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会科学向毛泽东学写作:中国离不开毛泽东
48921200000032

第32章 语言篇:经纶珠玑致精美(7)

三、“先斩后奏”

“先斩后奏”是人们所熟知的一个成语,其本意是臣子先把罪犯处决,然后再向皇帝报告。

“先斩后奏”一词在毛泽东的神奇调遣之下,不仅把作者的意图表达得淋漓尽致,而且平添了许多意想不到的妙趣。

在《毛泽东选集》第二卷中,有《统一战线中的独立自主问题》一文。这是1938年11月5日毛泽东在扩大的中共六届六中全会上所作的结论的一部分。在批评王明等“一切经过统一战线”的错误主张时,毛泽东写了这样一段:国民党是当权的党,它至今不许有统一战线的组织形式。刘少奇同志说的很对,如果所谓“一切经过”就是经过蒋介石和阎锡山,那只是片面的服从,无所谓“经过统一战线”。在敌后,只有根据国民党已经许可的东西(例如《抗战建国纲领》),独立自主地去做,无法“一切经过”。或者估计国民党可能许可的,先斩后奏。例如设置行政专员,派兵去山东之类,先“经过”则行不通。

很明显,这里的“先斩后奏”是人们惯常的用法。说明在国民党一党专制的情况下面,共产党要想有所作为,必须讲究策略,在估计国民党可能允许的前提下,可以先斩后奏。

接着,毛泽东站在中国政治斗争和无产阶级在统一战线中的领导权问题的高度,分析了“一切经过统一战线”的口号对于共产党及其领导下的抗日战争的危害,并交代了具体的斗争策略。他一针见血地指出:中国的情形是国民党剥夺各党派的平等权利,企图指挥各党听它一党的命令。我们提这个口号,如果是要求国民党“一切”都要“经过”我们同意,是做不到的,滑稽的。如果把我们所要做的“一切”均事先取得国民党同意,那么,它不同意怎么办?国民党的方针是限制我们发展,我们提出这个口号,只是自己把自己的手脚束缚起来,是完全不应该的。在现时,有些应该先得国民党同意,例如将三个师的番号扩编为三个军的番号,这叫做先奏后斩。有些则造成既成事实再告诉它,例如发展20余万军队,这叫做先斩后奏。有些则暂时斩而不奏,估计它现时不会同意,例如召集边区议会之类。有些则暂时不斩不奏,例如那些做了就要妨碍大局的事情。总之,我们一定不要破裂统一战线,但又决不可自己束缚自己的手脚,因此不应该提出“一切经过统一战线”的口号。

这里,毛泽东把“先斩后奏”一词巧妙地变换多种形式,用得灵活自如,百般神奇,既无牵强之感,也无文字游戏之嫌。

从表面看来,似乎仅仅是围绕先斩后奏这个成语,在字面上做了一些调整变化。其实,正是通过这些巧妙的变化,鲜活有趣地表明了共产党斗争策略的变化。在中日民族矛盾的大局面前,在国共统一战线的组织形式下,共产党与国民党蒋介石集团既要联合又要斗争,要坚持统一战线中的独立自主的重大原则立场;同时,也指出了共产党在上述原则的基础上,要按照不同条件,根据具体情况,灵活采取不同的斗争策略,或先奏后斩,或先斩后奏,或斩而不奏,或不斩不奏。决不能以坚持经过统一战线为名,作茧自缚,丧失独立自主的地位。

四、“对牛弹琴”

许多人都知道“对牛弹琴”这句古语。毛泽东在《反对党八股》一文中引用了这句古语。此文是1942年2月8日毛泽东在延安干部会议上的演讲词,是指导延安整风运动的一篇重要的马克思主义文献,是集中反映毛泽东写作理论和写作艺术成就的经典着作。

“无的放矢,不看对象”,是毛泽东为党八股开出的第三条罪名。毛泽东写道:许多人常常以为自己写的讲的人家都看得很懂,听得很懂,其实完全不是那么一回事,因为他写的和讲的是党八股,人家哪里会懂呢?“对牛弹琴”这句话,含有讥笑对象的意思。如果我们除去这个意思,放进尊重对象的意思去,那就只剩下讥笑弹琴者这个意思了。为什么不看对象乱弹一顿呢?何况这是党八股,简直是老鸦声调,却偏要向人民群众哇哇地叫。射箭要看靶子,弹琴要看听众,写文章做演说倒可以不看读者不看听众吗?

毛泽东在《反对党八股》一文中,对“对牛弹琴”的含义,作了出人意料的发挥,明显地不同于常人。

他时刻站在人民群众的角度思考问题,把读者的利益放在重要位置,所以他没有沿袭约定俗成的用法,而是进行了创造性的翻新和语意的倒置。先把“讥笑对象”的意思,改成“尊重对象”;再把原本尊重弹琴者的意思,置换成讥笑弹琴者,这一“翻新”一“倒置”,完全变换了批评和讽刺的对象,使这个成语立刻“活”了起来,从而赋予“对牛弹琴”以全新的意义,取得了巧妙鲜明的表达效果。仔细揣摩毛泽东的这段文章,我们眼前会出现一个目无群众,两眼朝天,根本不顾群众是否听得懂,欢迎不欢迎,“无的放矢,不看对象”,只管一个劲儿地在那里“乱讲一顿”的宣传者形象。毛泽东还用调侃的语调,把党八股式的文章和讲话比喻成“哇哇”不停、令人心烦腻味的老乌鸦声调。

作这样的比喻简直太形象了,真正说出了受众对象的心里话!

令人遗憾的是,“对牛弹琴”的现象远未绝迹:有人讲话无的放失,不看对象;有的领导作年终总结让人欲听不忍、欲罢不能;很多人害怕开会,不是怕别的,就是怕那些“车轱辘话”,怕那些索然无味的刻板语言,怕那些毫无效用的老生常谈。难怪有人针对空洞乏味、罗里罗嗦的讲话深有感触地说:“听这种报告,简直就是一场灾难!”

“对牛弹琴”一语,经过毛泽东妙手翻新之后,深入浅出地说明了以下道理:弹琴必须看听众,写文章务必看清读者对象。不顾受众对象的特点,尽管好话说了一大车,文章写了一大摞,又能顶什么用呢?一味地埋怨听众和读者水平差、层次低,而不从自身找原因,就根本做不好宣传工作。

五、“实事求是”

毛泽东在领导中国革命的伟大实践中,所奉行的基本准则就是实事求是。不过,学识渊博的毛泽东从哲学的高度,对这句流传已久的古语作了全新的创造性的解释。

他在《改造我们的学习》一文中指出:“实事”就是客观存在着的一切事物,“是”就是客观事物的内部联系,即规律性,“求”就是我们去研究。

接着,他针对实事求是的要求进一步强调说:我们要从国内外、省内外、县内外、区内外的实际情况出发,从其中引出其固有的而不是臆造的规律性,即找出周围事变的内部联系,作为我们行动的向导。而要这样做,就须不凭主观想象,不凭一时的热情,不凭死的书本,而凭客观存在的事实,详细地占有材料,在马克思列宁主义一般原理的指导下从这些材料中引出正确的结论。

毛泽东经常用“实事求是”这句话教育广大党员和干部,坚决反对本本主义,主张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指导下,科学分析客观事物,结合中国革命的具体情况,从现实事物本身引出固有的规律性,作为人们的向导。1941年冬,他为中共中央党校题词:“实事求是”。新中国成立以来,他多次强调实事求是。几十年来,实事求是一直作为指导党的工作的根本思想原则,成为党的思想路线的代名词。

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古为今用,推陈出新。这是毛泽东对待传统文化的一贯主张。欣赏毛泽东的文章,我们看得出,他不仅从中国传统文化宝库中吸收了大量智慧,同时从古人的语言中吸收了丰富的营养。他是“古为今用,推陈出新”方针的努力倡导者,更是积极的实践者。

第六节运用口语,亦庄亦谐

口语泛指群众语言,包括口头语、俗语、谚语、歇后语等。它们源于人民群众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大都具有新颖鲜活、平易质朴的特点,便于反映和代表群众的愿望,容易引起群众的心理共鸣。

毛泽东的文章,从来不像教科书那样板着面孔,而是充满活力和创造性,具有为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中国气派和民族风格。

毛泽东文章的语言来自于群众的现实生活。他说的尽是老百姓所熟悉的话,比如“又害怕得要死”“忙得不可开交”“搅得稀烂”“打烂坛坛罐罐”等等。说关门主义是“孤家寡人的策略”,说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性是“从娘肚子里带出来的老毛病”,说国民党反动派“挂了统一的羊头,卖他们一党专制的狗肉,死皮赖脸,乱吹一顿,不知人间有羞耻事”等等。他还说“要把官僚主义方式这个极坏的家伙抛到粪缸里去”,说党八股是“懒婆娘的裹脚,又长又臭”等等。这些活跃在人民群众口头上的语言,抓住了老百姓的心,拉近了与普通人的距离。他运用口语的能力,达到了炉火纯青的程度,创造了一种新鲜健康、富有生机、亦庄亦谐的毛泽东式的语言风格,赢得了读者的普遍欢迎。

一、“放出了一通好家伙”

毛泽东写文章既注意吸收群众语言,又能够突破群众语言的使用常规,达到灵活运用的境地,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显示出所用语言的特殊意义与用途。这也是一种创造!

例如,毛泽东在《质问国民党》一文中有这样一段文字:这也是国民党人说的话儿呢!我们常常觉得,这一类(物以类聚)国民党人的嘴里,是什么东西也能放得出来的,果不其然,于今又放出了一通好家伙!

这段话,看似寻常,其实耐人寻味。仔细琢磨,“这也是国民党人说的话儿呢!”一句感叹语,分明包含着浓烈的轻蔑与讽刺的味道。再一琢磨,一个“放”字用得极不寻常。单就这一个字而言,是再普通不过的中性词。从语言的感情色彩上说,它也不存在什么褒贬意义,因此也没有人把它用来表达或褒或贬的思想感情。

但是,毛泽东在质问国民党这个特殊的语言环境中,赋予“放”字以特殊的意义和用途,给它增添了新的含义,使它具有了强烈的感情色彩。毛泽东是为了表明“这一类国民党人”所说的话,是在“放屁”。这样表达既含蓄文雅、不愠不火,又不失辛辣诙谐、生动传神。同样的意思,如果不是活用群众语言,而是直接使用“放屁”的字眼,就有损于文章的风格。那样的话,岂不成了泼妇骂街,粗俗撒野,不堪入耳的文章?

一句感叹语,一个普通字,经过毛泽东神来之笔的调遣,生出了多少趣味!它显示了毛泽东所具有的惊人的语言创造才能,寄托了毛泽东丰富的思想感情!

二、“老虎屁股摸不得”

“老虎屁股摸不得”是一句民间俗语,常用来形容一些人以势压人,听到批评意见就火冒三丈的蛮横态度。

1962年,毛泽东《在扩大的中央工作会议上的讲话》A中,批评一些领导干部压制不同声音的做法时,引用了这句俗语:我们有些同志,听不得相反的意见,批评不得。这是很不对的……有了错误,一定要作自我批评,要让人家讲话,让人批评……不负责任,怕负责任,不许人讲话,老虎屁股摸不得,凡是采取这种态度的人,十个就有十个要失败。人家总是要讲的,你老虎屁股真是摸不得吗?偏要摸!

毛泽东辛辣地讽刺了那些家长作风严重、压制不同意见的领导干部,并且严重警告采取这种态度的人,听不得批评意见,离开人们的监督,最终将会得到身败名裂的下场。

令人感慨的是,某些人就像是老虎屁股摸不得。他们常常陶醉于阿谀奉承之中,喜爱别人为自己吹喇叭、抬轿子,对逆耳忠言充耳不闻,或者动辄火冒三丈,人家只好敬而远之。但是,这种人的最终下场逃不出毛泽东的英明预见。

三、“钝刀子割肉不出血”

毛泽东历来主张宣传工作要观点鲜明,尖锐泼辣。

正如他在《对晋绥日报编辑人员的谈话》中指出的那样:我们必须坚持真理,而真理必须旗帜鲜明。我们共产党人从来认为隐瞒自己的观点是可耻的。我们党所办的报纸,我们党所进行的一切宣传工作,都应当是生动的,鲜明的,尖锐的,毫不吞吞吐吐。这是我们革命无产阶级应有的战斗风格。我们要教育人民认识真理,要动员人民起来为解放自己而斗争,就需要这种战斗风格。用钝刀子割肉,是半天也割不出血来的。

这里的一句“用钝刀子割肉,是半天也割不出血来的”,真是太精彩了!它朴素实在,形象可感,对那些在原则是非面前没有主见,不讲原则,躲躲闪闪,缺乏鲜明特点的宣传工作者和媒体,具有很深的教益。

这些近似生活常识的语言,形象鲜活地反映了毛泽东对待报纸宣传工作的态度,也是毛泽东文章风格的如实写照。

四、“任凭风浪起,稳坐钓鱼船”

“任凭风浪起,稳坐钓鱼船”,是民间的一句俗语。大意是称赞人们在恶劣的环境中能够心中有数,沉着稳重,不受干扰。

1956年,毛泽东《在中国共产党第八届中央委员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的讲话》A一文中,讲到我们有一支很好的干部队伍时,引用了这句俗语。他说道:我们党有成百万有经验的干部。我们这些干部,大多数是好的,是土生土长,联系群众,经过长期斗争考验的。我们有这么一套干部:有建党时期的,有北伐战争时期的,有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的,有抗日战争时期的,有解放战争时期的,有全国解放以后的,他们都是我们国家的宝贵财产……我们有在不同革命时期经过考验的这样一套干部,就可以“任凭风浪起,稳坐钓鱼船”。

看得出,毛泽东对经过艰苦斗争考验的党的干部队伍,寄予了极大的信任和希望。

毛泽东有一句名言说道:“政治路线确定之后,干部就是决定的因素。”是啊,在艰苦卓绝的革命斗争中,一批批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党的好干部,成了人民群众的主心骨和领路人,是中国革命的功臣。有了他们,就有了胜利的保障。