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中国国力报告(2013-2014)
48868200000020

第20章 产业经济(2)

上海自由贸易区的设立对上海临空经济区的建立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这不仅体现在浦东临空经济区直接涵盖在自由经贸区的范围内,还包括更开放的税收、外汇政策。在以往的建设发展过程中,由于政府对税收及金融市场的管制严格,导致中国临空经济区在金融及商业服务业等现代服务业领域,不具发展优势,相关产业配套设施及政策不完备,限制了临空经济区的发展。

上海自由贸易区的建立,不但可以实现临空经济传统管理模式的转变,还可以提高临空经济区内贸易模式的开发度,建立起一套与国际接轨的模式。此外,开放的政策如外汇政策、税收政策等,可以更进一步提高临空经济区的国际竞争力。

临空经济空间呈现“蛙跳式”发展

临空经济发展的模式是临空经济偏向的问题,如佛山的三水区等地区的发展都是隔区发展,即不是连片发展,而是跳跃式发展的模式。这种发展模式,可以充分有效地整合相邻地区的优势资源,实现不同区域经济的协同发展。随着区域经济产业结构的优化及陆地多型交通设施的完善,这种发展模式将被越来越多的地区所借鉴。

中国临空经济区之所以呈现“蛙跳式”,主要还是受到区域资源的配置及经济发展水平的限制,只有实现跳跃式发展才可以最大限度地整合、优化资源,实现资源的最佳配置。比较发现,这种现象主要出现在沿海各省,如江苏省有南京、无锡、常州、盐城、连云港、徐州、南通7个临空(港)经济园区;浙江省有温州、杭州、宁波、嘉兴4个临空(港)经济园区;广东省有广州、珠海、深圳、佛山4个临空(港)经济园区。

以江苏省为例,江苏省地处中国长三角地区,经济发达,聚集各种产业,形成了完善的产业链结构;此时,使每个城市形成各式各样完整的产业结构,显然没有必要,因为便捷的交通可以将各个地区、区域构建成一个统一的有机体,实现区域资源之间的互补、配合。

徐州、连云港和盐城机场属于苏北,南通机场属于苏中,南京、无锡、常州机场属于苏南。苏北各机场的临空经济促进资源的整合的效率均低于苏中,苏中的效率又低于苏南各机场,整个江苏从北到南呈现出阶梯状的效率布局。苏南无论是临空经济的发展还是其对资源整合都处于领先地位,苏北却正好相反,只有盐城勉强能和苏中相比。

临空经济跳跃式发展的出现也是区域经济发展不均衡的一种必然结果,鉴于资源的最佳配置及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均衡;在规划临空经济时,就不能一味地追求全面发展,必须以突出区域特色及资源为中心,由点及面,由区域带动全局,从而实现经济的全面快速发展。

政府主导下的临空经济区发展

中国临空经济和国际航空经济发展有着明显的不同。在机场及周围土地的掌控及开发问题上,在中国主要是政府主导,在国外则是市场起着决定作用。中国临空经济的管理模式仍是以政府为主体,而相应市场调节机制缺失。临空经济的核心在于机场,机场的外部性所产生的区域经济效用决定了区域经济的深入发展,因此要进一步释放空港经济的潜能,就必须要实现机场管理及规划等机能及当地政府政策的完美融合。

中国临空经济区同国外着名临空经济区在发展、开放程度上还存在较大的差距,这也与政府严格管控税收政策与金融政策密切相关。临空经济发展的特色是自由、便捷、开放,要实现临空经济区的健康、持续发展,必须要逐渐淡化政府色彩,让市场杠杆作用来主导临空经济的发展。中国已经进行了积极的尝试,上海自由经贸区的建立就明确说明了这个问题。

宽松、开放的金融、税收制度和完善、和谐的协调、管理机构,可以深化临空经济区的改革,充分释放临空经济区的市场、经济潜能,提升临空经济区的核心竞争力,实现临空经济对区域经济的示范、带动作用,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

中国临空经济发展的趋势分析

航空运输正在成为继海运、河运、铁路、公路之后的“第五冲击波”。

在美国北卡罗来纳大学教授约翰·卡萨达看来,目前很多现代化的大都市功能都在机场或者机场临近地区有所显现,甚至机场本身也成了一个新城区——航空城。如美国的大型机场,日均消费人数已经超过了美国中等城市的消费人数,甚至比平均人数要高20%。全球范围内,一些大型机场的非航空收入远远超过了主流业务的收入。机场周边快速发展的商业设施成为带动区域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动力,机场地区渐渐成为该地区的重要购物、交易和商业中心。

同样,临空经济也正成为中国新世纪、新经济格局下发展经济、带动区域发展的重要力量。作为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临空经济对中国总体经济发生巨大作用力的同时,也受到中国总体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发展速度的影响。具体说来中国临空经济呈现出以下发展趋势:

临空经济发展和中国城镇化建设相互推动前行

交通运输的发展是城镇化发展的重要支撑条件,它对于城市群的空间形态、产业布局和城市宜居水平具有直接引导作用,因此,城镇化与航空业发展高度关联,相辅相成。中国临空经济的发展必定促进新型城镇化发展,同时中国城镇化的发展也必定带动临空经济的进一步繁荣。

临空经济带来就业、居住及与之相适应的生活配套。其中,这种配套主要包括清新的空气、干净的水、良好的生态和绿地、优质的教育、高水平的医疗服务、现代化的商业、现代化的网络、现代化的公共交通。

这种配套是城市的形态、业态、文态、生态的优化,这种优化的功能无形中也促进了中国现代化小城镇的快速发展。

城镇化催生大量的航空消费群体。随着城镇化的深入发展,城镇人口迅速增加,居民收入和消费能力也将不断提高,这就会给航空业带来更多的客户群、消费源等。另外,城镇化两纵三横的空间战略格局,未来将会形成20个左右的城市群,聚集全国70%左右的城镇人口,对交通运输的需求将呈现高密度、快速化、多样化和无缝化衔接的趋势。这也将促进中国临空经济区在全国各地的扩展速度。

改变城市外延结构,发展新型城市群落

临空经济区也不再是简单的卫星城,而是城市群落的必然组成体,是中心城市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成为带动区域及城区经济发展的新引擎。新城市的诞生一般是由经济发展或工业链转移推动的,临空经济区作为一种新的经济模式,涵盖多种产业链和优势资源,具备了城市化进程的条件。以首都机场为例,首都机场作为中国临空经济发展的典型代表,对中国整个临空经济产业的规划和发展都具有较大的借鉴和指导意义。

首都机场临空经济区实现了与主城区经济的互补与完美链接,北京市作为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涵盖各个行业,这些产业都和临空经济有着密切关联、良性互动。如产业中的石油加工、设备制造业、金融保险业就为临空经济航空运输业提供产品和技术服务;如邮政、旅游、教育、科学研究等为临空经济的发展提供市场保障和技术支持;如计算机服务、高新技术软件等新技术产业则为航空业的发展提供核心动力。与此同时,航空运输业也为这些产业提供了便利的交通网络,增强了其进入全球价值链的竞争力。

临空经济与主城区经济的发展是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的关系。最近,首都机场也打出了“生态卫星城”这一概念,即在物流及产业园区发展的催生和带动下,集商务、居住、娱乐于一身,同时促进居住人口的增加和发展,促进生态卫星城的发展,并形成良性上升的发展循环。卫星城可以转移主城的一部分产业及职能,如将主城区中对时间敏感性的医药、计算机服务产业、软件产业等高新技术产业转移到临空经济区内;将主城区中的石油加工业、设备制造业等与临空经济发展密切的行业转移到临空经济区周边,以保证临空经济健康发展。以临空经济区的便捷优势,带动主城区旅游、金融、文化产业的发展,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防止临空经济区陷入“孤岛经济的模式”。

临空经济区产业以多样式、互补型特点健康发展

依托空港发展枢纽经济及航空制造业经济,对拉动区域经济发展,增加就业都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临空经济的发展与周边区域经济体的经济实力、自然资源、产业水平、人文环境都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如何根据区域经济的特点,发展特色的临空经济区,成为设计和规划临空经济区所必须面对和考虑的重要课题。

国外比较成功的临空经济模式主要包括综合枢纽导向型、航空产业驱动型、区域资源环境导向型等。根据各个地区不同的地理、资源、人文、经济环境,中国的临空经济也呈现出多种不同的发展模式,各具特色,使临空经济朝着多样化、互补化等方向健康发展。其中比较典型的包括首都机场临空经济区、上海虹桥-浦东临空经济区、郑州临空经济实验区等。首都机场地处北京,凭借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独特的经济、人文环境,便捷的交通体系,具备了成为国际航空枢纽的先决条件;上海浦东-虹桥机场临空经济区,充分利用地理位置及经济因素,以雄厚的经济实力、便利的空港双行模式及长三角地区协同发展,整合优势资源等,为临空经济的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保障;郑州凭借其地处中国交通枢纽中心、劳动力及自然资源丰富等优势,发展以物流产业及代工整配型产业为主导的临空经济模式,取得了显着的成绩。

临空经济区将促进构建“硅谷”式产业带

中国临空经济区作为高新技术的聚集区,具有明显的市场导向和技术优势。由于区内高新技术产业林立,各种资源(资金、高新技术、物流产业链)配置完备,使其具备了发展成为特色产业、高新技术产业聚集基地的条件。国外着名的临空经济区如美国的西雅图机场,波音公司在西雅图的两个总装厂,均紧邻机场。波音公司的制造业及其他的服务部门,如售后服务、培训、资产公司等则布局在西雅图城区,西雅图形成了以航空研发、制造、服务产业为主导,并延伸发展其配套服务业,初步构建了完整的航空制造产业链。

在建设规划中国临空经济区时,要充分借鉴外国经验,让一部分临空经济区凭借自身特点,发展特色产业,如郑州临空经济区,就依托地缘、人口和交通优势,聚集了一大批如富士康式的代加工企业,使其成为一个综合式的代加工基地。充分利用、整合现有资源,发展特色经济、提高临空经济区核心竞争力,发展中国临空经济区特色“硅谷”产业带势在必行。

北京临空国际经济技术开发中心管理委员会于2005年6月成立,2007年3月正式挂牌运行。2008年4月加入中关村科技园区,规划总用地面积10平方公里,一期规划面积5.2平方公里。园区是北京市顺义区发展高科技产业的预留地和新兴地,是北京市六大高端产业功能区之一的临空经济区的高科技核心板块。

园区的主营业务为信息产业及相关服务业,主要引进新兴信息、高端装备制造和顶尖航空航天技术三大战略性新兴产业,配套引进金融商务、科技服务、信息资源等生产性服务企业,致力于打造中国第一个临空型、国际化、信息产业为主导的高新技术产业基地。

园区依托临空经济区和中关村创新资源优势,主要承担中关村科技园区技术溢出和产业辐射,吸引中关村自主创新发展型企业到园区做大做强,实现电子信息类高新技术产业集聚发展,打造“电子城-空港-临空国际”中关村东线临空信息产业带。

呈现空港联动,区区互补协作模式

航空运输相对海运、陆运而言,最大的优势就是快捷,这也是临空经济迅速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然而这也不代表航空运输可以脱离陆运、海运而独立发展,这三者是相互依存、优势互补的。实现空港与陆港、海港运输的无缝对接,也是未来几年发展临空经济园区规划与建设中需要解决的一个重大问题。目前在中国的临空经济建设中已经出现了相应的协作模式,如上海临空经济区的“大通关”,大连机场集团与大连港集团签订合作框架协议,共同缔结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实现机场空运与港口海运服务的无缝对接等都是空港一体化的典型代表。

“空铁联运”概念在欧美地区已兴起多年,其中比较着名的包括法兰克福机场、阿姆斯特丹史基浦机场;“空铁联运”也是一个国家交通体系完善成熟的体现,目前中国只有虹桥机场出现了此种运营模式;其实高铁的兴建并不完全意味着与航空运输业的竞争,相反两者之间还有积极的互补、促进作用。以虹桥机场与京沪高铁为例,京沪高铁的兴建不但为虹桥机场吸引了大量的客流,还为虹桥机场提供了基础保障,如大雾或者恶劣天气飞机无法起飞时,可以通过高铁及时对旅客进行疏导,缓解机场压力;同时京沪铁路的兴建还促进了虹桥机场的改革,比如开通“京沪快线”提高了机场的服务质量及运营效率。

另外,嘉兴临空经济区提出的“四空、四港”战略,即通过便捷的陆路交通将上海虹桥国际机场、上海浦东国际机场、杭州萧山国际机场、嘉兴机场及上海港、阳山港、宁波港、嘉兴港连接起来,构成一个航空-陆运-海运无缝对接的运输网络,充分利用区域优势,提高整个区域的综合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