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20世纪50年代以来新疆工业变迁研究
48904200000006

第6章 新中国新疆工业的资源基础和历史起点(3)

1945~1949年,由于新疆省政府与三区革命政府一直处于战争对峙状态,经济建设无法正常的进行,新疆省政府制定的“新疆省工业五年计划”不能得到真正的执行。

(二)新疆的传统手工业

新疆是一个多民族聚居区,手工业制作历史悠久,其产品充满浓郁的民族风格和地方特色,许多手工产品代表着各民族群众的生活方式和风俗习惯。在新疆社会经济十分落后的情况下,手工业产品满足了新疆人民的部分生产生活需求。20世纪三四十年代,“新疆交通不便,风气闭塞,工业多出手制,凡鞋帽、服饰、棉布、毛毯、棉袋、铜铁日用器物,莫不制自土工,工不居肆,操作皆出私室。”这些手工业产品根据用途可分为五大类:主要是农业生产所需的手工产品,如坎土曼、铁掌、马具等;建筑所需的手工产品;民族服饰、首饰类产品,如花帽、皮革、金银首饰、玉器等;日用生活用品类,如小刀、土陶、地毯等;还有乐器类手工产品。

该时期新疆比较有名的手工行业有地毯、刀具、乐器、皮革、首饰、民族服饰等。

1.地毯编织业

新疆地毯图案美观,结实耐用,具有很高的使用价值和收藏价值。在元代,即已进入中亚撒马尔罕地区;近代,出口到欧美等国,至今在英、德等国的博物馆里还陈列有新疆地毯。新疆的羊毛由于其特殊的品质适于编制地毯。古代,当地人编织地毯主要用羊毛纺捻成毛线作经纬线和绒头。

清代,开始以丝线作绒头,后逐渐以棉线作经纬线。新疆地毯由纯羊毛毯演变到毛经棉纬或棉毯。民国学者李寰曾提到,新疆地毯“盛产于阿克苏、莎车、英吉沙、塔城、疏勒、巴楚等地,但尤不逮于阗、和阗出品之精良。其制法系以羊毛为经、棉纱为纬线成之,美观而耐用。岁输英俄属地者,约四五千张”。

2.丝绸业

汉代,内地的养蚕技术就已传入新疆地区。唐代,新疆的丝绸生产有了很大的发展,在出土的吐鲁番文书中有龟兹锦、疏勒锦的记载。新疆建省后,清政府在哈密、吐鲁番、喀什、和田等地成立蚕桑局,指导蚕桑生产,向民众传授织绸技术。民国时期,逐渐形成了以和田、喀什为主的丝织业中心。和田丝织品中,“有丝绸、丝褡裢、白绢花绉等,不仅可制中式长衫大褂及各族人民日常服用之裤褂,而且可以制造西式短服与西装衬衣、背心等类之服装”。莎车的“艾得来斯”丝绸是维吾尔族妇女所喜爱的衣料。

3.棉纺业

新疆是中国种植棉花和棉布生产最早的地区。当地人称棉花为“白叠”、称棉布为“花蕊布”或“白叠布”。五代和宋时,新疆地方政权曾向中原王朝进贡白叠布。到了近代,新疆的棉织业主要以喀什、和田、吐鲁番地区为主。由于当地产棉,妇女多用棉来纺纱织布,布宽仅尺许,长约二丈余,又称“大布”或“尺子布”,为新疆人民的衣着做出了贡献。

4.制革业

新疆畜牧业资源丰富,可为发展制革工业提供丰富的皮张原料,主要有牛皮、绵羊皮、山羊皮以及高档的旱獭皮等。新疆的制革业产品主要有靴鞋、皮箱、皮帽等。其中,伊犁、和田、库车、拜城、巴里坤的皮革、皮靴、皮筒、套具等手工业产品在清代即已远近闻名,民国时期仍繁盛不衰。曾任职于新疆的曾问吾先生记述道:“阿克苏、喀什皮匠善制帽,回民风俗,男女冠履,皆以皮制,故长于制革业,和田所制皮箱尤佳。”

5.玉石雕刻业

新疆玉石资源丰富,尤以产自昆仑山中的和田玉久负盛名。自汉代以来,和田玉就是西域使者向中原王朝进贡的贡品。清代,新疆和田玉输入中原地区较多。民国时期,学者谢彬曾对和田地区的玉石业评价道:“叶尔羌河旧产玉,大者如盘,小者如拳,有重至数百斛者,白如截肪,绿若翠羽,赤欹如冠,黑比纯漆,皆上品也。”大量的玉石采掘催生了新疆当地的雕刻业,于阗玉雕艺人所做的玉圭、玉珠、玉佩、玉鞍、玉佛、玉马、玉杯、玉盘等制品极具匠心,制作精巧,成为工艺品。

6.冶铸业

新疆冶铸生产有着悠久的历史,主要生产当地人民日常的生产生活用品,如铁斧、铁犁、坎土曼等农具;刀、剪、壶、首饰等日用金属制品。

《汉书·西域传》曾有“若羌、莎车有铁,龟兹能铸冶”的记载。汉、唐、清历代政府在新疆屯田,所需农具基本在当地铸造。魏、晋时期曾将新疆的农具称为“胡锸口”、“胡铁小锯口”。清代的《新疆图志》曾记录了新疆当地冶铸业的情况,“新疆善金、银、铜、铁之术,大多工巧于时,库车、拜城两地操冶业者,所造马刀、剪刀、菜刀等驰名西北。疏勒、英吉沙等县有制铜业,拜城铜矿沟盛产红铜,除供官方铸造红钱外,当时颇有精于冶铜技工,用红铜制造锅、盘、水壶等用具,上面镂刻各种花纹,相当美观”。一些同少数民族群众日常生活有关的新疆手工业品一直享有盛誉,如作为屠宰牲畜、割肉切瓜的英吉沙小刀、烧水煮茶用的铜壶——铜沙玛瓦、维吾尔族的洗手壶——阿不都和接水盆——其拉不其。另外,还有哈萨克手工艺匠人善制冬不拉、库布兹等乐器;乌兹别克匠人精心制作的各种美丽的“派提努斯”花盘等,闻名全疆。

20世纪上半叶,清政府和历届新疆当政者都对新疆手工业的发展给予了扶持。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清政府在全国开办新政,新疆巡抚抚署在迪化、伊犁、塔城、疏勒、喀什、阿克苏等地设立贫民习艺所,设攻金、攻木、制革、编绳、缝纫、毡毯等专业技术课程。新疆巡抚抚署在省城迪化等地设立工艺局,传授各种手工制作工艺。民国时期,杨增新当政时,新疆当局提出了“振兴实业、防止利权外溢”的口号,新疆省实业厅在迪化办工艺厂、皮革厂,生产过围巾、毛线手套、毛袜及质量不高的底革、面革。新疆省实业厅还派出学员到甘肃、陕西、吉林学习制糖、毛织、炼油、缫丝等技术,并从河北高阳、河南孟津聘入技师推广内地的纺织技艺。而且,新疆与内地联系的加强,大批内地手工业者来到新疆,大部分落户于北疆各县城,积极从事手工业生产。在这一时期,一些民营以及官办的手工工场相继开办,这些手工工场主要集中在皮革、酿酒、煤炭、地毯、造纸等行业,如1910年民办的达坂城盐场(后转为官办),1920年新疆省政府在和田、洛浦两地创办的地毯厂,1923年官办的迪化皮革厂,1930年苏联侨民热赫莫夫在迪化创办的葡萄酒作坊;还有迪化、阜康、昌吉等地开办的私人煤窑。

1933~1943年,新疆省政府在苏联专家和中国共产党人的帮助下,在新疆开展经济建设。新疆省政府对手工业实行税收优惠,新疆省商业银行对缺乏资金的手工业给予贷款。对于缺乏的日用品项目的生产,如肥皂、香皂、化妆品、火柴、烟卷等尤其重视,采取鼓励的措施。新疆省商业银行试制的“灯塔牌”蜡纸、油墨得到通报表彰,并获得“专利权”。1938~1940年,新疆省政府采取说服、强制、半强制措施“动员”商人捐款400万元(约等于1600两黄金)用来筹建新疆女子实业工厂。此外,新疆省政府还动员一切游资,计划在全疆建针织、肥皂、锯木、缫丝、五金器具、皮革等厂。这个时期,省政府对桑皮纸、土布、土绸的宽窄作过统一的规定。和田土布原来幅面很窄,后统一幅宽为2~2.5尺。1940年,省政府在新疆全面推广植桑,首次把桑树试种在伊宁、绥定、河南(今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巩哈(今尼勒克县)、博乐、塔城、迪化、哈密等较冷的北疆地区,桑树增多,促进了蚕丝的生产。据1941年新疆刊物《反帝阵线》(第六卷第三期)对新疆手工业的情况调查,新疆的手工业分布在南疆的和田、喀什、阿克苏、焉耆、吐(鲁番)鄯(善)托(克逊)等地区,以及北疆的伊犁、迪化、塔城、哈密、阿山等地区。其中,和田是南疆手工业最发达的地区,“每年生产手工丝织品7万余匹,年产大布330万匹,桑皮纸月产1.5万合以上,地毯达万条左右”,此外还有皮箱、玉器等。喀什是仅次于和田的另一个手工业中心区,“丝织品有两万余匹之数,棉织品年产大布在两百万匹以上,还有铜器、铁器、陶器以及熟皮业、肥皂和手工制成之各种丝织小帽、皮靴鞋等手工成品,其种类之齐备,为南疆其他各区所不及”。伊犁的手工业“为北疆最发达之区域,丝产量在五十吨左右,啤酒日产三千余瓶,手工烟草、皮靴鞋,当地之皮箱、皮匣以及木作器得以充分供给全区需要,其他如制蜡、肥皂、养蜂、制糖、榨油等各种各样之手工业,其种类之齐备,为全省第一”。1944年11月,由于三区革命爆发,北疆大批工商业者抽逃资金到内地,有的弃工经商,致使原有的手工工场企业瓦解。再加上1946年后新疆金融业的恶性通货膨胀,苛捐杂税,使新疆的手工业生产陷入了衰退。

(三)新疆的机器工业

民国时期,新疆工业各部门开始普遍使用机器生产,其中,轻工业部门主要有:

1.纺织业

杨增新主政时期创设了两个规模较大的棉纺织工厂。1918年,新疆省政府创设了吐鲁番模范纺织工厂,它是新疆近代史上第一家规模较大的机器纺织厂。1919年,吐鲁番模范纺织工厂开工,“有水力纺纱机21架,马力纺纱机12架,各种织机60台”。1923年,该厂有学徒125人;1927年,该厂因无法维持而倒闭。1923年,官商合办的阜民纺织有限公司(后为商办)开始筹设。阜民纺织有限公司是新疆近代史上规模最大的纺织企业。1924年,该企业从上海采购美国工厂制造的纺纱机5台(1200枚纱锭)、织布机30台,此外,还有梳棉机、清花机、筒子机、浆纱、紧纱机等设备,以及2台锅炉。1929年,阜民纺织有限公司投产,其产品主要是平纹布、合股线和毛巾,每月可产棉布1000匹。后由于经营管理不善,企业盈利状况每况愈下。1933年,阜民纺织公司遭战乱破坏;1934年1月,阜民纺织公司被迫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