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为了中华民族独立解放和人民幸福安康,以天下为己任,孜孜不倦,上下求索,笔耕一生,铸就数不清的华美篇章。这些篇章既体现了超凡脱俗的写作艺术,又融入了博大精深的思想内涵,“文”与“道”相映成辉、高度统一,从而奠定了他作为毛泽东思想主要创始人的崇高地位。他的着作开创了一代文风,同时又创造了一个时代,其中蕴含的博大思想犹如汩汩甘泉,绵绵不绝地滋润着中国人民的心田。
“文章须有益于天下”,是顾炎武《日知录》中的一句名言。
凡是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文章,都是“有益于天下”的好文章。
曹丕《典论·论文》有言:“盖文章,经国之大业。”这说明文章于治国安邦来说关系极大。我国早有“半部《论语》治天下”的说法。清代戏剧理论家、文学家李渔在《闲情偶寄·凡例》中指出:“武士之戈矛,文人之笔墨,乃治乱均需之物。乱则以之削平反侧,治则以之点缀太平。”巴尔扎克也深知笔杆子的用处。据说,他的寝室常年摆放一尊拿破仑塑像。在塑像的刀鞘上,巴尔扎克写下了这样一句话:“他用刀未完成的事,我用笔来完成。”巴尔扎克正是以神奇灵秀之笔,写成了人类文学史上占有举足轻重地位的《人间喜剧》,为人类文明的发展进步作出了重要贡献。
唐代大文豪韩愈在阐述文章功能时有言:“文以载道”。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文章应以承传人类的思想和真理为宗旨。
毛泽东是中国人民深深敬爱的革命导师,又是闻名中外的语言艺术大师。他自韶华之年以至后来领导中国革命的几十年岁月中,写下了难以计数的宏篇巨着。他的着作,不仅以其发行量之大和阅读者之多而载入人类文明史册;更以其对中国革命乃至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影响之深,为世所罕见。
翻开毛泽东的着作,人们如同走进毛泽东丰富多彩的内心世界,又像漫步在一座巨大而神奇的文化殿堂。那里展示了毛泽东在政治、军事、经济、文化、哲学、新闻、外交、艺术、伦理等众多领域的研究和探索成果。那里讲述着毛泽东领导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经过数十年血与火的斗争,推翻三座大山,建立人民共和国的峥嵘历程。毛泽东的着作,是一部凝聚着中国共产党人的奋斗历程和中国革命时代精神的革命斗争史,为中华民族乃至整个人类文明的思想宝库贡献了极其珍贵的精神文化财富。可以说,毛泽东的文章是真正“有益于天下”的典范之作。
事实正是这样:在中国近现代社会转变交替的历史进程中,在中华民族争取自由解放的艰苦岁月里,毛泽东的文章给中国人民提供了不竭的智慧、勇气、信心、力量、步骤和方法——应该怎样去投入革命、去进行斗争、去抵御入侵之敌、去推翻反动统治;应该以怎样的态度迎接新的生活;以怎样的意志克服新的困难;以怎样的精神开拓更加伟大的事业;以怎样的信念创造更加辉煌的未来。毛泽东的文章可以满足人们不同角度的需求——可以当历史着作来查考,因为它是一部浓缩的中国近现代史;可以当作政治理论来学习,因为它涵盖了毛泽东思想的科学体系;也可以当作哲学教材来研修,因为它囊括了毛泽东对马克思主义哲学领域的探索和贡献;甚至可以当作文学作品来品味,因为它有许多隽永多姿、文采横溢,着实令文学家颔首称道的名篇佳作;当然还可以作为特定时期党的政策和策略的集大成者以供凭据和查考,因为这里有许多篇章是毛泽东为党中央起草的大政方针、指示文件。
毛泽东笔耕一生,着述成果丰富浩瀚。由于篇幅所限,笔者下面介绍的只是《毛泽东选集》《毛泽东文集》《毛泽东着作选读》《毛泽东早期文稿》《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中很少的篇章,挂一漏万实属必然,权当勾勒毛泽东写作实践的一条简要线索。实际上他所撰写的大量电报、书信当中,佳作名篇亦数不胜数。再者,本章以追述毛泽东写作实践为主,难免湮灭了毛泽东文章固有的突出的个性特征。此中遗憾,只得请读者朋友从欣赏毛泽东原作中弥补了。
第一节指点江山,激扬文字,风华正茂逞英豪
——毛泽东早期的写作实践
20世纪初期至中国共产党成立,正值毛泽东的青年时期。
此时,一些先进的知识分子在向西方寻求救国救民真理的过程中,开始接触马克思主义的先进学说,主张科学和民主的新文化思想逐步涌入我国。
青年毛泽东先后经历了读书储能的学生时代、五四运动和湖南自治运动时期。此间,毛泽东留下了极为宝贵的文字作品。根据湖南出版社1990年出版的《毛泽东早期文稿》来看,自1912年6月至1920年11月,毛泽东陆续撰写了论文、信函、章程、纪事录、报告、启事、诗词等,共有150余篇。这些作品从不同角度反映了毛泽东早期参加社会实践的情况,反映了他对国家和社会、对哲学和人伦、对革新教育和打好学问功底、对锻炼身体和完美身心,以及担负救国救民神圣职责等一系列问题的关注与思考,见证了他从一个品学兼优的青年学子,逐渐成长为马克思主义者的历史过程。透过这些文稿,可以看出毛泽东自青年时代起就已经展露出卓越的写作能力,为他辉煌壮丽的革命生涯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用笔杆子和文章作武器,同反动势力进行斗争,铸成了他生命历程的一道亮丽耀眼的风景线。
一、“徙木立信”露锋芒
《商鞅徙木立信论》是毛泽东在湖南全省高等中学读书时所写的文章,近600字。这是他留下的最早一篇完整的议论文章。
该文借助商鞅“徙木立信”的故事,从立法与民众的关系角度,论述了政府要取信于民的道理,揭露了封建统治者的愚民政策和失信于民的本质。文章思想深刻,笔力雄健。
文章起首写道:吾读史至商鞅徙木立信一事,而叹吾国国民之愚也,而叹执政者之煞费苦心也,而叹数千年来民智之不开、国几蹈于沦亡之惨也。
由此可见,在救国之道方面,毛泽东深受梁启超开启民智、塑造新民思想的影响。
国文教员看到毛泽东在写作方面出手不凡,兴奋不已,遂乘兴点评,给予高度评价。他感叹道:“历观生作,练成一色文字,自是伟大之器,再加功候,吾不知其所至。”他称赞毛泽东“才气过人,前途不可限量”,赞扬此文“实切社会立论,目光如炬,落墨大方,恰似报笔”,“有法律知识,具哲理思想,借题发挥,纯以唱叹之笔出之,是为压题法,至推论商君之法为从来未有之大政策,言之凿凿,绝无浮烟涨墨绕其笔端,是有功于社会文字”,遂给此文打了一百分,批给其他同学“传观”。
国文教员对毛泽东及其文章的称赞与预言一点不假。胸怀鸿鹄之志的毛泽东,后来毅然走上了职业革命家的道路,以自己的文韬武略,领导中国共产党和人民军队,经过艰苦卓绝的斗争,最终缔造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为人民领袖,成为一位历史时代的标志,成为一位闻名中外的语言艺术大师。
二、体育论文初亮相
《体育之研究》是年轻时的毛泽东首次在报刊上发表的文章,载于1917年4月1日出版的《新青年》第三卷第二号。这是一篇体育论文,约有7000字,署名“二十八画生”,此乃毛泽东的首用笔名,由“毛泽东”三字繁体共计28个笔画而来。这是毛泽东以文章形式在社会上首次“亮相”。
他把体育运动与国家和民族的强盛联系起来,纵论体育运动的重要意义。他在文章开头写道:国力苶弱,武风不振,民族之体质日渐轻细,此甚可忧之现象也。提倡之者不得其本,久而无效,长是不改,弱且加甚。
他认为,身体是知识和道德的载体,所以,在中学和中学以上,应该实行“德、智、体”三者共同发展。他论述了德育、智育、体育三者的关系,批判了传统教育制度中忽略体育的弊端。他指出:三育并重,然昔之为学者说德智而略于体。及其弊也,偻身俯首,纤纤素手,登山则气迫,涉水则足痉,故有颜子而短命,有贾子而早夭,王勃、卢照邻,或幼伤,或从废。此皆有甚高之德与智也,一旦身不在,德智则从之而隳矣。
毛泽东极力赞扬“文武全才”“身心并完”的古代圣贤之人,认为那些能文能武者“皆可师者也”,认为“勤体育则强筋骨,强筋骨则体质可变,弱可转强,身心可以并完。”他还提出:“欲文明其精神,先自野蛮其体魄。”这是因为,进行体育锻炼,有强筋健骨,增长知识,调养感情,增强意志等诸多功效,而“意志也者,固人生事业之先驱也。”
从文章内容看,此文绝非单独论体育,而是借提倡体育抒发胸意,畅行武勇世风和奋斗向上的人生观,寄托爱国强国的崇高理想。此文立意高远,观点鲜明,论据充足,论述透彻,气势雄壮,有很强的说服力和感染力,预示着他在文章写作方面蕴涵着巨大的潜力。这期间,毛泽东还在日记里写下了个性鲜明,并且随后成为名言警句的话:与天奋斗,其乐无穷;与地奋斗,其乐无穷;与人奋斗,其乐无穷。
不难看出,其言语中呈现出奋斗向上、乐观豁达、顽强不屈的人生态度。
三、夜学广告不吹牛
毛泽东在湖南第一师范读书期间,曾担任学友会的总务兼教育研究部部长职务,主持着学友会的工作。为了继续办好工人夜校,1917年10月30日,他发挥自己的文笔优势,写了一则颇具特色的《夜学招学广告》:列位大家来听我说句话。列位最不便宜的是什么?大家晓得吗?就是俗语说的,讲了写不得,写了认不得,有数算不得。都是个人,照这样看起来,岂不是同木石一样?所以,大家要求点知识,写得几个字,认得几个字,算得几笔数,方才是便宜的。虽然如此,列位做工的人,又要劳动,又无人教授,如何能做到这样,真是不易得的事。现今有个最好的法子,就是我们第一师范办了一个夜学。教的是写信、算账,都是列位自己时刻要用的。讲义归我们发给,并不要钱。夜间上课又于列位工作并无妨碍。快快来报名,莫再担搁!
毛泽东的招生广告,用普通的白话文,说的是心里话和实在话,道理讲得浅显明白,没有丝毫的粉饰、卖弄、浮华和吹牛皮,把通俗易懂的写作要求发挥到了极至。这对于博学多才、志向高远、血气方刚的毛泽东来说,极为可贵。之所以如此,皆因他与劳动人民心连着心。他一生追求通俗易懂、简洁鲜明、平实质朴、为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文风,早在青年时代起就自觉地开始实践了。
四、激扬文字逞英豪
十月革命的炮声把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五四运动的爆发,更加强烈地冲击着思想文化领域。在李大钊、陈独秀等人的影响下,毛泽东的思想开始向着马克思主义的方向转变。这一阶段,他留下的数十篇文稿已经打上了鲜明的时代烙印,其中影响最大的两篇文章,是发表于《湘江评论》上的《创刊宣言》和《民众的大联合》。
《湘江评论》是湖南学生联合会的机关刊物,1919年7月14日正式创刊,毛泽东被推选为主编和主要撰稿人。创刊号中除了第四版中两篇均不满100字的短文及一篇200来字的杂文外,其余文章均出自毛泽东之手,其中署名“泽东”二字的文章就有25篇之多,后几期《湘江评论》,也以毛泽东所撰文章为主。
毛泽东以《湘江评论》为阵地,无情地揭露和抨击帝国主义与封建主义;热情宣传列宁领导的十月革命成功经验;倡导破除迷信,解放思想,弘扬敢想、敢说、敢做、敢为的革命精神;号召民众大联合,改造国家,改造社会。所谓“言为心声”啊!《湘江评论》,是他代表滚滚向前的湘江发出的惊天动地的巨声怒吼,是他代表湖南人民发出的反帝反封建的强烈呼声!
《创刊宣言》是一篇心怀天下、激情四射的文章。他一落笔就以形象生动的语言,为五四运动新思潮纵情欢呼:时机到了!世界的大潮卷得更急了!洞庭湖的闸门动了,且开了!浩浩荡荡的新思潮业已奔腾澎湃于湘江两岸了!顺他的生,逆他的死。如何承受他?如何传播他?如何研究他?如何施行他?这是我们全体湘人最切要的大问题,即是《湘江》出世最切要的大任务。
看得出,他对《湘江评论》的创刊寄予巨大的期望。
为了激发人们关注社会改造的热情,他向读者提出:自“世界革命”的呼声大倡,“人类解放”的运动猛起,从前吾人所不置疑的问题,所不遽取的方法,多所畏缩的说话,于今都要一改旧观。不疑者疑,不取者取,多畏缩者不畏缩了。这种潮流,任是什么力量,不能阻住;任是什么人物,不能不受它的软化。自文艺复兴,思想解放,“人类应如何生活”?成了一个绝大的问题。从这个问题加以研究,就得了“应该那样生活”,“不应该这样生活”的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