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十一五”回眸:四川金融改革与发展
48856500000061

第61章 地方篇(19)

信贷配置逐步优化。从放贷主体看,农行、农村信用社仍然是贷款投放的主要机构,两家金融机构2010年新增贷款14.68亿元,占全市新增贷款的55.35%。工行、中行、建行三家金融机构也积极开拓信贷市场,积极增加信贷投入,全年新增贷款4.99 亿元,较去年同期多投放贷款2.71亿元。从贷款结构看,2010年个人贷款和单位贷款分别增加18.38亿元和8.15亿元,新增贷款增量中单位贷款占30.71%,同比增长1.71个百分点,实体经济信贷需求得到进一步满足。

6.各项存款稳步增长

2010年,全市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存款余额354.91亿元,余额比2005年多增245.42亿元,年均增长26.52%。2010年末,全市储蓄存款余额241.45亿元,较2005年增加153.71亿元,年均增长35.04%。2010年储蓄存款共计增加42.16亿元,同比多增13.37亿元。

7.货币政策工具运用合理

2010年,全市三家农村信用联社获得中央银行支农再贷款1.6亿元,实现2007年来零的突破,增强了对“三农”经济和灾后重建的信贷支持。发放再贴现贷款5000万元,填补了全市近10年来的空白。一家农村信用联社扩大同业拆借限额5000万元获批,新批准一家农村信用联社加入全国银行间同业拆借市场,增强了资金筹措和营运能力。

8.金融服务创新取得成效

2010年12月,省市共建巴中市建设农村金融服务创新示范区启动仪式在巴州区恩阳镇何家坝村举行。目前,农村信用社在何家坝村和合治寨村发放贷款达到500多万元,邮政储蓄银行设立的小额贷款批发中心发放贷款41万元,巴州区农行也积极跟进,确定了一批重点支持户进行培育。大力开展金融服务创新,发放涉林贷款1628万元;发放生源地助学贷款600多万元,让1000多名贫困学子圆了大学梦;积极实施“金融春雨行动”,为16名大学生村官发放贷款38万元。

(二)保险业稳步发展,日趋完善

1.保险市场体系逐步完善

“十一五”期间全市保险业市场体系逐步完善,市级保险机构增加了6家,发展到10家;正在筹建的财险机构1家;进入或成立专业中介机构5家;增加兼业代理机构75家;县(区)级保险机构增加22个,发展到30个;乡镇营销服务部95个,乡镇保险宣传咨询网点350个。初步形成了覆盖全市城乡、方便广大人民群众保险需求的服务网络和营销队伍。

2.保险业务快速发展

“十一五”以来全市保险业务发展增速年均超过40%,一直排名全省市州前列。保费总收入32.71亿元,是“十五”的5.72倍;全市保单销售量860.79万份,年均达到172.16万份,是“十五”的5.84倍。“十一五”期间全市年均保险深度2.94%,是“十五”2.53倍;年均保险密度165.47元,是“十五”2.76倍。全市保险保障水平快速提高。

3.保险保障水平逐步提高

“十一五”期间,保险业向全市提供的风险保障金额总计达到7196亿元,年均达到1439亿元,是“十五”的5.72倍;全市保险赔付与人身险满期给付6.85亿元特别是在重大灾害事故中,保险业的保险保障、经济补偿与稳定社会的功能作用尤为突出。

4.保险业从业人员快速增加

“十一五”以来,行业每年为全市社会提供就业岗位上千个,到2010年末行业从业人员总计达到5200人,其中管理人员586人,保险营销代理人员4614人。为缓解全市就业压力做出了一定的社会贡献。

5.保险市场秩序逐步趋好

“十一五”期间,随着巴中保险市场竞争主体的增多,有效促进了行业的发展和服务水平的提高。市场秩序从“十五”末的恶性竞争逐步走向理性,保险市场秩序逐年好转。全市保险业初步形成了以服务质量为中心的竞争局面。诚信建设逐步推进,行业形象明显提升。保险市场环境的逐步改善,全市社会与广大人民群众保险意识逐步增强,有力促进了保险业的快速发展。

6.保险服务质量不断提升

“十一五”以来,各保险机构对保险服务进行了升级,着力保护投保人和被保险人利益。不少机构在创新服务方面不断推出新机制、新举措,努力为保险客户提供投保索赔方便、简化索赔手续、实行快速理赔、客户立等理赔、大案带息理赔等措施,尽力降低客户索赔成本,积极化解各类保险矛盾行业信誉不断提升。

7.保险业社会责任履行能力增强

“十一五”以来全市保险行业解交税款5967万元,是“十五”的3.92倍。2007年以来产险机构按政府规定代收代缴车船税2994万元,忠实地履行了国家赋予行业的职责,同时代收代缴税额比税务机关自收时成5倍以上增长。为支持巴中经济建设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三)证券业后起发力,突破发展

2010年华西证券巴中营业部成立,填补了巴中证券市场的空白,为该市金融增添了新鲜血液,完善了巴中金融结构体系。

1.证券服务不断提升

开办股民学校,将客户划分为入门班,提升班和研讨班,让不同层次的股民能接受到不同层面的培训,丰富证券知识。自开班以来共计开展股民课堂40余次,听课投资者累计达到1800余人次。通过发送短信、远程网络服务以及电话回访等形式向客户提供服务,深受客户的认同;向投资者做好风险提示及风险教育,维护市场稳定。

2.丰富居民投资理财方式

华西证券巴中营业部的成立极大活跃了本地资本市场。2010年间新开发客户共计2524户,托管市值7036万元,全年交易量为132978.48万元,实现手续费收入256.5万元。较好的带动了投资者合理理财,改变了过去该市居民大多采用储蓄这种单一的理财方式,极大的丰富了该市金融市场。

二、金融业支持经济发展成效显著

(一)立足市情,全力解决粮食“难卖”问题

该市是农业大市,第一产业占比大,粮食问题是关系该市经济命脉的关键问题。同时由于该市地处秦巴山区,自然条件较恶劣,粮食“难卖”问题是关系农民生存的头等大事。银行业在解决区内农民粮食“卖难”问题、保护种粮农民积极性及稳定农民增收方面,进行了多方探索与实践。从“支持国有粮食购销企业发挥市场主渠道作用”,到“延伸产业链条实施购销加一体化经营”,再到“支持多渠道市场主体收购农民余粮”,政策性银行的收购信贷资金惠及到巴中市每个县域,农民粮食“卖难”问题得到了根本解决。近五年来,该市政策性银行先后投放粮油收购准政策性贷款 47903万元,支持中央和地方储备贷款33130万元,年投放粮食收购信贷资金近30000万元,彻底解决了农民卖粮棉油打“白条”现象。

(二)服务“三农”,积极开拓农村市场

“十一五”期间该市银行机构立足县域经济,积极探索服务“三农”新路径,不断加大对“三农”和县域经济的支持力度,以优势项目、特色产业为重点,努力维护县域系统客户,支持了恒通香料、黄金猪业合作社、虹宇饲料等“三农”龙头企业,以“万村千乡市场工程”为引导,支持了成华超市、隆青商贸等农村流通企业。以供销社系统农村商品流通网络和商务部“万村千乡工程”为依托,大力发展惠农卡专用商户,积极改善惠农卡受理环境,并做好政策指引,加大宣传力度,持续推进惠农卡发行和农户贷款。以农行巴中市分行为例,“十一五”期间全市累计投放“三农”及县域贷款16.8亿,累计发行惠农卡12万余张,授信小额农贷1.8亿元。

(三)转变策略,竭力解决中小企业贷款难的问题

以中小企业为支撑,努力优化经营策略。把发展中小企业信贷业务作为新的效益增长点,以深化融资服务为主线,以优化经营结构为导向,密切关注全市中小企业经营状况,加强对中小企业服务工作的领导、管理和市场研究,完善评级授信体系,下放贷款审批、评级授信控制权限,创造更宽松的信贷投放和贸易融资环境,通过细分客户市场,创新中小企业金融产品,优化小企业业务流程,简化贷款模式,向中兴纺织、宏博电力等一批中小企业信贷资金5.6亿元,较好的解决了中小企业贷款难的问题。

(四)强化建设,提升金融服务水平

“十一五”期间,该市银行业努力优化机构布局,强化机构建设,为广大消费者提供更加舒适、快捷的金融服务。以工行巴中市分行为例,“十一五”期间将一个二级支行升格为一级支行,将三个分理处升格为二级支行,对全辖所有网点进行了装修改造全面推行了业务综合化。率先在巴中建设全功能自助银行,新建自助银行6个,ATM、XDM机具达到55台;增加特约商户316户,投放POS机具436台;加快电子银行渠道建设,开通了网上银行、手机银行、电话银行。

(五)创新方式,强力推进信贷扶贫

“十一五”期间,该市涉农金融机构创新扶贫方式,强力推进信贷扶贫。以农村信用社为例,一是抓好信贷扶贫工作,充分发挥信用社点多面广、贴近农民的优势,加大对贫困农民的扶持力度。二是完善贫困瞄准机制。做好贫困人口建档立卡,推进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和扶贫开发政策的有效衔接。做好扶贫农户的统计监测,建立贫困农户信贷支持数据库,努力做到信贷扶贫对象明确、措施到位、脱贫到人。三是大力支持扶贫新村建设项目。对政府支持的扶贫新村建设,农村信用社主动介入,积极参与,对一些急需资金的项目要及时予以支持和解决。同时在利率执行、贷款条件、期限确定、办贷时间等要给予政策倾斜。

(六)银政合作,推动金融支持城乡统筹

大力推动《银政合作框架协议》的落实,银行机构积极开展农业开发和农村基础设施建政策性贷款业务,支持统筹城乡发展,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如,农发行巴中市分行投入3亿元用于黄家沟开发,加强巴中主城区城郊农村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积极推进巴中市城乡一体化进程。

(七)加强服务,努力发挥保险保障功能

“十一五”期间,保险业向全市提供的风险保障金额总计达到7196亿元,年均达到1439亿元,是“十五”的5.72倍;全市保险赔付与人身险满期给付6.85亿元,其中财产险赔款4.87亿元,是“十五”的3.43倍;人身险满期给付1.98亿元,是“十五”的5.5倍。特别是在重大灾害事故中,保险业的保险保障、经济补偿与稳定社会的功能作用尤为突出,为促进社会和谐发挥了不可替代的功能作用。从2007年起,部分产险机构按照中央和省市的规定开展政策性农业保险。四年来,承保水稻202.27万亩,玉米24.37万亩,油菜29.15万亩,能繁母猪98.78万头,育肥猪210.28万头,农业保险赔付0.73亿元,为全市农村经济的发展和新农村建设做出了积极贡献。

(巴中市金融办)

雅安市

“十一五”期间,雅安金融业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按照省政府和监管部门的工作部署,紧紧围绕雅安市经济社会发展目标,深化改革创新,服务地方经济。银行、保险、证券业发展迅速,为雅安市“十一五”规划的顺利实施提供了强有力的金融支持。截至2010年末,雅安市共有金融机构31家,其中银行业机构8家,证券营业网点2 家,保险公司15 家,融资性担保公司6家;金融从业人员2930人,是2005年末的1.83 倍;金融业总资产达490亿元,是2005年的1.64倍。2010年,该市金融业实现增加值7.69亿元,占GDP的2.68%,是2005年的2.50倍,年均增长30%。

一、银行业改革与发展情况

“十一五”期间是雅安金融业发展最快、变化最大的时期,银行业存、贷款业务增势迅猛,法人机构抗风险能力显著增强,银行业核心竞争力不断提升,金融生态环境持续改善,银行信用风险明显降低。

(一)银行业资产规模明显增大,支持地方经济发展的能力日益增强

与2005年末相比,2010年末,雅安市银行业金融机构资产规模增长了1.64倍,其中,2010年末各项存余额438.1亿元,比2005年末增加282.5亿元,增长1.81倍;各项贷款余额238.9亿元,比2005年末增加140亿元,增长1.42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