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推进国家治理与社会治理现代化
48890600000006

第6章 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实现路径

高小平

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定位明确,内涵丰富,令人振奋。“治理”是一个古老的词汇,中国历代都讲治理,积累了大量国家治理的智慧和经验,但这个概念在近二三十年被赋予了许多新的内涵。当下公共领域的实践和现代政治学、行政学等研究将治理拓展为一个内容丰富、包容性很强的概念,重点是强调多元主体管理,民主、参与式、互动式管理,而不是单一主体管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指出的作为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的“国家治理”,是党关于全面深化改革的思维体系、话语体系和制度体系中的一个核心范畴,是一个重大理论创新。从传统“管理”到现代“治理”的跨越,虽只一字之差,却是一个“关键词”的变化,是治国理政总模式、包括权力配置和行为方式的一种深刻的转变。从“管理”到“治理”的跨越,说明我国将在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方面,在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建设方面,采取具有革命性的变革,把中国带入改革开放的新阶段。

国家治理体系的实现路径,我理解是要做到四个统一,三个结合。

四个统一。一是党和政府的领导与多元主体参与公共事务管理的统一。

充分发挥市场主体在经济生活中的作用,充分发挥社会主体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充分发挥人民群众在国家事务管理与决策中的作用。二是法治与德治的统一。按照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并重的要求,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引领,全面推进立法、司法、行政、执法体制改革,坚持依法执政、依法行政、领导带头、全民守法与精神文明建设、道德建设共同推进,使法成为善法,使政府治理成为善治,实现外部控制与内省教化统一。三是管理和服务的统一。管理与服务是一个事物的两个侧面,只有充分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以人民利益为重,以群众期盼为念,寓管理于服务之中,把管理与服务有机统一起来,才能实现管理效率与服务公平的兼顾。四是常态管理与非常态管理的统一。当今社会是一个风险社会,各种突发公共事件导致社会常态的破坏已经成为“常态”,国家治理结构必须适应这一需要,建立既遵循通行的行政管理规则,也有利于风险管理、应急管理的体制、机制和制度体系,实现预防突发事件与有效应急处置的统一。这四个统一是“治理”的本质属性在管理主体上的实现路径。

三个结合。一是坚持解放思想、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解放和增强社会活力相结合。把解放精神力量与解放物质力量,释放制度活力与释放人的活力结合起来,使之相互促进、相辅相成,才能形成强大的改革动力和社会发展动力。解放思想的重点是要把治理的思想系统化、理论化,以理论的彻底性打动人、说服人、动员人,让大家把思想活跃起来,把行动统一起来。二是要坚持顶层设计与摸着石头过河相结合,推进治理制度创新。由于我们现在的改革属于“刺激-反应”式,揭露了问题再去解决问题,这容易导致改革的碎片化。顶层设计就是立足增强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同时,必须坚持实践第一的思想,把多年来成功的做法上升到全局的高度,把地方特别是基层的经验上升到国家政策层面。三是要坚持发挥市场和社会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与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相结合,推进治理方式创新。市场和社会配置资源,实质是对人的自发行为的尊重。发挥政府作用理论体系、制度体系和政策体系,才能广泛凝聚共识,社会配置领导干部和公务员自觉行动起来,建立不改革、在改革问题上“不作为”的问责机制。有了这样的机制,改革才会更有劲头、更有来头,才能让更多的人尝到改革的甜头。这三个结合是“治理”的本质属性在管理方法上的实现路径。

治理能力现代化是把治理体系的体制和机制转化为一种能力,发挥治理体系功能,提高公共治理能力。治理体系现代化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关系是结构与功能的关系,硬件与软件的关系。治理体系的现代化具有质的规定性,是治理结构的转型,是体制性“硬件”的更换,只有实现了治理体系的现代化,才能培养治理能力的现代化;同时,治理能力又对治理结构会产生积极或消极的影响,善于治理、敢于变革,可以有效地推动治理体系现代化。

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的重点是处理好政府、市场、社会的关系。这种能力存在于对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之中,存在于自觉遵循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要求之中,存在于主动把握科学协调、统筹谋划、共同治理的内在基本逻辑之中。在经济治理体系中就是要按照政府调控市场、市场引导企业的逻辑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发挥市场在配置经济资源中的决定性作用;在政治治理体系中就是要按照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的逻辑深化政治体制改革,发挥法治在配置政治资源中的决定性作用;在社会治理体系中就是要按照党和政府领导、培育、规范社会组织,社会组织配置社会资源的逻辑深化社会体制改革,发挥社会组织在配置社会资源中的决定性作用;同时,更好发挥党和政府在经济、政治、社会中的作用。

(高小平,中国行政管理学会执行副会长,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