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当代北京石油化工史话
48898100000016

第16章 北京的石油工业产品(4)

通过大量勘探,探明的有:在廊坊——固安凹陷面积2800平方公里内已发现古庄油田、柳泉油田、廊东油田,以及风和营、琥珀营等几个小油田。还发现刘其营和柳泉两个小气田。在大兴区的风和营钻探出的参1、桐2井获工业油流基础上,又打出了日产原油115.7立方米的京126井,这是北京地区第一口日产原油百吨井;并初步在风和营控制两块含油面积和一定的石油地质储量。大兴县石佛寺附近也见到了工业油气井。

(三)天然气管道建设及使用

中国是最早使用木竹管输送天然气的国家。1600年前,我们的先人在四川省自流井气田不但用竹竿在平地敷设管道,而且“高者登山,低者入地”,“于河底掘沟置笕(ji2n,连接起来引水用的长竹管),凿石为槽覆其上”。中国现代天然气运输管道,多集中在天然气主要产地四川省。

1985年,由河北永清至北京的第一条天然气管线开始建设。为尽快建成通气,北京市不少单位做出了巨大牺牲,北四环的朝阳区大屯乡小营村十多家村办企业拆迁就是一例。1987年8月,永清至北京的天然气管道工程有一段需要占用这些企业的土地,这个村的干部集中了150多名村民,出动两台拖拉机、两台吊车、6辆汽车,冒着酷暑,在限定的七八天内,不仅拆除了2700多平方米建筑物,还搬运了30余台设备和50多吨各种生产材料。随着天然气管道的建设,北京市煤气公司于1986年9月在焦化厂建起了第一座容量为2万立方米的球罐投入使用。

1988年,北京市人民政府提出了“气化首都,为民造福”的天然气发展方针。按照这个方针,天然气公司先后在朝阳区定福庄、酒仙桥地区发展了14125户天然气家庭用户,在中关村、蓟门里、苇子坑、北太平庄等地区的院校、研究院、科学院、居民小区,发展了2.6万家庭使用天然气用户。

1992年,华北油田至北京的第二条输气管线开始建设,1994年1月投入运行,日供气能力增加到15万立方米,北京城镇居民使用天然气的用户迅速增加。

1997年9月,随着陕甘宁至北京天然气管线(陕京一线)工程竣工,北京市开始进行大规模天然气置换工作。到年底,全市燃气用户总户数达到了267.9万户,其中天然气用户105万户,当年用气量达到1.8亿立方米。自此,北京的天然气使用量每年以3亿~4亿立方米的速度增长。陕西至北京第二条天然气管线(陕京二线)在2005年8月通气,管线全长966公里,管径1016毫米,设计年输气能力120亿立方米。北京又建成了沿六环路的天然气管线工程马驹桥至李桥段,全长40公里,实现了通州调压站向市内五环路管线输气。

2005年12月19日,陕京二线天然气正式从六环路超高压管线输入本市城市管网,提高了天然气供应保障能力。2006年,用气量达到35亿立方米,覆盖北京各城区和大部分远郊城镇的天然气管线共7400余公里。到2009年底,陕京一线、陕京二线已向北京供气200多个亿立方米。2009年新增天然气管线约700公里,全市天然气管线总长度达到1.2万公里。

从2009年开始建设的陕京三线天然气管线北京段,于2011年1月4日通到良乡分输站。这条管道干线起自陕西榆林,途经陕西、山西、河北等省市,计划通至北京市北部昌平的西沙屯,管线全长约1026公里,设计年输气能力150亿立方米。陕京三线投入运营后,北京每天将新增2000万立方米天然气,有效地补充北京冬季用气。未来,北京市将形成陕京一线、二线、三线三条干线输气格局。即将开工的还有陕京四线,主要解决北京市燃气的调峰问题。陕京四条线年输送的天然气能力有400多亿立方米。

由中国石油天然气总公司负责建设的中国-中亚天然气管道于2009年12月14日建成投产,时任国家主席胡锦涛出席了在土库曼斯坦举行的通气仪式。中国-中亚天然气管道是世界上最长的天然气管道,它西起土库曼斯坦和乌兹别克斯坦边境,穿越乌兹别克斯坦中部和哈萨克斯坦南部地区,在新疆霍尔果斯入境,全长1833公里。入境后的管线西起新疆霍尔果斯,东达上海,南抵广州、香港,横跨我国15个省、市、自治区及特别行政区,全长8653公里,设计年输气量300亿立方米,是我国第一条引进境外天然气资源的大型管道工程。到2011年5月,中亚管道已累计向国内输送天然气超过100亿立方米。

2009年12月,与中国-中亚天然气管道衔接的西气东输二线工程也开始进行试投产。西气东输二线工程以宁夏中卫为界分为东、西两段。霍尔果斯-中卫段干线和中卫-靖边联络线为西段;中卫-广州段为东段。连接西气东输二线西段和陕西到北京的二线的靖边联络站,于2010年1月20日开始向北京等地输送来自中亚的天然气,25日到达北京。这条全长2745.9公里的西气东输二线(西段)管道全部达到供气条件,开始向陕京二线分输天然气。此次来京的天然气主要产自土库曼斯坦阿姆河右岸,经乌兹别克斯坦中部和哈萨克斯坦南部地区,然后从我国新疆霍尔果斯入境。

2010年,北京地区高峰日用气量达到了5000多万立方米;2011年冬季北京日供气量平均5046万立方米,高峰供气量约6200万立方米,全年用气量超过了76亿立方米,相当上海和天津的用气总和。北京清洁能源使用比例达到了14%,燃气管网长度达到1.4万公里。2012年,怀柔、密云、平谷实现了天然气管网与城市管网的对接,完成中压及中压以上天然气管线建设214公里,仅燃气集团就完成厂站建设14座。本市炊事燃气气化率达到98%,天然气在本市能源结构中的比例达到14%,天然气采暖面积占供热总面积的70%,天然气发电占本地发电量的38%,天然气用户达到了464万户。2013年,昌平、延庆两个区也实现与城市天然气管网对接,和城区享受一样的价格。

2013年,北京四环内的锅炉房和燃煤电厂机组全部关停,使用清洁能源,原老北京工业区和居民区耸立的大烟囱被彻底拆除。据北京市环保局有关人士介绍,2013年供暖季前,城六区30个大型供暖锅炉实现煤改气,北京城市燃煤将减少60万吨。到2015年,科利源、高井、国华、石景山4大热电厂也将陆续关停,并以新能源替代燃煤。北京地区的输气站已有5座,每小时输气能力420万立方米,每天最大供气能力达到1亿立方米。

七、用于汽车动力的气体燃料

北京用于汽车的气体燃料先后有焦炉煤气、液化气和天然气。最初使用焦炉煤气作汽车燃料,是因为缺少石油燃料,为了保证公路交通基本运行迫不得已所采取的一项应对措施。从20世纪末开始,使用液化气和天然气作燃料,是为了改善北京的空气质量而采取的一项必要措施。

(一)顶着煤气包的公交车

20世纪50年代末,北京街头出现了顶着大气包的公交车,这是因为汽柴油紧缺,在迫不得已的情况下以煤气代汽油所采取的一项应急措施。

1959年9月,玉门油矿钻井队队长王进喜作为石油工业战线的劳模代表,在北京出席全国群英会时,看到街头行驶的公共汽车顶个大煤气包,觉得石油工人没有搞到石油,让国家作难,心中感到十分惭愧。后来他带领他的钻井队到大庆油田开采石油,在艰苦的条件下带领全队职工,克服了难以想象的困难,只用5天多时间就打完了萨55井,创造了当时的最高纪录。当地有个老大娘看到王进喜他们没日没夜地干,提了一篮子鸡蛋慰问他们,说:“你们的王队长,真是个铁人”,这是后话。

20世纪60年代初,苏联突然削减了对我国的燃油出口量,造成我国汽、柴油供应十分紧张,北京市130余辆公共汽车不得不用炼焦化学厂生产的煤气代替燃油。随之,我国又连续两年遭受自然灾害,长途汽车被迫停驶,市区公共汽车面临停驶的威胁,其他运输汽车也被迫再次使用木柴、煤炭作燃料。在此严峻情势下,我国政府发出了自力更生、奋发图强的号召,一方面加紧发展石油工业,一方面积极开展社会节油工作,对石油产品实行定量分配供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