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多数留守的学生学习成绩都不理想。四川仁寿县对2000名打工子女抽样调查发现,48%留守儿童学习成绩较差(每学期均有不及格科目),40%成绩中等偏下,只有10%成绩优良。留守学生成绩普遍不如父母双亲在身边的孩子。这是因为打工父母对子女总体期望过低,他们认为农村孩子能学业有成的不多,对孩子的学习基本定位在完成义务教育上,将孩子的前途定位在外出打工谋个工作,因此缺乏约束力和适当的压力,孩子自然就没有自觉学习的内在动力,作业完成质量也不高,到了高年级时会出现抄作业等现象。和祖(外祖)父母们生活在一起的留守儿童也不好过,这些老人们普遍年龄大,身体差,文盲比例较高,在学习方面无法给留守儿童适当的帮助,思想方面也无法沟通,即使有心管教,但教育方法明显落后,教育观念陈旧,有些孩子还要帮助年迈的老人承担一些家务活和农活,因此无心学习,甚至连上课都无精打采。另外一少部分独自生活的孩子景况更不妙。有一个9岁的小男孩小强,父母在外地打工之前在学校附近给孩子租了一间房廉房,让孩子独自生活。孩子每天上学,中午还要回家自己做饭,饱一顿,饿一顿,生活都不能完全自理,学习更无人过问,孩子上学经常迟到,作业完成质量差,学习成绩自然不好。在学校既不提供伙食,也无法提供住宿情况下,学校老师知道这种情况,也无能为力,
温州一农村小学曾作过一次调查,据全校1000多名学生有近一半小孩的父母外出打工,整体看,在学校不守纪律、调皮捣蛋的孩子大都来自打工家庭。甚至还有的学生因为缺乏父母监管而从学校流失,流浪到社会上。
有一个参与盗车的一个留守少年叫小文,曾经是个成绩优秀的学生。记者问他为什么不在学校上课而跟着那些不良青年一起参与偷盗,他说因为父母不在家,他读书的成绩越来越差,就越来越不想念了。他哭着告诉记者说,其实,原来父母在家时,他成绩还是不错的,可父母走后,家里没有鼓励,没有帮助,渐渐地也就失去了学习的动力。父母偶尔回来,看他成绩不好只会动用武力管教。他们越打,他对学习就越没兴趣,后来索性就放弃了。这种情况表明留守的儿童在成功时或是失败时都得不到及时的鼓励和帮助。其中原因值得大家深思。
(二)留守儿童行为习惯欠佳
播种行为,收获习惯;播种习惯,收获性格;播种性格,收获命运。好习惯是我们成功的基石,也是走向成功的阶梯。好习惯成就幸福人生。我们都知道行为习惯直接影响学习习惯,但留守儿童在行为习惯方面却问题多多。如自我控制能力不强,生活习惯不良,不讲卫生、不换衣服、挑食挑穿、乱花钱;在家里不听代养人教导,顶撞祖辈、我行我素,在学校不遵守规章制度,不服管理,说谎骗人,小偷小摸,成为了“问题儿童” 。
留守儿童这些不良行为习惯的养成,一方面是由于监护人没有尽到监护职责。现在大多数留守儿童是由祖辈监护,他们很少也没有能力和精力去关注留守儿童的心理、言行,以及学习各方面,一般认为只要一日三餐让孩子吃饱,有个安全的地方供孩子住宿,不让孩子挨冻受饿,就算是尽到了监护的职责,至于孩子的学习、品质、行为习惯、心理健康等方面,那就管不了了,读书的孩子嘛就该老师负责。持有类似想法的人在农村村民中所占比重极大。其实这种想法是大错而特错的,教育孩子、关注孩子的成长和发展不只是某个人或某部分人的事情,而是需要家庭、学校、社会共同关注、齐心协力进行的一件重大事情。
另一方面留守儿童这些不良行为习惯的养成是由于监护人失去了监护能力,说直白一些就是监护人已经管不住孩子了。这也许是由于监护人平时对孩子娇惯所致。由于父母不在身边,能惯的时候就惯一点,能给钱就多给一点。只要不闹着天天找爸爸妈妈就行。娇惯最容易使孩子形成小气、任性、脾气急噪等性格,加之孩子犯了错误也得不到及时的纠正,监护人没有与孩子进行及时有效的沟通,不能使孩子真正认识到自己的错误,更不能使其认识到之所以犯错误是由于自己的一些不良行为习惯所造成的;也有一部分监护人见苦口婆心说教不管用,干脆采取武断的方法,进行打骂教育,这方法也许能在短时间内收到一定的效果,但是,却不能从跟本上使孩子改掉那些长期积累起来的不良行为习惯。
(三)留守儿童的性格发展不全
父母在外打工对留守儿童生活的影响较为复杂,对其性格的形成也较为复杂。一般来讲,亲子抚养比隔代抚养和寄养能更好地促进儿童的身心健康发展。亲情关系直接影响到孩子的行为习惯、心理健康、人格与智力发展。由于父母不在身边,留守儿童长期缺乏亲情的抚慰与关怀,往往焦虑、紧张,缺乏安全感,人际交往能力较差。有心事时,留守儿童选择的第一倾诉对象是教师,第二为同伴,第三才是监护人。
小学生正处于身心迅速发展的时期,对自身变化、学业压力、人际交往等方面有独特的理解与认识,也产生了许多烦恼与冲突。这时,他们需要畅通的倾诉渠道,更需要正确的引导。但由于远离父母,缺少了起码的与父母交流的机会,而监护人又无暇顾及他们的情绪情感变化,这种对他们的心理健康极为不利,常引发种种心理病症,如感情脆弱、自暴自弃、焦虑自闭、缺乏自信、悲观消极等。
中学时期的留守儿童处于一个敏感的年龄过渡阶段,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正在形成中,可塑性较大,父母不在身边,对他们的人生道路很可能产生较大影响。比如:孩子独立性迅速发展,易我行我素,但辨别能力发展滞后;精力过剩,活泼好动,但自我控制能力差。许多学校反映,一些留守学生由于缺乏约束,养成了自由散漫的习气,时间观念差,爱迟到、旷课,喜欢进网吧和游戏厅。甚至一些孩子成了日不进校、夜不归宿的流浪汉。
据调查,历年的刑事犯罪中,有20%以上的青少年为以上描述的这类孩子。这类孩子由于缺乏家庭的管教和约束,容易误入歧途,走向犯罪道路。有报道,四川省渠县一位15岁的留守学生在与同学打架中用刀将人砍伤。后来了解,该生父母外出已有3年多了,由于得不到父母的关爱,孩子平时性格暴躁,在家中对爷爷、婆婆稍不如意就又打又骂,最终走上犯罪道路。
2003年年底,温州文成县接连发生了14余起摩托车被盗案。案子很快被破获了,原来是一伙十几岁的中学生所为。当民警通知家属来时,这些孩子的父母全都没有出现,他们都是“留守孩子”。
在湘西有这样一个14岁的中学生,因为父母长年在外面打工,长期得不到父母的关爱和管教的他变成了小霸王,经常逃学、上网、看录像、参与赌博,爷爷奶奶管束不了他。后来因为钱不够花,看到在外打工的叔叔给奶奶寄来3000元钱,竟起歹心,伙同另一个15岁的留守少年杀死自己的亲奶奶和13岁的堂弟,并沉尸井底。
中央电视台《今日说法》栏目曾报道过这样一个案例:一栋办公大楼屡屡出现电脑值钱部件被盗事件,被盗电脑数目很大,公安人员经过调查发现,小偷是从一个通风口进出的,这通风口不大,警方缩小了调查范围,抓到了一个未满14周岁的孩子,根据我国法律规定,经过一番教育后让家长领回家教育,等记者知道情况前去调查却发现,孩子根本不在家,问他父亲也说不知道,记者在孩子屋还发现有烟头,问他父亲也说不知道。他父亲说,孩子还小时,他就外出打工,小孩就有他祖母带,结果孩子出现很多不良习惯,去年父亲才回到家,但已经管不住孩子了,这孩子一月只在家住几天,其余时间都在城里混,父亲管不了,象这种被叫去领孩子的事情已经发生好几回了,这位父亲最后无奈地说:“希望抓了他别放出来,让政府关他几年吧。”
以上例子足以说明留守儿童的性格发展不健全,性格发展不健全直接导致了人格发展不健全,本来是最好年华的他们却过早的凋谢了,因此孩子还是应该由父母亲陪伴着一起成长才能得到健康发展。
(四)留守儿童的人身安全得不到保证
由于留守儿童父母不在身边,没有直接的关爱与呵护,很可能会成为不法分子的侵害对象。在留守儿童中,男性儿童容易成为人贩子注意的目标,女性儿童容易受到人身侵害。
近年来,农村“奸幼”案频频发生。2004年3月,四川省富顺县某镇发生了一件令人震惊的事:一个13岁的女孩小英,在无人事先知情的情况下生下了一个孩子,尚未成年的女娃娃竟然当上了母亲。记者赶到事件的发生地就此事进行采访时发现,正是由于父母双双务工在外,才最终导致了这个悲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