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走进怀仁堂(上卷)
48908500000011

第11章 聂荣臻的最后岁月(2)

1961年,百花盛开的春天,聂帅收到许多知识分子来信,谈到他们遇到的一些有关知识分子政策的问题,诸如政治信任问题、知识老化急需更新问题、科技资料保密问题,以及科技干部的晋升职级问题等等。聂荣臻元帅不便对每个人一一答复,于是把自己的意见写成一封信,寄给国务院主管这方面工作的科技干部局,请他们研究。其中,对科技干部晋升职级问题,聂帅指出:“当前对科技干部晋升职级时,有的片面强调有何着作、发表过什么论文……在此影响下,有的医生不愿看门诊管病房,有的教师不愿上课教书,有的科技人员不愿动脑子解决生产中的实际问题,而热心埋头着书写论文。这说明有些单位在掌握晋升职级条件中有偏差。”

他还说:“晋升的条件还是要坚持德才兼备的原则,首先看他对本职工作完成得如何,服从分配,安心在第一线做实际工作,也是一条重要的考核标准。

讲才,也首先看他的本职业务水平。一个工人在实际锻炼中,达到工程师的技术水平,就是没有写论文,也应该提为工程师。一个科技干部不能解决本职范围内的问题,一味搞自己的论文,就应进行批评教育。”

聂帅深有感触地说:“这批科技干部已是50岁左右的人了,要积极创造条件发挥他们的作用,此其时也,否则老之将至,悔之晚矣!”聂帅特别指出:“五六十年代,我们党一方面注意解决科技干部的实际问题,另一方面,也是主要方面,就是用自力更生、奋发图强的精神激励所有的科技人员埋头苦干,为祖国争光,因而作出了很大成绩。”

聂荣臻元帅是很惜才的,对专家、学者特别器重。1986年,我国杰出的核科学家邓稼先患了不治之症,聂荣臻元帅知道后就通过女儿聂力不断问候。当病危时,聂帅就叫秘书连夜去301医院,代表他转达对邓稼先和他的家属的问候。

这时癌痛已经把这位科学家折磨得昏迷过去,他的夫人许鹿希守在他身边。

秘书说:“聂帅讲,邓稼先同志对我国的原子能事业做出了杰出的贡献。听说他病重,派我连夜来探望,希望他能够转危为安。”

许鹿希握住秘书的手说:“请转告聂荣臻元帅,我们一家谢谢他老人家。稼先讲过多次,他永远铭记聂帅对他的关怀和帮助。他工作中取得的成绩,是因为有聂帅的好领导。谢谢聂荣臻元帅,谢谢聂荣臻元帅。”

临终遗言令所有的人动容

聂荣臻是唯物主义者,他深信自己将要去见马克思了。要不,他怎么想到要作《临别遗言》呢?

其实,这也不是第一次,人们都说聂帅是福帅,革命几十年,在战场上没受过伤;在白区搞地下工作没被捕过。的确是福星高照。只是晚年疾病缠身,几次重病折磨。1991年9月25日,专家们动员聂荣臻元帅到医院接受治疗,因为他的病比较严重,随时都有进一步恶化的可能。万一情况发生了,在医院抢救也比较及时,他同意了。那天,清晨七点半钟,他急着把两位多年在身边的秘书叫到身边。他说:这次犯病不是好兆头,可能一去了之,两眼一闭万事休。

当然我还是想活下去,想看看为之奋斗几十年的社会主义事业兴旺发达的喜人景象。但是,我知道我的病情严重,不同以往,所以留下几句话吧……在专家和医务人员的精心治疗和护理下,老帅转危为安,大约住了两个半月的医院后,聂帅急于回家。医院根据他的康复情况,只好答应了。聂帅非常高兴,临出院的前一天,把院领导和有关的同志都请到了病房来。老帅除了表示感谢外,主要谈了如何加强30医院的医疗力量,包括设备充实和更新问题,聂荣臻元帅看到301医院的发展壮大很高兴,301医院的领导和医务人员也都非常高兴。

聂荣臻元帅平时比较严肃,谈话少,语言非常简练,能用一个字表达出自己的意思时,绝不用两个字。如果不用语言,只用一点表情就可沟通思想时,他愿传神会意。这是他的作风。

办事时,他也喜欢干脆利索,准确无误。所以工作人员总是严肃紧张,凡是老帅交办的事,既雷厉风行又一丝不苟。不过,聂帅晚年的性格有些变化,精神好时,愿与工作人员聊天叙旧,无所不谈。1992年2月12日他与秘书畅谈起往事,他说,我已经93岁了,1922年在法国加入少年共产党(因那时法国只有党,没有团,就叫少年共产主义者,我们翻译成少年共产党)。后来派李维汉同志回国联系,陈独秀说,不要叫少年共产党,叫共产主义青年团好。我从那时入团,1923年转为共产党,算来已70年了。2月29日,他想起彭真,不知最近恢复得怎样,就让秘书电话问候,并转告彭真:(1)大革命时期还健在的领导人只有四五个人了,请多保重。不能走时不要勉强走,可坐车让人推着走。

(2)自己的心脏病有好转,但肠胃消化不好,谢谢彭真同志的关心。(3)自己已93岁,入党70年,仍想争取多活几天,看看社会主义祖国的发展。(4)我一生,生而无憾,死而无恨。(5)现在出版东西太多,说长论短任人评说吧。

1992年3月以来,聂荣臻元帅的病情不断加重。4月初,中央和军委的首长们不断来人或电话询问病情。医生为了聂帅的健康,一律谢绝探视,限制很严。

有的老同志来了想隔玻璃窗看一看,但因聂帅神志很清,必然引起他的激动,所以医生还是不允许。4月12日,他自感情况严重,又一次把秘书叫到身边。

他说,我的心力衰竭,恐怕很难度过这一关。

两位老秘书都劝说,别激动,要安静,专家们会有办法的。聂荣臻说:“即使医生想挽救,也很难抢救过来,因此趁头脑还清醒写几句话,就叫做临别遗言吧。”

两位老秘书闻听此言,十分伤感。他们准备好录音机,静静地守在他身边,让共和国最后一位元帅的最后的声音,如实地留在世上:

我已经93岁了,寿命也算是很长的。我入党已70年,从未脱离过党的岗位,始终为党和人民的事业奋斗终生。我虽然对党没做过多大的贡献,但党交给我的任务都是坚决完成的。我坚信党的改革开放政策,坚信走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是十分正确的。我非常赞同邓小平同志视察南方时的重要谈话。我很想多看一看几十年为之奋斗的社会主义事业兴旺发达的喜人形势,也很想多听一听祖国科技事业振奋人心的好消息。现在行将归去,临别依依,好像有许多话还言犹未尽。总之,我衷心希望全党同志在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下,同心协力群策群力。为建设繁荣昌盛的社会主义祖国而共同奋斗;同时也希望全军同志在中央军委的领导下,进一步巩固国防,保卫和平;我希望海峡两岸尽快统一。我希望全国科技工作者牢记科技兴国的重任,努力攀登世界高科技的崇山峻岭,为国争光,为人类进步多做贡献。

秘书们悲痛地连连点头。老帅的遗言是经过深思熟虑的。

他还对家人、对专家、对医护人员和多年在身边工作的同志提出了自己的希望。

聂荣臻元帅说“遗言”时,虽然精力不够,有些气喘,时断时续地谈,但政治家的气概、伟大的胸怀溢于言表。在场的家人和秘书都哭了,而老人家却劝大家不要悲伤难过,这是自然规律,迟早总有这一天!

5月14日,是聂荣臻元帅一生中最后的一天。这天,他和往常一样,很早就醒来。他用慈祥的眼睛和医护人员交流,他用低微清晰的语音同人们谈话。

上午,他照例听秘书读报。先读了《人民日报》的新闻,又读了《参考消息》上的国际新闻。

听到报上有消息说,前几天一场喜雨,使北方的干旱有明显的缓解,小麦长势喜人。聂荣臻元帅很高兴,说:“这就好了。”

就在这天,聂荣臻元帅的家乡四川省江津县来人,在北京开会,他们请在京的江津的同志对家乡如何进一步改革开放,跟上全国发展的大好形势,提出意见和建议,聂帅的女儿聂力也参加了会。聂力回到家就来到老人的床边,老人忙问:“会开完了?”

“开完了。人们提了不少好的建议。”

“是要改革,要开放,要不江津就不能发展。”

聂力告诉父亲,江津的同志看到了自己的差距,正在设法缩小这些差距。

“是嘛,我们江津有一种特产——米花糖。糖是不错,可是我们的包装上不去,三四十年一贯制。日本人就比较注意包装、装潢。要打出去,就要有所改进。”

聂荣臻元帅说这些话的时候情绪很高。

聂力说:“他们也注意到了这一点。”

说到养育他的故乡,聂荣臻元帅和许多老人一样,总有一种深厚的眷恋之情。

晚上,两位秘书照例要到他的床前看看,老帅一见面就问:

“军事文选的编辑、出版工作进展得怎么样了?”

秘书回答说:“正准备排印。”

聂荣臻元帅又说:“那几篇文章是否收进去了?”

他指的是有关“八一”南昌起义、红军创建时期的文章,前些天秘书曾把复印件给他看过。

“都收进去了。”他点点头,又问:“什么时候出版?”

“出版社的同志讲,八一节前一定出版。请您放心。”

“这就好!”

说完,他脸上浮现出满意的笑容。晚上9点半钟,老帅看了看钟说:“你们去休息吧!”

随后,他又催促老伴和女儿都去休息。

老帅活动很有规律,每晚10点钟,他要睡眠,入睡后便有鼾声。可是这天,他入睡不久就发生了呼吸困难,紧接着是心力衰竭。虽然医生及时抢救,正像老人所料,也未能挽救过来。创建共和国的最后一位老帅就这样安详地离去了!

聂荣臻元帅,您知道吗,党和国家领导人在您弥留之际和闻听噩耗时,都赶到您的床前。他们一一和您告别。就连有病在身的彭真同志,本已睡觉,也立即起身,从郊外赶到您的身边,抚摸着您的手,老泪纵横……

1992年5月28日,聂荣臻元帅的遗体在北京西郊八宝山革命公墓火化后,一部分骨灰就撒埋在公墓一棵苍翠的柏树下,以慰他生平爱松柏,喜其不畏严寒,傲然屹立的英雄气概。树旁竖立着一块汉白玉的标石,正面刻着聂帅80岁时自题的“喜松柏之气概,念四化之早成”的诗句。背面刻着“聂荣臻同志骨灰撒放处”的说明,以供人们凭吊。另一部分骨灰护送到西北戈壁滩上的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十试验训练基地,安放在这有意义的大漠中,以表示他对全国科技工作者的厚爱和对我国科技事业发展所寄予的殷切期望。在烈士陵园里,江泽民总书记亲题:“聂荣臻同志永远和我们在一起”,碑文大字金光闪闪,永照神州大地。聂荣臻元帅的伟大业绩、伟大精神将与中华民族永世共在!(此稿在写作过程中,得到陈克勤、周均伦同志的大力支持,谨致谢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