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20世纪50年代以来新疆工业变迁研究
48904200000023

第23章 20世纪50年代以来新疆工业发展的特征(2)

(二)资源型的工业结构

新疆工业不仅是重工业占主导地位,而且是建立在资源的采掘和初级加工的基础之上。以重工业为例,20世纪50年代末,为了满足国家对石油产品的需求,在国家加大资金投入的支持下,新疆地区以石油、天然气开采和加工,有色金属开采和冶炼为代表的重工业得到了较快的发展,再加上新疆本地富含石油和有色金属资源,使新疆的工业结构进一步向有资源优势的重工业倾斜。1950年,新疆采掘工业和原材料工业在重工业中的比重分别为18.33%和4.62%,1960年,猛增到47.5%和29.4%。1961年后,通过国民经济结构调整,新疆采掘、原材料和加工业在重工业中的比例趋于协调。1975年,重工业内部结构中,采掘、原材料和加工业的比重分别为38.31%、33.77%、23.92%。20世纪90年代后,新疆工业结构逐渐向有资源优势的重工业倾斜,新疆石油、天然气、有色金属工业发展加快。2007年,新疆石油天然气开采、加工以及黑色金属冶炼加工业产值在新疆地区工业行业产值的位次分别为1、2、3位。采掘、原材料在重工业的比重分别为44.34%、47.25%,而12820世纪50年代以来新疆工业变迁研究加工工业只有8.41%。新疆轻工业内部一直是以农产品为原料的工业部门占据主导地位。1950年,新疆以农产品为原料的工业产值在轻工业产值中的比重为90%。近60年来,这一比重一直徘徊在80%~90%之间。2007年,这一比重仍为95.34%。这些数据表明,长期以来新疆的轻工业生产对农产品的严重依赖。

四、“内向型”部门占多数的工业部门结构

“内向型”经济是相对于“外向型”经济而言,以外贸依存度来衡量,外贸依存度越高,则这一地区或国家的经济外向型倾向越明显;反之,则越低。1950~2007年,新疆外贸依存度一直较低,最高不过29.6%,与东南沿海地区相比,属于典型的“内向型”经济为主的地区。

新疆经济的“内向型”特征,决定了作为三大产业部门之一的工业在新疆经济发展中主要服务对象仍为新疆本地消费者。

20世纪50年代以来,新疆主要工业产品销售一直是以新疆本地市场为主。据统计,1992年,“新疆工业产品销售产值292亿元(按现行价计算)占工业产值的94.8%,其中区内市场销售198亿元,占工业总产值的67.8%,国内市场销售70亿元,占工业总产值的24%,国际市场销售24亿元,占工业总产值的8.2%”。除了纺织、石油两大部门外,新疆其他工业部门的“内向”程度依旧较高。1997年,“新疆地产工业品市场分布为区内占73%,区外占25%,国外市场仅占2%左右的格局”。由此可见,新疆大部分工业部门的产品市场是在新疆地区,“内向型”特征明显。

五、区域内发展不均衡的工业布局

新疆的工业布局经过近60年的演变,从解放初期的以南疆地区为主转变为以北疆地区为主,工业布局始终呈现出一种不平衡性。以天山北坡经济带为例,2004年,这一地区人口数占全疆总人口的23.3%,而工业总产值却占全疆的71.9%。20世纪50年代初,曾作为全疆经济重心的和田、喀什、克孜勒苏三地州2004年总人口占全疆人口的29.8%,工业经济比重低,工业总产值仅占全疆的1.25%。除了区域的不平衡性之外,新疆的工业分布还体现出其他一些特征。

(一)由点状分布发展到带状分布

20世纪50年代初,新疆工业主要分布于乌鲁木齐、伊宁、喀什等少数城市。1952年,这三个城市的工业总产值占全疆工业总产值的84%,形成了新疆工业的三个极点。后来,新疆工业化建设全面展开,新疆工业开始了由点到面的扩散。1952年后,新疆地方政府在工业建设布局上实行了重点区域布局,主要项目、投资重点均放在乌鲁木齐市至克拉玛依沿线区域,形成了乌鲁木齐、昌吉、石河子、奎屯、克拉玛依等工业城市,为天山北坡经济带的形成奠定了基础。20世纪90年代,随着工业化建设的全面推进,新疆地区又逐渐出现了一条新的工业带——南疆地区以库尔勒、库车、轮台、阿克苏等城市为中心的第二条工业带,这些工业带有国道、铁路等发达的交通网络贯穿其中,特别是库尔勒-阿克苏工业带,基本上是随着塔里木油田的开发、石化产业的兴起,以及南疆铁路的建设而形成的一个新兴工业带。

(二)产业聚集度高

新疆工业的布局在某些区域体现出相同产业部门高度聚集的现象,这些产业包括白色产业(有棉花、乳业等)、黑色产业(有石油天然气、化工产业、煤炭产业等)、红色产业(有番茄产业、红花、胡萝卜、枸祀等)、绿色产业(有葡萄、甜瓜、香梨等),这些特色产业集聚大多充分利用新疆的优势资源和区位优势发展起来,成为新疆工业发展的支柱产业。例如克拉玛依市,作为新兴的石油工业城市,城市工业经济构成中石油、石化与石油相关的产业产值占90%以上;库尔勒-阿克苏地区工业带的兴起,也是与黑色产业的开发密切相关,这一地带石化工业产值已占当地产值的80%以上。据统计,2004年,克拉玛依和巴音郭楞蒙古族自治州石油天然气开采业占全疆的份额分别为53%和22%。白色产业和红色产业的聚集多利用昌吉-石河子、库尔勒-阿克苏两大片区的番茄、红花、乳业以及独有的长绒棉等资源,逐渐形成了棉纺织、番茄、红花油等产业聚集区。

2004年,食品制造业和纺织业市场份额最大的两个地区分别是乌鲁木齐和昌吉地区。绿色产业聚集区主要分布在以哈密、吐鲁番为主的东疆地区,当地历史悠久的葡萄、甜瓜资源成为产业化发展的基础。20世纪80年代以来,葡萄干、甜瓜成为新疆向外输出的主要农产品,为国内外消费者所喜爱,这也带动了东疆地区绿色产业的发展。

(三)工业布局以自然资源的导向为主

新疆工业结构资源型的特征决定了工业布局是以资源为导向。近60年的工业开发历程证明,新疆的工业布局充分地利用了各地的资源优势,拥有丰富矿产、能源资源以及交通方便的地区将会获得迅速发展。20世纪五六十年代,新疆军民在乌鲁木齐至奎屯一线的大规模农业开发,提供了丰富的粮、棉、油等农业原料,才使得乌鲁木齐地区能够发展大规模的轻纺工业,石河子迅速发展成长为新兴轻工业城市。20世纪50年代,克拉玛依石油工业的发展以及90年代的南疆石油开发,均不能脱离当地丰富的石油资源。特别是南疆塔里木石油开发,由于油田所在地区库尔勒有南疆铁路与内地相连,使得库尔勒市的工业获得了迅速发展,从而吸引了大批流动人口聚集于此,相关服务业也得到了发展,库尔勒市也成长为新兴的工业城市。石油工业也带动了以库尔勒为中心地区的经济发展,成长为新疆经济的一个新的增长极。

六、“三分天下”的工业格局

1950~1952年,新疆和平解放初期,工业基础非常薄弱,没有专设分行业的管理机构。1950年1月1日,新疆省工业厅成立,接管了10多个官营厂矿。各地的小型厂矿、私营工业企业和个体手工业由各专区、市、县管理。

归中央管理的企业主要有中苏石油公司和中苏有色金属公司。1951~1954年,驻疆人民解放军创建了一批现代化厂矿企业和农副产品工厂,统由新疆军区管理。1952年和1955年,根据中央整顿财经工作的指示精神,新疆军区分两批向新疆省政府移交了19个厂矿企业。1954年,新疆军区生产建设兵团成立后,建立了加工副业处,管理兵团以及各师团的工业生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