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至2013年5月,全市累计投入21.3亿元建设各级各类基层文化设施,基本实现了“两馆一站一室”等基层公共文化设施全覆盖。全市的40个文化馆、图书馆全部达到国家三级馆以上标准,其中一级馆18个,二级馆18个,三级馆4个;20个公共图书馆馆藏图书575.4万册,乡镇(街道)和村(社区)图书室藏书671.123万册,公共图书实现了人均一册;315个乡镇(街道)均建成了最小500平方米、最大4000余平方米、平均面积800余平方米的综合文化站(社区活动中心),配备了最低15万元、最高200余万元的设施设备,平原地区乡镇还配套建设了不低于2000平方米的群众文化广场;3363个村(社区)以共建共享方式落实了综合文化活动室。19个区(市)县均完成了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县级支中心建设,315个乡镇(街道)均建成开通了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基层服务点。
建立定制配送服务、政府采购服务、流动服务与数字服务联动运行的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供给机制
成都市把丰富基层公共文化产品生产和服务的供给作为制度机制建设的重点,建立了定制配送服务、政府采购服务、流动服务与数字服务联动运行的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供给机制,极大地丰富了基层公共文化服务内容。以农民工、老人、少年儿童、残疾人等弱势群体和特殊人群为重点,深入开展“文艺精品耀蓉城、文化艺术惠青工、文艺百家到基层、文艺演出送市民”等活动,实现四级群众文化活动的常态化,努力提高公共文化服务的效益和质量,推进成都市区域内公共文化服务的均等化。
探索城乡文化服务定制配送机制。为切实提高公共文化服务的有效性,成都市将建立工作机制与转变公共文化服务工作作风相结合,按照“建立服务内容目录菜单,畅通群众需求诉求渠道,搭建服务定制工作平台,按需供给公共文化服务”的要求,与政府采购公共文化服务联动运行,以“两馆一站一室”文化设施为依托,以紧贴群众需求服务为核心,根据不同人群文化需求有针对性地组织开展公共文化服务,形成集约、高效的公共文化服务组织提供模式。定制提供文艺演出、数字电影、艺术培训、公益讲座、图书借阅等文化服务。
建立政府采购公共文化服务机制,使“送文化”常态化、制度化。
成都市自2006年开始,坚持每年以政府采购的方式,采购1000场以上近年获国家、省、市艺术奖项的精品节目和集思想性、艺术性和观赏性于一体的节目下乡演出,使“送文化”常态化、制度化,受到城乡群众的普遍欢迎。2012年起,市县两级分别设立政府采购公共文化服务专项经费,市本级从公共文化服务专项资金中安排1000万元,各区(市)县专项预算不少于200万元,全市每年共计5000万元,主要面向社会采购文艺演出,作为公共文化服务送到基层,市本级主要送到乡镇(街道),各区(市)县主要送到村(社区)。2012年全市共购买3500余场演出送戏下乡。
建立“一馆一团一车”的公共文化流动服务机制,提升流动服务的水平。目前,成都市已为市属演艺团体配备了3台流动舞台演出车,为二、三圈层14个涉农区(市县)的文化馆、图书馆各配备了1台文化(科技)服务车、1台公共图书流转服务车。
建立数字服务机制。加强资源建设,完善数字公共文化服务网络。
成都市文化馆建有网络文化馆,成都画院建有网上画廊,成都图书馆建有“锦绣成都——成都地方文献”“蜀韵风雅——成都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博物馆”等5个主业务网站,2012年已基本完成数字图书馆、数字文化馆、数字美术馆和文化综合执法数字监管平台建设。城乡居民均可通过1.2万余个基层服务点的账号和密码免费享用文化共享工程成都支中心的所有数字资源。成都图书馆业务网站综合访问总量达到538.6万次,访问下载总量552.8万篇(册)次。
目前成都市已经实现了四级群众文化活动的常态化。市级每季度有大型品牌活动(“成都文化四季风”系列群众文化活动),县级每月有示范性群众文化活动(如“文化金牛大擂台”“武侯闹春”“锦江之夜”“琴台放歌”等),街道、乡镇每周有组织地开展集中文化活动,社区和村每天有群众文化活动(如社区文化发展繁荣工程,五会一歌——典型报告会、读者见面会、好书推荐会、精品赏析会、时尚文化讲师会和琴台欢歌,家门文化等),形成每个区(市)县都有的、贯穿一年的示范性品牌群众文化活动。
建立以“百千万工程”为目标的公共文化服务队伍建设机制
建立高素质的、宏大的公共文化人才队伍是公共文化服务开展的决定性因素。为此,成都市建立了基层文化工作人员的标准化建设机制、全员培训机制,实施了文化队伍建设的“百千万工程”。成都市委、市政府先后3次出台专门文件,明确了乡镇文化工作人员数量、待遇和工作标准,切实加强了基层人员队伍。
为整体提高全市文化队伍素质和工作能力,成都市自2010年起,以基层文化队伍培训为重点,有计划地对全市文化队伍进行了全员培训。
先后在清华、北大、厦门大学举办6期高级研修班,对全市文化局长、文化处(科)长和“文图两馆”馆长、博物馆馆长进行了3次集中培训。
依托市委党校对全市乡镇(街道)综合文化站长(主任)进行了集中培训,培训人数达1000余名,全市文化站长和中心主任实现了持证上岗;依托市、县“文图两馆”,分期分批对全市村宣传文化辅导员进行了全员培训。
2012年成都市进一步建立了以“百千万工程”为目标的公共文化队伍建设机制。一是开设100所以上的市民文化艺术学校(辅导站)。在市文化馆设立成都市市民文化艺术学校,在区(市)县文化馆设立分校,在全市乡镇(街道)开设100个辅导站,2013年完成100%的乡镇(街道)辅导站设立工作。二是建设有1000名以上持证上岗的文化艺术骨干的辅导员队伍。由市文化局制定考核上岗标准,依托驻蓉高等院校和市民文化艺术学校,为全市的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和参与公共文化服务的社会文化单位培训持证上岗文化艺术骨干辅导员。2013年完成全市村(社区)文化艺术骨干辅导员的培训持证上岗工作。三是建立1万人以上的文化志愿者队伍。2012年成立成都市文化志愿者协会和区(市)县文化志愿者协会,努力实现各级各类公共文化设施和各种公共文化活动有文化志愿者参与管理和服务,2012年全市文化志愿者人数达到1.5万余人。
经统计,截至2012年年底,全市“七有”(有队伍名称、有稳定队员、有固定场地、有专门经费、有统一服装、有简易道具、有定期活动)的群众文化队伍已达到4228支,人数达到了15万余人。
建立以争创成都“先行区”为抓手的公共文化服务示范区创建激励机制
在示范区创建工作中,成都市委、市政府以高度的自觉,把创建作为推动文化事业发展的重大机遇,把创建工作纳入市委、市政府中心工作,作为“一把手”主抓的重要工作。同时,为在全市营造“比、学、赶、帮、超”的创建氛围,充分调动区(市)县创建国家示范区的主观能动性,成都市制定《成都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先行区(市、县)评估标准(暂行)》,并在全市组织开展创建“先行区”活动。通过这一抓手,实现区县创成都“先行区”、全市创国家示范区的总体目标。
创建工作得到各区(市)县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全市共有14个区(市)县申报创建“免检区”,20个区(市)县申报创建“先行区”。在积极申报创建“免检区”“先行区”的同时,各区(市)县均加大了对本地创建工作的组织领导,均出台了本地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12号文件的工作意见,从经费投入、人员配备、设备购置、活动开展、特色打造等方面建立长效机制,并采取了纳入目标管理考核,签订责任书、承诺书,部门分片包干督办等有效举措,并狠抓落实,强力推进本地公共文化建设各项工作。从目前掌握的情况看,市委、市政府部署的各项创建工作得到了高质量地落实,取得了明显的“以创促建”作用。
在创建激励机制推动下,成都各区(市)县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公共文化服务内容,如把基本文化权益保障放在与就业、教育、卫生、交通等同样位置的锦江区;着力破解城乡公共文化“二元”结构,全力提高城乡公共文化服务水平的龙泉驿;依托本地自然文化特色资源,打造多项特色文化品牌,让当地百姓乐享公共文化服务“万花筒”的都江堰;有效整合社会资源,为百姓提供最便捷图书馆服务的高新区……成都公共文化建设实践形成的7个工作机制,有效地整合了成都市的现有公共文化资源,激发了体制内外参与公共文化服务的积极性。随着创建工作时间的延续,7个工作机制的资源综合性、成本集约性、效益放大性已逐步显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