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公共管理案例教学理论与实践
48859400000013

第13章 实 战 篇(6)

(2)创新审批机制。进入“中心”的一些手续较多的重大项目,原来需要回原单位审核或报上级部门审批。现在,“中心”得到市计委、工商局、外经贸局、卫生局等部门的配合,积极推行“一站式”审批。这些部门对窗口充分授权,规定窗口既“受”又“理”,重大项目由窗口审核后,直接拟好批文送委、局领导签署意见,省去了部门处室流转环节。目前,市计委对一般建设项目审批时间一般提前3至5天,外经贸局对申请进出口经营权2天内即可办结,比承诺时限缩短3天。

(3)强化服务意识。如大学城是C市重大项目,市计委窗口受理后,主动上门与市教育局衔接,并会同委内分管处室,多次到省计委、教育厅汇报,使该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及时得到上级批复。另外,公安、房管部门等密切关系群众生活的窗口,普遍做到咨询解释一次清,表格发放一次清,不让群众多跑一趟。卫生局、国土局等窗口在提前办好审批手续后,还做到送证上门。

(4)加强效能监察。“中心”建立窗口负责人值周、值日制度,坚持窗口负责人轮查和督查处日常督查相结合,加强对审批办件情况的检查,把“群众满意不满意”作为考核标准。“中心”每天随机发放50份群众评议表,同时进行经常性电话回访,由办事群众和客商对工作人员进行评议,不断改进服务。

案例分析提示与思考:

1. 请结合案例,分析窗口化一站式办公模式对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意义。

2. 请结合现实,谈谈进一步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需要注意哪些问题?

相关知识链接:

1.所谓行政审批,是指行政机关(包括有行政审批权的其他组织)根据自然人、法人或者其他组织提出的申请,经过依法审查,采取“批准”、“同意”、“年检”发放证照等方式,准予其从事特定活动、认可其资格资质、确认特定民事关系或者特定民事权利能力和行为能力的行为。

行政审批是行政审核和行政批准的合称。行政审核又称行政认可,其实质是行政机关对行政相对人行为合法性、真实性进行审查、认可,实践中经常表现为盖公章;行政批准又称行政许可,其实质是行政主体同意特定相对人取得某种法律资格或实施某种行为,实践中表现为许可证的发放。总之,行政审批是根据法律规定的条件,由实际执法部门来审核是否符合条件的行为。

2.行政审批是政府实施行政管理的一种手段。任何国家都有行政审批制度,无论过去、现在、将来都有其存在的必然性、合理性。对于一个有效的政府来说,必要的行政审批制度将来也不可能彻底取消,但必须进行改革。改革的总体要求是:不符合政企分开和政事分开原则、妨碍市场开放和公平竞争以及实际上难以发挥有效作用的行政审批,予以取消;可以用市场机制代替的行政审批,通过市场机制运作;对于需要保留的行政审批,建立健全监督约束机制,做到审批程序严密、审批程序减少、审批效率明显提高,审批责任追究制得到严格执行。

案例3:职称评定制度15

近十年来,中科院在全国科研单位率先进行体制和机制改革,特别是在人事制度和创新队伍建设方面推出了一系列重要举措。2001年5月,中科院人事工作会议上传出信息,中科院今后不再进行传统意义上的职称评审,而是采取“按需设岗,按岗聘任”的评定制度。竞聘专业技术职务系列的管理岗位,起点资格为大学本科以上学历,并获得学士学位。其中,1991年及其以后参加工作的人员,竞聘正高级专业技术岗位应具有博士学位,竞聘副高级专业技术岗位应具有硕士学位。

这一消息在社会上引起轩然大波,国内某个较为知名的网站对此展开了讨论,主要观点如下:

贵州某事业单位领导认为:职称是一个套子。因为职称与工资、住房及社会地位等等都似乎融入了一体,甚至还与官职构成了互为因果关系,所以职称成了一个套子,而体制内的“知识分子”则成为了“套中人”。不仅如此,甚至评审规则也成了一个套子。把你的政治倾向、年龄、工作年限、工作态度、品格和道德一股脑地装了进去。而且名额也是有限的,僧多肉少,所以不能浪费机会,因此,以次充好者居多,宁缺毋滥者少。一个个的套子使职称远远超出了其作为单纯学术业务能力评价的意义,故而学术界“世风日下”,有了抄袭,有了枪手,有了学术腐败。中科院的评聘分开之举在国外不是什么新鲜事,在国内却成了一项改革。

江苏常州市曹某认为,职称由于包含了全社会公认的评判标准,对人才的流动和使用起了很大作用。一个单位、一个部门的停评对于那些尚未拥有职称的知识分子有失公平,因此停评职称应三思而后行,最起码要将原先的职称全部废除,使大家站在同一起跑线上,而不是眼下的“双轨制”。

国内某大学行政管理学院教授赵某说,他一直对中科院取消职称评定制度持观望态度,但不表明他对当前的职称评定制度毫无异议。他认为,问题的关键并不在职称评定本身,如果不从根本上改革管理方式,不尽快建立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用人机制、评价机制和社会保障机制,单纯关注职称评审方式本身,是无法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的。

以往的事实也已表明,过去采用的对专业技术人员评定相应职称的做法,曾经在调动专业人员的积极性、主动性等方面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同时,现阶段的平均主义大锅饭、终身制、身份制、论资排辈等种种弊端,也使职称评定陷入了非改不可的困境之中。但这并不代表取消职称评定就万事大吉,谁也不能保证采取“按需设岗,按岗设职”的方式就永葆生命力。因为难免有人会将获取某一岗位职务,作为自己的奋斗目标和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一旦岗位到手,便凭借其岗位垄断地位,遏制、打击同行,自身则安于现状,不思进取。

如果思想观念不完全转变,管理机制不充分健全,任何评聘制度在用人上都是会产生纰漏的。对于中科院率先取消职称评定的做法,我们都乐观其成,但如果认为取消了职称评定,就会有力推动我国专业技术人员的队伍建设,就未免太乐观了!

案例分析提示与思考:

1. 对于中科院取消职称评定制度一举,你如何看待?

2. 分析事业单位职称评聘中存在的问题。

3.请问,对目前的职称评定制度改革有何好的建议?

相关知识链接:

1.职称最初源于职务名称,在理论上是指专业技术人员的专业技术水平、能力,以及成就的等级称号,反映专业技术人员的学术和技术水平、工作能力的工作成就。就学术而言,它具有学衔的性质;就专业技术水平而言,它具有岗位的性质。专业技术人员拥有何种专业技术职称,表明他具有何种学术水平或从事何种工作岗位,象征着一定的身份。在目前中国的现状下,职称主要代表社会地位,有高职称的人享有较高的社会经济和福利待遇,与实际技能未必有直接关联。职称通过申报、评审,由主管部门授予,一般认为决定是否授予职称是由主管部门领导决定,评审主要是形式。

2.我国职称制度改革经历了三个主要发展过程:(一)自解放初期至50年代末的技术职务任命制度。国家规定统一的技术职务级别,单位根据需要和机构编制确定技术职务,并任命人员,提升职务就可增加工资。主要的技术职务有工程技术人员、高校教师、科研人员、卫生技术人员、新闻出版人员等;职务也分等级,如教授、副教授、讲师、助教等。(二)自1977年至1983年的技术职称评定制度。作为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一项重要措施,实行了技术职称评定制度。只要评上相应的职称,不需聘任职务,不用履行职责。技术职称实际上成了工作成就、学术水平和业务能力的标志。(三)自1986年开始实行的专业技术职务聘任制度。1986年,中央决定改革职称评定、实行专业技术职务聘任制度。其主要做法是:企事业单位在上级主管部门核定的专业技术职务结构比例范围内,结合本单位专业技术工作需要,设置专业技术岗位;专业技术人员通过评审委员会评审取得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企事业单位在获得任职资格的人员中聘任。聘任职务有任期,在任期内履行职责,并享受相应的职务工资待遇。

案例4:电子化政府建设16

材料一:A市政府网

A市领导班子为突出政府工作的创新性,通过研究,决定推出A市政府网。该网具体分为四个栏目:政府新闻、各部门链接、领导信箱、民意调查。

此网站一经推出,引起了市民的极大注意,纷纷上网点击。A市市长由于工作原因,在网站推出前一周出差去B市封闭式学习了一个月。在此期间,他经常打电话询问网站情况。据主管人员汇报:网站一经推出影响很大,广大市民慕名而至,点击率很高,但两周后市民对于网站建设有诸多不满,点击率回落较大,目前已无太多人关注。

学习完毕后,A市市长立即组织调查政府网站所存在问题。调查结果显示:市民普遍认为一些部门仅仅把自己的网站当作宣传本部门,在互联网上树立部门形象的工具。本市政府网站仅仅在形象宣传方面下功夫,最注重的是领导讲话、政府新闻这方面的内容建设。

对此,市长组织召开了一个现场讨论会。常务副市长张某认为:我市政府网站以政务信息公开为“第一功能”,虽然这也是我市政府网站的一个功能,但政府网站并不能等同于网络媒体,它应该是电子政务的表现形式,是各业务系统对外办事的统一“窗口”,也是社会接受服务的统一“入口”。也就是说,政务信息公开只是政府网站的基本功能之一,一个鲜活的、吸引点击的政府网站还应该能够为公众服务,以及与公众互动。

副市长吴某认为,我们应该学习一下发达国家有关电子政务的做法,美国、新加坡的政府网站都以服务性内容为主。新加坡人的日常生活已与政府网站紧密结合,为汽车上牌照、登记服兵役、查询社会保险账号余额,以及报税都可以通过政府的电子政务网站进行。美国政府网站所提供的服务包括居民服务、企业服务、政府雇员服务和政府服务四个主体部分。美国电子政务的“灵魂”就是为公众服务,让老百姓足不出户,用鼠标就能跟政府打交道。

会后,A市市长对该市政府网站改进作了详细周密的计划。一周后,市长信箱收到这样一条市民来帖:“我是市民张某,我所在企业需要更换营业执照,我就到A市政府网站链接到工商局的网站上查询所需要的申报材料,头天把所需材料备齐送审,第二天就领到了执照。可以说,政府网站替我省了不少事。”

目前,A市政府网络依然安全地运行着……

材料二:电子政务的商业炒作

1999年,中国很多政府部门、大型企业都在准备上网,有人称这一年是“政府上网年”。几年后的今天,“电子政务”替代了“政府上网”,2004年于是又被叫做“电子政务年”。但记者在采访中发现,因为缺乏长期、系统的规划,电子政务已经沦为IT厂商炒作的概念和一些部门申请经费的借口。

记者通过搜索引擎找到了4万多个政务网站。在随意抽查的几个中,90 %以上的首页可以显示近期的新闻信息。但是,不少数据和信息陈旧不堪,甚至几年没有更新,许多网站仍然只是“首页秀”。

在互动方面,一些政府网站设置了网民信箱或领导信箱,但在投递过程中,要么需要网民填写大量信息,如身份证号码,投诉单位的准确名称,要么要求网民必须正确选择投诉部门,倘若其中一项有错,邮件就无法投递。有的网站根本就没有在线解答、在线回复栏目,在其网页上也找不到领导信箱之类接收邮件的窗口,因此无法投递。另外,一些政府网站虽有互动栏目,但始终打不开。

材料三:“八金工程”与跨部门信息共享业务平台

2006年03月17日,国务院信息化工作办公室发布的《中国信息化发展报告2006》,指出2005年我国电子政务建设步伐加快,电子政务建设的效益明显提高,电子政务总体框架初步形成。这主要表现为,政府网站普及率显著提高,公众参与的渠道建设受到普遍重视,成为当前政府网站发展中的一大亮点,网上办事成为热点,在线行政审批和服务功能不断增强;跨部门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稳步推进;“金盾”、“金税”、“金审”、“金关”、“金财”等重点业务系统建设成效显著,信息技术手段在增强政府行政监管能力、改善公共服务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电子政务信息安全保障工作进一步加强;各地电子政务建设扎实推进,越来越多的电子政务应用系统开始显示出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