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20世纪50年代以来新疆工业变迁研究
48904200000020

第20章 20世纪50年代以来新疆的工业布局与结构(2)

20世纪五六十年代,新疆工业化建设逐步开展。在中央开发新疆的计划引导下,内地大批人口向新疆迁移,参与新疆的经济建设。据统计,历年内地向新疆迁移的人口中,汉族占91.8%,净迁移281.59万人,新疆的汉族人口数占总人口的比重1960年为194.45万人,占28.3%,1966年为309.94万人,占40%。这些移民主要是通过国家计划分配、支边以及自流进疆的方式来完成的。移民的主要迁移地集中在北疆地区,形成了密集迁移人口带,主要沿兰新铁路-乌(鲁木齐)伊(宁)公路聚集。1964年,新疆地区人口分布中,北疆地区人口占全疆人口的比重已上升到36.62%,东疆地区是5.58%,南疆地区为57.8%。关内大批汉族人口迁移入疆主要集中在北疆地区,这些移民大部分是高素质的劳动力以及科技工作者,他们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管理经验,共同推动了这些地区现代工业的发展,形成了许多工业城市,如克拉玛依、石河子、奎屯等。据统计,1965年,乌鲁木齐、石河子、昌吉地区、伊犁州等北疆地区的工业企业单位数为809个,占全疆工业企业单位数的59%,而南疆地区仅占36.4%。

20世纪50年代初,国家屯垦戍边政策的实施,使驻疆人民解放军开始参与地方的经济建设。1954年,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成立,大批复员转业军人以及内地移民加入到兵团开发建设新疆的队伍中来。1966年,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人口达到148.54万人,占全疆人口数的17%,主要分布在北疆地区天山北坡经济带、伊犁河谷、南疆塔里木河流域一带。兵团职工在大力从事农业建设的同时还依托当地的农业资源创办了一批团场工业。在一些生产建设兵团人口较集中的垦区逐渐形成了一些新兴的工业城市,如石河子市和奎屯市,这两座城市分别为农八师和农七师师部所在地。农七、农八师垦区位于天山北坡经济带内,1966年,农七师和农八师人口达到60余万,占兵团人口的近1/2。石河子市原为一个仅为10户人家的小村落,经过农八师十几年的建设,1980年,石河子有工业企业单位141个,工业总产值达到31400万元,占全疆工业总产值的7.7%,已成为天山北坡经济带的重要组成部分。

3.新疆的自然资源

工业部门的发展受自然资源禀赋条件的支配相当大,这也直接影响到某些工业部门的生产布局。具有良好的农业资源和丰富的矿产资源的地区往往是工业生产布局的重点地区。以天山北坡经济带为例,这一地区面积仅为12.58万平方公里,占全疆面积的7.6%,它水土条件较好,蕴藏有全疆48.3%的煤炭、65.8%的黄硝和100%的水泥用泥岩,以及丰富的石油、天然气资源。20世纪50年代以来,新疆广大军民对北疆地区天山北麓和伊犁河谷地的水土资源进行了大规模的开发。1964年,北疆地区的粮食产量超过了南疆,耕地面积占全疆的近30%,特别是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六、七、八三个师在乌鲁木齐、石河子、奎屯沿线的土地开发,不仅使天山北坡的绿洲连接成片,而且建成了全疆粮、棉、油基地,为工业发展提供了丰富的原料,使得天山北坡区成为新疆工业布局的首选地。

20世纪五六十年代,克拉玛依油田的开发也与这一地区属于准噶尔盆地的油气资源聚集地有关。20世纪90年代后,新疆石油开发步伐逐渐加快,塔里木盆地又成为中国石油开发的主要地区之一。塔里木盆地的油气资源主要分布在南疆库尔勒至库车、拜城沿线地带,这一地带集中了塔里木油田99%以上的原油、天然气和石油化工产量,该地也是全疆长绒棉、瓜果、粮食的产地,成为近年来新疆经济发展最快的地区。

4.新疆的交通区位

新疆地处中国西北一隅,远离内地市场,自治区内各个地区距离内地的距离也远近不同,首府乌鲁木齐距甘肃省省会兰州铁路运距达1894公里,而南疆地区的库尔勒、喀什等城市距兰州的铁路距离分别为2000多公里和3000多公里。从与内地经济交往减少运费的角度来看,工矿企业设立于铁路、公路沿线,并且尽量缩短与内地市场的运距,也是新疆工业布局所要考虑的重要一面。20世纪50年代初,中苏关系正处于友好的时期,由于新疆与苏联接壤,是中国与苏联进行经济交往的重要通道,因此,1954年的新疆铁路修建计划中就预备兰新铁路的修筑经哈密、吐鲁番、乌鲁木齐向西延伸,经阿拉山口与苏联铁路连接。兰新铁路经过首府乌鲁木齐为中心的天山北麓中部地带,在此大力发展现代工业并对内地与苏联开展贸易活动,具有明显的交通便利。虽然后来中苏交恶,兰新铁路仅修至乌鲁木齐,但是1990年,第二条亚欧大陆桥的贯通,天山北坡经济带所具有的地利优势更加明显,通过亚欧大陆桥铁路线,可以实现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政府制定的“外引内联,东进西出”的外贸方针,使天山北坡经济带的工业发展更为快捷,成为新疆经济的增长极;相反,南疆喀什、和田等地区因交通不便(2000年南疆铁路才通至喀什,和田地区至今还未通铁路),以及缺乏石油等国家急需的战略资源,工业发展缓慢,经济发展落后于其他地区,成为新疆最为贫穷的地区,也是国家级贫困区。

20世纪50年代以来,新疆工业布局经历了重大变化,无论是20世纪50年代初以南疆地区为主的布局,还是之后以北疆地区为主,都表明新疆工业生产力分布的不均衡,造成新疆各地区之间经济发展的差距。因此,缩短新疆各地区之间的经济差距,实现新疆工业的均衡布局,将成为未来新疆工业发展的任务之一。

二、工业结构的转化

(一)新疆轻重工业结构的变化过程

20世纪50年代以来,从新疆工业发展历程来看,其内部轻重工业结构的变化经历了五个阶段。

第一阶段(1950~1957年)是新疆现代工业起步阶段,轻工业占据主导地位。国民经济恢复时期,新疆手工业的恢复发展以及创办现代工业,11420世纪50年代以来新疆工业变迁研究首要目标是为了满足新疆各族人民的生产和生活需要,特别是轻工业具有投资少、见效快、建设周期短等特点,对于改善人民基本生活以及尽快回笼建设资金发挥着重要作用。这一时期新疆轻重工业在基本建设投资中的比重分别为11.16%和19.6%,轻重工业所创造的产值分别为37859万元和7518万元,轻重工业在新疆工业总产值的比重分别为84.43%和15.57%。

1953~1957年,新疆地区的经济建设方针是大力发展农业,整顿和提高现有工业,量力而行地发展自给型工业。新疆工业的建设仍是采取了稳进、慎重的方式。这一时期中央及新疆地方政府没有上马新的大型重工业项目,仅是对原有的一些现代工矿企业的改扩建,轻重工业在基本建设投资的比重分别为5.11%和22.66%;而重工业的投资主要集中在石油勘探、电力设施的改扩建工程,这些项目建设周期长,尚未发挥经济效益。因此,这一时期轻工业的发展势头依旧超过了重工业。截至1957年,新疆轻重工业所创造的产值分别为122409万元和62351万元,在工业总产值的比重分别为66.25%和33.75%。第二阶段(1958~1965年),新疆轻重工业比重经历了剧烈的变化。受“大跃进”形势的影响,新疆地方政府为了尽快实现工业化的目标,尽快在新疆建立独立的工业体系,基本建设向重工业项目倾斜,在新疆“二五”计划中,仅重工业的基本建设投资在基本建设投资的比重就达到30.4%,超过了农业,而轻工业仅有7.5%,使重工业的发展速度超过了轻工业。1959年,重工业产值达84827万元,比轻工业的产值高出近43.7%。1960年,新疆重工业产值高达120057万元,轻工业的产值仅为62951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