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末代皇帝
1906年,爱新觉罗·溥仪出生在北京的醇王府,其父为载沣。
1908年11月,光绪皇帝和慈禧相继去世。不满3岁的溥仪黄袍加身,改年号为“宣统”,成了大清帝国的第十代皇帝,也是末代皇帝。那时,溥仪根本就不知道当皇帝是怎么回事,于是,便由其父载沣摄政。1911年,中国发生了辛亥革命,宣称要打倒皇帝。1912年2月12日,隆裕太后颁布了退位诏书,这位宣统皇帝不得不脱下黄袍,告别仅坐了3年的龙椅。
1924年11月5日,溥仪被冯玉祥的国民军赶出了紫禁城。后来在罗振玉、郑孝胥的策动下,驻进了日本在北京的公使馆。这个小小的客厅,虽比不上紫禁城的豪华和气派,但在这里,溥仪每天倒也能够受到“众爱卿”的叩拜。然而,这毕竟不是大清国的皇宫,岂是久留之地?1925年2月,日本使馆人员以“出洋”为名,将溥仪弄到天津。先在前清官僚张彪的住宅呆了5年,后又在北洋官僚陆宗舆的宅地住了2年。
还在发动“九一八”事变的时候,日本就在策划如何统治中国东北的方案。1931年9月20日,建川会见关东军参谋课长,在谈到当前局势时,建川说:“消灭现有东北政权,树立以宣统皇帝为盟主,接受日本支持的政权,当为上策。”他还把这个想法告诉了关东军司令官本庄繁。
9月22日上午8时,在沈阳馆一号室关东军参谋长三宅光治的住处,土肥原贤二、板垣征四郎、石原莞尔聚集在一起,商讨如何统治中国东北的问题,企图建立一个以日本为盟主的“满蒙”五族共和国。后来逐步形成了解决“满蒙”问题的方案,旨在建立一个由日本支持,领土包括辽宁、吉林、黑龙江、热河和蒙古,以宣统皇帝为元首的“中国政权”,成为“满蒙”各民族的乐土。这个“政权”的国防和外交由日本掌管,甚至连交通、通讯也要管。如果一个“政权”没有国防、外交,还能称之为“政权”吗?这分明是傀儡。
一个月之后,板垣、石原经多次策划,拟订了《“满蒙共和国”统治大纲草案》,煞有介事地将这个“共和国”管辖的区域划分为6个行政区:“奉天省、吉林省、黑龙江省、热河省、东省特别区、蒙古自治领”。
这个“国家”一建立,就以苏联和中国为敌,因为它的“国防军”
是用来“对俄、对中”的,并由日本掌握。不久,板垣征四郎等又构筑了这个“新国家”的体制:元首“执政”,“国号”为“满洲国”,“国旗”为“新五色旗”,“年号”为“大同”。
日本人看中溥仪,自然有其原因:第一,溥仪同国民党没有关系,而且受到国民党的“迫害”,因为辛亥革命把他赶下了台,因而同国民党有仇;第二,“满蒙”是清朝的发祥地,一些上层遗老对清朝仍有怀旧之情;第三,世俗的农民热衷爱新觉罗家族的“王道政治”。
1931年7月的日本,这个被海风吹拂着的岛国,山花烂漫,青草郁郁葱葱,即使在盛夏,也不显得那么炎热。
日本的鹿尔岛,景色秀美,风光绮丽。一位日本军官的家里,来了一位中国青年。这位军官叫吉冈安直,曾当过日本天津驻屯军的参谋,时任鹿尔岛驻军的大队长。那位青年就是末代皇帝溥仪的弟弟溥杰,人称“皇弟”。当时在东京“学习院”读书,正准备回中国度假。吉冈在天津时,经常去张园,与溥氏两兄弟都很熟。
“欢迎光临。”吉冈夫妇对溥杰的到来非常殷勤。“麻烦你们了。”溥杰很有礼貌地回答。“天津是个好地方,令兄现在还好吧!你到了天津后,可以转告令兄,现在张学良闹得很不像话,满洲在最近也许就要发生点意想不到的事情。”究竟能发生什么“意想不到的事情”呢?这是军事机密,吉冈没有再往下说,但他告诉溥杰:“请宣统皇帝多多保重,他不是没有希望的!”什么希望?溥杰当时没有猜出来。回国后,7月10日,他就把这件事告诉了他的哥哥溥仪。
说来也巧,就在溥杰做客鹿尔岛后不久,溥仪也收到一件不寻常的礼物——一把扇子。这是一位日本人送的,他叫水野,上面写了两句话:“天莫空勾践,时非无范蠡。”
越王勾践,卧薪尝胆,终于得到范蠡的辅助,成就大业。日本南北朝内乱时期,也发生过类似的事情。溥仪“重登大宝”的美梦已经连做了好几个晚上,现在,又人送来这把扇子,且写上这句话,莫非是让我……这或许是一种暗号,看来梦还真有灵验。想到这里,溥仪既紧张,又兴奋。
“九一八”事变发生后,溥仪自然“心里一团高兴”,感觉“喜事”来临,“恢复祖业”有望,恍惚又穿上了龙袍,坐在龙椅上喊“平身”。兴奋之余,“恨不得立刻就奔到东北”。但他明白,如果日本人不同意,这件事就办不成了。情急之下,溥仪给日本陆相大臣南次郎写了一封黄绫信,谦恭地请求“加以指导”。此信由他的家庭老师远山专程送到日本。
倒是郑孝胥老谋深算,如此这般地教导溥仪:“沈阳情况还不明朗,不必太忙,日本人迟早要来请‘皇上’,何不先同各方联络联络。”
溥仪觉得郑孝胥的话有道理,于是,他派刘骧业去东北找关东军司令本庄繁,让总管家佟济煦去看望前清遗老,还指使商衍瀛去找那些曾经有过来往的东北军将领。
关东军既已决定拥立溥仪,便连忙电告日本天津驻屯军司令香椎浩平,对溥仪进行保护。随即,前清旧臣罗振玉从大连被召到沈阳,关东军要他到熙洽那里取一封信,熙洽是溥仪的远房亲戚。
9月30日下午,在天津的静园。日本天津驻屯军司令部翻译吉田忠太郎来见溥仪,告诉他:“司令官香椎浩平中将请你到司令部谈一件重要的事情,不要带随从。”
听了这个消息,溥仪的心情久久难以平静,预感有“喜事”降临。
稍作打扮后,溥仪便匆匆赶往日本驻屯军司令部海光寺。罗振玉、板垣征四郎的代表上角利一、香椎司令官早已在此等候溥仪。见到旧臣罗振玉,溥仪欣喜万分。香椎浩平把上角利一介绍给溥仪:“他是关东军参谋板垣大佐派来的,叫上角利一。”说完,香椎借故离开了。
罗振玉将熙洽的信恭恭敬敬地交到溥仪手上,信上这样写道:“复辟时机已至,于祖先发祥地满洲,在日本之支持下,先行复国,为继续商洽向中原进展之大计,请早发御驾。”
这是让溥仪到东北当“皇帝”的“请表”。看完信后,溥仪沉默不语。罗振玉一看急了,连忙对溥仪说:“满洲乃大清的龙脉,请陛下速去主持大计,那里的子民都盼您回去。”罗振玉越说越激动,已是满脸红光。
眼前发生的这些事,让溥仪“亦喜亦忧”。“喜”的是,日军对东北的统治可能实现,这是他希望的;忧的是,此事不知是真是假。所以,溥仪看看罗振玉,又瞧瞧上角利一,犹豫不决,打算回去考虑后再作答复。
“天津治安不好,你应该动身到东北去。”香椎走了进来,劝溥仪说。香椎的话,一度打消了溥仪的疑虑,使他觉得这种事情不像是假的。回来的路上,溥仪沉浸在“喜悦”之中。
从海光寺回来后,溥仪将此事一说,陈宝琛和胡嗣瑷对此表示怀疑,不同意溥仪立刻去东北,劝他不要相信日本人会用军舰迎接。现在东北的局势变化很快,情况不明,等刘骧业回来后再决定。
溥仪拿不定主意,又把郑孝胥叫来,征询他的意见。郑孝胥认为,至于何时“启驾”,应等佟济煦、刘骧业回来后再议。溥仪见大家都这么说,也只好等一等。
正当溥仪等人举棋不定的时候,佟济煦、刘骧业回来了。佟济煦告诉溥仪,他在沈阳见到了前清遗老袁金铠等,“他们都认为复辟时机已到”,不能迟疑。刘骧业说他见到了板垣,证实罗振玉、上角利一送信的事不是骗局,他还对溥仪说,关东军已经占领了吉林,“熙洽也准备响应复辟”。听了这些,溥仪备受鼓舞。
(二)溥仪出关
但是,日本政界同军界对于溥仪“复位”的问题出现了意见分歧。外务省担心日本支持溥仪登基会招致世界舆论的反对。军方的态度相反,积极支持。
板垣等人在加紧活动,于10月29日派土肥原贤二去天津策动溥仪到东北。
11月3日夜,天津大街上,秋风瑟瑟,寒意阵阵,风吹起地上的落叶,摇动着树上的枯枝。路上的行人稀稀疏疏,四周光线昏暗。
一辆黑色轿车悄悄驶来,在一座幽静典雅的宅院前停下。车门打开了,走出两个人。其中一人,鼻子底下有一撮小胡子,穿着一套日本西服,他就是土肥原贤二。
土肥原贤二,1883年出生在日本冈县,毕业于日本陆军士官学校,后来进入日本陆军大学深造。1913年来到中国,在关东军服役,后来当上了沈阳特务机关长。从此,土肥原贤二走到哪里,灾难便降临到哪里。在“九一八”事变发生时,他还只是个大佐军衔,不过10年的工夫,他踩着中国人的尸骨,竟爬上了大将的位置。难怪西方报纸称他为“东方的劳伦斯”(英国著名的特务),抗战胜利后,远东国际法庭的判决书说:土肥原贤二“对于在满洲所进行的对华侵略战争的发动和进展,以及嗣后受日本支配的伪满洲国之设立,都具有密切关系”。他对“以华制华”的政策颇感兴趣,也很在行。1928年,土肥原贤二曾把《王道论》这本书送给张学良,张学良当场质问他“:你让我当满洲皇帝,你是什么意思?”
土肥原贤二的罪状当然不止这些,《判决书》还说:“他不但曾参加对中国的侵略战争的实行,并且也参加了对苏联……的侵略战争的实行。”
身体微胖的土肥原贤二见到了身材瘦弱的溥仪,他操着不太流利的中国话向溥仪问好。一阵寒暄过后,土肥原贤二转入正题。他首先把张学良数落了一通,说张学良把“满洲闹得民不聊生,日本人的权益和财产得不到任何保证,这样日本才不得已而出兵”。土肥原贤二声称,关东军对“满洲”绝无领土野心,只是“诚心诚意地帮助‘满洲’人民,建立自己的新国家”。土肥原贤二看了一眼溥仪,继续往下说:“希望不要错过这个时机,尽快回到祖先的发祥地,亲自领导这个国家。日本将和这个国家订立攻守同盟,它的主权领土将受到日本的全力保护。”土肥原贤二向溥仪保证:“作为这个国家的元首,您一切可以自主。”
土肥原贤二的身份和他所说的话,扫除了溥仪心中最后一团疑云。但是,当听到“国家”二字时,溥仪还是关切地问道:“这个国家是个什么样子?”“我已经说过,是独立自主的,是由宣统帝完全做主的。”土肥原贤二解释说。
“我问的不是这个,我要知道这个国家是共和,还是帝制?是不是帝国?”
说实话,溥仪真正关心的是这个“国家”的国体问题,如果实行帝制,他就答应。辛亥革命要推翻帝制,实行共和,他才没当成皇帝。1917年,张勋带着3000名“辫子军”跑到北京,拥溥仪当皇帝,复辟帝制,这正是他要成就的“大业”。
土肥原贤二回答说:“这些问题,到了沈阳以后都可以解决。”“不,”溥仪要土肥原贤二马上就回答他的问题,“如果是复辟,我就去,不然的话我就不去。”特务出身、老奸巨猾的土肥原贤二难道真的不明白溥仪的心思吗?
他笑了笑,回答道:“当然是帝国,这是没有问题的。”“如果是帝国,我可以去。”溥仪对此很满意。“那么就请宣统帝早日动身,无论如何要在16日以前到达满洲。详细办法等到了沈阳再谈。”土肥原贤二吩咐由吉田安排溥仪的行程。说完后,土肥原贤二恭恭敬敬地向溥仪行了一个礼:“祝您一路平安。”便告辞了。
土肥原贤二离开后,吉田对溥仪说,此事不必告诉总领事馆,关于去大连的事,他“会妥善安排的”。至此,在溥仪看来,已经完全没有什么问题了。
不料,溥仪同土肥原贤二会见的消息不翼而飞。第二天,京、津两地的报纸刊登了两人会晤的消息。还有不少人为此写信给溥仪,劝他不要认贼作父。溥仪再次犹豫起来,13年前的事情还历历在目。当时,“张勋把12岁的溥仪抬出来复辟”,改年号为“宣统九年”。消息传出后,“全国民情,莫不反对复辟”,十几家报纸停刊,“表示抗议”,即使出版的报纸,也“无恭维复辟之辞”,上海、天津等处报纸,无不“口诛笔伐,痛斥叛国”。想起这些,溥仪不禁打了个寒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