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中国梦
48912300000027

第27章 大国复兴与共同繁荣的和合世界(1)

一、两岸和平统一是中华民族复兴的历史必然

“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大陆。大陆不可见兮,只有痛哭。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故乡。故乡不可见兮,永远不忘。天苍苍,野茫茫,山之上,国有殇。”

这首诗作者是于右任先生。他是参加过辛亥革命的国民党元老,曾长期担任国民党监察院院长一职,1949年去了台湾以后,晚年的于右任非常思念故乡和亲人,写下了《望大陆》这首传诵海内外、催人泪下的诗歌。这首诗也是一个时代两岸隔绝、骨肉分离、同胞渴望团圆的真实写照。

于右任先生未能等到两岸融冰,生前未能回到大陆,固然为其人生至悲至痛之憾事,但许多人还是得偿所愿,回到故乡,实现了与亲人团聚的愿望——这应该是得益于两岸达成共识之后互动与交流的展现。

如今,不仅是探亲,两岸人员在旅游和经贸、文化等各方面交流也不断深入,规模越来越大,领域越来越宽,影响越来越广。

回望两岸20多年经济交流合作的历史,不难发现,其中引人注目的是命运多舛的“三通”路;对台湾产业界震荡最大的,则是台湾最大产业晶圆产业的登陆;将对两岸经贸产生更深远影响的,是近年来两岸金融合作的试水;成绩最突出的则是两岸蓬勃发展的农业合作。

这些年来,大陆推出的一系列惠台政策为台湾同胞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利益。尤其是2010年6月两岸签署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ECFA)以来,两岸签署的18项协议为台湾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新的空间,注入了新的活力,广大台湾同胞的切身福祉得到了较大提升,也使两岸的经贸交流与合作走上了正常化、制度化的正确轨道。

今天,我们欣喜地看到,两岸海空直航继续扩大;两岸贸易投资稳步发展;两岸金融等现代服务业合作扩大。总计已有数十家台资企业获准在大陆A股上市;两岸产业合作进入机制化、制度化新阶段;两岸农业合作不断深化。

2012年,面对新的机遇与各种挑战,大陆和台湾以更深入的交流与合作,写下守望相助、互利双赢的新篇章。交流与合作,让两岸人民的手牵得更紧,心贴得更近。

在两岸同胞的努力下,一年来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的成果和效益持续扩大,更多的台湾民众尤其是基层民众得以分享两岸经济的合作红利。《海峡两岸投资保护和促进协议》及《海峡两岸海关合作协议》的签署,有效促进了两岸双向投资和两岸贸易便利化。来自台湾“经济部”的统计数据显示,2012年1到10月台湾方面共核准陆资入台投资件数116件,投资金额达1.567亿元,分别较上年同期增加39.76%和309.42%。两岸金融合作也取得突破性进展,8月31日,两岸货币管理机构签署“海峡两岸货币清算合作备忘录”;12月11日,两岸货币清算机制正式启动。与此同时,两岸文化、教育、经贸、青年等领域的交流与合作持续扩大,大陆居民赴台旅游人数有望创全年200万人次上下的历史新高。两岸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交流合作,真正把两岸同胞的心连接在一起,两岸同胞心灵相通,感情相通,命运相通。

两岸不仅在经济交流上成果颇丰,文化交流亦蒸蒸日上。

在两岸的交流中,文化交流是其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文化是民族的灵魂,两岸同胞同文同种,同根同源,建立在同一文化背景上的交流,必然能够增进彼此的认同和信任。两岸文化交流的盛事,最为浓墨重彩的,当属分隔两岸60余年的国画名作《富春山居图》在宝岛的合璧首展。

元朝大画家黄公望所绘制的巨构杰作《富春山居图》,几百年来辗转流传,最后被分藏于杭州博物馆与台北故宫博物院。2011年6月1日,这一幅被火烧成两段并分藏两岸的画作,经两岸同胞的努力,终于在台北合璧展出。这一展出,引起两岸民众乃至全世界华人的广泛共鸣,人同此画,画同此情,一幅画作的合璧展示不仅折射出两岸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眷念和不懈追求,也拉近了彼此心与心的距离。

2012年新年伊始,两岸文化教育界合作编纂的《两岸常用词典》宣布完成,“中华语文知识库”网站也正式开通。我们相信,未来以中华文化为地基的两岸文化情感交流必将持续深入地发展。

客观地说,这些经贸和文化交流成就的取得,有赖于两岸的和平作为基础;没有两岸和平发展之路,两岸交流就不可能有今天傲人的成就。

2005年,两岸确立了和平发展重要思想,将和平统一的方针赋予了更新的时代性、实践性和指导性,从而有力地推动了两岸关系和平发展进程。特别是2008年5月马英九上台后,两岸关系实现了历史性转折,开启了和平发展新篇章。马当局拨乱反正,奉行积极、温和的大陆政策,承认“九二共识”,坚决反对“台独”,两岸政治环境得以极大改善,8次“陈江会”签署了18项协议,其中全面三通的实现及“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ECFA)的签署,堪称两岸关系发展史上两个重要里程碑,有力地推动了两岸经贸关系的发展和各项交流。更重要的是两岸经贸关系的强劲东风带动了两岸文化、教育、宗教等各方面关系的全面发展,进一步增进了相互间的了解和互信。

在认同“九二共识”的基础上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符合两岸同胞的共同愿望,符合中华民族的整体利益,符合时代发展进步的潮流。只要我们沿着这条正确道路继续向前迈进,不断巩固成果、深化合作,努力再创新局,我们就一定能为台海地区谋和平,为两岸同胞谋福祉,为中华民族谋复兴做出更大的贡献。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的国家建设发展总任务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决定对台政策的总目标是“在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中实现国家统一”。

我们看到,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已是人心所向、大势所趋,如今两岸拥有比以往更好的基础和更有利的条件。巩固和深化两岸各领域的交流合作,将成为未来几年两岸关系发展的主要特征和基本任务。

台湾《旺报》根据调查数据分析,发表社评指出,最新调查显示两岸关系经过几年和平发展大潮,已经产生3大改变:两岸人员来往大幅增长、台湾民众对大陆的好感度上升、多数受访者认知大陆对台湾的重要。这3大改变显示,两岸和平发展大局将愈走愈稳,两岸关系将产生质变。

马英九2012年10月表示,因为曾经访问德国多次,他本人早期访问的德国经验“对后来推动两岸关系有非常大的帮助”。

“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一湾浅浅的海峡,曾演绎过多少人间的悲欢离合,却隔不断两岸同胞手足亲情。“渡尽劫波兄弟在,相逢一笑泯恩仇”,立足现实,放眼未来,只要真正以国家前途为重,以民族利益为重,以人民幸福为重,共同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共同促进两岸各领域的交流与融合,两岸关系的和平发展就一定能沿着正确的方向行稳致远,两岸的和平统一就一定能在民族复兴的历史进程中得到实现。

2013年1月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政协新年茶话会上讲话表示:“我们要坚持‘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方针,巩固和发展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基础,造福两岸同胞。”

与此同时,中国台湾地区领导人马英九于元旦祝词中指出:“盼望与中国大陆新领导人习近平先生,在巩固‘九二共识,一中各表’的基础上,持续推动两岸和平发展,全面扩大与深化两岸交流。”

有消息说,从昆明经厦门到台湾的昆台高铁建设已提上日程,按规划,可从厦门通过海底隧道通往高雄,最终停于台北。

两岸和平统一是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的历史必然。尽管前进道路上还会出现这样、那样的困难和阻碍,但只要我们坚定信心、锲而不舍,紧紧依靠两岸同胞的共同努力,就一定能够开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新局面,迎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锦绣前程。

二、梦想与哲学命题

2007年10月24日18时5分,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嫦娥一号”开始了奔月之旅,中国人五千年来飞向月球的梦想终于实现。

中华民族的确是一个有梦想的民族。

公与平者,即国之基址也。公平正义,是人类文明进步的基石,是社会制度的核心价值,是国家存在的支柱。追求公平正义也是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梦想。

在中国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人民反抗腐朽封建王朝和落后社会制度的斗争始终未曾停歇,其力量之源就在于对平等、均富、大同等美好社会的向往,也就是对公平正义的追求。及至近代,阶级压迫、民族危机越是深重,人们对公平正义的期盼就越强烈,并且随着反抗、革新、寻路等探索实践的推进,对公平正义的理解及实现途径也逐步走向科学和现实。

中国法理学研究会会长徐显明在一篇文章中写道:“建设国家、管理国家所要实现的理想境地是经济富足、政治进步、文化昌明、社会和谐,这些目标的实现皆有赖于社会公平正义价值的统领。从人类历史的发展经验来看:社会的主流价值决定着社会的文明走向和发展方向。一个良善的社会必定是将公平正义奉为圭臬的社会,而一个公平正义不彰的社会必定会走向经济的衰退与凋敝、政治的专制与腐化、文化的消沉与堕落、社会的混乱与无序。在一个国家中,利益需求是多种多样的,冲突与矛盾也是变化多端的,因此执政者的首要任务并非是缠身于具体事务的细枝末节中而是要进行价值判断与选择,进而消除冲突,维护公平,匡扶正义。在此意义上,我认为管理国家的本质就在于价值选择;而一个好的执政者的标准就是,在任何时候都会义无反顾地选择公平正义。当公平正义成为社会主义法治的灵魂,成为全社会人们看得见、感受得到并能够分享得到的结果的时候,社会主义法治才能真正惠及广大人民群众。”

我们要建设公平正义的社会,首先就是要建设一个“以人为本”的社会。一个社会公平正义的核心是社会制度的公平正义。社会制度的公平正义包括分配与救济两个方面。

我们现在需要的是分配制度和救济制度的公平与正义,是教育、就业、工作、医疗、养老的公平与正义,是司法与执法的公平与正义。相对平衡的社会发展、相对平均的人均收入水平、相对公平的资源分配,现阶段能够实现这几点,就是中国和人类共同的福祉。

我们建设现代化法治国家,其终极目标在于公平正义,其现实道路在于保障和发展人权,其途径在于科学发展和构建和谐社会。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这一原则的入宪,为社会公平正义理念确立了现实的基准、法律的标杆。科学发展、和谐社会的构建,为社会公平正义的实现提供了技术路径。社会公平正义不再仅是一句口号,不再仅是一个理论术语,而是成为我们这个社会的价值共识,已经融入法律制度和执政理念,成为制度的灵魂和执政的动力。

爱国统一,也是中华民族五千年来从未停止过的梦想。

可歌可泣的民族精神和无数可亲可敬的爱国英雄,才使我们中华民族始终不曾被任何一个外来侵略者所征服。虽然历经战火与劫难,却仍然昂首于世界民族之林。当前,中国大陆和中国台湾两岸爱国人士都在积极促进中国的统一,只要两岸官方和民意都达成了共识,中国的统一便可水到渠成。

改革开放,也一直是中华民族矢志不移的梦想。

改革,古人称为“鼎新革故”,或称为“变法乱常”。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除旧布新,打破常规。它意味着对原有的权力配置、利益关系、社会秩序乃至人们的生活习惯、思维方式、价值观念进行新的调整。在改革过程中,及时化解新出现的矛盾,保持社会稳定,就是保证改革顺利进行、促进社会发展的必要前提和基础,是实现长治久安不可或缺的手段。这也是古人所说的要善于以“小变”求“不变”。

改革是一种不同于战争、渐进式的尽可能不流血的政治革新举措。中国历史上有名的商鞅变法、永贞革新、王安石变法、张居正改革、戊戌变法等,都在产生短暂的效果和震动之后,在失败中归于沉寂。这些改革的失败,既有既得利益集团和保守势力过于强大和根深蒂固的原因,也有民众的未曾觉醒和不予呼应的因素。

虽然目前中国市场经济得到长足发展,国家的实力在逐步增强,但是在改革中仍然存在既得利益集团的种种阻挠和破坏。既得利益集团中的腐败问题就是牵制中国发展的极大阻力,传统的保守思想仍然有很大的市场和人群,中国的改革已经到了攻坚期和深水区,绝不能半途而废,功亏一篑!

除了明、清王朝推行包括禁海在内的闭关锁国政策之外,中华民族历代一直实施开放政策,以汉唐为代表。英国着名历史学家汤因比曾经说过,假如让他再活一次,重新选择出生的城市,他会舍弃20世纪的伦敦,选择7世纪的长安。

九天阊阖开宫殿,万国衣冠拜冕旒。短短两句唐诗,尽述了唐朝长安宫殿的雄伟和万国来朝的壮观景象。据统计,唐朝曾先后与世界上30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交,对外交通发达,开放程度举世无双,其兼收并蓄、海纳百川的政策受到诸多国家和人民的一致欢迎。

今天,中国改革开放已经取得的成就令世界震撼,令世界欢呼,但问题不少,弊端犹存。我们相信,中国改革开放成功的梦想一定会实现。

社会和谐,人民幸福,国家富强,更是中华民族一个亘古不变的梦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