进一步拓宽。从已取得的省、市财政、税务代理业务合作平台,拓展至医管局、体育局、监狱管理局等,并有纵深发展的势头,从省、市级拓展至区、郊县、从同城至异地。截至2010年末,成都分行机构客户存款日均余额达到108.5亿元,占全行对公一般性存款日均余额的26.4%,客户数共计486户。

(三)梳理和完善风险管理制度和风险管理体系,逐步建立起具有中信银行自身特色的风险管理文化和理念

一是树立起“追求过滤掉风险的真实利润”的风险文化旗帜。二是贯彻实施“双优”、“双主”发展战略,开发主流客户,培育优质的基本客户群。三是建立了全面、集中、垂直的风险管理体系,设立了独立的信用审查部、信贷管理部和法律保全部。全行逐步由过去较为单纯追求规模扩张,过渡到注重“规模、质量、效益”协调发展,信贷质量显著改善,市场竞争力和社会影响力大幅提升。多年的发展事实证明,坚持“效益、质量、规模的协调发展,追求滤掉风险的利润,追求稳定增长的市值,努力走在中外银行竞争的前列”的经营理念,是适合中信银行的发展道路。

(中信银行成都分行)

中国光大银行成都分行

“十一五”时期是中国光大银行成都分行(以下简称成都分行)发展历史上极不平凡的五年。面对复杂多变的经济金融形势和“5·12”汶川特大地震灾害给经营管理带来的挑战,成都分行在总行的坚强领导与省市党委、政府的大力支持帮助下,团结一心、攻坚克难、顽强拼搏,积极推进分行调整转型与发展。2010年5月,总行出于战略考虑,调整了成都分行主要负责人,新班子到任后提出了“聚人气、强管理、塑形象、促发展”的工作思路,不仅提振了员工士气,增强了大家的发展信心,而且实现了分行业务发展逆势求进、低谷腾飞,有力支持了四川经济发展与社会和谐稳定。截至2010年末,资产总额391.65亿元,比2005年末增长170.23%,其中贷款余额213.9亿元,比2005年末增长119.7%;负债总额387.16亿元,比2005年末增长169.82%,其中存款余额307亿元,比2005年末增长102.5%。“十一五”期间,辖下经营网点由9家增长到14家,员工由328名增加到600余名,并连年被四川省地税局授予“省级在蓉企业纳税大户”;2008年被中华全国总工会授予“抗震救灾工人先锋号”;2010年荣获总行“对公业务先进分行”和“先进单位进步奖”,三洞桥支行、天府支行入选“全国千佳示范网点”。

一、全力支持四川经济巩固回升、加快发展

“十一五”期间,成都分行始终立足四川省情,着力服务地方经济结构调整,大力支持省内骨干企业和省委、省政府确定的重大项目及传统优势行业资金需求,积极为企业提供综合金融服务,助力四川经济巩固回升、加快发展。

(一)支持地方优势行业和重大项目建设

成都分行在“十一五”期间共投放信贷总量570多亿元,重点支持了四川发展控股集团、攀钢集团、四川水电投资经营集团和四川公交集团等一批省内重点骨干企业;支持的重大项目有成都地铁、成灌高铁、成都高速和毛尔盖水电等;支持的传统优势行业有白酒、石化、钢铁、中药、重大装备制造行业等。

(二)支持灾后恢复重建工作

2008年“5·12”大地震发生后,成都分行认真贯彻执行人民银行、银监会等部委出台的“四不政策”、“绿色通道”、利息减免等各项灾后重建优惠政策,充分利用总行的优惠政策和绿色通道,全力支持地方企业和政府抗震救灾、恢复生产和重建家园的信贷需求。截至2010年末,成都分行重点新增了灾区经济适用安置房建设贷款,“中铁”建筑系列灾后重建流动资金贷款,钢铁、工业投资企业贷款等,共计新增贷款20多亿元。

(三)支持统筹城乡发展

自成都市被国务院批准为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后,成都分行积极贯彻落实国家和省政府相关政策与要求,优先支持统筹城乡发展项目建设,如成都市兴锦现代农投、成都市土地储备和成都市兴城投资等单位的城乡改造项目,以及首开先河用于支持农村土地流转的项目。

(四)支持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

“十一五”期间,成都分行在信贷投向政策中,始终坚持“绿色信贷”经营理念,严格控制对高污染、高能耗、低效益企业的授信。一是在钢铁行业信贷政策执行中,实行企业准入制度。钢铁企业均须经分行风险管理部、公司业务管理部逐一审核同意,且实行动态调整。“十一五”期间,成都分行已全面退出100万吨以下的钢厂,重点支持产量在800万吨以上的特大型钢铁生产企业;择优支持符合国家产业政策、拥有大型矿山或依托大港口资源优势、产品结构合理、符合环保要求,产量达500—800万吨的大型钢铁生产企业。二是在有色金属行业信贷政策执行中,实行“严控总量,择优支持、结构调整”政策。在客户投向上,不断向具有一定资源和规模优势、工艺和技术上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导向的业内优势企业倾斜,退出规模小、工艺和技术落后、能耗高、环保不达标的企业。同时,针对有色冶炼过程中的废气排放、烟尘排放以及冶炼过程中的废水排放、矿渣堆积容易对大气、水源造成不同程度污染的情况,积极加强与当地环保部门沟通、合作,密切关注有融资余额企业的环保达标情况,切实防范环保风险。

二、开展金融创新,满足中小企业需求

“十一五”时期,按照总行的统一部署,成都分行紧密结合四川经济发展实际,以市场为导向,致力于开展小企业信贷产品创新、服务方式创新,着力为客户提供实实在在的方便和实惠,满足了小企业在不同成长阶段的多样化理财需要。

(一)推动中小企业模式化经营

近年来,特别是2010年来,成都分行积极响应省委、省政府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的号召,着力拓展中小企业融资业务,并将该业务作为全行战略调整的重要内容,倾斜资源和配置。主要通过1+N保理业务(核心企业供应商融资)、全程通业务(核心企业经销商融资)、货押业务(集聚型中小企业)、专业担保公司担保、知识产权质押授信、科技孵化器统贷模式等多种产品及服务,为中小企业融资提供有针对性、便利、高效的模式化服务,积极满足客户需求,深化银企合作关系。截至2010年末,成都分行共计发放中小企业贷款175亿元。

(二)探索创新金融产品

成都分行十分重视创新理念,并贯穿于各项经营工作之中,着力服务于企业的发展需求,先后出台了相关创新奖励办法,积极有效推动金融创新和业务发展。如原酒货押,突破了中小原酒生产企业缺乏有效抵押担保物的限制;手机链,解决了手机经销商融资难的问题;抵押融易贷,解决了中小企业融资规模小限制发展的问题等等。

三、提升服务水平、服务公众客户

成都分行始终坚持把为广大金融消费者提供优质银行服务作为首要任务,以持续开展“阳光服务”为契机,从渠道建设、系统再造、服务管理等方面深入改进银行服务,服务效率、服务质量和服务水平均有了较大提升,客户满意度明显提高。

(一)加快网点建设步伐

“十一五”期间,成都分行加大了网点布局改造、搬迁和新设网点的工作力度。改造后的网点布局合理、流程清晰、服务规范,并分别设立有无障碍通道、客户等候区和休息区、自助服务区、电子银行体验区、流程指示牌、排号机、饮水机以及大堂引导等多项软硬件设施。多数网点已实现低柜服务,使客户从原来站着办业务改为坐着办业务。搬迁网点和新设网点以辐射周边市民金融需求为出发点,使全行网点逐步形成市区和周边全覆盖的格局。截至2010年末,该行改造现有网点4家;搬迁支行3家;累计新增网点4家。其中,2009年新增世纪城支行、蜀汉路支行,2010年新增牛市口支行和首家县域支行—龙泉驿支行。

(二)加快系统优化改造工程

2009年11月,光大银行总行对全行操作系统进行了升级改造,使客户办理各项业务更为便捷,业务品类也大大增加。此外,网上银行、电话银行、手机银行亦不断升级换代,安全操作性能进一步提高。如网上银行,从原来单一的密码登陆到2006年的USBKEY电子身份认证,再到2009年升级换代的最新电子身份认证手段—电子口令牌和手机动态密码两种安全方便的登录方式,在电子化服务的进程中,光大银行不断求新奋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