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中国大参考(2013-2014)
48867900000002

第2章 趋势报告(2)

如果将观察的视角仅仅局限于亚太的发展将依中美关系而动,那看到的就只能是“太平洋世纪”的一面。而同样值得重视的另一面是,亚太地区的发展大势也在确定和规范着中美关系的未来进程,决定中美新型大国关系的塑造。

大国博弈的主场之所以说在太平洋,当然并非完全指美国战略重心东移,环太平洋地缘政治的改变,还与二战遗产问题、历史民族矛盾直接有关,比如美国在亚太地区的军事存在,美国与日本的安保条约、俄罗斯与日本的岛屿之争、日本与中国的岛屿争议,以及日本与韩国的岛屿争端等,此外,还有印度与中国的领土争端,菲律宾、越南等东盟国家与中国争夺海洋权益等,美国正是通过介入这些与中国有领海争端的国家、地区之间的矛盾,以仲裁者、保护人自居,强化其亚太存在,以达到布局亚太、抗衡中国的目的。

就大国博弈主场而言,固然太平洋国家众多、利益纠葛复杂,但相对南海而言,东北亚更为重要和关键,堪称大国博弈的核心区、焦点区,未来东北亚局势走向,或可决定世界格局演变及其走向。为什么这么说?

原因在于:首先,这一地区集中了当今居于世界主导地位的政治、军事和经济大国,其中,美、中、俄是联合国常任理事国,日本是经济大国、强国,这些国家力量消长变化与国家关系态势对整个世界具有决定意义;其次,这一地区集中了当今世界最突出的矛盾聚焦点和利益交汇点,在政治领域,是典型的国家制度类型交汇对冲区;在经济领域,是全球经济增长最强劲、利益交汇最复杂、相互竞争最激烈的地区;在地缘领域,是领土之争最集中、最复杂、涉及国家最多、冲突最为剧烈的地区;在军事领域,四大军事强国相互对峙,剑拔弩张,稍有不慎,就容易导致局面失控。其中,朝鲜半岛问题,由朝鲜核武问题派生的美、中、俄、日利益冲突问题,日本与中国领土争议问题热度最高,任何一种矛盾冲突激化都有可能导致灾难性后果。

由此提出的问题就是,如果说21世纪是太平洋世纪,那么,太平洋世纪又将是谁的世纪?

中国并不反对美国在亚太地区的存在(当然也反对不了),至少目前也不可能阻止美国在这一地区“横行霸道”。中国的当务之急,仍是韬光养晦,致力于强大和复兴。而当下对中国最最重要的,就是保有和尽可能延长战略机遇期。和平与稳定的周边环境,对于中国而言比以往任何时候都重要。正是在这个意义上,中国不反对美国在亚太地区的存在,中国领导人宣称“太平洋足够大,容得下中美”,中国也无意与美国发生利益和军事冲突。

如果将观察的视角仅仅局限于亚太的发展将依中美关系而动,那看到的就只能是“太平洋世纪”的一面。而同样值得重视的另一面是,亚太地区的发展大势也在确定和规范着中美关系的未来进程。亚太这个宽广的舞台不仅有中、美两个大国站立其上,更集中了在全球经济中占有重要分量的一些国家,以及诸多正蓬勃发展的新兴经济体。

中美博弈:中国走向复兴的历史必然

纵观世界历史,大国之间的博弈是不可避免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美中博弈是中国走向伟大复兴的历史必然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苏联解体,冷战时代结束,世界两强争霸格局告终,美国一强独霸世界,唯我独尊,这种局面一直持续到21世纪初。2001年“9·11”恐怖袭击事件的发生,打破了美国神话,使美国人的自信遭遇重大打击。美国人第一次感受到,在这个世界上,美国人并非可以为所欲为,美国本土也并非绝对安全的人间天堂。

“9·11”事件对世界格局的影响具有划时代意义,它改变了美国,也改变了世界。“9·11”发生在世界刚刚跨进20世纪的门槛,这一时刻具有象征意义,象征世界历史将开始一个全新的时代,而中国正是这一时代最主要的角色。应该说,真正对美国构成威胁和挑战的并不是无所不在的恐怖活动,恐怖活动当然是一种消耗,使得美国如入无物之阵,唯恐防不胜防。但无论如何,恐怖袭击不可能从根本上动摇美国的霸主地位。真正令美国人恐怖惶惶不可终日的,恰恰是世界主导力量的此消彼长。在主导世界的各主要力量中,中国力量日趋强大,使得原有的一超对多强的世界均衡态势开始发生改变。

分析冷战时代结束以后中美关系的发展,与其追溯到1972年尼克松访华,打破中美外交的坚冰,美国第一次开始正眼看中国,不如说“9·11”对美国的教育以及世界的发展与变革。其时,中国的改革开放已经进行了20多年,经济发展水平、国际地位空前提高,逐渐开始在国际舞台上对美国形成对峙之势。因此,与其说“9·11”改变了美国和美国人,不如说是中国复兴背后带来的挑战和危机感。

随着中国的上升、美国的下降,原有“均势”开始失衡,中美关系变得越来越重要,这也是为什么美国人反复说,中美关系是世界上最重要的双边关系。

但对于美国而言,所谓“最重要的双边关系”,更多时候是把中国视为美国的最大威胁和首要战略对手,不仅在军事上包围、遏制,在外交上离间、分化,在经济、科技等方面也采取各种手段予以遏制,比如网络攻击,比如TPP(跨太平洋战略经济伙伴关系协定)。仅就南海问题、钓鱼岛问题而言,由于美国的介入,公开和暗中支持日、菲、越不断挑起事端,已经给中国周围的安全环境增加很多麻烦,对中国周边安全,尤其是维护国家核心利益构成严峻的挑战。美中经济、政治(意识形态)、科技、军事博弈进一步升级为2.0版,其中军事博弈由原来潜在的较量发展为公开的对峙,亚太成为军事博弈焦点地区。

无论是朝鲜半岛问题,还是日本与中国钓鱼岛争端,军事主动权并不在朝鲜和日本,而在美国。换句话说,朝鲜也好,日本也罢,打与不打,最终都由美国说了算。尽管日本为钓鱼岛频频向中国发出战争叫嚣,大玩两面手法,一方面呼吁改善关系,另一方面强化既成事实,日本新版海洋计划甚至剑指中国,都不过是虚张声势而已,美国人不放话日本绝对不敢开第一枪。

其实,无论是南海争端,还是东北亚对峙,美国之所以不断挑事,其真正目的,就在于制造矛盾,把水搅浑,牵制中国,在打着维持亚太地区和平稳定的愰子下,通过不断搅局,加剧国家与国家之间的紧张局势,形成打群架的混乱态势,美国好从中取势,借以维护、巩固其在亚太地区“山大王”的绝对领导地位。美国要的就是这个局、这种效果。

这也是为什么无论是南海争端,还是东北亚危机,总在局面几近失控的最后一刻,匪夷所思地峰回路转、泥牛入海、化于无形的根本原因所在,也是美国实现战略重心东移的重大战略设计的着眼点所在。如果问题都像各国设想和舆论所期待的那样一一化解,没有了搅局的原因和理由,也就没有了美国的存在。

中美之间的博弈更多地将局限于国策与国策之间的较量,脑袋与脑袋之间的较量,智谋与智谋的较量,这也将是中美之间的博弈的常态化方式,并最终决定中美关系的走向。

那么,中国如何应对美国的钳制、围堵?中美之间的博弈又将走向何方?中美之间的博弈真会诉诸武力吗?我们认为,虽然存在这种可能性,但这种可能性并不大,至少目前远不是中美博弈的必然选项。

大国之间的博弈,不仅仅是军事力量之间的对抗,更是国策与国策之间的较量。国策与国策之间的较量,说白了就是脑袋与脑袋之间的较量,智谋与智谋的较量,不战而屈人之兵是最高境界,诉诸武力作为下下策往往是一种无奈被迫的选择,正所谓“图穷匕首见”。中国固然深谙此道,但美国在实践层面上可能更胜一筹。美国战略重心东移重大战略设计在亚太地区争端中显现的“美国模式”,也可视为中美博弈的“美国模式”,中美之间军事摩擦或可能发生,但爆发全面战争的概率很小。中美之间的博弈更多地将局限于国策与国策之间的较量,脑袋与脑袋之间的较量,智谋与智谋的较量,这也将是中美之间的博弈的常态化方式,并最终决定中美关系的走向。

事实上,奥巴马对华政策本身就具有两面性,既要防范和遏制中国,又要谋求与中国接触和合作。美国的对华接触也有两个目的,一是它需要发展与中国的经贸关系,捞取经济实惠,并争取中国在外交上对一些重大国际问题和地区热点问题上的配合和合作;另一方面,又可以在中国境内开展各种公开的、秘密的和平演变活动。历史已经证明,美国试图通过和平演变的方式或挑动分裂势力(宗教矛盾)搞颜色革命在中国不会奏效,即使美国仍然没有放弃这一瓦解中国的战略,只要中国执政党不垮就不会得逞。而中国也不会重蹈苏联的覆辙。

既然中美之间通过武力解决矛盾冲突的可能性很小,那么,中美之间的博弈是否还有第二条道路与可能?我们认为,第二条道路是存在的,这就是中国提出的构建新型大国关系。

构建中美新型大国关系,推动和促进中美关系稳定的发展,不仅对中美两国都有利,对世界的和平与发展也有利。但也要看到,构建新型大国关系,推动中美关系转型很难。主动权并不在中国手里,而在美国人手里。

美国再平衡战略具有内在的矛盾。一方面希望与中国发展合作的关系,另一方面却利用中国与周边国家领土主权纠纷来维持和加强美国的盟友关系,将其作为防范中国的手段。这种对立使得中美合作和竞争的趋势同步上升,也使得中美关系处在一个十字路口。这种内在矛盾的根源在于美国的冷战思维和传统的大国权力转移的思维,不尊重中国的核心利益,却要中国接受美国的秩序和安排。

有鉴于此,构建中美新型大国关系的关键,美国要切实改变其冷战思维和大国权力转移的旧思维,双方相向而行和共同努力,实现在亚太良性互动,把两国元首的重要共识转化为具体行动、落到实处,“让太平洋更加太平”,也让那些企图挑拨中美矛盾、从中渔利的做法不能得逞。

清华大学国际问题研究所副所长赵可金认为,不管各方是否愿意承认,当前中美关系正处于迅速转型和调整之中。一方面,奥巴马政府在振兴美国经济和维护美国世界领导地位方面心有余而力不足,迫切需要一个强有力的合作伙伴。另一方面,中国国际影响力不断壮大,中国既有参与国际事务的意愿,也有承担责任的能力。中美国际责任的再平衡,是大势所趋。

可以预测,按照目前的趋势,中美博弈的最终结果,中国崛起不可能被遏制住,中国在这场看不见硝烟的较量中,随着国力逐步强大和军事上羽翼丰满,将最终在博弈中由被动转为主动。

中俄美新三角演绎影响未来世界格局形成

俄罗斯自苏联解体后,一度国际地位大大降低,几近沦为二三流国家,自普京出任俄罗斯总统,到“普京-梅德韦杰夫”体系形成,20多年来,俄罗斯一直在致力于实现“俄罗斯梦”,这就是全面走向大国复兴,再造俄罗斯曾有过的辉煌。这个辉煌,曾经是沙皇和苏联时期的,如今是普京和梅德韦杰夫的。

对于俄罗斯而言,在走向伟大复兴过程中,所面临的大国博弈对象,主要是美国和中国,而由于历史和现实的原因,俄美之间的博弈更为重要和突出。俄罗斯的战略取向,应是在大国博弈中利用美中、中印、中日之间的矛盾造成的相互牵制、制衡,捞取更多的利益和实惠,推动俄罗斯走向强大和复兴。有鉴于此,就不难解释,俄罗斯在国际关系中的种种“反常”表现,比如,在伊拉克、利比亚、叙利亚问题上,叫板美国,联手中国抗衡美国霸权;在中印之间,既与中国合作,又频频向印度示好,支持向印度售武抗衡中国;在中日领土争端问题上支持中国,换取中国在俄日岛争问题上支持俄罗斯;在朝鲜半岛问题上,联手中国,抗衡美韩;在美国与北约导弹防御体系部署上,在大西洋军事存在对峙上,针锋相对,等等,无一不显示俄罗斯的战略意图和目标取向。

在当今世界大国博弈中,美国、中国、俄罗斯具有特殊重要的地位,非其他国家所能相提并论。美国与中国的博弈竞争大于合作;相反,中俄之间的博弈合作大于竞争。

有分析认为,中美俄三方关系的微妙变化,昭示着冷战结束后的又一场中美俄三角战略平衡跨上了新台阶。在人类历史上,此类关于力量与权势均衡的大戏屡屡上演。过去有,现在有,将来必定还会有。

冷战期间的三角大战很有意思:那时是中美苏,先是中苏结盟防范美国,后是中美战略性联手制约苏联,都为实现力量均衡。美苏两大阵营剑拔弩张,不仅冷战相对,更有热战相伴。朝鲜战争和越南战争都是冷战期间的超级热战,而且中美苏每次都十分投入。当尼克松总统1972年来华访问时,越南酣战正急。有趣的是,当时中美作为对手又都处心积虑防范苏联,最终走上了合作之路,而中苏作为新的对手又都同时在合作支持越南抵抗美国,争取民族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